过刊浏览
摘要:物理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物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情境,才能使物理课堂更加丰富精彩,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为此,生活化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并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教室,将物理与生活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探索物理,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成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情景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改进,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生活化的创新改革。物理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中也包含诸多生活化元素。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探索物理学科知识,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与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物理学习与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1]。
一、物理生活化教学情景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生活化教学为主的物理情景课堂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生活化课堂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大胆地参与讨论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探索,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提高生活化课堂教学效率。
2.生活化原则
所谓生活化情景教学课堂就要遵循生活化原则,将物理学科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结合,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主,构建熟悉的生活化情景,让学科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发芽生长,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物理、了解物理、掌握物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2]。
3.发展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生活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创建生活化课堂情景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物理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因此,物理教学活动既要立足当下,也要放眼未来。
4.渗透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情景要遵循渗透性原则,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生活与物理知识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生活现象、现实问题、科学知识等联系起来。
二、物理生活化情景教学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
物理教学是在教学思想下进行的,教师如果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便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真正地实现理想化的生活化教学,有必要先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透过生活中观察与发现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将物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对生活本质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以往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在实际活动中,教师还要向学生教授一些常用的物理生活技巧,引导学生透过物理与生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物理知识性质与规律,从而推动物理教育的稳定与发展[3]。
2.充分发掘生活化教育资源
物理与生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生活化物理课堂的创建离不开现实生活。为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构建完善的物理课堂,创建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课堂,让学生既能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资源发掘能力,运用一切资源为学生创建趣味生动的生活化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课堂氛围,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吉他、鼓、锣等发声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让学生将手放在喉头处并说话,感受发声时喉头的振动。学生此时可以发现,当说话时,声带会振动,不发声时声带停止振动,随后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生活化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巧妙地将学科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让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同步提升[4]。
3.以生活为主进行实验探索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物理理论知识产生高效认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现象融入到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真正地实现学科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杯子吸水”小魔术。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大气压强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大气压强有基本了解,然后运用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热情。在实验中,教师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水盆、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带入课堂,然后按照步骤将蜡烛放在水盆中并点燃,再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此时学生可以观察到杯子中的水在不断上升,直到蜡烛熄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气中存在压强,将水压入倒扣的水杯中。这种接近生活的实验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与探索,并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更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或者课下进行自主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活化课堂情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动态化的生活化物理课堂,将抽象难懂的学科知识通过视屏、图像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将一些步骤复杂的物理实验通过视屏图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也能清楚地了解实验步骤,了解物理学习规律。例如,在讲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能源、核能太阳能以及各个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功能设计微课,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微课具有精湛短小的优势,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部分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与掌握。在生活化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微课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生活与物理之间的关联,通过自主预习与复习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重难点,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5]。
5.物理问题情景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生活探索物理现象,探索隐藏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终身探索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 “摩擦力”知识点讲授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组织学生分析并得到结论。例如,在冬季,下雪后的路面湿滑,那么需要通过什么方法去避免汽车打滑?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在路面上撒炉灰、安装防滑链等增大摩擦力”。生活中有很多与物理相关的例子,这些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再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很多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坐车的现象,当汽车在启动或者刹车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因为惯性向前倾或者向后仰。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分析与探究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着更加充分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以生活为主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6.物理作业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物理作业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作业的布置不仅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课堂中,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教师可以为其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消化旧知识的同时还能进行课外学习延伸。通过作业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去探索物理科学趣味,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自制小实验,在学习使用天平后,学生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其他测量工具,如电子秤、台秤等进行测量,并运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的天平。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6]。
7.学习评价生活化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对于物理课堂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分数, 或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评价,而是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积极性等等。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综合考虑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得出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成效,让学生能够通过评价感知自己的学习成果,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及时改正不足。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学与管理,教师还要对学生生活化学习进行评价。例如,在评价时可以建立学习档案方式进行评价,学习档案不仅包含学生日常作业完成情况与考试成绩,要有课堂表现、物理小发明、学具制作、小论文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奇思妙想等。教师通过多角度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在学习档案中还可以加入学生的互评与个人自评,让学生既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相互分享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物理源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引入物理课堂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物理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将生活化教学情景引入物理课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如今,我国素质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也应该及时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可用资源,结合实际生活创建生活化物理课堂,进而实现教育的主要目标。在物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实时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各方面将物理教学生活化,以期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与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情景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改进,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生活化的创新改革。物理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中也包含诸多生活化元素。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探索物理学科知识,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与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物理学习与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1]。
