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当前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措施,希望能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大学生未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现状;重要意义;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英语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有利于增强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形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与学生应当加强重视,切实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
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工作,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学生单纯学习与记忆语言知识,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在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工作时,则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为学生创建与社会、与国际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这种跨文化交际不单单是语言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至外国,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并将外国的优秀文化引进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洋为中用、互通有无的目的[1]。本文就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高校提供一些启示意义。
1.适应国际发展形势的变化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交流之中自然产生许多交流与表达场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能够彰显出个人风貌,发挥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是全世界各地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学习英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并适应外国文化,也能够通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各地,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2.满足跨文化交流学习的需要
在跨文化交流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将这两种相互结合,才能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对英语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在不同的语言应用场景中,如何对英语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中国语言与外国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语言的学习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英语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中自由地沟通与表达。
3.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少跨文化教学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交际能力主要包括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语篇能力[2]。从当前教学实际状况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以致于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式的翻译以及哑巴式英语,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加迫切。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其他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流沟通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六大维度,涉及到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以及策略[3]。然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普遍处于意识最高、知识最低的状态,如果将这六大维度进行科学平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将显著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模式往往是采取落后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学生课后对语法、词汇机械式记忆,语言学习片面、乏味,长久下来,学习的积极性被消磨,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下降,致使一部分学生完全放弃语言学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来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要更加注重文化与语言的结合,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能为高校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1.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途径有限
相关发现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逐渐增强,学生对于外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途径有限,获取知识的内容严重不足,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最能表明这一点的就是全国性的大学英语课堂时间被减少、英语学分被压缩。如果想要在少量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存在较高难度的。
2.单纯以为教授外国文化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阶段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单纯讲授外国文化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选修课方面设置了外国文化概况、英美文学赏析等内容[4]。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等知识,但是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播,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沟通表达能力,克服自身交际心理障碍。
3.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有许多高校都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涉及英语社团、英语交际讲座、英语演讲大赛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促进英语交际。但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指导相对匮乏。一些学生只是图个新鲜或者为了加学分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再加上英语交际讲座、演讲大赛举办的次数较少,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致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提高。
4.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思辨能力,高等教育也大力倡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拿英语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利用英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段或者怎样的语篇结构来表达或构建自身观点与想法的[5],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或者采用其他方法、手段来论证文章所提出的观点、结论是否有足够可靠的依据来支撑,学生需要对英语文章中所蕴含的态度或意图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行思考辨析。但是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灌输文章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让学生记忆词汇、学习语法、模仿文章结构及写作手段。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对不同文化的探究与思考积极性。学生按照固定思维进行学习,这不利于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致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止步不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对策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广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刮痧》《推手》等,让学生从电影中领略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外国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等加深了解。除此之外,可以开展跨文化英语讨论课,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将微课堂引入教学当中,根据教学内容生成二维码,学生可以在课后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的跨文化学习资源,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充实,从而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科学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从多种多样的途径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教材中设置着许多经典的阅读篇目,教师应当科学地选择英语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注重把握英语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外国的优秀文化,促进跨文化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对外国文化与风土人情有更加全面、深入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教学。例如,“individulism”这个词语根据汉语翻译释义为“个人主义”,并带有贬义的情感色彩,但在英语词汇表达中却毫无贬义色彩,而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经过寻找机会,通过个人拼搏而得来的特殊财产”。从此可以看出,同一词汇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加强比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文化差异与文化渊源,从而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比如,教师在教授圣诞节这一课程这一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节日的不同之处。例如,节日的起源、节日的持续时间以及相关活动、习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了解到节日背后蕴涵着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从而对外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有效性
高校英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单纯地学习外国的社交礼仪、风俗文化,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手段,让学生在身处不同场景中,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展现文化礼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尤其是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内容少之又少,学生有心学习却苦无门路,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多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课时,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保障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可以设置一些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举个例子,可以将学生分成英语小组模拟社交场合情境,让学生自由交流,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外国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的电影《夜宴》,让学生针对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与敏感性,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课堂或者一两次的活动就能达到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合理利用资源,一以贯之,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多开展文化知识竞赛,举办跨文化交际语言交流学术讲座,利用影像视听,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大量接触外国文化,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并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西方文化。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跨文化交际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知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融合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走向国际打好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现状;重要意义;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英语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有利于增强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形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与学生应当加强重视,切实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
