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问题愈发受到教师的关注。在传统作业设计实效不佳、缺乏全面性和创新性的发展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注重在整体教学理念下开展单元作业设计,并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对单元作业设计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旨在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以其基本内涵为核心,对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展开全面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审美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作业 作业设计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目前,教师在展开语文作业设计时,一般是对单篇课文展开作业设计,忽略了单元作业设计。而单元作业设计立足于单元教学目标,从多角度对作业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让作业内容能够体现综合性、全面性等特点,让学生在作业学习中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要素融入单元作业设计中,更好地优化单元作业设计,凸显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发展现状
作业设计一直是教学设计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识、提高学生对新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当下的整体教育现状而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效。
首先,语文作业设计具有规范统一性的特点,让学生感到语文作业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主动完成作业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兴趣匮乏,作业内容单一,这是影响语文作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语文作业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若不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学习兴趣,则难以保障语文作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语文作业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弹性,难以改善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然而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语文作业不具备探究性,不利于学生克服固式思维的缺陷,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1]。
最后,语文作业设计缺乏全面性,不能从多个角度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也难以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发展。这也就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不足,有的学生原地踏步,有的学生提升空间不多。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还具有重复性的特点,这与“双减”的教育要求不符合,需要教师及时优化作业设计,凸显语文作业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旨在保障学生的语文作业学习质量。
二、作业设计的新变化——核心素养下的单元作业设计
在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呈现多种教学弊端时,教师开始转变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改进语文作业设计形式与设计方法。单元作业设计是教师目前比较关注的语文作业形式,教师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课文内容来设计语文作业。在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开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展开单元作业设计。
1.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主动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内容时,应注重刺激学生产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学习欲望,使其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在作业学习中充当学习的主人[2]。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现今语文强调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千篇一律,反而更侧重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思维活动体验等等,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作业学习中充分体现出学习主体的积极自主性。
2.更加突出了知识迁移运用的作用
以往的语文作业设计更注重让学生巩固知识点,养成课后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反而忽略了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性,导致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比较薄弱。然而核心素养下的单元作业设计弥补了这一缺陷,突出了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作用,拓展了学生课后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课后学习视野不再狭窄,不仅会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快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
3.语文单元作业内容更具人文内涵
“核心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结果,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并不注重凸显人文性的特征,反而侧重于知识性与技能性。核心素养下的单元作业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可涵养学生的人文德性,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更好地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独立形成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满足其终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素质能力。本文将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在核心素养教育视域下,展开创新的单元作业设计。
1.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设计单元作业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语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突显。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可融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教育元素,旨在合理地布置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健康发展[3]。
作业一:教师可在作业设计中设置“我会修饰词语”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词语,结合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者新学的语言知识,增添修饰的内容。如:__的农民;__的树桩;__的兔子;__的陶罐;__的铁罐;__的鹿角;__的鹿腿;__的狮子;__的池子;__的河流。
作业二:教师可设置“填写故事”的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来发挥想象,合理地组织语言,填写故事内容,让这个故事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味。如:在宋国,__。__树桩,兔子__。因此,__,守着树桩,__。然而,__,他被__。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理解,围绕这个框架来展开想象,在空白处任意发挥,将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单元内的其他几篇课文,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展开延伸性的学习,自主组织语言,将陶罐和铁罐、鹿和狮子、池子和河流的故事简洁又生动地描写出来。
作业三:教师可设置“读寓言有感”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分别针对几个寓言故事,简单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想。学生可自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并写下它的题目、主要故事内容、阅读感想等。这一作业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将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上,拓展性地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
2.着力于“思维品质与提升”设计单元作业
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影响其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展开思维训练,还要注重在作业设计中凸显思维性的特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其自觉地发挥良好思维能力,对课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探寻语文作业学习问题的答案。
作业一:解析课文主要角色人物的“命运”致因。(1)宋国守株待兔的农民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其原因有哪些?(2)为什么铁罐最终连影子也看不到?陶罐的命运为什么与之截然相反?(3)鹿逃出狮口,是什么在起决定性作用?(4)池子与河流的最终发展完全不同,各自反映了怎样的自然规律?你认为它们各自持有的观点存在什么本质的不同?
作业二:从“生活哲理”的角度,对课文传递的道理进行深入剖析。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谈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面临着类似的命运抉择?如果让你站在宋国农民、铁罐、鹿、池子等角度,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做出改变,那么你会如何去做?
