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崇德诚信的精神,是人类真善美的极致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传承学生“匠气、匠心、匠技”精神,不仅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国之大者”。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匠”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深挖工匠精神,传播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中涵养大国工匠特有的“匠气、匠心、匠技”专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人生追求,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创新意识,弘扬劳动风尚,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情”的职业生涯中,光大中华美德,展现工匠魅力,体现青年担当中正逢其时。
一、深刻理解“一核两翼”及“三匠精神”的内涵,是实践和探索工匠精神的前提
“一核两翼”中的“一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翼”是指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即“学中做,做中学”。在“一核两翼”主导下研究涵养师生“匠气、匠心、匠技”三匠精神的路径和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大力贯彻国家的职教方略,破解职业教育“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2]。
1.匠气
匠气指的是工匠习气。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举一动,一尺一寸,都在标准之内。精雕细刻,精打细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细节,关注工艺。一遍遍失败,一遍遍尝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慢工出巧匠。
2.匠心
匠心指的是能工巧匠的心思。匠心有三个层次,一是要有事业的坚守与追求,久久为功,不改初衷,精益与求精共守,追求与卓越共存。二是敢于超越当前,大胆质疑,不甘落后,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自我。三是勇于创新,敢于否定、颠覆现有的一切,既继承前人,又有所主见。匠心精神,是当今时代社会最美的精神,是当今社会弘扬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匠心的关键是创新,生活中匠心精神,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3]。 匠技 匠技俗称“绝招”“绝活”等,是对自己手艺的完美苛求、苦心孤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在提升过程中不断地追求技术的极致和完美,是一种熟能生巧和“十年磨一剑”的结果,是滴水石穿的结果,是对工作、生活的强烈担当,从而产生强大内生动力的结果。
二、弘扬和践行“一核两翼”为主体的“三匠”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山东省省部共建职教高地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高频词和现实中的“网红”,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行动,还是打造制造业强省、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研究和探索“一核双翼”主导下涵养师生“三匠”精神,加强舆论引导,探索认知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的案例成果和培养路径,对于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规律,弘扬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新风尚,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研究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4]。 有利于为建设齐鲁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制造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已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过渡阶段,将工匠精神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涵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及意义,对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力资源的挖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民族品牌竞争力 产品即人品。培育工匠精神,涵养工匠品质,关键是落实到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工匠精神的点点滴滴在制造业中清晰可见。在人口红利的优势殆尽之后,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质增效,高赋加值,关键是要从内涵上做起。 有利于促进职教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更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合到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中国才能赢得未来,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主动。这就要求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提升劳动素养,涵养工匠品质,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拼搏努力,千锤百炼,百炼成钢!
三、实践和探索“三匠”精神的路径和方法
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遵循工匠成长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教改革”,树立质量第一的价值理念,定期开展教学督导检查,促进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铸成和提高。
1.用心熏陶学生“匠气”
学生有匠气、“呆气”、书卷气,才能耐得住性子,稳得住凳子,沉得住心思,相反心猿意马,心浮气燥,最终一事无成。这就要求首先弘扬一种执着的匠气精神,让学生痴迷陶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如醉如痴,凝神聚力。
(1)常态宣传
学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室内外资源,如张贴工匠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在大国工匠的氛围中,随处能目睹大国工匠的风采,聆听大国工匠的故事。同时为将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学校要编著工匠劳模励志教育校本教材,并将其作为思政课融入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佩工匠,敬畏工匠,认同工匠,争做工匠!
(2)榜样示范
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传承有我”主题班会,让学生讲体会,谈心得,说做法。班级也可以“大国工匠”者的名字命名,校园里也可以雕塑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的塑像,让全校师生铭记工匠者的风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前,可邀请“能工巧匠”劳模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做成长励志报告;学生就业指导时,邀请往届毕业生做“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工匠的认知,激发同学们脚踏实地做工匠的决心和信心!
