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物理教学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2021年物理新教材也开始正式实施。在此“双新”的背景下,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必然。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成为我们需要找到的平衡点。在“双新”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成为了众多物理教师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认为,以“双新”为基础,优化高中物理作业的设计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
关键词:“双新”;“双减”政策;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物理的概念、规律、科学方法等内容间有密切的关联,如果按照现有的课时安排进行物理教学,很难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双减政策的落实也成为了空谈。物理知识与语、数、外等知识不同,课时安排较少,通常一星期只有几个课时,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存在碎片化的特点,无法建构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国家课程政策的促进下,教师会从多角度入手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高中物理教学的“难”处 1.初、高中物理知识差异性较大
虽然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物理知识,两个教学阶段的知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比较而言初中物理知识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经验性强等特点,而高中的物理知识更加的抽象、间接以及逻辑性较强。同时,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用定性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解决,而高中物理知识是通过定量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解决。由此可见,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知识是存在本质性差别的。在知识差异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无法实现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上的有效过渡,对于很多高中的物理知识无法有效理解,实际应用的能力也较弱,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1]。
2.学习心理上过渡困难
首先,思维过渡难度较大,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常需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发展自身的思维。高中学生多是以抽象的思维为主,大多是不需要借助物体来发展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观察,帮助学生进行过渡,这将会对学生物理学习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其次,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存在惧怕的心理,尤其是处于高一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开始学就出现抵触的情绪。根据实践调查可知,有50%以上高一学生认为高中物理知识是非常难学的,在这其中有70%以上的中等生存在此观点。学生对于物理的这种惧怕、抵触的心理,会导致学生逐步失去物理知识学习的信心,给学生学习造成障碍[2]。最后,受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存在差别,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包括性,学生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固有的物理知识结构,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
3.缺少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且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物理知识,但是从目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况来说,学生整体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较弱。对于很多重难点知识,学生依然选择死记硬背,如何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思维,分析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成为教师教学的难题。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必须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精讲物理知识,这样才能落实双减的要求,高效地进行教学。
二、“双新”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的策略
1.解读“双减”内涵,转变教学行为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新课改以后,高中物理教师也开始纷纷创新教学思想,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了较长的时间,对教师、学生、家长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转换,促使新课改理念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双减”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要对“双减”政策的内涵进行了解,积极转变自身的行为。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原则,将“压总量、提质量、减压力、优服务”作为重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将校内外教育进行结合,提高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3]。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物理教师还需立足“双新”教材的背景,围绕新教材、新大纲,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几方面出发,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教学策略。因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统一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化物理课程的拓展性、综合性,设计不同的“跑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上海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中“运动的描述”是必修的教学内容,其中对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等知识进行学习是重点内容。新教材中根据考试大纲设置了学习目标:对质点的概念进行掌握,可以自主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以被看做是质点;‚掌握参考系的概念,对不同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ƒ对坐标系进行有效识别,并可以利用坐标系对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变化进行表示。教师就可围绕物理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基础目标:掌握质点、参考系等概念,并对完成基础的习题;‚在掌握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对质点进行判断,并可以使用坐标系判断物体的位置;ƒ完成以上两种目标,并可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三种学习目标逐层递进,可以有效避免“学习好的吃不饱,学习差的吃不了”的现象,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所收获,也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满足,让教学目标可以满足全体学生。
2.创新评价体系,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落实的情况与教学评价存在密切关系,在一堂课中教学评价占据非常大的比重,评价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评价可以完善自身的教学措施,评价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载体。通过对高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可知,导致高中学生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分数评价、升学率评价。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在教学中都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尽管高一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但是教师也会给其灌输高考的压力,让学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分数。这种教学思想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在“双新”的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必须对物理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4]。首先,教师要改变用分数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做法,并且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变评价机制;其次,地区要改变用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情况的方法,要整体地去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这样可以促进学校创新自身的评价体系;最后,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学习情况,建立配套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建立班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学校需要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校外培训、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而物理教师也应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课后服务评价方式、进行全面育人评价。首先,物理教师要从“双减”政策的角度出发,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聚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设计评价标准。其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高中的物理教师也开始重视课后服务,对课后服务进行评价也必将成为主要的评价环节。