一、物理生活化教学情景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生活化教学为主的物理情景课堂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生活化课堂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大胆地参与讨论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探索,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提高生活化课堂教学效率。
2.生活化原则
所谓生活化情景教学课堂就要遵循生活化原则,将物理学科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结合,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主,构建熟悉的生活化情景,让学科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发芽生长,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物理、了解物理、掌握物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2]。
3.发展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生活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创建生活化课堂情景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物理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因此,物理教学活动既要立足当下,也要放眼未来。
4.渗透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情景要遵循渗透性原则,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生活与物理知识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生活现象、现实问题、科学知识等联系起来。
二、物理生活化情景教学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
物理教学是在教学思想下进行的,教师如果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便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真正地实现理想化的生活化教学,有必要先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透过生活中观察与发现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将物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对生活本质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以往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在实际活动中,教师还要向学生教授一些常用的物理生活技巧,引导学生透过物理与生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物理知识性质与规律,从而推动物理教育的稳定与发展[3]。
2.充分发掘生活化教育资源
物理与生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生活化物理课堂的创建离不开现实生活。为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构建完善的物理课堂,创建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课堂,让学生既能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资源发掘能力,运用一切资源为学生创建趣味生动的生活化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课堂氛围,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吉他、鼓、锣等发声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让学生将手放在喉头处并说话,感受发声时喉头的振动。学生此时可以发现,当说话时,声带会振动,不发声时声带停止振动,随后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生活化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巧妙地将学科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让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同步提升[4]。
3.以生活为主进行实验探索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物理理论知识产生高效认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现象融入到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真正地实现学科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杯子吸水”小魔术。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大气压强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大气压强有基本了解,然后运用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热情。在实验中,教师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水盆、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带入课堂,然后按照步骤将蜡烛放在水盆中并点燃,再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此时学生可以观察到杯子中的水在不断上升,直到蜡烛熄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气中存在压强,将水压入倒扣的水杯中。这种接近生活的实验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与探索,并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更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或者课下进行自主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活化课堂情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动态化的生活化物理课堂,将抽象难懂的学科知识通过视屏、图像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将一些步骤复杂的物理实验通过视屏图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也能清楚地了解实验步骤,了解物理学习规律。例如,在讲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能源、核能太阳能以及各个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功能设计微课,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微课具有精湛短小的优势,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部分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与掌握。在生活化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微课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生活与物理之间的关联,通过自主预习与复习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重难点,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5]。
5.物理问题情景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生活探索物理现象,探索隐藏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终身探索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 “摩擦力”知识点讲授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组织学生分析并得到结论。例如,在冬季,下雪后的路面湿滑,那么需要通过什么方法去避免汽车打滑?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在路面上撒炉灰、安装防滑链等增大摩擦力”。生活中有很多与物理相关的例子,这些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再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很多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坐车的现象,当汽车在启动或者刹车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因为惯性向前倾或者向后仰。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分析与探究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着更加充分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以生活为主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6.物理作业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物理作业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作业的布置不仅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课堂中,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教师可以为其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消化旧知识的同时还能进行课外学习延伸。通过作业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去探索物理科学趣味,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自制小实验,在学习使用天平后,学生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其他测量工具,如电子秤、台秤等进行测量,并运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的天平。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6]。
7.学习评价生活化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对于物理课堂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分数, 或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评价,而是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积极性等等。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综合考虑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得出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成效,让学生能够通过评价感知自己的学习成果,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及时改正不足。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学与管理,教师还要对学生生活化学习进行评价。例如,在评价时可以建立学习档案方式进行评价,学习档案不仅包含学生日常作业完成情况与考试成绩,要有课堂表现、物理小发明、学具制作、小论文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奇思妙想等。教师通过多角度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在学习档案中还可以加入学生的互评与个人自评,让学生既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相互分享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物理源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引入物理课堂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物理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将生活化教学情景引入物理课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如今,我国素质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也应该及时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可用资源,结合实际生活创建生活化物理课堂,进而实现教育的主要目标。在物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实时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各方面将物理教学生活化,以期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与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