(3)实境体验
一是开展“工匠励志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技师”工作现场,零距离走近工匠,体验工匠精神,感悟工匠品德,增强工匠情怀。二是安排学生在学校实训室观演参赛学生的“8S管理”的魔鬼式训练,关注小环节,重视小问题,砥砺品质和个性。正如一名职校校长所言: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2.着力培养学生“匠心”
工匠精神最主要的表现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作风严谨、敬业守信、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难看出,这是一项“走心”的事业,既然走心,就必须从初心、用心、尽心、创新等做起!
(1)思悟“匠心”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精益求精、专注提高、创新有为。
首先,培养学生“匠心”应贯穿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备课、教学设计等教学内容全过程。一方面,要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趋势向学生“灌输”匠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想成为一名“工匠”的冲动。
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工匠精神是靠人的精神来传递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精神的传承人。教师应不断学习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一丝不苟、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展现出工匠精神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操,用心、用情、用功、用力来聚合学生的工匠情结,让学生在学思中有感悟,在思悟中有成长。
(2)走近“匠心”
学校要设立首席“工匠”工作室,聘请能工巧匠进校园,尤其是利用当地传统的剪纸、刺绣、编织等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匠人”讲心得,谈体会,学生也尝试一起做,使学生不再眼高手低,对“匠人”有了敬畏,对技术有了向往和崇拜,对工匠有了亲切感,从而不再感到工匠是神秘的事,从工匠身上看到了价值和力量,从而坚定做工匠的信心和决心!
(3)润泽“匠心”
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社团文化等建设,营造敬业极致的精神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学校要充分利用展板、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平台开展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嗅到工匠精神的味道,无时无处受到工匠精神的的感染和影响;通过组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文体活动,从而更加深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可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工匠在我身边”“我所认识的工匠”座谈会和读书会,开展“新时代的工匠” “大国工匠点亮未来”等演讲比赛;还可以组织社会各界劳模人物、能工巧匠、优秀毕业生代表到学校做报告等形式教育人、影响人、感染人,为工匠精神的渲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走进校园、融入课堂、编入教材,把企业中的优秀文化吸取到学校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体味,让企业文化滋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要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4)小试“匠心”
学校要开设创客工作室和创业创新团队,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大赛项目、课题研究、创新案例等领域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开展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项目等,推动实训、研发、服务、创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匠心中有尝试和发展。
3.全面增强学生“匠技”
(1)实战磨“技”
实践出真知,优秀是训练出来的。要突出强化专业实训课程,决不能在“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开汽车”。要在真枪实弹中强化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以训提技、以练增技、以熟生技,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
以中职专业课电工实训基础为例,在实操阶段,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示工作标准,把尺度拿捏好。其次,个人展示与小组比拼相结合,在比较中见高低,向优秀生看齐。在最后的分析和总结阶段一定不能草草收场,重点要让学生看到我失败的关键环节不是整体的会与不会,而是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和引导学生懂细心、关注细节、分毫不差。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项工作没有演习,开训就是实战,起步就是冲刺。坚决破除学生得过且过,应应付付,眉毛胡子一把抓,“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让自律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
(2)赛场提“技”
除了日常的教学实操课练习,还要积极举办小组赛、班赛、学校大赛、兄弟学校邀请赛、热身赛等,尽其可能参加一切可以参加的大赛活动,在赛场中壮胆提技,寻找差距,在拼搏和训练中自我加压,百练成刚,竞相生长。
(3)合作学“技”
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要把企业文化中的精品搬到课堂上来,用企业文化的标尺着力涵养学生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佐料和素材。
(4)考核评“技”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可操作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为涵养职教学生“三匠”文化的提升匡正道路。学校可综合考虑学生平时表现、学业成绩、技能水平、成果作品、服务态度、创新意识等要素,分专业或技能类别制定认定标准,在一个学段、一个赛事、一个周期结束,经组织考核认定,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未来工匠”证书。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感悟,在阶段里有荣耀,对未来有憧憬,在收获里有喜悦,从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和唯旗是夺、志在必得的工匠之心。
