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信息时代的来临加快了大众的生活节奏,提升大众的身体素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对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置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科学合理的运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希望对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体育 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应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有效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小学体育教学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磨练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提升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课堂体育训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体育运动氛围中,使学生在良好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首先,学业负担过重,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极为不利。有些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文化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户外锻炼,而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锻炼时间也不多。其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健康的食物。很多小学生喜欢挑食,经常吃一些高热量低营养的零食,这种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导致很多小学生出现了肥胖的现象,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其三,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体育教学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现阶段很多学生家长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对学生的综合全面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没有进行高度关注,忽视了体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极大减少了学生在课外进行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也不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探究
1.重视体能训练
体能是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表现,决定了小学生运动能力的高低[2]。现阶段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如果学生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合格,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体能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按照学生的体能水平,对学生分层开展体能训练。教师应当深刻的了解体能训练的需求,要求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体能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教师应当在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技术与动作方面的错误,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巧,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身体姿态与节奏感。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能够使小学生的身体适应体育训练的强度。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训练内容,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度把握,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有效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充分提升。
2.合理设置课堂训练
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当深度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运动负荷,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身体感受。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安排身体承受范围内的体育训练,合理地设置体育课堂运动项目。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安排各式各样体育训练项目。教师可以将跑步、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等项目提供给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用这些项目来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能。上述体育锻炼项目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运动,能够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对器材的要求不高,开展过程方便快捷。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锻炼项目,充分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开展前滚翻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差异,安排不同的训练量。学生在学习前滚翻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己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反复、大量的训练掌握身体平衡能力,从而将体育动作做标准。前滚翻动作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耐力与弹跳能力。男生相对容易完成前滚翻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对女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节,及时地鼓励、安慰那些对体育技能训练产生畏难情绪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体育训练,消除学生的恐惧情绪,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的动作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畏险阻的拼搏精神,这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3.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开展体育运动训练,还应当从学生的角度观察课堂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从而充分凸显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充分提升学生体育课堂训练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体能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长。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开展体育运动,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训练,还应当做好安全防范意识。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安全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使学生减少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身体损伤。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指出学生的不标准动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避免学生因为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带来身体关节等处的损伤。
例如,小学生在校园里做早操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详细的讲述关于做早操对身体的各项好处。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将信息化设备引入到体育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影像、图片等模式了解早操动作。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各种有趣的早操锻炼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早操锻炼的好习惯。小学体育教师还应当将趣味性的游戏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在实习教学的过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态度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不仅对各种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更加地喜爱、信任小学体育教师,这对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改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极为有力的促进作用。
4.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为目的来开展课堂教学。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各项各种有趣的体育项目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小学生年龄尚小,天性活泼好动,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小学生就会忽略它们,很难提升关注度。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充分把握,将各种趣味性体育游戏引入到课堂中,利用游戏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从而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教师应当组织全体同学参加体育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体育的美感与情趣,这能够充分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且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丢沙包”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击落空降兵”的集体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旧纸箱子制作降落伞,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沙包将飞下来的降落伞击落。通过这种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对于体育知识学习热情,并且在这一活动中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并且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开展体育课外拓展活动
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其他文化课,小学体育课较为独特。其他文化课往往都是在教室中进行,而小学体育课需要在开放的操场环境中才能开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突破操场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锻炼不应当受到场地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各个地方都能开展体育运动。但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各项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与同伴调研社区中人们的日常运动情况,并且鼓励小学生每天坚持开展1小时运动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构建完善的运动评价反馈机制,对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教师应当予以积极的反馈,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结合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项目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锻炼成果,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当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此外,小学体育教师还应当结合不同身体水平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评价反馈。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教师不能运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利于提升体育评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通过良好的评价模式,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针对性的体育评价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己身体素质的提升空间,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此外,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需要学校方面进行有效的努力,还应当引导家庭、社会参与到提升小学身体素质的工作中。社会、家庭、学校相互促进,使小学体育教学得到充分的优化。首先应当让家长与社会各界充分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努力。