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识字是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最基本的学习任务,教师开展的识字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识字学习服务的。趣味识字教学法则是教师立足趣味教学理念建构的科学识字教学方法,本文将立足新时期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发展现状,阐述趣味识字教学法的运用价值,并分析趣味识字教学方案的科学设计与实践运用策略,希望在识字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趣味识字教学方法,调整趣味识字教学内容,从而让小学生在趣味识字教学中取得良好的识字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趣味识字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
识字教学可以奠定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不断增加识字量、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完成教材中编排的口语交际任务,使其系统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识字教学的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地位,要善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其愉快地展开主动的识字学习。趣味识字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落实识字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小学语文教师需推进趣味识字教学的健康开展。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识字学习任务,它是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开展识字教学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教学问题。
1.识字教学具有枯燥性
小学生识字的过程就是识别汉字的字音与字形、识别汉字的认读位置的过程。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展开听写训练,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识记效果。但是这种识字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小学生感到厌烦,很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主动识记汉字[1]。例如,在《春夏秋冬》这节课中,有的教师让学生识读“秋”“霜”等汉字时,一般是先让学生念读“qiū”“shuāng”这样的字音,然后将“秋”分成“禾”“火”两个部分,将“霜”分成“雨”“相”两个部分,让学生识记这些汉字的部首和其它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识记汉字,其识记效率并不高,遗忘率较高,而且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识字教学趣味性较低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大,在识字学习中也没能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识字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识字学习的乐趣。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比较薄弱,教师所开展的识字教学活动没能获得良好的成效[2]。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节课中,有的教师根据教材中的“读一读,记一记”的内容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齐读“水井”“井口”等词语。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词语时,发挥联想的作用,识记词语中的汉字字形和字音,但是其整体学习效果不高,而且缺乏趣味性。
3.识字教学方法较单一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教师目前采用的识字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比如注音识字法、字理识字法、部件析形识字法等都比较常见,难以在较长的学习时间里维持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尤其是有些教师所设计的识字教学内容比较单薄,这会让识字教学内容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识字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识字教学的意义
趣味识字教学是近些年来教师开展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强调了教师要在趣味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展开识字教学。如今“趣味识字”成了语文识字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出多方面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始终是驱动学生展开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情况下,教师更需要注重利用“兴趣”这一元素作为突破口,展开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学习比较无趣,因此他们在识字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引入趣味识字教学法,可以迎合小学生的喜好来展开识字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3]。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其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主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满足自己的识字学习需求。
2.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具有学习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等方面的学习问题,这些因素显然会影响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精神状态,进而限制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
而在趣味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趣味识字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其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带着好奇心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趣味识字教学活动之中。长时间下去,教师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同时还可使其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学习成效。
3.形成正确的识字学习方法
小学生在传统识字教学中识字学习动力不强,所运用的识字学习方法也不够合理。趣味识字教学是与传统识字教学存在明显区别的先进识字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形成正确的识字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能保障其识字学习质量。
而小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识字学习方法后,会在识字教学中树立一定的自信心,使其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让沉闷的教学氛围一扫而空。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识字教学方案的运用
1.依托游戏展开趣味识字教学活动
低年级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这是新课改倡导的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趣味识字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依托游戏来设计识字教学方案,然后在课堂中落实这一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游戏活动中来,使其在识字游戏过程中提高识字学习效果[4]。
