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各学科应当有相应的举措。“双减”和新课改同时作用,对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学科教学发展。该研究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课下举措及课堂评价手段三个维度,探究语文学科发挥育人功效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  语文学科  育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2021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对“双减”进行了补充和说明;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从出台的相关文件上看,“双减”政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指导性强、工作任务和目的指向性明确,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研究制定工作举措,落实推进“双减”政策。从宏观上看,“双减”政策明确了教学方向;从微观上看,“双减”政策对各个学科提出了具体要求。“双减”背景下,深入挖掘语文学科育人功能,让语文学科变得更加多元。 “双”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 政策的实施,为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思考和创新。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质量观[1]。学科是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必备的品格和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应与育人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所创新。
1.对标语文新课程标准,确保“育人”目标定位
“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应当将考试、超标教学的时间,用于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倡采取群文阅读、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以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单元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指导,内容与核心素养环环相扣,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双减”背景下,牢牢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教学,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育人”的核心目标。
2.创新教学方法,课堂落实语文育人功能
“双减”政策出台前,教师被学生成绩支配,“唯分数论”来看待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授受式语文教学等,都是普遍的教学方法,也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其中,任务型教学是以目标任务为取向,为达到某种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行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对语文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明确语文学习的育人功效[2]。但在“唯分数论”的“方向”下,任务型教学方法出现了“异化”,忽视了学生获得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叶澜曾经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方面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特征。”在任务型教学方式“异化”下,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能力。
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根本和保障,强调了学科具有育人的作用。“双减”政策的提出是落实《意见》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保障,确保语文学科育人作用。
“双减”背景下,在任务型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方法,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且有指向性。抛弃了“唯分数论”的束缚后,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加生动,要更新教育观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要牢牢地把握学生是教学主体地位关键核心,兼顾公平和效率创新课堂教学。
3.创新教学内容,实现语文育人功能
“双减”前,因为受到各种考试的影响,导致语文教学内容有局限性,在考试压力影响下,语文教学避免不了受到考试的支配和影响。语文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论是从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运用和精神培养等方面来看,都是语文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徐志伟在《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中说道:“从教学实践来看,‘一课一得’尚不太难,而做到‘得得相连’则十分不易。”因此,转变语文教学内容尤为重要。王荣生在《语文教学内容改进》中举出例子形容语文教师在“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中出现的现象:教《孔乙己》时,带领学生替孔乙己打官司;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大家审判鲁达;上《孔雀东南飞》,让大家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婆媳关系”问题[3]。这些问题都是单篇内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并不能从课文中体现出来,教的是课文而不是语文。双减”背景下,提倡将“课文”内容转变为“语文”学习。例如,在衡水市某中学教师对《孔乙己》进行教学时,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以及文中多次出现的“笑”的含义。在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时,教学内容为填写人物简历表,让学生自主评判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原因是什么?在分析“笑”的含义时,以“小伙计”的视角来叙述,用意何在,文中细节出现“笑”是怎样理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引导,传递语文中的知识、方法、内容与情感,再加以《孔乙己》影视片段进行人物塑造,学生获得情感熏陶,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创新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知识迁移的能力,体现语文育人功能。 “双”背景下,语文课后举措 1.阶梯性布置作业,达到全面育人
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巩固学生课上“所学”,弥补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减”背景下,在语文作业布置方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要把握两个核心:一是作业遵循学生个体差异性;二是作业遵循学生兴趣发展。具体来说,所留作业可以由“所学”和“非学”共同组成,作业有阶梯性的变化程度。严禁语文作业超纲、语文作业抄写、简单机械的重复作业等形式。“所学”知识必是课内知识的巩固,“非学”知识是“所学”知识的延展,形成课上有成效、课下有反馈,“双减”有落实的闭环。尤其针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学科来说,有效的闭环可以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有效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背景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在布置作业时可将作业分为引导性作业、形成性作业和诊断性作业。在学习过程和作业完成过程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达到语文学科育人。引导性作业属于第一阶梯,为学生提供所需的背景知识。在预习时提出引导性作业,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进行学习准备,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获得相关资料;形成性作业是第二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感受语文情感、内容、价值观,教师可了解学生对预习的掌握情况,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诊断性作业是第三阶梯,是形成学习效果和学习评价的闭环,为诊断学习效果而设定的作业,在该阶段中,作业应有选择性布置,可安排不同梯度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阶梯性选择。
2.优化课后服务,提高育人成效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中,没有捷径重在积累。但积累的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同。“五项管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和体质)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与之匹配,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实。“五项管理”中读物管理方面与语文阅读有着密切联系,就“双减”背景下的语文阅读给出了明确的指向。“双减”背景下,阅读与“读物管理”(五项管理之一)相结合,课后服务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与课内阅读学习互补,优化课后服务内容,落实“双减”政策。
对语文学科来说,课后服务既要多元化,又要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语文学科课后服务可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与课堂教学互补渗透,形成教学与课后服务的闭环。“双减”背景下,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语文育人成效。
3.创新阅读模式,渗透育人思想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方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推动,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阅读实践的方式充实学生课余时间,增长知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在“双减”背景下,课后优化创新阅读形式,加入情景,教师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感受阅读创作的背景、内容。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既达成语文课外阅读的积累,又渗透了课外阅读中,语文“育人”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迁移的能力。创新阅读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以达到培养语文育人的目的。   “双”背景下,语文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要求,价值导向从重视结果变为注重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十分必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的意识,对学习有“自觉性”,是学生的内在品质。在“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价每一名学生;学生之间也应当增加互评体系,互相见证每一次的进步,以此完善语文学科的评价体系,与“五育并举”结合,将立德树人贯穿评价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语文育人功效。
1.课堂内评价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可以反映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知识掌握能力,对知识板块的理解和思维的发散。但学生自评不能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同时要结合学生互评、教师形成性评价来综合分析学生自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评直观反应的是语言组织能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在“双减”背景下,学生自评可以直观反应对当前语文教学任务的掌握程度和落实情况。
(2)学生与学生互评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不仅是简单地对他人评价,从评价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公平、客观地行使评价权利,对于他人的进步,能否有正确的心态并以此促进自己的进步。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能够正面地反映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掌握语文情感、促成学生价值观。“双减”背景下,学生与学生互评可从语文学习笔记、课堂具体表现、课后阅读表达等方面,与以上“双减”背景下教学内容相对的方面,进行评价,主动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互相学习进步,达成语文“育人”核心素养目标。
(3)教师与学生互评
教师与学生互评是保证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也是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渠道之一。“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体系,而是多元、全面的内容。教师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进步;学生评价教师,完善课堂教学,是相互作用的。“双减”政策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互评就成为关键内容。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课下语文阅读内容的延伸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评价上落实语文育人功能[4]。
2.课堂外评价
在“双减”背景下,家庭评价对于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教学指标,制定家庭评价手册,在课外阅读方面、自学内容方面进行适当的规划,不宜超标超纲设定,掌握学生在“双减”后的语文学习态度,对于课外阅读的自学情况,教师定期收取。家庭评价与课堂内评价结合,真正让学生、家长成为“双减”的“受益人”,教师成为学生综合性评价的监督者,而不是“一手”把握学生评价地位的主导者。
结语
“双减”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针对教育提出的政策,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具体内容。在“双减”背景下,社会、学校、教师应依据提供的条件,真正为学生减轻负担,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元。要充分预见“双减”政策的效果,将内容和工作做在“前”,思想和行动走在“先”,将语文教学与“双减”有机结合,在“双减”背景下,真正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