物理教师需围绕“作业辅导”“实践参与”“个性成长”“特色结合”等多方面的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最后,“双减”政策的推行,表示“野蛮发展”的教育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教育必将回归“全面育人”,所以完善“全面育人”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教师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目标,评价时要轻教学,重育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横向发展要素进行整合,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3.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要想在“双新”的基础上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就必须要重视物理作业的设计。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而“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根本上解决各方的压力,减轻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既满足学生的需求,还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当今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作业量过重已经成为了常见的现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文认为要想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要处理好课内外作业的关系,促进课内作业向课外延伸,并从关注作业的“量”向关注“质”转变。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对物理作业进行层次性的划分,作业的设计要具有梯度,不用同一作业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5]。
课内作业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概念理解程度以及初步技能的作业类型,学生可在合作的情况下完成。而课外作业顾名思义是对课内作业的有效延伸,学生需要自主完成,课外作业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且课内外作业的设计量不可过多,要逐层递进。例如,在教授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物理作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对定律的理解,或者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等,强化学生对基础定律知识的掌握,知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生记忆和理解了定律知识。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例如:(1)基础作业:任何物体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上边的力促使他改变这种状态。(考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称之为惯性定律,也是牛顿第一定律。(2)探究型作业:你个人对牛顿第一定律有哪些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揭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ƒ当物体不受力时,会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状态。拓展型作业:学生需要在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一条轮船在匀速的状态下,向北行驶,一个运动员站在甲板上立定跳远,如果各个方向都用相同的力起跳,则(D)。A.向北跳的最远;B.向南跳的最远;C.东西跳的一样远,但是没有向南跳的远;D.哪个方向都跳的一样远。
教师结合教材大纲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需注意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规划作业的数量,以免增加学生的作业压力。
4.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作业负担得到减轻。而落实“双减”政策不仅需要优化作业设计,还需提高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尽管“双减”政策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所实施的一项改革策略,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双减”的理念已经开始在学前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阶段得到推广。作为一名高一的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立足“双新”,明确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重要性,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进行递进。教师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作业游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生活,满足学生校内学习的需求。例如,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师也可开展一些生活物理现象大比拼、物理公式竞赛等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
结语
2021年4月上海地区全面推进了高中物理“双新”联合教研活动,致力于全面发挥新课程、新教材的价值。“双减”政策正式实施以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氛围,“提效减负”成为了可能。在“双新”的背景下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对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有较大的意义。本文简单提出了几点落实“双减”政策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双新”;“双减”政策;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物理的概念、规律、科学方法等内容间有密切的关联,如果按照现有的课时安排进行物理教学,很难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双减政策的落实也成为了空谈。物理知识与语、数、外等知识不同,课时安排较少,通常一星期只有几个课时,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存在碎片化的特点,无法建构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国家课程政策的促进下,教师会从多角度入手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高中物理教学的“难”处 1.初、高中物理知识差异性较大
虽然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物理知识,两个教学阶段的知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比较而言初中物理知识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经验性强等特点,而高中的物理知识更加的抽象、间接以及逻辑性较强。同时,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用定性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解决,而高中物理知识是通过定量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解决。由此可见,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知识是存在本质性差别的。在知识差异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无法实现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上的有效过渡,对于很多高中的物理知识无法有效理解,实际应用的能力也较弱,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1]。
2.学习心理上过渡困难
首先,思维过渡难度较大,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常需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发展自身的思维。高中学生多是以抽象的思维为主,大多是不需要借助物体来发展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观察,帮助学生进行过渡,这将会对学生物理学习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其次,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存在惧怕的心理,尤其是处于高一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开始学就出现抵触的情绪。根据实践调查可知,有50%以上高一学生认为高中物理知识是非常难学的,在这其中有70%以上的中等生存在此观点。学生对于物理的这种惧怕、抵触的心理,会导致学生逐步失去物理知识学习的信心,给学生学习造成障碍[2]。最后,受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存在差别,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包括性,学生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固有的物理知识结构,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
3.缺少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且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物理知识,但是从目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况来说,学生整体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较弱。对于很多重难点知识,学生依然选择死记硬背,如何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思维,分析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成为教师教学的难题。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必须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精讲物理知识,这样才能落实双减的要求,高效地进行教学。
二、“双新”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的策略