总之,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阔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正成为亿万人民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学做结合中涵养和培育“大国工匠”,实现教育担当。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让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风向标,在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职教力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匠”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深挖工匠精神,传播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中涵养大国工匠特有的“匠气、匠心、匠技”专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人生追求,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创新意识,弘扬劳动风尚,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情”的职业生涯中,光大中华美德,展现工匠魅力,体现青年担当中正逢其时。
一、深刻理解“一核两翼”及“三匠精神”的内涵,是实践和探索工匠精神的前提
“一核两翼”中的“一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翼”是指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即“学中做,做中学”。在“一核两翼”主导下研究涵养师生“匠气、匠心、匠技”三匠精神的路径和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大力贯彻国家的职教方略,破解职业教育“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2]。
1.匠气
匠气指的是工匠习气。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举一动,一尺一寸,都在标准之内。精雕细刻,精打细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细节,关注工艺。一遍遍失败,一遍遍尝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慢工出巧匠。
2.匠心
匠心指的是能工巧匠的心思。匠心有三个层次,一是要有事业的坚守与追求,久久为功,不改初衷,精益与求精共守,追求与卓越共存。二是敢于超越当前,大胆质疑,不甘落后,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自我。三是勇于创新,敢于否定、颠覆现有的一切,既继承前人,又有所主见。匠心精神,是当今时代社会最美的精神,是当今社会弘扬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匠心的关键是创新,生活中匠心精神,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3]。 匠技 匠技俗称“绝招”“绝活”等,是对自己手艺的完美苛求、苦心孤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在提升过程中不断地追求技术的极致和完美,是一种熟能生巧和“十年磨一剑”的结果,是滴水石穿的结果,是对工作、生活的强烈担当,从而产生强大内生动力的结果。
二、弘扬和践行“一核两翼”为主体的“三匠”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山东省省部共建职教高地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高频词和现实中的“网红”,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行动,还是打造制造业强省、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研究和探索“一核双翼”主导下涵养师生“三匠”精神,加强舆论引导,探索认知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的案例成果和培养路径,对于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规律,弘扬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新风尚,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研究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4]。 有利于为建设齐鲁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制造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已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过渡阶段,将工匠精神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涵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及意义,对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力资源的挖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民族品牌竞争力 产品即人品。培育工匠精神,涵养工匠品质,关键是落实到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工匠精神的点点滴滴在制造业中清晰可见。在人口红利的优势殆尽之后,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质增效,高赋加值,关键是要从内涵上做起。 有利于促进职教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更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合到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中国才能赢得未来,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主动。这就要求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提升劳动素养,涵养工匠品质,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拼搏努力,千锤百炼,百炼成钢!
三、实践和探索“三匠”精神的路径和方法
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遵循工匠成长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教改革”,树立质量第一的价值理念,定期开展教学督导检查,促进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铸成和提高。
1.用心熏陶学生“匠气”
学生有匠气、“呆气”、书卷气,才能耐得住性子,稳得住凳子,沉得住心思,相反心猿意马,心浮气燥,最终一事无成。这就要求首先弘扬一种执着的匠气精神,让学生痴迷陶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如醉如痴,凝神聚力。
(1)常态宣传
学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室内外资源,如张贴工匠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在大国工匠的氛围中,随处能目睹大国工匠的风采,聆听大国工匠的故事。同时为将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学校要编著工匠劳模励志教育校本教材,并将其作为思政课融入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佩工匠,敬畏工匠,认同工匠,争做工匠!
(2)榜样示范
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传承有我”主题班会,让学生讲体会,谈心得,说做法。班级也可以“大国工匠”者的名字命名,校园里也可以雕塑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的塑像,让全校师生铭记工匠者的风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前,可邀请“能工巧匠”劳模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做成长励志报告;学生就业指导时,邀请往届毕业生做“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工匠的认知,激发同学们脚踏实地做工匠的决心和信心!
