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主干课程和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校病理学一流课程建设中,基于课程特点、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深入思考病理学教学中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融入重构,深入挖掘凝炼思政元素,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结合学情,找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的契合点,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完美融合,贯穿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全方位。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理学;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志码:A
在病理学本科一流课程建设体系中,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中第一门讲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亦为医学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临床疾病背景下,更凸显引导认知取向、主导价值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结合病理学科特点及医学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引领的内在契合,在建设病理学本科一流课程中,构筑的病理学课程思政这一“精神疫苗”的过程中,挖掘其价值意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再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在此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展开设计,树立病理学课程及与之相联系的干细胞学科课程之间的系统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打破思想的藩篱,在价值导向、目标协同等方面多维并进,充分挖掘病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始终秉持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完美融合,贯穿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全方位,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亦是教书育人的目标,并且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打磨锤炼。
一、病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病理学是系统研究阐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的学科[1],并且是临床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等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学生能表述病理学基本概念、知识,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归,理解病因、发病机制,理解疾病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能够以病理学形态改变为中心,同时联系疾病的发病学基础及临床病理联系,能够识别、区分基本病理变化,能够分析与解决临床病例问题,做出病理诊断,并且初步具备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加强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注重深度学习;注重提升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及科研素养等综合素质,时刻不忘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
任何课程都具有明确的价值教育取向,是系统的教育知识的集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2]。首先,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概念知识多,均围绕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展开,且与其他干细胞课程关系密切,作为医学生需具备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坚持“溯其源、问其道”,将知识融汇贯通及前沿拓展;其次,作为临床学科,知识框架庞大、实践性强,在“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下[3],更注重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并且医疗实践过程的核心为患者,离开人文的科学是缺失了艺术和温度的[4],医务工作者需坚持不懈提升自身智慧,提升职业素养,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病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准备分析
从教师角度,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在建设本科一流课程中,更要注重课程思政教育。要做到:一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简单嵌入课程的误区,不仅做到知识体系的整合和融合,更要将病理学课程知识点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无缝衔接融合,切忌生搬硬套,杜绝泛化、机械化和标签化[5]。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是一种生态重构,对于教师自身就是挑战,也是检验教学能力的战场,亦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方面之一,从教育理念更新,做到精神引领、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发挥“1+1>2”的整体效用,如何做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如何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课程考核过程中,体现精细浸润式的隐性传授。以上问题,都需教师认真思考,敢于创新与尝试重构。三是在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好老师作为计划者、引导者、组织和促进者、评价者等身份,深入分析学科体系特点,吃透课程内容及衍生,通过言传身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因此,应做到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从学生角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医学生不仅要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学习,更要注重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等医学人文教育。因此,需深入了解与分析学情特点,针对学生学情的不同[6],设计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对于“为学”和“为人”位置的思考,有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立、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三、病理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挖掘
1.病理学教学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教育的融入重构
病理学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列举疾病的发展史、中国疾控策略、两癌筛查策略等,如病理性萎缩学习中,通过顾方舟先生的故事,引出中国构建的免疫屏障策略,使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并惠及每一位儿童的事例;损伤修复中,我国在创伤医学的创面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现在发达国家提出要“向东方看”的案例;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中,通过“双丝带行动”,结合病理学中肿瘤病因及癌前病变知识,亦是肿瘤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理论依据,引出中国对于两癌的免费筛查策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感染性和炎症疾病学习中,引入相关的中国防控策略,有利出击,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病理学教学中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入重构
应用兰州大学司法鉴定所法医病理鉴定实例,创设学习情境,以深度学习为导向进行全新临床病理讨论(CPC),融合应用思维导图、PBL、CBL、TBL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建立立体的医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多种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既有正向的引导教育,也给出反面的警示教育的经典真实案例,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肿瘤学习中,给出“卵巢肿瘤并医源性播散致复发的案例”等,引发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医者精神、执着敬业”,教育学生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并强调诊疗规范,紧紧守住踏稳诊疗的地板,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健康中国”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为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凝炼提供了改革依据和发展思路[7]。医务工作者亦是健康促进和守护者。《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通过多种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并发症的学习,引发学生关注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能动地做医学科学知识的“宣推官”,树立社会责任及职业使命感,提升职业素养。
3.病理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融入重构