作业三:根据思维导图,将每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建立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对于《守株待兔》这篇文章,学生可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线来建构思维导图,让整个故事的起因、发展过程与结果一目了然;对于《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学生可建立两个分支结构,分别归纳和概括陶罐、铁罐各自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神态特征、语言特点、最终命运。以此类推,学生可以对另外两篇文章的主要知识内容建立合适的思维导图,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
学生可围绕这些作业内容展开自主性的思考,也可与小伙伴一起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围绕具体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和交流,在组内互动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及时予以改进。
3.基于“审美与创造”要素设计单元作业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并提高其创造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对课文语言特点、语言魅力进行深刻感知,使其获得审美熏陶。
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手段,对课文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将语文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学会创造性地展开语言表达。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也可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加强创造性语言表达训练等方面出发,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4]。
作业一:自主阅读课文,圈出让自己获得美的享受的词语或语句,分析其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探讨这种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的巧妙用处。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时,比较关注文章中对话式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对话情境中,看到了铁罐对陶罐的傲慢无礼,也看到了陶罐对铁罐的谦虚礼让。有的学生在阅读《美丽的鹿角》这篇课文时,充分体会了拟人手法、比喻手法的妙用,如“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等。还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池子与河流》这篇文章,对诗一样的语句进行了审美鉴赏。
作业二: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展开灵活的仿写。在仿写训练环节,学生可根据具体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来发挥想象力,根据已有的写作素材积累,灵活地组织语言。这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达成读写结合教学的目标。
作业三:根据课文设计不同的写作主题,展开个性化的写作。比如,从《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中,教师可设计“劳动的果实”这个主题来启发学生展开写作,针对“不劳而获”这个观点展开批判性的写作;根据《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傲慢与谦虚”这一主题来展开写作训练;从《美丽的鹿角》一课中,教师可设计“长处与短处”这个主题来进行写作;根据《池子与河流》这篇文章,教师可设计“自然规律”“河流的理想”等主题来展开写作。
这些作业内容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也迎合了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
4.从“文化传承与理解”入手设计单元作业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就承载了源远流长的寓言故事文化。教师可从“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展开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发挥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质量[5]。
作业一:理解“守株待兔”的成语内涵,学习更多类似的成语,如“南辕北辙”“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领悟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感悟寓言故事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众多寓言故事的文化魅力。小学生可与小伙伴一起参与“寓言故事会”的课外活动,轮流讲述一个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与小伙伴玩“辨成语”的游戏,让对方讲述成语的大概含义,或者通过肢体的动作来描述成语含义,由另一方猜出这个成语。
作业二:从课文中挖掘一些富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知识,并展开组内交流。组内成员可展开分工协作,分别挖掘每篇课文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比如,学生再次阅读《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可以发现它以反向论证的方式,传递了“劳动光荣”的民族精神;学生在《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中,发现了“谦虚礼让”的礼仪文化;学生从《美丽的鹿角》一课中,领悟到了“辩证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文化;学生从《池子与河流》一课中,感受到的是“理想信念”“珍惜宝贵时光”等方面的精神文化。
这一单元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可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凸显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可知,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教师需对单元作业设计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立足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对单元作业设计进行系统的优化,让单元作业内容从不同方面充分体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特色。在这一单元作业设计下,小学生既能通过做作业的方式来巩固知识,又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应有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展开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达成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目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作业 作业设计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目前,教师在展开语文作业设计时,一般是对单篇课文展开作业设计,忽略了单元作业设计。而单元作业设计立足于单元教学目标,从多角度对作业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让作业内容能够体现综合性、全面性等特点,让学生在作业学习中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要素融入单元作业设计中,更好地优化单元作业设计,凸显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发展现状
作业设计一直是教学设计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识、提高学生对新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当下的整体教育现状而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效。
首先,语文作业设计具有规范统一性的特点,让学生感到语文作业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主动完成作业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兴趣匮乏,作业内容单一,这是影响语文作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语文作业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若不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学习兴趣,则难以保障语文作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语文作业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弹性,难以改善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然而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语文作业不具备探究性,不利于学生克服固式思维的缺陷,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1]。
最后,语文作业设计缺乏全面性,不能从多个角度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也难以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发展。这也就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不足,有的学生原地踏步,有的学生提升空间不多。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还具有重复性的特点,这与“双减”的教育要求不符合,需要教师及时优化作业设计,凸显语文作业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旨在保障学生的语文作业学习质量。
二、作业设计的新变化——核心素养下的单元作业设计
在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呈现多种教学弊端时,教师开始转变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改进语文作业设计形式与设计方法。单元作业设计是教师目前比较关注的语文作业形式,教师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课文内容来设计语文作业。在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开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展开单元作业设计。
1.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主动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内容时,应注重刺激学生产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学习欲望,使其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在作业学习中充当学习的主人[2]。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现今语文强调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千篇一律,反而更侧重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思维活动体验等等,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作业学习中充分体现出学习主体的积极自主性。
2.更加突出了知识迁移运用的作用
以往的语文作业设计更注重让学生巩固知识点,养成课后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反而忽略了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性,导致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比较薄弱。然而核心素养下的单元作业设计弥补了这一缺陷,突出了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作用,拓展了学生课后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课后学习视野不再狭窄,不仅会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快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
3.语文单元作业内容更具人文内涵
“核心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结果,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并不注重凸显人文性的特征,反而侧重于知识性与技能性。核心素养下的单元作业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可涵养学生的人文德性,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更好地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独立形成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满足其终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素质能力。本文将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在核心素养教育视域下,展开创新的单元作业设计。
1.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设计单元作业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语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突显。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可融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教育元素,旨在合理地布置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健康发展[3]。
作业一:教师可在作业设计中设置“我会修饰词语”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词语,结合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者新学的语言知识,增添修饰的内容。如:__的农民;__的树桩;__的兔子;__的陶罐;__的铁罐;__的鹿角;__的鹿腿;__的狮子;__的池子;__的河流。
作业二:教师可设置“填写故事”的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来发挥想象,合理地组织语言,填写故事内容,让这个故事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味。如:在宋国,__。__树桩,兔子__。因此,__,守着树桩,__。然而,__,他被__。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理解,围绕这个框架来展开想象,在空白处任意发挥,将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单元内的其他几篇课文,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展开延伸性的学习,自主组织语言,将陶罐和铁罐、鹿和狮子、池子和河流的故事简洁又生动地描写出来。
作业三:教师可设置“读寓言有感”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分别针对几个寓言故事,简单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想。学生可自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并写下它的题目、主要故事内容、阅读感想等。这一作业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将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上,拓展性地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
2.着力于“思维品质与提升”设计单元作业
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影响其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展开思维训练,还要注重在作业设计中凸显思维性的特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其自觉地发挥良好思维能力,对课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探寻语文作业学习问题的答案。
作业一:解析课文主要角色人物的“命运”致因。(1)宋国守株待兔的农民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其原因有哪些?(2)为什么铁罐最终连影子也看不到?陶罐的命运为什么与之截然相反?(3)鹿逃出狮口,是什么在起决定性作用?(4)池子与河流的最终发展完全不同,各自反映了怎样的自然规律?你认为它们各自持有的观点存在什么本质的不同?
