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追捧的对象,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争相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作为职业本科高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开展深度合作,是趋势,更是任务。
关键词:职业本科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职业教育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补充教育”,这种“辅助位置”一直影响和制约着自身的提升和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指示,为职业学校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坚定了方向。特别是2020年12月10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核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振兴寄予了深厚的期望[1]。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特别是2019年教育部首批南昌职业大学等15所民办专科高职升格为本科职业学校,并更名为职业大学以来,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形成广泛共识。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2所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试点学校。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有关数据显示,22所学校中,民办21所,公办1所;在校生规模不足1万人的有14所,占66.7%,其中3所院校在校生仅仅5000人左右;从师资看,15所公布了专任教师数据的试点院校中师生比超过18:1的院校只有6所,占40%;10所公布了“双师型”教师数据的试点院校中,8所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均在40%-50%,占80%。由此可见,由于职业本科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比较重[2]。
要发展好本科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是前提,纵横贯通、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路径是基础。笔者认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是办好本科职业教育之关键。
一、职业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必要性
1.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需要
“职教20条”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享受“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政策激励[3]。
2.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非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也非实习教育模式,而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是职业院校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最佳选择路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立足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要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就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专业设置瞄准市场行情,教育教学紧跟岗位需求,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就业开展教学,围绕用工需求组织实训,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更多更好从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江西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动“互联网+”,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势头强劲,但产业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有待加快解决。据有关预测,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人才缺额达2985.7万人,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4]。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
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有多种,但常见的合作模式是三种:一是技术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模式,如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二是现代学徒模式:即学校、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理论与实践并重,二者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为企业带来利益,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更好适应岗位需求打下基础;三是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即通过校企的沟通,确定企业实际需求,院校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与设施,企业投入实训设备以及人力资源,两者共同建造“二级”学院。
三、职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
只有人才培养的模式清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但当前很多职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模糊不清,没有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没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有的过分注重理论或是技能或单方面注重理论学习,或过分强调技能实训;甚至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上比较随机,缺乏通盘考虑,更没有系统性规划;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时间安排上,一些学校完全取决于校内实践场所的“承载量”,或取决于校企合作单位当时的“接收量”,显得非常盲目和被动[5]。
2.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在于职业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当前,一些职业本科高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广泛的市场调研,没有在区域内进行调研与论证,没有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专业前景;有的甚至是根据自己学校专科办学基础,自认为原有的教学条件可以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就自行申报相关本科专业;还有的学校虽然在设置专业前,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研,经过了专家考核论证,但缺乏校企合作单位的参与,有的学校虽然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涉入不深,企业融入度低,在后续的“工学结合”有关工作衔接上难以到位。
3.“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职业本科高校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当前,职业本科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普通高校刚刚退休的一些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二是在高校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毕业生中进行招聘;三是从社会各行各业中聘请一些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虽然大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双师”经历,未能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企业工程师证,既有企业实践能力又具备理论教学能力的人员缺乏[6]。
4.实习实训场所单一、不足
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显著的特色是实践性、技能性、职业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开发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在实践课教师指导下,受到良好技能训练,熟练掌握一线所需要的具备基本技术和职业技能,实现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锻炼无缝对接,这就要求职业本科高校拥有足够的实习实训场所。目前,学校或多或少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但很难做到每个专业都对应具备,有的专业即便拥有校内实训基地,但随着科技不断迭代,技术更新极快,难以适应教学需要,难以满足学生实训需求。
四、职业本科高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途径
1.校企“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要明确企业和学校在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双主体”作用,广泛听取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新颖,人才培养方法一定要创新,要对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和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备受追捧、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大趋势、大背景,明确学校发展定位,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其次,职业院校,“职业化”是人才的基础,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应该是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校企有效融通,促进学以致用发挥重要作用。再次,要契合复合型人才岗位需要,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挖掘个人潜能,提升创新意识,这才是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国育才。
2.校企“双主体”共同规划专业和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从专业门类中进行细分。本科职业教育高校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规划专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时,要以实践为导向,面向生产生活,以岗位需要为目标,注意动态调整;既要坚持自成体系,又要前后照应。一是所设置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二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考虑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种类。在专业设置规划中,应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区域经济现状。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之间的必然的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输出人才,企业联合高校培养所需人才,因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应首先考虑区域的经济现状,调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布局,避免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二是高校本身的发展。专业是否合理、毕业生是否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校企双方要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为依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能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比重,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对接好“1+X”职业资格证书[7]。
3.校企“双主体”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理论与实践放在同等位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国家明确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职业院校的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互动。因而,学校、企业可以构建互培互聘的模式,在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升应用技能;技术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提升理论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技能,让教师、技术专家合作,构建雄厚的“双师型”队伍[8]。
