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深度阅读有助于人们开启思维,而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成为深度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同时也是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深度解析文本,优化问题链设计,深化阅读教学活动等实现读思结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阅读教学 逻辑思维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将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将其定义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凸显了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相比于其他课型,阅读课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浅层化”和“低效化”的问题[1],教师读思结合的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刘道义提出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思维发展的基点[2]。然而,近几年,有关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逻辑思维发展面临的困境,探讨在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包括:深度解析文本,挖掘逻辑思维发展点;优化问题链设计,充分调动学生逻辑思维;深化阅读教学活动,发展学生预测检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论证、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技能。以期帮助高中英语教师从“词汇开花,语法为本”的低效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深度阅读与思维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逻辑思维的概念与内涵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基于已知事实和材料,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抽象、概括等,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能够区别核心的和外围的、表层的和实质的东西,把握问题的全面但又不忽视细节信息,理清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胡洁元认为逻辑思维是高阶思维发展的起点,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石,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3]。另外,高中时期是个体发展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个重要时机,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发展的重要逻辑思维技能包括预测检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和抽象概括等。 逻辑思维与深度阅读的关系 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以语篇为重要载体,伴随着对语篇进行深层次解析的阅读教学活动而产生的。表层阅读关注语篇信息,而深度阅读则激发思维。吕国征提出教师深化阅读活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好地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反过来,逻辑思维能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深层加工,优化对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加深对细节信息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因此,逻辑思维与深度阅读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发展学生逻辑思维面临的困境 1.教师自身逻辑思维水平有待提升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自身逻辑思维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水平,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在教学活动方面,合理清晰的课堂教学流程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不同课堂活动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甚至相互脱离,难以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同样有待提升。在实际课堂中,一些教师仅依据自己的意愿设计一连串问题,没有思考依次抛出的问题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联,问题的分散性和跳跃性较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展。
2.教师欠缺培养逻辑思维的意识
不少教师将阅读教学的目标局限于对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以及对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掌握,以确保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但却忽视了以深度阅读作为中介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难以做到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机结合。刘道义指出倘若阅读教学忽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必定是低效的[2]。此外,一些教师虽倡导读思结合,但他们对于思维品质的定义很模糊,将其单一理解为批判性思维。这两大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容易出现由于缺乏逻辑推理能力而对语篇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把握语篇的整体结构并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3.教师欠缺培养逻辑思维的实践性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虽融入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但只是蜻蜓点水,仅仅停留于表面。教师挖掘文本所蕴含的逻辑发展点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缺乏培养逻辑思维的实践性知识,他们往往只是口头上提醒学生关注文本逻辑性,但却不懂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语篇中的语法衔接、词汇衔接等,挖掘隐性的逻辑关系,从而提炼文本框架。显然,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是于事无补的。 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策略 1.深度解析文本,挖掘逻辑思维发展点
在阅读教学中,做好文本分析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条件。若文本分析仅浮于表面,那么基于该文本分析所设计的教学也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从学生的思维视角出发,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发展点。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文本的主题和体裁,然后梳理文本内容与结构,分析不同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要关注文本中的显性衔接,也要分析隐形连贯。最后,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推动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展。
2.优化问题链设计,充分调动学生逻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在深度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思维工具。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提问的核心功能,即启发学生思考。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依托文本线索,基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将文本内容巧妙地转换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构成由浅至深、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阅读,对文本的内在逻辑有更清晰的认识[1],进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有效提升其思维的逻辑性。
3.深化阅读教学活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技能
(1)提取关键信息,发展预测检验的思维技能