在《姓氏歌》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开火车,说姓氏”的游戏过程中来,即学生可根据需要识记的姓氏,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说出它的特点,然后念出这个姓氏。之后,学生可以用这个姓氏来说一句有趣的话,旨在营造趣味的游戏氛围,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记忆,使其不容易遗忘这个汉字。学生可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自己要说的“姓氏”。
比如,第一位同学抽出了“胡”这个姓氏,在玩游戏时,可这样表达:“古月胡,胡歌的胡。”第二位同学抽出了“吴”这个姓氏,可在游戏中这样表达:“口天吴,妄想一口吞天的老吴,口气真大!”第三位同学抽出了“许”这个姓氏,则可在游戏中如此表达:“言午许,我有一个姓许的好朋友。”每个学生都可以灵活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展开趣味的识字学习。
教师也可适当地增加游戏难度,即让学生抽出两个姓氏,然后用趣味的方式继续将其表达出来。比如,当学生抽到了“李”和“张”,则可在游戏中如此表达:“木子李,弓长张,张三李四的李,张三李四的张。”在这样趣味的识字游戏中,学生可产生较大的学习热情,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保障了识字学习效果。
2.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趣味识字教学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识字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元素来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信息化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呈现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打造趣味的识字课堂,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课堂中需要识记的汉字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一个接一个》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梦”这个汉字,则可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放映“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跟随着甲骨文的“梦”字,走过一段成长的道路,最后定格在“梦”这个字上。之后,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将“梦”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字体分散呈现出来,让学生说出它的正确演变顺序。这可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集中精神,对“梦”相关的汉字信息进行主动的了解与掌握。
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详细讲解某个汉字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跟随视频的解说,一步步了解原本陌生的汉字,体会它的独特魅力。比如,“趣”这个字看起来有较大的识记难度,教师可在微视频中先将它分成“走”和“取”两部分,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趣”是由“走”和“取”组成的。然后,教师可继续播放微视频,学生可以看到三个图。第一个图是金文字体的“趣”,第二个图是“走”,旁边附注了“奔跑”的字样和奔跑中的小人图案,第三个图是“取”,旁边可附上一张以手取耳的小人图案。这样的趣味解析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识记汉字,降低学生识记汉字的学习难度。
3.借助故事情境展开趣味识字教学
小学生喜欢聆听故事,而他们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对故事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教师引入故事情境创设法来展开趣味的识字教学,不仅能够迎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喜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之中,对其中涉及到的汉字产生学习兴趣。
在《树和喜鹊》这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识记“鹊”这个字时,可让学生读一读“喜鹊”“鹊桥”这两个词,然后为学生讲述中国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那么意味着将会有喜事来临。”在学生聆听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时,教师还可引入“喜鹊报喜”这个成语,让学生走进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情境之中,对“鹊”的含义进行直观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一故事中,牛郎织女会面时,有喜鹊排成队,搭成了一座桥,让他们成功相见。这样的神话故事更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其走进情境之中。教师可在故事情境的作用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鹊”这个汉字。
又比如,在《端午粽》这节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识记“粽”这个字,则可向学生讲述关于屈原的故事,了解屈原这个历史名人的人物形象,把握好屈原与端午节、端午粽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了解屈原的故事,一边能够获得良好的故事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古人在包粽子时,会用菰芦叶来裹住黍米,有尖角,像棕榈叶心的形状,于是将它称之为“粽”。
通过这一识字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汉字背后的故事,能够使其在识记汉字时走进情境之中,既减少了识字学习过程中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又能使其巧妙地记住汉字的由来、结构、读音、字形等知识,有利于提高趣味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趣味联想法引导小学生识字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充分发挥想象的过程中展开有效的学习。在趣味识字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趣味联想法来指导学生展开趣味的识字学习。联想法是指学生通过联想,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把握的学习方法。在识字学习中,学生可通过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对汉字进行有趣的识记[5]。
在“小青蛙”这节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学习“青”这个汉字,然后与学生展开互动:“汉字结构里有‘青’的,你能想到几个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乐于展开联想,将一些含有“青”这个部分的汉字罗列出来,如“清”“晴”“睛”等。这些汉字也是这篇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汉字,教师将几个汉字有机联系起来,并且让学生主动展开联想,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将其联结在一起,这可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
又比如,在《怎么都快乐》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圈出课文中有共同特征的汉字,将其分类好,对其展开联想记忆。其中,“踢”“跳”“跷”等汉字都是“足”字旁,相关的体育运动都和“脚”这个身体部位有关系。“折”“搭”“打”“捉”“拔”等汉字的部首都是提手旁,均属于动词,而且都与“手”这个身体部位有关系。“讲”“听”“看”等汉字具有相似的特征,其中,“讲”意为“说话”,所以用讠作为部首;“听”同“聪”,与耳朵有关,意为“用耳朵接受声音”;“看”的本义是用手遮住眼睛,望向远方,它和眼睛有关系,部首为“目”或者“手”。
教师在运用趣味联想法指导学生识记这些单词时,也可让他们在脑海里联想出一些真实的画面,从而进一步加强识记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踢”“跳”“跷”等汉字时,则可在脑海里想象踢足球、跳绳、坐跷跷板等画面,让学生将汉字与真实画面相结合,使其体会汉字的生活实用性。当学生在生活中需要用汉字来展开语言表达时,就可以下意识地想到这些汉字。实践证明,趣味联想法在识字教学中具有较好的运用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趣味识字教学法在以后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会发挥极大的积极教学作用,让识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还能降低学生的识记学习难度。学生可带着兴趣展开主动的识字学习,逐渐积累更多的识字学习经验,最终可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其以后的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趣味识字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