4.校企“双主体”共同打造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本科学校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在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掌握专业技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前,职业本科高校学校实训教学场所是单一的生产模拟场所。一般规模受限,容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反复实践需要。职业本科高校一方面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统筹各种资源,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开放共享、资源共用的合作机制,利用好企业生产设备,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发挥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营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本科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是当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质性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本科职业教育的关键。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职业本科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职业教育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补充教育”,这种“辅助位置”一直影响和制约着自身的提升和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指示,为职业学校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坚定了方向。特别是2020年12月10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核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振兴寄予了深厚的期望[1]。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特别是2019年教育部首批南昌职业大学等15所民办专科高职升格为本科职业学校,并更名为职业大学以来,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形成广泛共识。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2所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试点学校。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有关数据显示,22所学校中,民办21所,公办1所;在校生规模不足1万人的有14所,占66.7%,其中3所院校在校生仅仅5000人左右;从师资看,15所公布了专任教师数据的试点院校中师生比超过18:1的院校只有6所,占40%;10所公布了“双师型”教师数据的试点院校中,8所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均在40%-50%,占80%。由此可见,由于职业本科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比较重[2]。
要发展好本科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是前提,纵横贯通、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路径是基础。笔者认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是办好本科职业教育之关键。
一、职业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必要性
1.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需要
“职教20条”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享受“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政策激励[3]。
2.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非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也非实习教育模式,而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是职业院校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最佳选择路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立足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要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就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专业设置瞄准市场行情,教育教学紧跟岗位需求,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就业开展教学,围绕用工需求组织实训,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更多更好从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江西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动“互联网+”,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势头强劲,但产业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有待加快解决。据有关预测,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人才缺额达2985.7万人,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4]。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
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有多种,但常见的合作模式是三种:一是技术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模式,如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二是现代学徒模式:即学校、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理论与实践并重,二者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为企业带来利益,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更好适应岗位需求打下基础;三是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即通过校企的沟通,确定企业实际需求,院校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与设施,企业投入实训设备以及人力资源,两者共同建造“二级”学院。
三、职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
只有人才培养的模式清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但当前很多职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模糊不清,没有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没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有的过分注重理论或是技能或单方面注重理论学习,或过分强调技能实训;甚至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上比较随机,缺乏通盘考虑,更没有系统性规划;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时间安排上,一些学校完全取决于校内实践场所的“承载量”,或取决于校企合作单位当时的“接收量”,显得非常盲目和被动[5]。
2.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在于职业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当前,一些职业本科高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广泛的市场调研,没有在区域内进行调研与论证,没有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专业前景;有的甚至是根据自己学校专科办学基础,自认为原有的教学条件可以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就自行申报相关本科专业;还有的学校虽然在设置专业前,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研,经过了专家考核论证,但缺乏校企合作单位的参与,有的学校虽然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涉入不深,企业融入度低,在后续的“工学结合”有关工作衔接上难以到位。
3.“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职业本科高校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当前,职业本科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普通高校刚刚退休的一些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二是在高校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毕业生中进行招聘;三是从社会各行各业中聘请一些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虽然大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双师”经历,未能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企业工程师证,既有企业实践能力又具备理论教学能力的人员缺乏[6]。
4.实习实训场所单一、不足
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显著的特色是实践性、技能性、职业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开发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在实践课教师指导下,受到良好技能训练,熟练掌握一线所需要的具备基本技术和职业技能,实现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锻炼无缝对接,这就要求职业本科高校拥有足够的实习实训场所。目前,学校或多或少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但很难做到每个专业都对应具备,有的专业即便拥有校内实训基地,但随着科技不断迭代,技术更新极快,难以适应教学需要,难以满足学生实训需求。
四、职业本科高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途径
1.校企“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要明确企业和学校在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双主体”作用,广泛听取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新颖,人才培养方法一定要创新,要对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和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备受追捧、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大趋势、大背景,明确学校发展定位,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其次,职业院校,“职业化”是人才的基础,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应该是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校企有效融通,促进学以致用发挥重要作用。再次,要契合复合型人才岗位需要,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挖掘个人潜能,提升创新意识,这才是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国育才。
2.校企“双主体”共同规划专业和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从专业门类中进行细分。本科职业教育高校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规划专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时,要以实践为导向,面向生产生活,以岗位需要为目标,注意动态调整;既要坚持自成体系,又要前后照应。一是所设置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二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考虑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种类。在专业设置规划中,应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区域经济现状。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之间的必然的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输出人才,企业联合高校培养所需人才,因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应首先考虑区域的经济现状,调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布局,避免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二是高校本身的发展。专业是否合理、毕业生是否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校企双方要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为依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能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比重,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对接好“1+X”职业资格证书[7]。
3.校企“双主体”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理论与实践放在同等位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国家明确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职业院校的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互动。因而,学校、企业可以构建互培互聘的模式,在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升应用技能;技术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提升理论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技能,让教师、技术专家合作,构建雄厚的“双师型”队伍[8]。
4.校企“双主体”共同打造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本科学校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在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掌握专业技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前,职业本科高校学校实训教学场所是单一的生产模拟场所。一般规模受限,容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反复实践需要。职业本科高校一方面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统筹各种资源,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开放共享、资源共用的合作机制,利用好企业生产设备,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发挥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营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本科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是当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质性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本科职业教育的关键。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