学生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一些关键信息,如文本标题、图片等。尤其是标题,它通常包含文本的关键词,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于文本解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取并有效利用关键信息,对文本体裁做出初步判断,预测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标题中的关键词和右下角的插图预测文本主题。例如,由关键词“Internet”和“Changed”可以看出文本涉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此外,结合关键词“Stronger Together”和图片中的网状图可以联想到网络社区,推测出该文本的主题为:人们因互联网而联结,变得更强大。然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推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检验。
(2)梳理文本信息,发展比较分类的思维技能
比较是指辨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异同点。胡洁元提出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3]。分类则是基于比较的结果将事物归为不同种类的过程。在深度阅读中,比较与分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关注并整合文本中的细节信息,加深对文本中某一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五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该文本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虚拟合唱团,这是音乐与互联网的结合,对许多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学生对于合唱团并不陌生,但是“虚拟合唱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新事物,他们对于这种形式是不太了解的。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教学活动,由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以表格的形式比较,并总结虚拟合唱团与真实合唱团在活动形式、活动地点、参与对象、参与人数以及对歌手的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该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虚拟合唱团多方面的认识,同时提升其比较与分类的逻辑思维技能。
(3)抓住语篇特征,发展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
语篇在结构上具有衔接性,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具有逻辑性,在语义上具有连贯性。教师应抓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两个主要特征构思深度阅读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篇知识,明晰文本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构,从而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9]。
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替代、指称、连接和省略。文本中较常见的衔接手段是语法衔接中的连接,即运用信号词表明前后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特征,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前后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理解文本内容的逻辑思维技能;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表达语篇句际与段际关系的意识[1]。
此外,依据语篇连贯性的特征,引导学生猜测词义,也是训练其分析与综合思维技能的常用技巧,因为猜测词义要求学生综合前后文,分析并理解文本,最终推测生词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意思。依旧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其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简在受益于互联网之后建立俱乐部教授其他老人使用互联网,从而减少数字鸿沟的故事。文本中出现生词“digital divide”,教师在此可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推测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待学生细读全文后,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简要成立信息技术俱乐部来帮助其他老人呢?以问题为导向指引学生定位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答案。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重读句子,理解句子意义,并通过句中包含的逻辑关系推测生词意义——人们与互联网之间的距离。猜测词义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养成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思维习惯,提升他们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思维技能。
(4)深层解读文本,发展推理论证的思维技能。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推理是指学生基于文本表层信息,结合自己的思考,推出有关文本深层内涵的结论,如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论证则是在文本中寻找支撑所得结论的依据。通过推理与论证的活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2]。
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该文本讲述了著名医学家林巧稚的一生以及她在医学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教师可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推理出林医生的品质特点,并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首先,由学生通读文本,以表格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林巧雅一生中做出的重要抉择和她的言行。待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有关林医生具有哪些品质的问题。随后,教师可以通过继续追问学生是从哪些事件中得出结论的,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找出与林医生品格对应的事件来支撑其推论。例如,从“林巧稚没有按照传统步入婚姻生活,即使面对着高昂的学费,她依旧毅然决然选择了学医的道路”,可以推理出林医生是一位坚定追求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在推理与论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林医生的美好品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增强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运用并发展其逻辑思维。
(5)提炼文本架构,发展抽象概括的思维技能。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抽象和概括是学生透过表层信息揭示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篇文体特征,提炼文本框架,从而发展学生抽象与概括的逻辑思维技能。其中,思维导图是训练学生抽象与概括技能的有效工具之一。它通常将某一主题放在中心位置,以分支链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连接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次中心观念,从公共中心向另一个中心移动,其直观性的特征能够将思维可视化。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明晰文本写作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由学生分析框架,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绘制思维导图。
同样,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文本主要讲述野生动物藏羚羊种群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我国保护藏羚羊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结构,围绕文中对藏羚羊的介绍设计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如Why were the antelopes in danger? How did people protect them?等,教师通过依次抛出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关键信息,梳理文本信息和结构。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问题答案绘制思维导图,搭建文本框架。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解构和整合语篇,发展抽象与概括思维技能的过程。
结语
