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坚定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高校教师育人职责深化,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但是,目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普遍缺乏大思政视角和顶层设计;课程体系缺乏与思政课的协同意识;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明确的重点和方向。因此,本文提出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实施路径:高校首先要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教学体现鲜明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和中国气派,凸显地域特色,增强自信心;教学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大思政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渐从部分高校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共识。课程思政是跳出思政课程为主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表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效应。怎样有效地开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成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方向。 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对现有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的完善和突破,必将引起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提升教育质量,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1.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其他课程跟思政课程之间缺乏配合和同向意识。长期以来,在大学里有的课程设置,如专业课甚至在现实中超过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思政课甚至被边缘化,冷门化,也存在课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包括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有的高校中,思政课教师被其他课程教师歧视甚至矮化,低估思政课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职业尊严感和价值感,工作的动力和职业存在感较差。课程思政建设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让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都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职责,每一个教师都能认识到思政教育特殊意义,这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次大突破和大创新,将进一步形成更全面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2.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战场,增强青年一代政治认同将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稳致远,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所有高校课程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应当是所有课程都责无旁贷。课程思政建设,增强了思政育人的共识,更有利于巩固思政课的主体作用,与思政课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课程思政建设必将推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有利于高校教师育人职责的深化
课程思政要求每个教师都有思政意识,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授业解惑,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优良品格和良好品行的培养,培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每门课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完善本课程的思政资源,在教学设计和授课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师也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增强政治素质,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默默守好自己的一段渠。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模式,也形成了一些可观的探索成果,但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1]。
1.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普遍缺乏大思政视角和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来说应该是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大思政视角,更需要长效机制和顶层设计。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只是简单地将任务下推到院系,院系再下推到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每个专业或课程自行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没有长远的规划,也欠缺制度和长效机制的保障,没有激励机制,更没有资金支持。这样的课程思政建设只会让教师感觉是负担和额外增加的工作量,教师也只是当成任务去被动的完成,缺乏内在的主动性,很难激发创新的热情和持久动力;另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各专业或课程各行其是,缺乏相互的借鉴和协调;有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追求急功近利,甚至不切实际地要求立竿见影。这样功利化的课程思政建设更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思政课程建设的效果必然是参差不齐。
2.课程体系缺乏与思政课的协同意识
目前,高校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往往采取模块化的设置,大体是这样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这样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但各个模块课程之间是割裂的,形成“孤岛效应”,缺乏协调和统一。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模块都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就像工厂流水线只完成自己的工序,也只熟悉自己的工序,对其他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缺乏了解和重视。将立德树人的政治引导交给思政课,让思政课发挥主体作用,其他课程往往关注仅仅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思政导向。由于就业市场导向,专业课如果欠缺课程思政意识,教育会逐渐偏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标。
3.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明确的重点和方向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刚刚起步,有的高校缺乏明确的重点和方向,也存在诸多认识的误区。某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重点一头雾水,有的认为不是所有课程都能有思政导向,有的教师只把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的理解为讲课需要像思政课那样去讲,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增加相应的课时等。这些认识的误区如果不清除,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实施路径探索
1.高校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明确的课程思政意识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
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有全局观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至关重要。学校管理部门自身必须具备大思政意识,以大思政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规划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办学优势确定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因地制宜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名师或课程,以便形成本校的课程思政特色和优势。高校要及时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大资金配套支持,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积极性,鼓励多出创新成果[2]。
2.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思政意识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越是教学名师课程思政意识越要强。教师如果具备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整体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则能润物细无声中起到教书育人的功效。
教师对专业和社会价值判断能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或者重新塑造。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政治立场、价值观、敬业精神等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能起到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引导。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和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他们都不是思政课专职教师,但是却发挥着极强的思政引导作用,备受社会好评和青年喜爱。他们讲课中处处体现出自身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和维护,对国家发展成就的由衷自豪,对革命历史由衷的热爱。他们具备国际视野的同时能在比较中以高超的授课艺术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近些年来,个别高校教师崇洋媚外,甚至丧失国家民族立场,在网络上不断发表否定质疑主流价值观的错误言论,有的在课堂上公然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有的缺乏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志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现象起到恶化社会风气的副作用,何谈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学校应增强对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和督导,让每一个老师善于从讲授课程中积极发掘或充实思政元素,自觉承担思政育人的使命,务必守护好自己的责任田。
3.要善于深入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课程教学体现鲜明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和中国气派,凸显地域特色,增强自信心
每一门课程本身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并非简单地宣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课程建设中要视野开阔,既要从国际视角借鉴西方优势,又要善于在对比中寻找课程中体现的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和中国气派,切忌一切课程只与国际接轨,单方面按西方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否定或者矮化中国特色。中国正在大国复兴的关键时刻,众多行业的发展已经或正在超越西方,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成就,不仅有利于增强自信心,也能够增强家国认同,提升学生自信心。另外,每门课程也要紧密结合地域发展,凸显地域特色,或与地域优势产业结合凸显产业优势或体现地域文化历史,激发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教学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中,每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持之以恒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学生树立家国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守诚信、重法治的思想精华,并积极肯定和发扬其时代价值;课程思政建设中还要特别重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行业精英或英雄模范为典型,引导大学生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3]。
5.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独特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积极借助或引入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和力量,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同课程和学科要打破各自探索互不交流的现状,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师普遍政治素质较高,政治意识较强,对党的新思想和国家政策具备职业的敏感度,往往及时学习也能及时把握,对政治理论体系的把握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优势可以帮助课程思政建设中确定建设重点和方向,拓展课程建设的思路和视角,有利于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资源。另外,有了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研和科研的优势,将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可以多出成果和精品。