(3)实境体验
一是开展“工匠励志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技师”工作现场,零距离走近工匠,体验工匠精神,感悟工匠品德,增强工匠情怀。二是安排学生在学校实训室观演参赛学生的“8S管理”的魔鬼式训练,关注小环节,重视小问题,砥砺品质和个性。正如一名职校校长所言: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2.着力培养学生“匠心”
工匠精神最主要的表现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作风严谨、敬业守信、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难看出,这是一项“走心”的事业,既然走心,就必须从初心、用心、尽心、创新等做起!
(1)思悟“匠心”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精益求精、专注提高、创新有为。
首先,培养学生“匠心”应贯穿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备课、教学设计等教学内容全过程。一方面,要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趋势向学生“灌输”匠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想成为一名“工匠”的冲动。
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工匠精神是靠人的精神来传递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精神的传承人。教师应不断学习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一丝不苟、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展现出工匠精神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操,用心、用情、用功、用力来聚合学生的工匠情结,让学生在学思中有感悟,在思悟中有成长。
(2)走近“匠心”
学校要设立首席“工匠”工作室,聘请能工巧匠进校园,尤其是利用当地传统的剪纸、刺绣、编织等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匠人”讲心得,谈体会,学生也尝试一起做,使学生不再眼高手低,对“匠人”有了敬畏,对技术有了向往和崇拜,对工匠有了亲切感,从而不再感到工匠是神秘的事,从工匠身上看到了价值和力量,从而坚定做工匠的信心和决心!
(3)润泽“匠心”
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社团文化等建设,营造敬业极致的精神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学校要充分利用展板、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平台开展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嗅到工匠精神的味道,无时无处受到工匠精神的的感染和影响;通过组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文体活动,从而更加深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可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工匠在我身边”“我所认识的工匠”座谈会和读书会,开展“新时代的工匠” “大国工匠点亮未来”等演讲比赛;还可以组织社会各界劳模人物、能工巧匠、优秀毕业生代表到学校做报告等形式教育人、影响人、感染人,为工匠精神的渲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走进校园、融入课堂、编入教材,把企业中的优秀文化吸取到学校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体味,让企业文化滋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要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4)小试“匠心”
学校要开设创客工作室和创业创新团队,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大赛项目、课题研究、创新案例等领域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开展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项目等,推动实训、研发、服务、创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匠心中有尝试和发展。
3.全面增强学生“匠技”
(1)实战磨“技”
实践出真知,优秀是训练出来的。要突出强化专业实训课程,决不能在“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开汽车”。要在真枪实弹中强化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以训提技、以练增技、以熟生技,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
以中职专业课电工实训基础为例,在实操阶段,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示工作标准,把尺度拿捏好。其次,个人展示与小组比拼相结合,在比较中见高低,向优秀生看齐。在最后的分析和总结阶段一定不能草草收场,重点要让学生看到我失败的关键环节不是整体的会与不会,而是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和引导学生懂细心、关注细节、分毫不差。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项工作没有演习,开训就是实战,起步就是冲刺。坚决破除学生得过且过,应应付付,眉毛胡子一把抓,“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让自律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
(2)赛场提“技”
除了日常的教学实操课练习,还要积极举办小组赛、班赛、学校大赛、兄弟学校邀请赛、热身赛等,尽其可能参加一切可以参加的大赛活动,在赛场中壮胆提技,寻找差距,在拼搏和训练中自我加压,百练成刚,竞相生长。
(3)合作学“技”
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要把企业文化中的精品搬到课堂上来,用企业文化的标尺着力涵养学生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佐料和素材。
(4)考核评“技”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可操作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为涵养职教学生“三匠”文化的提升匡正道路。学校可综合考虑学生平时表现、学业成绩、技能水平、成果作品、服务态度、创新意识等要素,分专业或技能类别制定认定标准,在一个学段、一个赛事、一个周期结束,经组织考核认定,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未来工匠”证书。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感悟,在阶段里有荣耀,对未来有憧憬,在收获里有喜悦,从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和唯旗是夺、志在必得的工匠之心。
总之,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阔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正成为亿万人民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学做结合中涵养和培育“大国工匠”,实现教育担当。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让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风向标,在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职教力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