逻辑思维作为培养高阶思维的起点,其发展与深度阅读的结合是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为了在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应重视文本分析,挖掘逻辑思维发展点;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设计问题链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深化阅读活动和任务,融入学生预测检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论证、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技能的发展,构建读思结合的课堂,以读促思,以思助读。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深度阅读教学 逻辑思维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将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将其定义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凸显了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相比于其他课型,阅读课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浅层化”和“低效化”的问题[1],教师读思结合的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刘道义提出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思维发展的基点[2]。然而,近几年,有关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逻辑思维发展面临的困境,探讨在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包括:深度解析文本,挖掘逻辑思维发展点;优化问题链设计,充分调动学生逻辑思维;深化阅读教学活动,发展学生预测检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论证、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技能。以期帮助高中英语教师从“词汇开花,语法为本”的低效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深度阅读与思维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逻辑思维的概念与内涵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基于已知事实和材料,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抽象、概括等,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能够区别核心的和外围的、表层的和实质的东西,把握问题的全面但又不忽视细节信息,理清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胡洁元认为逻辑思维是高阶思维发展的起点,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石,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3]。另外,高中时期是个体发展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个重要时机,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发展的重要逻辑思维技能包括预测检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和抽象概括等。 逻辑思维与深度阅读的关系 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以语篇为重要载体,伴随着对语篇进行深层次解析的阅读教学活动而产生的。表层阅读关注语篇信息,而深度阅读则激发思维。吕国征提出教师深化阅读活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好地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反过来,逻辑思维能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深层加工,优化对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加深对细节信息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因此,逻辑思维与深度阅读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发展学生逻辑思维面临的困境 1.教师自身逻辑思维水平有待提升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自身逻辑思维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水平,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在教学活动方面,合理清晰的课堂教学流程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不同课堂活动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甚至相互脱离,难以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同样有待提升。在实际课堂中,一些教师仅依据自己的意愿设计一连串问题,没有思考依次抛出的问题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联,问题的分散性和跳跃性较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展。
2.教师欠缺培养逻辑思维的意识
不少教师将阅读教学的目标局限于对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以及对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掌握,以确保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但却忽视了以深度阅读作为中介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难以做到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机结合。刘道义指出倘若阅读教学忽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必定是低效的[2]。此外,一些教师虽倡导读思结合,但他们对于思维品质的定义很模糊,将其单一理解为批判性思维。这两大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容易出现由于缺乏逻辑推理能力而对语篇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把握语篇的整体结构并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3.教师欠缺培养逻辑思维的实践性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虽融入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但只是蜻蜓点水,仅仅停留于表面。教师挖掘文本所蕴含的逻辑发展点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缺乏培养逻辑思维的实践性知识,他们往往只是口头上提醒学生关注文本逻辑性,但却不懂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语篇中的语法衔接、词汇衔接等,挖掘隐性的逻辑关系,从而提炼文本框架。显然,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是于事无补的。 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策略 1.深度解析文本,挖掘逻辑思维发展点
在阅读教学中,做好文本分析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条件。若文本分析仅浮于表面,那么基于该文本分析所设计的教学也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从学生的思维视角出发,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发展点。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文本的主题和体裁,然后梳理文本内容与结构,分析不同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要关注文本中的显性衔接,也要分析隐形连贯。最后,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推动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展。
2.优化问题链设计,充分调动学生逻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在深度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思维工具。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提问的核心功能,即启发学生思考。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依托文本线索,基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将文本内容巧妙地转换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构成由浅至深、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阅读,对文本的内在逻辑有更清晰的认识[1],进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有效提升其思维的逻辑性。
3.深化阅读教学活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技能
(1)提取关键信息,发展预测检验的思维技能
学生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一些关键信息,如文本标题、图片等。尤其是标题,它通常包含文本的关键词,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于文本解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取并有效利用关键信息,对文本体裁做出初步判断,预测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标题中的关键词和右下角的插图预测文本主题。例如,由关键词“Internet”和“Changed”可以看出文本涉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此外,结合关键词“Stronger Together”和图片中的网状图可以联想到网络社区,推测出该文本的主题为:人们因互联网而联结,变得更强大。然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推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检验。