1.解读“双减”内涵,转变教学行为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新课改以后,高中物理教师也开始纷纷创新教学思想,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了较长的时间,对教师、学生、家长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转换,促使新课改理念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双减”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要对“双减”政策的内涵进行了解,积极转变自身的行为。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原则,将“压总量、提质量、减压力、优服务”作为重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将校内外教育进行结合,提高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3]。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物理教师还需立足“双新”教材的背景,围绕新教材、新大纲,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几方面出发,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教学策略。因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统一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化物理课程的拓展性、综合性,设计不同的“跑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上海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中“运动的描述”是必修的教学内容,其中对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等知识进行学习是重点内容。新教材中根据考试大纲设置了学习目标:对质点的概念进行掌握,可以自主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以被看做是质点;‚掌握参考系的概念,对不同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ƒ对坐标系进行有效识别,并可以利用坐标系对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变化进行表示。教师就可围绕物理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基础目标:掌握质点、参考系等概念,并对完成基础的习题;‚在掌握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对质点进行判断,并可以使用坐标系判断物体的位置;ƒ完成以上两种目标,并可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三种学习目标逐层递进,可以有效避免“学习好的吃不饱,学习差的吃不了”的现象,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所收获,也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满足,让教学目标可以满足全体学生。
2.创新评价体系,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落实的情况与教学评价存在密切关系,在一堂课中教学评价占据非常大的比重,评价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评价可以完善自身的教学措施,评价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载体。通过对高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可知,导致高中学生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分数评价、升学率评价。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在教学中都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尽管高一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但是教师也会给其灌输高考的压力,让学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分数。这种教学思想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在“双新”的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必须对物理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4]。首先,教师要改变用分数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做法,并且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变评价机制;其次,地区要改变用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情况的方法,要整体地去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这样可以促进学校创新自身的评价体系;最后,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学习情况,建立配套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建立班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学校需要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校外培训、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而物理教师也应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课后服务评价方式、进行全面育人评价。首先,物理教师要从“双减”政策的角度出发,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聚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设计评价标准。其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高中的物理教师也开始重视课后服务,对课后服务进行评价也必将成为主要的评价环节。物理教师需围绕“作业辅导”“实践参与”“个性成长”“特色结合”等多方面的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最后,“双减”政策的推行,表示“野蛮发展”的教育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教育必将回归“全面育人”,所以完善“全面育人”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教师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目标,评价时要轻教学,重育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横向发展要素进行整合,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3.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要想在“双新”的基础上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就必须要重视物理作业的设计。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而“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根本上解决各方的压力,减轻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既满足学生的需求,还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当今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作业量过重已经成为了常见的现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文认为要想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要处理好课内外作业的关系,促进课内作业向课外延伸,并从关注作业的“量”向关注“质”转变。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对物理作业进行层次性的划分,作业的设计要具有梯度,不用同一作业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5]。
课内作业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概念理解程度以及初步技能的作业类型,学生可在合作的情况下完成。而课外作业顾名思义是对课内作业的有效延伸,学生需要自主完成,课外作业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且课内外作业的设计量不可过多,要逐层递进。例如,在教授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物理作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对定律的理解,或者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等,强化学生对基础定律知识的掌握,知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生记忆和理解了定律知识。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例如:(1)基础作业:任何物体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上边的力促使他改变这种状态。(考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称之为惯性定律,也是牛顿第一定律。(2)探究型作业:你个人对牛顿第一定律有哪些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揭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ƒ当物体不受力时,会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状态。拓展型作业:学生需要在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一条轮船在匀速的状态下,向北行驶,一个运动员站在甲板上立定跳远,如果各个方向都用相同的力起跳,则(D)。A.向北跳的最远;B.向南跳的最远;C.东西跳的一样远,但是没有向南跳的远;D.哪个方向都跳的一样远。
教师结合教材大纲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需注意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规划作业的数量,以免增加学生的作业压力。
4.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作业负担得到减轻。而落实“双减”政策不仅需要优化作业设计,还需提高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尽管“双减”政策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所实施的一项改革策略,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双减”的理念已经开始在学前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阶段得到推广。作为一名高一的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立足“双新”,明确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重要性,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进行递进。教师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作业游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生活,满足学生校内学习的需求。例如,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师也可开展一些生活物理现象大比拼、物理公式竞赛等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
结语
2021年4月上海地区全面推进了高中物理“双新”联合教研活动,致力于全面发挥新课程、新教材的价值。“双减”政策正式实施以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氛围,“提效减负”成为了可能。在“双新”的背景下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对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有较大的意义。本文简单提出了几点落实“双减”政策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