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尤为重要。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主要依靠书籍和电视媒体,科学常识的养成来源于课堂学习和课外积累,科学方法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和学习,科学精神的养成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证精神,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待提高,科学知识的养成与学生的年级密切相关。家长的态度、家校合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政策都是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策略:提高学校、社会、家庭、媒体和学术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现状:影响因素;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1992年至2015年,我国一共进行九次全国性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0%,虽较2010年的3.27%提高近9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理科课程教学的中心目标。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已覆盖从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2017年教育部下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学校不安排科学老师参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小学科学老师的专业性偏低;科学课在学校不被重视,经常被班主任占课,导致科学老师职业认同感较低下;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评价机制不健全;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家长和学生不重视科学课,家长只关心小学生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的期末考试成绩等。希望本研究能改变家长和教师的看法,从而提出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改进意见。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素养
《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中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古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有两个方面:经常修习涵养;平素所豢养。周立军认为“素养”是一个教育学名词,指有文化的状态,尤其是指有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状态,通常指基本文化素养。
2.科学素养
《美国传统词典》认为“科学”一词有以下四种含义:一是对现象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二是方法学活动、学科或研究;三是需要特定研究和方法的活动;四是知识,尤其经验知识。从1952年第一次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以来,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教授提出“公众科学素养较被公众认可,他把科学素养分成三个维度: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笔者将其归纳为六个维度: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常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
3.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研究认为对小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仅体现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家庭、社会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现状
1.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主要依靠书籍和电视媒体
科学兴趣反映小学生对科学的喜爱程度。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养成主要依靠书籍和电视媒体,具体体现在阅读习惯、科普类节目的观看和接触科学的动机三个方面。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音频和视频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也更愿意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2.小学生科学常识的养成来源于课堂学习和课外积累
学生对科学常识的掌握来源于各门学科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知识积累,如新闻媒体、报刊、书籍等。小学生的科学常识养成包括新闻知识、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三个方面。
3.小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和学习
科学方法不仅指在科学课及其他学科的课程中所使用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手段。小学生的科学方法养成包括:合理安排时间、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和小组合作法。
4.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证精神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包括探索精神、独立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和坚持精神。
5.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待提高
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涉及三个内容:一是科学情感,指的是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二是科学态度,是生活的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三是科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更是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包括星座迷信、高科技新名词、学习态度、搜集资料和宣传五个方面。
6.小学生科学知识的养成与学生的年级密切
相关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知识分为四部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领域。学生擅长识记类的知识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而在逻辑分析上则稍显不足。在科学知识的回答上,高年级的正确率要远远高于低年级。
三、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
1.家长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包括家长对科学学习的态度、家长对科学地位的态度和家长对科学素养的态度。相比其他家长,认为科学学习对孩子重要的家长更能支持孩子在科学方面探索钻研,更能在家里创设科学学习的有利环境,在此类家庭成长的孩子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感兴趣。
2.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通过发布科学课后作业并要求家长协助完成、请求家长准备课堂科学学习材料、反映学生科学学习情况以及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等几个方面表现与实现。家校合作是一条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相比与教师联系次数少的家长,与教师联系频繁的家长更能全方面了解孩子各门学科的学习情况,懂得更多科学教育的方法。
3.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科学的注意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乐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做实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不仅教会学生新知识,也培养学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更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带着疑问探索新知,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校的政策
太行小学提出“提高科学课的地位”这一政策,直接影响家长和教师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发现,该小学不仅非常重视科学课,1-6年级均开设科学课,保证一周两节科学课的课时安排,并把科学课纳入期中期末考试的评价系统中,成立兴趣小组并在国家级的比赛中取得冠军,而且尤其重视科学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提高,为科学教师安排在职培训。该小学在科学课的政策安排上值得其他学校充分借鉴和学习。
四、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具体策略
1.提高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1)合理安排课时并进行阶段评估
在小学阶段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数学和英语被称为核心科目,音乐、体育和美术被称为次级科目,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被称为综合科目。很多小学从校领导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都认为科学课不重要,所以科学课经常会被班主任占课。要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每周至少保持1-2节的课时安排,运用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并把科学课纳入期中期末考试。
(2)加强科学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隐形课程的一种,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可以张贴学生自己做的手抄报,宣传科技知识,以此解决学生没有勇气上街宣传的问题。每学年举行一次科普宣传周,高年级学生合作查阅前沿技术和科技新名词的资料,三至六年级每个班级派代表上台为低年级同学作报告进行讲解。每周的课外兴趣小组也要加入与科学相关的内容,如机器人、编程、拼乐高玩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