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工作,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学生单纯学习与记忆语言知识,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在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工作时,则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为学生创建与社会、与国际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这种跨文化交际不单单是语言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至外国,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并将外国的优秀文化引进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洋为中用、互通有无的目的[1]。本文就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高校提供一些启示意义。
1.适应国际发展形势的变化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交流之中自然产生许多交流与表达场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能够彰显出个人风貌,发挥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是全世界各地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学习英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并适应外国文化,也能够通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各地,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2.满足跨文化交流学习的需要
在跨文化交流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将这两种相互结合,才能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对英语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在不同的语言应用场景中,如何对英语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中国语言与外国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语言的学习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英语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中自由地沟通与表达。
3.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少跨文化教学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交际能力主要包括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语篇能力[2]。从当前教学实际状况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以致于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式的翻译以及哑巴式英语,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加迫切。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其他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流沟通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六大维度,涉及到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以及策略[3]。然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普遍处于意识最高、知识最低的状态,如果将这六大维度进行科学平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将显著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模式往往是采取落后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学生课后对语法、词汇机械式记忆,语言学习片面、乏味,长久下来,学习的积极性被消磨,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下降,致使一部分学生完全放弃语言学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来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要更加注重文化与语言的结合,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能为高校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1.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途径有限
相关发现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逐渐增强,学生对于外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途径有限,获取知识的内容严重不足,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最能表明这一点的就是全国性的大学英语课堂时间被减少、英语学分被压缩。如果想要在少量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存在较高难度的。
2.单纯以为教授外国文化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阶段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单纯讲授外国文化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选修课方面设置了外国文化概况、英美文学赏析等内容[4]。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等知识,但是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播,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沟通表达能力,克服自身交际心理障碍。
3.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有许多高校都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涉及英语社团、英语交际讲座、英语演讲大赛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促进英语交际。但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指导相对匮乏。一些学生只是图个新鲜或者为了加学分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再加上英语交际讲座、演讲大赛举办的次数较少,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致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提高。
4.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思辨能力,高等教育也大力倡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拿英语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利用英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段或者怎样的语篇结构来表达或构建自身观点与想法的[5],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或者采用其他方法、手段来论证文章所提出的观点、结论是否有足够可靠的依据来支撑,学生需要对英语文章中所蕴含的态度或意图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行思考辨析。但是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灌输文章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让学生记忆词汇、学习语法、模仿文章结构及写作手段。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对不同文化的探究与思考积极性。学生按照固定思维进行学习,这不利于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致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止步不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对策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广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刮痧》《推手》等,让学生从电影中领略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外国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等加深了解。除此之外,可以开展跨文化英语讨论课,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将微课堂引入教学当中,根据教学内容生成二维码,学生可以在课后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的跨文化学习资源,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充实,从而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科学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从多种多样的途径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教材中设置着许多经典的阅读篇目,教师应当科学地选择英语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注重把握英语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外国的优秀文化,促进跨文化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对外国文化与风土人情有更加全面、深入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教学。例如,“individulism”这个词语根据汉语翻译释义为“个人主义”,并带有贬义的情感色彩,但在英语词汇表达中却毫无贬义色彩,而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经过寻找机会,通过个人拼搏而得来的特殊财产”。从此可以看出,同一词汇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加强比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文化差异与文化渊源,从而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比如,教师在教授圣诞节这一课程这一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节日的不同之处。例如,节日的起源、节日的持续时间以及相关活动、习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了解到节日背后蕴涵着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从而对外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有效性
高校英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单纯地学习外国的社交礼仪、风俗文化,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手段,让学生在身处不同场景中,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展现文化礼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尤其是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内容少之又少,学生有心学习却苦无门路,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多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课时,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保障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可以设置一些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举个例子,可以将学生分成英语小组模拟社交场合情境,让学生自由交流,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外国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的电影《夜宴》,让学生针对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与敏感性,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课堂或者一两次的活动就能达到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合理利用资源,一以贯之,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多开展文化知识竞赛,举办跨文化交际语言交流学术讲座,利用影像视听,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大量接触外国文化,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并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西方文化。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跨文化交际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知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融合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走向国际打好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