科学精神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在病理学教学中,结合科学家的人文故事、医学人文实例、社会热点新闻现象等,如在绪论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学习中,引入为有感染风险的疾病致死患者做法医病理解剖的病理人,以及捐出遗体的患者,进行爱国敬业、职业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看到病理人在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一丝不苟、追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工匠和劳模精神,开拓创新、永不放弃、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再生及心肌梗死中,结合“心肌干细胞”学术造假事件不应影响该领域其他研究的质疑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并且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精神,从而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此外,教师无论是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亦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都要秉持科学严谨的作风和态度,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每一位学生。
4.病理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教育的融入重构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炎症章节中,炎症是损伤与抗损伤辩证统一过程,而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等,都体现了相互转化、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影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个性和共性的相互联系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把握病理学所体现的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发展变化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辩证思维,并让学生学会使用辩证思维分析病情的演变,明确患者疾病的转归。
5.病理学教学中法治素养教育、道德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重构
在案例教学及CPC讨论过程中,尤其病理诊断报告、临床病例及司法鉴定案例引入等,要注意患者的隐私权等,引导学生明确 “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医务工作者务必要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权利,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依法依规处理好医患关系。教师在教学演示过程中,使用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图片、文章、音乐、动画等),需要注明出处信息等,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递知识产权等信息。
南宋学者朱熹《中庸注》:“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心,它是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制度。知耻而敬畏,珍爱生命和尊重自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
四、思政元素融入重构,需找准契合点
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在做人的工作,应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医学学科与实践也是研究和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在有机重构融入时,因事而化就是紧紧围绕学生,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时而进就要紧跟学科临床实践和科研前沿,教学目标以着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岗位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因势而新就是与时俱进推动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创新,课堂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的引用设计、人文故事的选取,都要做到常讲常新、常抓常新。
总而言之,病理学课程建设过程中,病理学教学实践中,要贯彻课程思政的根本,首先是课程背后的人,既包括教师,也包括了学生,品行好、专业素养强、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来培养引导有价值辨识、有知识素养、有丰盈情感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是牢牢抓住病理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内容,及与之相关联的学科延伸,形成一棵知识树体系,并注意凝炼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构建课程育人格局。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路径仍需要不断探索,没有固定的模式而言。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凝练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的切入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而努力。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理学;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志码:A
在病理学本科一流课程建设体系中,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中第一门讲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亦为医学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临床疾病背景下,更凸显引导认知取向、主导价值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结合病理学科特点及医学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引领的内在契合,在建设病理学本科一流课程中,构筑的病理学课程思政这一“精神疫苗”的过程中,挖掘其价值意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再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在此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展开设计,树立病理学课程及与之相联系的干细胞学科课程之间的系统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打破思想的藩篱,在价值导向、目标协同等方面多维并进,充分挖掘病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始终秉持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完美融合,贯穿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全方位,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亦是教书育人的目标,并且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打磨锤炼。
一、病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病理学是系统研究阐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的学科[1],并且是临床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等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学生能表述病理学基本概念、知识,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归,理解病因、发病机制,理解疾病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能够以病理学形态改变为中心,同时联系疾病的发病学基础及临床病理联系,能够识别、区分基本病理变化,能够分析与解决临床病例问题,做出病理诊断,并且初步具备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加强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注重深度学习;注重提升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及科研素养等综合素质,时刻不忘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
任何课程都具有明确的价值教育取向,是系统的教育知识的集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2]。首先,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概念知识多,均围绕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展开,且与其他干细胞课程关系密切,作为医学生需具备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坚持“溯其源、问其道”,将知识融汇贯通及前沿拓展;其次,作为临床学科,知识框架庞大、实践性强,在“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下[3],更注重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并且医疗实践过程的核心为患者,离开人文的科学是缺失了艺术和温度的[4],医务工作者需坚持不懈提升自身智慧,提升职业素养,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病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准备分析
