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校园课堂扩大至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从而构筑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情感体验。基于校园课程开展的有效补充,本文划分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常见课程类型,从实现途径入手,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的表现及必要性,旨在以社会资源的充分开发,为学生广阔实践天地的开拓提供必要条件。
关键词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DOI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生活由多元群体共存共建,社区作为一种社群组织,演绎着不同类型个体共同创构交织的人文单元,为小学综合实践课型的组织拓宽了活动场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正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指,学生走出大门,在社区和社会的大舞台中获取自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大背景中体验式学习,更高效、更持久地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展中,原本以文化课程、学科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驾齐驱的多元课程体系[1]。
一、生活教育不分离,设置主题探究实践课程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意味着教育应当以生活为中心,教育的意义是为了生活向善向好向上的生长需要,旨在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为有限的少年学生而言,主题教育正是利用生活点滴,集中化筑牢学生头脑和意识的一大基石。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中,“生活体验馆”单元内容囊括了“小小售货员”“快乐的小农夫”“多样的职业”等社会观察项目课程,学生需要到现实环境中与各种类型的工作人员深入接触,利用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聊一聊”“想一想”“做一做”亲身经历体验不同岗位角色的生活感受。同时,在学生岗位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贯穿对于个人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工程,帮助学生造就积极向上、主动奉献的情绪情感体验,构筑起健康、阳光而又充实的生活态度。比如,珍惜粮食主题教育、爱护自然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教育工程。小学社区实践课程使学校与社会的血脉自然相通,令教育的范围涵盖整个社会的活动,因此更能充分发挥社会的生活环境、活势力展开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抽象性的教育活动,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如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得爱国爱乡敬业、回馈社会人民、为光荣和梦想而努力奋发的精神在小学里持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其实践方向必然指向“生活”本身。首先,社区实践打破学校集体的爱国宣传活动与课程的界限,学校里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通常体现于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师生爱国集体朗诵、定期的爱国主题教育班会、特殊的爱国传统纪念日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能够更为多样化,更能通过渗透式的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厘清爱国、爱党、爱社会、爱人民之间的联系。从前,由于校园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育模式,爱国主义教育通常选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导致低学段学生在间接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深刻感受到教育的真正力量;而通过社区资源的挖掘,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英雄事迹资源得以重新得到学生、家长、教师二次发掘,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接触第一手资料,不仅能够获得更直接的深刻体验,还能以翻转课堂的方式转变自身课型学习方式,以宣讲的方式讲给大人听、讲给社会听,从而在缔造正义观念、研习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项能力素养[2]。
二、学军学农齐上阵,推进户外拓展实践课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课程,也不属于任何学科的补充或分支,它旨在通过资源的开发挖掘,丰富课程的活动组织形式,使学生在综合实践集体行动、综合实践社会情境、综合实践直接经验中建构自身的动手实践本领。在高学段学生当中,学生已然在低段中段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诸多能力,此时意志力的培育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大核心要素,同时学业的压力也在无形之中消磨了运动等具有同等价值效应的时间。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核心诉求,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中向课外知识拓展和户外实践课程靠近。比如,课外知识拓展方面,在高段小学生的“慧眼看世界”主题单元内容中,通过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囊括“地区景观罗列”“本土建筑赏析”“当地美食探究”等多个平行小主题,这些对比更强调多样技能的应用,注重多种思维的碰撞,其中便可以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户外实践课程方面,田园种植活动课程、学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国防教育体验课程、野外徒步拉练活动课程等都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劳动能力、纪律观念、团队协作能力的课程实施方向。就田园种植活动课程而言,学生在春季参与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于社区和校园周围独有的自然资源,构建“种植实践”“项目学习”“田间朋友”三个联合板块,构建全新的诸如“有趣的插条”“杂草的学问”等拓展性跨学科课程,能够让校园内的学生每学期至少亲历一种植物的开荒、晒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收获等种植全过程。通过农业生产工具的亲身实践运用、农村地区农忙时节的丰收劳作体验,掌握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和重要的农业常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工作不断得到推进[3]。