识字教学可以奠定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不断增加识字量、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完成教材中编排的口语交际任务,使其系统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识字教学的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地位,要善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其愉快地展开主动的识字学习。趣味识字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落实识字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小学语文教师需推进趣味识字教学的健康开展。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识字学习任务,它是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开展识字教学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教学问题。
1.识字教学具有枯燥性
小学生识字的过程就是识别汉字的字音与字形、识别汉字的认读位置的过程。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展开听写训练,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识记效果。但是这种识字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小学生感到厌烦,很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主动识记汉字[1]。例如,在《春夏秋冬》这节课中,有的教师让学生识读“秋”“霜”等汉字时,一般是先让学生念读“qiū”“shuāng”这样的字音,然后将“秋”分成“禾”“火”两个部分,将“霜”分成“雨”“相”两个部分,让学生识记这些汉字的部首和其它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识记汉字,其识记效率并不高,遗忘率较高,而且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识字教学趣味性较低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大,在识字学习中也没能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识字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识字学习的乐趣。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比较薄弱,教师所开展的识字教学活动没能获得良好的成效[2]。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节课中,有的教师根据教材中的“读一读,记一记”的内容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齐读“水井”“井口”等词语。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词语时,发挥联想的作用,识记词语中的汉字字形和字音,但是其整体学习效果不高,而且缺乏趣味性。
3.识字教学方法较单一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教师目前采用的识字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比如注音识字法、字理识字法、部件析形识字法等都比较常见,难以在较长的学习时间里维持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尤其是有些教师所设计的识字教学内容比较单薄,这会让识字教学内容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识字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识字教学的意义
趣味识字教学是近些年来教师开展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强调了教师要在趣味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展开识字教学。如今“趣味识字”成了语文识字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出多方面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始终是驱动学生展开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情况下,教师更需要注重利用“兴趣”这一元素作为突破口,展开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学习比较无趣,因此他们在识字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引入趣味识字教学法,可以迎合小学生的喜好来展开识字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3]。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其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主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满足自己的识字学习需求。
2.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具有学习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等方面的学习问题,这些因素显然会影响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精神状态,进而限制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
而在趣味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趣味识字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其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带着好奇心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趣味识字教学活动之中。长时间下去,教师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同时还可使其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学习成效。
3.形成正确的识字学习方法
小学生在传统识字教学中识字学习动力不强,所运用的识字学习方法也不够合理。趣味识字教学是与传统识字教学存在明显区别的先进识字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形成正确的识字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能保障其识字学习质量。
而小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识字学习方法后,会在识字教学中树立一定的自信心,使其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让沉闷的教学氛围一扫而空。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识字教学方案的运用
1.依托游戏展开趣味识字教学活动
低年级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这是新课改倡导的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趣味识字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依托游戏来设计识字教学方案,然后在课堂中落实这一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游戏活动中来,使其在识字游戏过程中提高识字学习效果[4]。
在《姓氏歌》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开火车,说姓氏”的游戏过程中来,即学生可根据需要识记的姓氏,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说出它的特点,然后念出这个姓氏。之后,学生可以用这个姓氏来说一句有趣的话,旨在营造趣味的游戏氛围,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记忆,使其不容易遗忘这个汉字。学生可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自己要说的“姓氏”。