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改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努力,如果社会与家庭出现缺位,也会对小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制约,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应当对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神,才能使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应用多元化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体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身体素质的发展空间,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来改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体育 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应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有效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小学体育教学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磨练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提升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课堂体育训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体育运动氛围中,使学生在良好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首先,学业负担过重,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极为不利。有些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文化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户外锻炼,而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锻炼时间也不多。其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健康的食物。很多小学生喜欢挑食,经常吃一些高热量低营养的零食,这种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导致很多小学生出现了肥胖的现象,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其三,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体育教学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现阶段很多学生家长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对学生的综合全面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没有进行高度关注,忽视了体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极大减少了学生在课外进行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也不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探究
1.重视体能训练
体能是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表现,决定了小学生运动能力的高低[2]。现阶段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如果学生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合格,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体能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按照学生的体能水平,对学生分层开展体能训练。教师应当深刻的了解体能训练的需求,要求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体能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教师应当在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技术与动作方面的错误,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巧,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身体姿态与节奏感。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能够使小学生的身体适应体育训练的强度。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训练内容,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度把握,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有效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充分提升。
2.合理设置课堂训练
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当深度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运动负荷,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身体感受。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安排身体承受范围内的体育训练,合理地设置体育课堂运动项目。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安排各式各样体育训练项目。教师可以将跑步、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等项目提供给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用这些项目来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能。上述体育锻炼项目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运动,能够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对器材的要求不高,开展过程方便快捷。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锻炼项目,充分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开展前滚翻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差异,安排不同的训练量。学生在学习前滚翻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己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反复、大量的训练掌握身体平衡能力,从而将体育动作做标准。前滚翻动作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耐力与弹跳能力。男生相对容易完成前滚翻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对女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节,及时地鼓励、安慰那些对体育技能训练产生畏难情绪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体育训练,消除学生的恐惧情绪,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的动作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畏险阻的拼搏精神,这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3.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开展体育运动训练,还应当从学生的角度观察课堂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从而充分凸显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充分提升学生体育课堂训练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体能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长。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开展体育运动,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训练,还应当做好安全防范意识。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安全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使学生减少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身体损伤。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指出学生的不标准动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避免学生因为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带来身体关节等处的损伤。
例如,小学生在校园里做早操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详细的讲述关于做早操对身体的各项好处。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将信息化设备引入到体育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影像、图片等模式了解早操动作。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各种有趣的早操锻炼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早操锻炼的好习惯。小学体育教师还应当将趣味性的游戏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在实习教学的过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态度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不仅对各种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更加地喜爱、信任小学体育教师,这对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改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极为有力的促进作用。
4.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为目的来开展课堂教学。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各项各种有趣的体育项目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小学生年龄尚小,天性活泼好动,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小学生就会忽略它们,很难提升关注度。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充分把握,将各种趣味性体育游戏引入到课堂中,利用游戏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从而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教师应当组织全体同学参加体育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体育的美感与情趣,这能够充分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且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丢沙包”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击落空降兵”的集体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旧纸箱子制作降落伞,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沙包将飞下来的降落伞击落。通过这种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对于体育知识学习热情,并且在这一活动中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并且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开展体育课外拓展活动
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其他文化课,小学体育课较为独特。其他文化课往往都是在教室中进行,而小学体育课需要在开放的操场环境中才能开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突破操场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锻炼不应当受到场地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各个地方都能开展体育运动。但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各项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与同伴调研社区中人们的日常运动情况,并且鼓励小学生每天坚持开展1小时运动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构建完善的运动评价反馈机制,对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教师应当予以积极的反馈,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结合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项目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锻炼成果,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当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此外,小学体育教师还应当结合不同身体水平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评价反馈。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教师不能运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利于提升体育评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通过良好的评价模式,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针对性的体育评价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己身体素质的提升空间,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此外,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需要学校方面进行有效的努力,还应当引导家庭、社会参与到提升小学身体素质的工作中。社会、家庭、学校相互促进,使小学体育教学得到充分的优化。首先应当让家长与社会各界充分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努力。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改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努力,如果社会与家庭出现缺位,也会对小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制约,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应当对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神,才能使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应用多元化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体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身体素质的发展空间,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来改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