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同样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识谱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互联网技术由于其在拓宽视野、获取资源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因此若能够将其融入到识谱教学环节将起到激活学生识谱兴趣、基于音乐资源的大量分析所带来的审美能力提升等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流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个性特点,使用多种多媒体,助力学生对识谱教学的趣味性予以全面体验,继而实现音乐教学过程的再次升级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意义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多种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均能够选择使用信息技术融入实际教学过程的方式,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小学音乐课程为例,若能够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识谱环节,将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限制,运用多媒体形式激活学生识谱兴趣的同时,也为其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意义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环节融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角度来看,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为学生提供多种感知音乐的新途径。信息技术的融入通常以学生为主体,多角度的教材内容显示让学生的后续音乐学习更为方便;从发展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更容易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予以激活,继而起到将学生音乐视野进一步拓宽的重要作用[1]。新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识谱能力进行了明确规定,作为一类综合性概念,其所包含内容主要为节奏符号、视唱乐谱以及认知音乐记号等。从这一角度来看,就需要持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若单纯依靠传统音乐课堂中采取的一同演唱或旋律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让学生记忆乐谱内容,但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继而降低乐谱学习的积极性 [2]。而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识谱教学中,不仅能够将学习乐谱的兴趣予以激活,巩固过往的识谱知识,也能够提升其个人音乐技能水平。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以审美为核心且具有激活学生兴趣爱好作用的音乐课程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明确规定,从这一点来看,将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活,是助力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学习乐谱知识的重要基础。由于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在这一个性特点的学习背景下,若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死记硬背、强硬灌输等展开识谱教学活动,将必然会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本能厌恶。这就需要依据小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联合使用多种APP软件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乐谱教学的趣味性。因此,音乐教师可使用相关平台,以录制微课的方式将学生的识谱效率进一步提升。
1.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识谱兴趣予以激活
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使得多媒体课件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若能够将多媒体课件与音乐识谱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予以融合,可确保将乐谱中的内容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后续识谱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完备条件[3]。需要注意的是,为将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予以激活,建议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添加多种媒体形式,例如动画、视频等,做好音乐与其他元素之间的有效融合工作,以形成更为完善的乐谱,从而突显识谱教学的生动与直观特征。以《我是少年阿凡提》为例,教师可通过使用图形谱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副歌部分的曲调诙谐与欢快。学生将按照多媒体软件中所显示出的图形谱,跟随乐句变化感受歌曲的美妙。为达到让学生更为完整地感受到图形谱中包含的各类花朵的含义,可以让学生首先熟悉花朵对应的乐谱特征,从视觉层面让学生感知到此音乐中的感知节奏,为后续展开视谱学习提供铺垫条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通过画一画与听一听,即可在跟随图形谱的花朵起伏变化过程中逐渐熟悉乐谱旋律,其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记忆乐谱的有效手段。
2.使用合适的App软件以保证识谱教学体验的生动性
乐谱的学习具有递进特征,对于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其识谱的要求并不高,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乐谱对其所蕴含的情绪予以全面感知,学生也可以在乐谱的指引下尝试自己编一段合适的节奏,将其融入到歌曲中从而起到将自身音乐素质水平予以进一步提升的重要作用[4]。因此,在实际的识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对识谱教学环节的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乐谱中包含知识与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乐谱的编制与节奏的简单哼唱过程中,以此类较为简单的编创形式作为提高学生基础识谱能力的重要基础。以《我们大家跳起来》这一教学章节为例,教师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要求学生哼唱歌曲,或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识别歌曲的谱子即可,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因此在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歌曲的引子部分,其中的节奏不以传统的拍手或拍腿等形式跟随模仿,而是选择使用信息技术以帮助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感受。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平板中打开Wedrum软件,选择与引子部分节奏相似或音色相近的乐器,配合其他节奏音乐为这首歌曲伴奏。在歌曲的副歌部分,教师可增加伴奏乐器类型,融入不同乐器的音效,或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演奏乐器。教师在旁可以跟随播放歌曲伴奏音以避免学生偏离乐谱,而该过程将会起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3.使用微课手段提升识谱整体教学效率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对应每节音乐课的内容也会随之增多。尤其是在面对篇幅过长的歌曲时,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识谱时间,以帮助其熟悉歌曲旋律。但课堂时间有限,若识谱时间过长,将必然会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效果。