比如,第一位同学抽出了“胡”这个姓氏,在玩游戏时,可这样表达:“古月胡,胡歌的胡。”第二位同学抽出了“吴”这个姓氏,可在游戏中这样表达:“口天吴,妄想一口吞天的老吴,口气真大!”第三位同学抽出了“许”这个姓氏,则可在游戏中如此表达:“言午许,我有一个姓许的好朋友。”每个学生都可以灵活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展开趣味的识字学习。
教师也可适当地增加游戏难度,即让学生抽出两个姓氏,然后用趣味的方式继续将其表达出来。比如,当学生抽到了“李”和“张”,则可在游戏中如此表达:“木子李,弓长张,张三李四的李,张三李四的张。”在这样趣味的识字游戏中,学生可产生较大的学习热情,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保障了识字学习效果。
2.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趣味识字教学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识字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元素来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信息化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呈现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打造趣味的识字课堂,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课堂中需要识记的汉字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一个接一个》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梦”这个汉字,则可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放映“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跟随着甲骨文的“梦”字,走过一段成长的道路,最后定格在“梦”这个字上。之后,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将“梦”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字体分散呈现出来,让学生说出它的正确演变顺序。这可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集中精神,对“梦”相关的汉字信息进行主动的了解与掌握。
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详细讲解某个汉字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跟随视频的解说,一步步了解原本陌生的汉字,体会它的独特魅力。比如,“趣”这个字看起来有较大的识记难度,教师可在微视频中先将它分成“走”和“取”两部分,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趣”是由“走”和“取”组成的。然后,教师可继续播放微视频,学生可以看到三个图。第一个图是金文字体的“趣”,第二个图是“走”,旁边附注了“奔跑”的字样和奔跑中的小人图案,第三个图是“取”,旁边可附上一张以手取耳的小人图案。这样的趣味解析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识记汉字,降低学生识记汉字的学习难度。
3.借助故事情境展开趣味识字教学
小学生喜欢聆听故事,而他们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对故事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教师引入故事情境创设法来展开趣味的识字教学,不仅能够迎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喜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之中,对其中涉及到的汉字产生学习兴趣。
在《树和喜鹊》这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识记“鹊”这个字时,可让学生读一读“喜鹊”“鹊桥”这两个词,然后为学生讲述中国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那么意味着将会有喜事来临。”在学生聆听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时,教师还可引入“喜鹊报喜”这个成语,让学生走进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情境之中,对“鹊”的含义进行直观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一故事中,牛郎织女会面时,有喜鹊排成队,搭成了一座桥,让他们成功相见。这样的神话故事更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其走进情境之中。教师可在故事情境的作用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鹊”这个汉字。
又比如,在《端午粽》这节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识记“粽”这个字,则可向学生讲述关于屈原的故事,了解屈原这个历史名人的人物形象,把握好屈原与端午节、端午粽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了解屈原的故事,一边能够获得良好的故事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古人在包粽子时,会用菰芦叶来裹住黍米,有尖角,像棕榈叶心的形状,于是将它称之为“粽”。
通过这一识字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汉字背后的故事,能够使其在识记汉字时走进情境之中,既减少了识字学习过程中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又能使其巧妙地记住汉字的由来、结构、读音、字形等知识,有利于提高趣味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趣味联想法引导小学生识字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充分发挥想象的过程中展开有效的学习。在趣味识字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趣味联想法来指导学生展开趣味的识字学习。联想法是指学生通过联想,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把握的学习方法。在识字学习中,学生可通过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对汉字进行有趣的识记[5]。
在“小青蛙”这节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学习“青”这个汉字,然后与学生展开互动:“汉字结构里有‘青’的,你能想到几个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乐于展开联想,将一些含有“青”这个部分的汉字罗列出来,如“清”“晴”“睛”等。这些汉字也是这篇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汉字,教师将几个汉字有机联系起来,并且让学生主动展开联想,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将其联结在一起,这可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
又比如,在《怎么都快乐》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圈出课文中有共同特征的汉字,将其分类好,对其展开联想记忆。其中,“踢”“跳”“跷”等汉字都是“足”字旁,相关的体育运动都和“脚”这个身体部位有关系。“折”“搭”“打”“捉”“拔”等汉字的部首都是提手旁,均属于动词,而且都与“手”这个身体部位有关系。“讲”“听”“看”等汉字具有相似的特征,其中,“讲”意为“说话”,所以用讠作为部首;“听”同“聪”,与耳朵有关,意为“用耳朵接受声音”;“看”的本义是用手遮住眼睛,望向远方,它和眼睛有关系,部首为“目”或者“手”。
教师在运用趣味联想法指导学生识记这些单词时,也可让他们在脑海里联想出一些真实的画面,从而进一步加强识记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踢”“跳”“跷”等汉字时,则可在脑海里想象踢足球、跳绳、坐跷跷板等画面,让学生将汉字与真实画面相结合,使其体会汉字的生活实用性。当学生在生活中需要用汉字来展开语言表达时,就可以下意识地想到这些汉字。实践证明,趣味联想法在识字教学中具有较好的运用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趣味识字教学法在以后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会发挥极大的积极教学作用,让识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还能降低学生的识记学习难度。学生可带着兴趣展开主动的识字学习,逐渐积累更多的识字学习经验,最终可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其以后的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