(2)梳理文本信息,发展比较分类的思维技能
比较是指辨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异同点。胡洁元提出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3]。分类则是基于比较的结果将事物归为不同种类的过程。在深度阅读中,比较与分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关注并整合文本中的细节信息,加深对文本中某一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五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该文本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虚拟合唱团,这是音乐与互联网的结合,对许多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学生对于合唱团并不陌生,但是“虚拟合唱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新事物,他们对于这种形式是不太了解的。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教学活动,由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以表格的形式比较,并总结虚拟合唱团与真实合唱团在活动形式、活动地点、参与对象、参与人数以及对歌手的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该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虚拟合唱团多方面的认识,同时提升其比较与分类的逻辑思维技能。
(3)抓住语篇特征,发展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
语篇在结构上具有衔接性,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具有逻辑性,在语义上具有连贯性。教师应抓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两个主要特征构思深度阅读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篇知识,明晰文本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构,从而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9]。
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替代、指称、连接和省略。文本中较常见的衔接手段是语法衔接中的连接,即运用信号词表明前后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特征,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前后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理解文本内容的逻辑思维技能;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表达语篇句际与段际关系的意识[1]。
此外,依据语篇连贯性的特征,引导学生猜测词义,也是训练其分析与综合思维技能的常用技巧,因为猜测词义要求学生综合前后文,分析并理解文本,最终推测生词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意思。依旧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其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简在受益于互联网之后建立俱乐部教授其他老人使用互联网,从而减少数字鸿沟的故事。文本中出现生词“digital divide”,教师在此可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推测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待学生细读全文后,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简要成立信息技术俱乐部来帮助其他老人呢?以问题为导向指引学生定位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答案。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重读句子,理解句子意义,并通过句中包含的逻辑关系推测生词意义——人们与互联网之间的距离。猜测词义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养成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思维习惯,提升他们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思维技能。
(4)深层解读文本,发展推理论证的思维技能。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推理是指学生基于文本表层信息,结合自己的思考,推出有关文本深层内涵的结论,如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论证则是在文本中寻找支撑所得结论的依据。通过推理与论证的活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2]。
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该文本讲述了著名医学家林巧稚的一生以及她在医学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教师可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推理出林医生的品质特点,并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首先,由学生通读文本,以表格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林巧雅一生中做出的重要抉择和她的言行。待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有关林医生具有哪些品质的问题。随后,教师可以通过继续追问学生是从哪些事件中得出结论的,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找出与林医生品格对应的事件来支撑其推论。例如,从“林巧稚没有按照传统步入婚姻生活,即使面对着高昂的学费,她依旧毅然决然选择了学医的道路”,可以推理出林医生是一位坚定追求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在推理与论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林医生的美好品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增强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运用并发展其逻辑思维。
(5)提炼文本架构,发展抽象概括的思维技能。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抽象和概括是学生透过表层信息揭示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篇文体特征,提炼文本框架,从而发展学生抽象与概括的逻辑思维技能。其中,思维导图是训练学生抽象与概括技能的有效工具之一。它通常将某一主题放在中心位置,以分支链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连接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次中心观念,从公共中心向另一个中心移动,其直观性的特征能够将思维可视化。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明晰文本写作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由学生分析框架,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绘制思维导图。
同样,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的阅读文本为例[4],文本主要讲述野生动物藏羚羊种群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我国保护藏羚羊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结构,围绕文中对藏羚羊的介绍设计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如Why were the antelopes in danger? How did people protect them?等,教师通过依次抛出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关键信息,梳理文本信息和结构。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问题答案绘制思维导图,搭建文本框架。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解构和整合语篇,发展抽象与概括思维技能的过程。
结语
逻辑思维作为培养高阶思维的起点,其发展与深度阅读的结合是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为了在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应重视文本分析,挖掘逻辑思维发展点;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设计问题链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深化阅读活动和任务,融入学生预测检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论证、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技能的发展,构建读思结合的课堂,以读促思,以思助读。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