教师若能够将识谱教学过程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能够缩减占用课堂时间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深入了解到音乐识谱课程的重点内容,从而在遇到困难时更好地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以《田野在召唤》为例,由于此钢琴曲中包含的内容较多,篇幅相对较长,在学生音乐素养有差异的条件下,教师想要在一节课将此钢琴曲的乐谱重点进行识别则显得有一些困难,而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诸多教学内容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软件或音乐平台优势,基于软件用以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家中即可提前展开学习,对需要学习的音乐作品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如此一来,即可让学生掌握乐谱的学习技巧,加深对不同声部的旋律印象。微课的形式由于较为方便,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得即使音乐素养本身较低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推进学习进程。从新课的教授角度来看,教师应对学生的预先学习情况予以检验,并根据实际学习情况与学生学习基础制定教学方案,在将学生自身识谱水平予以提升的同时,也为更好地展开歌曲学习提供完备条件,更好地对歌曲所带来的魅力予以感受,真正激活学生学习乐谱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4.维持辅助教学软件的常态化应用态势以培养创造能力
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培养音乐创造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音乐创造则离不开乐谱的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掌握媒体音乐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识谱条件,从而提升其个人创造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简单的识谱技巧,结合音乐软件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乐谱的生成过程。随后让学生尝试哼唱旋律,试听创造歌曲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位置,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乐谱内容进行改动,这一过程需要由教师全程引导,并给予足够的帮助以照顾到年纪较小学生的知识素养情况。虽然学生只是简单哼唱,具体的乐谱制作依旧由教师进行[5]。但由于学生参与了全过程,并给予了试听意见,因此在这一环节同样能够掌握更多的乐谱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将最终作品视为师生共同创造的成果,从而将学生的创造热情予以激活。虽然学生初始创造的曲子较为稚嫩,但在相关音乐软件的配合使用下,学生在创造过程中,针对其中的音乐节奏与旋律的感受能力也将持续提升。简单创作环节的加入将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创作的喜悦。不仅如此,由于参与了曲子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从创作角度欣赏音乐与分析音乐,甚至能够在聆听后萌发自主创作的意识,从而将小学生的音乐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培养其热爱音乐的爱好与兴趣。
5.充分发挥计算机模拟技术教学优势以形成乐谱创造思维
从传统音乐教学情况来看,音乐欣赏课往往只是单一聆听或歌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延伸与音乐视野拓宽,即使对音乐产生了新的意见与想法也无“用武之地”。伴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一系列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出现,使得即使在音乐欣赏课中也能够通过使用电脑模拟乐器的方式进行自主演奏,从而对照乐谱明确学习要点。此外,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各类乐器并加深对乐谱知识的印象。欣赏课的单一教学形式被彻底改变,学生可在这一环节对各类音乐主题与乐谱予以简单尝试,从而将音色、音准的辨别能力予以提升,并同步加深对乐谱知识的了解,使得学生有兴趣主动了解与乐谱学习相关的内容以更好的演奏歌曲。此类教学方法有效弥补了以往乐器数量过少的缺陷,并改变了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结构,学生接受乐谱知识的方式也更为简单。通过电脑随意演奏音乐的方式,让其能够主动分析乐谱,并能够通过电脑中所提供的包含了诸多乐理知识的小游戏激活其自主学习欲望,让其能够在获得游戏高分的过程中逐渐夯实自身的乐理基础,为后续乐谱学习提供完备条件。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该种模拟各种乐器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沉闷的音乐课教学氛围,自主演奏的体验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探究意识,进而在课下也能够开拓其音乐视野,以此为基础助力形成乐谱的创造性思维。
以《小小少年》歌曲为例,学生可借助电脑对乐器进行模拟,继而调出乐器图片,从而帮助在识别乐谱的同时认识各种乐器,例如双簧管、大提琴、长号等,以实际演奏的形式进行师生交流,并逐一借助于计算机模拟软件演奏乐曲。由于学生年纪过小,基本的乐感还未形成在,再加上短时间内要求其记忆识谱规律较为困难,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强求学生独自演奏,只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明确每个音符的表示作用即可,并可由教师带领每一个学生亲自演奏,让学生感受到每个音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这一环节认识到了各种乐器并掌握了基础的乐谱符号知识,以亲身操作的方法感受到了乐谱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学生将在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联系他人对音乐的评价与对乐谱知识的理解,无形中形成了创造性的音乐思维,并激活了其个人的创造意识。
6.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解决识谱时间过少问题
传统音乐入门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需要学习很多识谱知识,通常只有在使用乐器进行节奏、音高方面的长期训练后才能掌握乐谱知识与节奏感。但识谱需要较多时间,仅仅依靠课堂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但在智能化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背景下,为学生自学识谱创造了充足的条件,也为解决识谱时间过少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智能手机目前已经有多种识谱软件,随时都可以学习识谱知识。再加上多媒体的直观性优势,听、看以及操作等多种手机交互手段,使得识谱过程可延伸至课外,将时空限制打破,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像认字一样学习乐谱知识。
伴随学生识谱能力的不断提升,在音乐课中学习歌曲的时间也将同步缩短,余下的时间即可由教师根据歌曲的自身特点,将声乐、舞蹈、器乐等内容融入歌曲教学过程中,在避免音乐课内容有单一表现的同时,也是巩固乐谱知识的有效手段,为学生制造更多的乐谱学习新鲜感,使其能够对识谱过程充满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识谱教学过程中,能解决识谱时间过少的难题,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乐理知识更为扎实的特征使得学生在音乐这条道路上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继而达到了充分挖掘学生音乐潜能的根本教学目的,是实现小学生对音乐初步认识与正确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识谱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让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体验,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借助于信息技术可充分激活学生识谱积极性,为其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