三、亲子活动为载体,开展亲子社会实践课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学生影响更为深刻、接触更为密切的人群。家长对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广泛支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构成联结纽带的关键途径,也是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利用社区资源构建亲子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亲子社会实践课程,既能够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长效的帮助,也能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受教育的效果提供互补性的保障。比如,以“均衡饮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有关于健康膳食的社区知识竞答比赛,共同合作制作一道健康美味的菜肴,在亲子社会实践中完成“均衡营养摄入”“人体营养来源”的知识补给;在以“爱护动物”为主题的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在固定课余时间里、固定社区地点内一同观看动物世界相关的纪录片,在纪录片收看结束后通过情境演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开展“我家的小动物成员”“珍稀动物快来保护”“动物世界的好朋友”“与濒危动物对话”等亲子实践活动,通过同作一幅画、同作一张报的形式,让孩子在沉浸式体验、动手式体验的模式中获得对自然的感悟;在以“环保教育我先行”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和家长合作化身为环保卫士,响应“小手拉大手,垃圾细分类”的亲子进社区活动,在“寻找散落的垃圾”“垃圾准确找到家”环节的进行过程中完成垃圾收集、垃圾分类等操作,从而在源头上消减学生在垃圾处理方面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垃圾丢弃、垃圾分类、保护土地习惯,培育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在以“仁义礼智信”的德育中,展开以年级为单位的社区亲子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到社区内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弱势群体慰问、英雄人物拜访、交通协勤互助、公益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性课程,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的协同教育,使学生更为勇敢无畏地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对于社会性实践的认知、体验与感悟,在协调优化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有益于社会的正确价值观[4]。
四、打破边界无阻碍,整合实践课程与竞赛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广阔社会大舞台中开设的动态开放型课程,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培育的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中更应打破课程与生活的界限,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开展中进一步扩大受众对象,构筑课堂与课后实践中关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高效统一。在小学社区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往往出现实践课程边缘化、活动课程单一化、课程参与形式化的倾向,这些行为使社区实践课程的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要想化解课程目标与实践现实的矛盾,则必须有破有立地完善课程体系与活动形式。例如,通过打破课程竞赛活动与道法课程的界限,促使社会实践课程和校园内课程相辅相成,提升课程的实际效果发挥,比如积极组织“模拟法庭”“美德少年”“道德小模范”评选活动,从而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文明礼仪、公共道德、法治观念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和突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量化指标获取公正而透明的社会评价,以“文明之星”“环保之星”“阅读之星”“宣讲之星”的评比活动,激励孩子持之以恒地把养成教育做实做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以弥补已有评价方式路径的缺乏,借此鼓励小学生持续向善向好发展;通过社区内开展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周边历史文化发掘、社区周边游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社区内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丰盛物产、民间风俗,在社区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弊病问题中运用自己所学具体地解决,在解决路径的创造性方面进行积极比拼,从而在实践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整合发展之中树立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和自信心责任心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对接,能够使学校、家长、社区三方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联合与协同,既能塑造良好的社区品牌、优化社区的文化环境,又有利于学校合作渠道的开拓;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不仅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拓宽学习空间、培育自身核心素养、深刻了解身处环境,还能在实施社区服务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构建更为和善的睦邻关系[5]。
结语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关注小学社区体验实践是将家长与学校联动为一体,把小学阶段的孩童导入社会舞台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教育场所灵活、教育资源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弥补了单一校园学科课程的不足,借助家长、学校、社区三方的联动力量建构和完善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这些多元课程体系当中囊括主旨鲜明的主题探究实践课程、形式丰富的户外拓展实践课程、密切亲子关系的亲子社会实践课程。这些实践项目作为社会大舞台中开设的动态开放型课程,不仅有效打破了课程与生活的时空界限,并且真正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切实落实到学生“玩中学、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行为中。在各个社区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行进过程之中,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丰盛物产、民间风俗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行动里,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悄然布局生成。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社区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情境为契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以竞赛活动为形式,吸引学生热情参与;以亲子活动为引线,调动家长配合积极性。这些打破传统坚固围墙的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极为丰富多彩,因此关键在于使丰富多彩的课程真正得到常态化的落实开展,在课程安排和课程体系上确立更完善的破旧立新,比如,突破小学学科的“围墙”,在设计课程时有意地靠向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和过程的联动一体,建立环保基地、国防基地、非遗传承基地等各类基地课程,让小学学科的培养与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更完美的结合;突破时间的“围墙”,在课时安排时按照年段培养要求,开展从一年级入学课程到六年级毕业课程贯穿如一的特色系列课程;突破人师的“围墙”,在扩大实践课程教育场地的同时拓宽指导教师的选取视野,由社区居民、家长队伍、校外机构补充和助力校内老师的成长;突破地域的“围墙”,筛选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农业观光园等校外社区综合实践的外围资源,以低成本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了解家乡社会环境。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