从教师角度,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在建设本科一流课程中,更要注重课程思政教育。要做到:一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简单嵌入课程的误区,不仅做到知识体系的整合和融合,更要将病理学课程知识点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无缝衔接融合,切忌生搬硬套,杜绝泛化、机械化和标签化[5]。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是一种生态重构,对于教师自身就是挑战,也是检验教学能力的战场,亦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方面之一,从教育理念更新,做到精神引领、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发挥“1+1>2”的整体效用,如何做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如何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课程考核过程中,体现精细浸润式的隐性传授。以上问题,都需教师认真思考,敢于创新与尝试重构。三是在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好老师作为计划者、引导者、组织和促进者、评价者等身份,深入分析学科体系特点,吃透课程内容及衍生,通过言传身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因此,应做到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从学生角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医学生不仅要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学习,更要注重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等医学人文教育。因此,需深入了解与分析学情特点,针对学生学情的不同[6],设计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对于“为学”和“为人”位置的思考,有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立、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三、病理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挖掘
1.病理学教学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教育的融入重构
病理学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列举疾病的发展史、中国疾控策略、两癌筛查策略等,如病理性萎缩学习中,通过顾方舟先生的故事,引出中国构建的免疫屏障策略,使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并惠及每一位儿童的事例;损伤修复中,我国在创伤医学的创面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现在发达国家提出要“向东方看”的案例;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中,通过“双丝带行动”,结合病理学中肿瘤病因及癌前病变知识,亦是肿瘤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理论依据,引出中国对于两癌的免费筛查策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感染性和炎症疾病学习中,引入相关的中国防控策略,有利出击,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病理学教学中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入重构
应用兰州大学司法鉴定所法医病理鉴定实例,创设学习情境,以深度学习为导向进行全新临床病理讨论(CPC),融合应用思维导图、PBL、CBL、TBL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建立立体的医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多种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既有正向的引导教育,也给出反面的警示教育的经典真实案例,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肿瘤学习中,给出“卵巢肿瘤并医源性播散致复发的案例”等,引发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医者精神、执着敬业”,教育学生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并强调诊疗规范,紧紧守住踏稳诊疗的地板,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健康中国”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为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凝炼提供了改革依据和发展思路[7]。医务工作者亦是健康促进和守护者。《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通过多种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并发症的学习,引发学生关注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能动地做医学科学知识的“宣推官”,树立社会责任及职业使命感,提升职业素养。
3.病理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融入重构
科学精神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在病理学教学中,结合科学家的人文故事、医学人文实例、社会热点新闻现象等,如在绪论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学习中,引入为有感染风险的疾病致死患者做法医病理解剖的病理人,以及捐出遗体的患者,进行爱国敬业、职业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看到病理人在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一丝不苟、追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工匠和劳模精神,开拓创新、永不放弃、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再生及心肌梗死中,结合“心肌干细胞”学术造假事件不应影响该领域其他研究的质疑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并且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精神,从而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此外,教师无论是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亦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都要秉持科学严谨的作风和态度,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每一位学生。
4.病理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教育的融入重构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炎症章节中,炎症是损伤与抗损伤辩证统一过程,而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等,都体现了相互转化、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影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个性和共性的相互联系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把握病理学所体现的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发展变化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辩证思维,并让学生学会使用辩证思维分析病情的演变,明确患者疾病的转归。
5.病理学教学中法治素养教育、道德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重构
在案例教学及CPC讨论过程中,尤其病理诊断报告、临床病例及司法鉴定案例引入等,要注意患者的隐私权等,引导学生明确 “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医务工作者务必要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权利,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依法依规处理好医患关系。教师在教学演示过程中,使用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图片、文章、音乐、动画等),需要注明出处信息等,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递知识产权等信息。
南宋学者朱熹《中庸注》:“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心,它是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制度。知耻而敬畏,珍爱生命和尊重自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
四、思政元素融入重构,需找准契合点
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在做人的工作,应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医学学科与实践也是研究和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在有机重构融入时,因事而化就是紧紧围绕学生,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时而进就要紧跟学科临床实践和科研前沿,教学目标以着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岗位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因势而新就是与时俱进推动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创新,课堂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的引用设计、人文故事的选取,都要做到常讲常新、常抓常新。
总而言之,病理学课程建设过程中,病理学教学实践中,要贯彻课程思政的根本,首先是课程背后的人,既包括教师,也包括了学生,品行好、专业素养强、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来培养引导有价值辨识、有知识素养、有丰盈情感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是牢牢抓住病理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内容,及与之相关联的学科延伸,形成一棵知识树体系,并注意凝炼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构建课程育人格局。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路径仍需要不断探索,没有固定的模式而言。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凝练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的切入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而努力。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