作业二:从“生活哲理”的角度,对课文传递的道理进行深入剖析。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谈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面临着类似的命运抉择?如果让你站在宋国农民、铁罐、鹿、池子等角度,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做出改变,那么你会如何去做?
作业三:根据思维导图,将每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建立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对于《守株待兔》这篇文章,学生可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线来建构思维导图,让整个故事的起因、发展过程与结果一目了然;对于《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学生可建立两个分支结构,分别归纳和概括陶罐、铁罐各自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神态特征、语言特点、最终命运。以此类推,学生可以对另外两篇文章的主要知识内容建立合适的思维导图,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
学生可围绕这些作业内容展开自主性的思考,也可与小伙伴一起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围绕具体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和交流,在组内互动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及时予以改进。
3.基于“审美与创造”要素设计单元作业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并提高其创造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对课文语言特点、语言魅力进行深刻感知,使其获得审美熏陶。
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手段,对课文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将语文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学会创造性地展开语言表达。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也可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加强创造性语言表达训练等方面出发,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4]。
作业一:自主阅读课文,圈出让自己获得美的享受的词语或语句,分析其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探讨这种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的巧妙用处。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时,比较关注文章中对话式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对话情境中,看到了铁罐对陶罐的傲慢无礼,也看到了陶罐对铁罐的谦虚礼让。有的学生在阅读《美丽的鹿角》这篇课文时,充分体会了拟人手法、比喻手法的妙用,如“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等。还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池子与河流》这篇文章,对诗一样的语句进行了审美鉴赏。
作业二: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展开灵活的仿写。在仿写训练环节,学生可根据具体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来发挥想象力,根据已有的写作素材积累,灵活地组织语言。这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达成读写结合教学的目标。
作业三:根据课文设计不同的写作主题,展开个性化的写作。比如,从《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中,教师可设计“劳动的果实”这个主题来启发学生展开写作,针对“不劳而获”这个观点展开批判性的写作;根据《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傲慢与谦虚”这一主题来展开写作训练;从《美丽的鹿角》一课中,教师可设计“长处与短处”这个主题来进行写作;根据《池子与河流》这篇文章,教师可设计“自然规律”“河流的理想”等主题来展开写作。
这些作业内容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也迎合了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
4.从“文化传承与理解”入手设计单元作业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就承载了源远流长的寓言故事文化。教师可从“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展开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发挥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质量[5]。
作业一:理解“守株待兔”的成语内涵,学习更多类似的成语,如“南辕北辙”“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领悟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感悟寓言故事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众多寓言故事的文化魅力。小学生可与小伙伴一起参与“寓言故事会”的课外活动,轮流讲述一个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与小伙伴玩“辨成语”的游戏,让对方讲述成语的大概含义,或者通过肢体的动作来描述成语含义,由另一方猜出这个成语。
作业二:从课文中挖掘一些富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知识,并展开组内交流。组内成员可展开分工协作,分别挖掘每篇课文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比如,学生再次阅读《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可以发现它以反向论证的方式,传递了“劳动光荣”的民族精神;学生在《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中,发现了“谦虚礼让”的礼仪文化;学生从《美丽的鹿角》一课中,领悟到了“辩证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文化;学生从《池子与河流》一课中,感受到的是“理想信念”“珍惜宝贵时光”等方面的精神文化。
这一单元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可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凸显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可知,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教师需对单元作业设计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立足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对单元作业设计进行系统的优化,让单元作业内容从不同方面充分体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特色。在这一单元作业设计下,小学生既能通过做作业的方式来巩固知识,又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应有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展开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达成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目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