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走出误区,必须有完善的顶层设计,积极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要形成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现有资源并与思政课程紧密配合,稳步推进,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和氛围,坚定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大思政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渐从部分高校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共识。课程思政是跳出思政课程为主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表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效应。怎样有效地开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成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方向。 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对现有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的完善和突破,必将引起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提升教育质量,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1.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其他课程跟思政课程之间缺乏配合和同向意识。长期以来,在大学里有的课程设置,如专业课甚至在现实中超过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思政课甚至被边缘化,冷门化,也存在课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包括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有的高校中,思政课教师被其他课程教师歧视甚至矮化,低估思政课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职业尊严感和价值感,工作的动力和职业存在感较差。课程思政建设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让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都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职责,每一个教师都能认识到思政教育特殊意义,这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次大突破和大创新,将进一步形成更全面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2.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战场,增强青年一代政治认同将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稳致远,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所有高校课程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应当是所有课程都责无旁贷。课程思政建设,增强了思政育人的共识,更有利于巩固思政课的主体作用,与思政课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课程思政建设必将推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有利于高校教师育人职责的深化
课程思政要求每个教师都有思政意识,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授业解惑,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优良品格和良好品行的培养,培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每门课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完善本课程的思政资源,在教学设计和授课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师也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增强政治素质,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默默守好自己的一段渠。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模式,也形成了一些可观的探索成果,但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1]。
1.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普遍缺乏大思政视角和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来说应该是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大思政视角,更需要长效机制和顶层设计。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只是简单地将任务下推到院系,院系再下推到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每个专业或课程自行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没有长远的规划,也欠缺制度和长效机制的保障,没有激励机制,更没有资金支持。这样的课程思政建设只会让教师感觉是负担和额外增加的工作量,教师也只是当成任务去被动的完成,缺乏内在的主动性,很难激发创新的热情和持久动力;另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各专业或课程各行其是,缺乏相互的借鉴和协调;有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追求急功近利,甚至不切实际地要求立竿见影。这样功利化的课程思政建设更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思政课程建设的效果必然是参差不齐。
2.课程体系缺乏与思政课的协同意识
目前,高校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往往采取模块化的设置,大体是这样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这样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但各个模块课程之间是割裂的,形成“孤岛效应”,缺乏协调和统一。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模块都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就像工厂流水线只完成自己的工序,也只熟悉自己的工序,对其他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缺乏了解和重视。将立德树人的政治引导交给思政课,让思政课发挥主体作用,其他课程往往关注仅仅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思政导向。由于就业市场导向,专业课如果欠缺课程思政意识,教育会逐渐偏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标。
3.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明确的重点和方向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刚刚起步,有的高校缺乏明确的重点和方向,也存在诸多认识的误区。某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重点一头雾水,有的认为不是所有课程都能有思政导向,有的教师只把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的理解为讲课需要像思政课那样去讲,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增加相应的课时等。这些认识的误区如果不清除,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实施路径探索
1.高校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明确的课程思政意识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
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有全局观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至关重要。学校管理部门自身必须具备大思政意识,以大思政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规划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办学优势确定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因地制宜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名师或课程,以便形成本校的课程思政特色和优势。高校要及时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大资金配套支持,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积极性,鼓励多出创新成果[2]。
2.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思政意识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越是教学名师课程思政意识越要强。教师如果具备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整体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则能润物细无声中起到教书育人的功效。
教师对专业和社会价值判断能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或者重新塑造。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政治立场、价值观、敬业精神等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能起到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引导。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和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他们都不是思政课专职教师,但是却发挥着极强的思政引导作用,备受社会好评和青年喜爱。他们讲课中处处体现出自身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和维护,对国家发展成就的由衷自豪,对革命历史由衷的热爱。他们具备国际视野的同时能在比较中以高超的授课艺术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近些年来,个别高校教师崇洋媚外,甚至丧失国家民族立场,在网络上不断发表否定质疑主流价值观的错误言论,有的在课堂上公然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有的缺乏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志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现象起到恶化社会风气的副作用,何谈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学校应增强对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和督导,让每一个老师善于从讲授课程中积极发掘或充实思政元素,自觉承担思政育人的使命,务必守护好自己的责任田。
3.要善于深入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课程教学体现鲜明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和中国气派,凸显地域特色,增强自信心
每一门课程本身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并非简单地宣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课程建设中要视野开阔,既要从国际视角借鉴西方优势,又要善于在对比中寻找课程中体现的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和中国气派,切忌一切课程只与国际接轨,单方面按西方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否定或者矮化中国特色。中国正在大国复兴的关键时刻,众多行业的发展已经或正在超越西方,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成就,不仅有利于增强自信心,也能够增强家国认同,提升学生自信心。另外,每门课程也要紧密结合地域发展,凸显地域特色,或与地域优势产业结合凸显产业优势或体现地域文化历史,激发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教学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中,每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持之以恒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学生树立家国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守诚信、重法治的思想精华,并积极肯定和发扬其时代价值;课程思政建设中还要特别重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行业精英或英雄模范为典型,引导大学生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3]。
5.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独特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积极借助或引入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和力量,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同课程和学科要打破各自探索互不交流的现状,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师普遍政治素质较高,政治意识较强,对党的新思想和国家政策具备职业的敏感度,往往及时学习也能及时把握,对政治理论体系的把握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优势可以帮助课程思政建设中确定建设重点和方向,拓展课程建设的思路和视角,有利于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资源。另外,有了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研和科研的优势,将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可以多出成果和精品。
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走出误区,必须有完善的顶层设计,积极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要形成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现有资源并与思政课程紧密配合,稳步推进,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和氛围,坚定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