(3)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重视家校合作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通常都由数学老师、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或年级主任兼任。学校应安排科学教师参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方便教师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前沿的科学技术,以此来增强科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职业认同感。除此之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除了家长会和班级微信群等传统方式外,班主任可选择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科学学习情况,以便于因材施教。学校还可以每月举行一次“开放日”,让家长随时随地进班听课,方便家长了解自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2.提高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城市小学可以与当地的博物馆建立合作,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场馆教育中,让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也能继续学习科学知识,可适当安排高年级学生去博物馆做小讲解员。由于现实原因,如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科学课时有限,上一节实验课的成本过高,学生会打碎试管导致安全事故等,学生想做实验的愿望一直很难实现。鉴于此,学校可以利用好校外的科研资源,如科普基地、科技馆、科研所、研究中心或大学实验室等,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工作人员做实验,与一线科技人员交流,并亲自动手做实验,有不懂的步骤可以请教工作人员。
农村小学可利用好校外的自然资源,配合书籍资料,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认识野外植物,给每个小组划分区域,每周坚持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拓展学生课外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动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伟大,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珍惜身边一草一木,从小树立起保护自然的理念。
3.提高家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前任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过:“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时,要先思考自己是否做到。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注意家庭氛围的建立,孩子的科学素养才能提高。
4.提高媒体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研究中,通过随机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对科学常识的掌握来源于媒体,一部分男同学喜欢看CCTV10科教频道。因此,媒体应加大力度报道科学家的故事,尽量多播放科学常识和科学探究求真等类型的节目。例如,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和CCTV2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每期节目会选取一些生活中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长时间使用浴霸到底有多危险?”等。“如何隔空搬运乒乓球?”“手机在浴室充电到底有多危险?”主持人会请科学家用科学原理来解释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还能体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科学学习方法。可见,科普益智类的节目非常适合小学生在闲暇时候观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知识,亦能培养学生把科学知识向实际生活迁移的科学精神。这恰好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5.提高学术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近十几年,科学教育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教育部颁布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之后,规定小学1-6年级全都开设科学课。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已经有人教版和苏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有课本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配套设施,如科普小读物、绘本、网络课程视频及每节课配套的实验器材等,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编写研发。
结语
研究发现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主要依靠书籍和电视媒体,科学常识的养成来源于课堂学习和课外积累,科学方法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和学习,科学精神的养成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证精神,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还有待提高,科学知识的养成与学生的年级密切相关。而家长的态度、家校合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政策都是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策略:提高学校、社会、家庭、媒体和学术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希望本文能为以后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能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问题提供见解。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现状:影响因素;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1992年至2015年,我国一共进行九次全国性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0%,虽较2010年的3.27%提高近9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理科课程教学的中心目标。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已覆盖从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2017年教育部下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学校不安排科学老师参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小学科学老师的专业性偏低;科学课在学校不被重视,经常被班主任占课,导致科学老师职业认同感较低下;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评价机制不健全;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家长和学生不重视科学课,家长只关心小学生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的期末考试成绩等。希望本研究能改变家长和教师的看法,从而提出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改进意见。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素养
《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中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古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有两个方面:经常修习涵养;平素所豢养。周立军认为“素养”是一个教育学名词,指有文化的状态,尤其是指有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状态,通常指基本文化素养。
2.科学素养
《美国传统词典》认为“科学”一词有以下四种含义:一是对现象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二是方法学活动、学科或研究;三是需要特定研究和方法的活动;四是知识,尤其经验知识。从1952年第一次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以来,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教授提出“公众科学素养较被公众认可,他把科学素养分成三个维度: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笔者将其归纳为六个维度: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常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
3.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研究认为对小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仅体现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家庭、社会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现状
1.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主要依靠书籍和电视媒体
科学兴趣反映小学生对科学的喜爱程度。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养成主要依靠书籍和电视媒体,具体体现在阅读习惯、科普类节目的观看和接触科学的动机三个方面。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音频和视频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也更愿意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2.小学生科学常识的养成来源于课堂学习和课外积累
学生对科学常识的掌握来源于各门学科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知识积累,如新闻媒体、报刊、书籍等。小学生的科学常识养成包括新闻知识、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三个方面。
3.小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和学习
科学方法不仅指在科学课及其他学科的课程中所使用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手段。小学生的科学方法养成包括:合理安排时间、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和小组合作法。
4.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证精神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包括探索精神、独立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和坚持精神。
5.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待提高
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涉及三个内容:一是科学情感,指的是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二是科学态度,是生活的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三是科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更是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包括星座迷信、高科技新名词、学习态度、搜集资料和宣传五个方面。
6.小学生科学知识的养成与学生的年级密切
相关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知识分为四部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领域。学生擅长识记类的知识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而在逻辑分析上则稍显不足。在科学知识的回答上,高年级的正确率要远远高于低年级。
三、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
1.家长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包括家长对科学学习的态度、家长对科学地位的态度和家长对科学素养的态度。相比其他家长,认为科学学习对孩子重要的家长更能支持孩子在科学方面探索钻研,更能在家里创设科学学习的有利环境,在此类家庭成长的孩子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感兴趣。
2.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通过发布科学课后作业并要求家长协助完成、请求家长准备课堂科学学习材料、反映学生科学学习情况以及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等几个方面表现与实现。家校合作是一条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相比与教师联系次数少的家长,与教师联系频繁的家长更能全方面了解孩子各门学科的学习情况,懂得更多科学教育的方法。
3.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科学的注意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乐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做实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不仅教会学生新知识,也培养学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更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带着疑问探索新知,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校的政策
太行小学提出“提高科学课的地位”这一政策,直接影响家长和教师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发现,该小学不仅非常重视科学课,1-6年级均开设科学课,保证一周两节科学课的课时安排,并把科学课纳入期中期末考试的评价系统中,成立兴趣小组并在国家级的比赛中取得冠军,而且尤其重视科学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提高,为科学教师安排在职培训。该小学在科学课的政策安排上值得其他学校充分借鉴和学习。
四、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具体策略
1.提高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1)合理安排课时并进行阶段评估
在小学阶段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数学和英语被称为核心科目,音乐、体育和美术被称为次级科目,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被称为综合科目。很多小学从校领导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都认为科学课不重要,所以科学课经常会被班主任占课。要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每周至少保持1-2节的课时安排,运用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并把科学课纳入期中期末考试。
(2)加强科学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隐形课程的一种,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可以张贴学生自己做的手抄报,宣传科技知识,以此解决学生没有勇气上街宣传的问题。每学年举行一次科普宣传周,高年级学生合作查阅前沿技术和科技新名词的资料,三至六年级每个班级派代表上台为低年级同学作报告进行讲解。每周的课外兴趣小组也要加入与科学相关的内容,如机器人、编程、拼乐高玩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
(3)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重视家校合作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通常都由数学老师、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或年级主任兼任。学校应安排科学教师参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方便教师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前沿的科学技术,以此来增强科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职业认同感。除此之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除了家长会和班级微信群等传统方式外,班主任可选择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科学学习情况,以便于因材施教。学校还可以每月举行一次“开放日”,让家长随时随地进班听课,方便家长了解自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2.提高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城市小学可以与当地的博物馆建立合作,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场馆教育中,让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也能继续学习科学知识,可适当安排高年级学生去博物馆做小讲解员。由于现实原因,如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科学课时有限,上一节实验课的成本过高,学生会打碎试管导致安全事故等,学生想做实验的愿望一直很难实现。鉴于此,学校可以利用好校外的科研资源,如科普基地、科技馆、科研所、研究中心或大学实验室等,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工作人员做实验,与一线科技人员交流,并亲自动手做实验,有不懂的步骤可以请教工作人员。
农村小学可利用好校外的自然资源,配合书籍资料,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认识野外植物,给每个小组划分区域,每周坚持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拓展学生课外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动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伟大,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珍惜身边一草一木,从小树立起保护自然的理念。
3.提高家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前任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过:“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时,要先思考自己是否做到。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注意家庭氛围的建立,孩子的科学素养才能提高。
4.提高媒体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研究中,通过随机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对科学常识的掌握来源于媒体,一部分男同学喜欢看CCTV10科教频道。因此,媒体应加大力度报道科学家的故事,尽量多播放科学常识和科学探究求真等类型的节目。例如,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和CCTV2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每期节目会选取一些生活中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长时间使用浴霸到底有多危险?”等。“如何隔空搬运乒乓球?”“手机在浴室充电到底有多危险?”主持人会请科学家用科学原理来解释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还能体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科学学习方法。可见,科普益智类的节目非常适合小学生在闲暇时候观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知识,亦能培养学生把科学知识向实际生活迁移的科学精神。这恰好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5.提高学术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近十几年,科学教育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教育部颁布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之后,规定小学1-6年级全都开设科学课。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已经有人教版和苏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有课本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配套设施,如科普小读物、绘本、网络课程视频及每节课配套的实验器材等,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编写研发。
结语
研究发现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主要依靠书籍和电视媒体,科学常识的养成来源于课堂学习和课外积累,科学方法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和学习,科学精神的养成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证精神,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还有待提高,科学知识的养成与学生的年级密切相关。而家长的态度、家校合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政策都是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策略:提高学校、社会、家庭、媒体和学术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希望本文能为以后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能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问题提供见解。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