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教育部教材[2017]4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二)1、2、3、 4、三、(一)4要求的具体落实,需要有一个概括综合的步骤实现本节活动经验片段与已有经验的整合。三“给”促一“综”思想,兼顾课堂任务量的达成和孩子对完成任务过程的质的理解,促进孩子对活动目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和活动目标的最终达成。结合三“给”促一“综”的需要做到三整合:整合资源,整合任务,整合流程,对原有流程进行重新建构,一定能找到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课堂结构和流程。
关键词:归纳 演绎 综合 逻辑 整合 融合 概括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节活动结束,孩子获得多少不等的实际项目体验,也多少能记住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片段,尤其是精彩瞬间,能记住较长的时间,甚至是终生难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此为满足,让学生在一节活动中“自发”成长,以达到实践活动的目标呢?
也许有人会说“经验”就是最好的成长。然而,是否简单直接表面粗糙的经验就是最好的经验?是否还有直接经验基础上经过提炼的更好经验为孩子所理解和接受?
根据记忆规律,简单直接表面的经验片段在记忆中的保存时间有限,遗忘很快,而只有经过一定的理解和强化过程的经验才能成为知识的一部分长期存在于记忆之中。遵循记忆规律,应该把孩子在活动中零散的经验感悟经过恰当的引导,形成一定的形态和条理与孩子已有知识体系衔接紧密的认知形式(形体式样),方能成为孩子价值体认的一部分在记忆中长期保持,并保持其活性,在其他的实践任务中发挥积极的效能。
一、政策解读
教育部教材[2017]4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二)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3.课程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1]。其中,“以综合素质为导向”,要求活动不能满足于浅表直接经验的简单叠加,直接经验应经过深度融合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开发的课程,课程情境下的经验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完全对应和契合,要抽丝剥茧般地抽取深层的核心精神与孩子的已有个体及社会生活经验相融合;“开放生成”,无论是开放还是生成都需要对活动经验的再加工;“综合考察”同样需要对直接经验的比较、分析及综合概括的步骤和过程。
教育部教材[2017]4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三、(一)4.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2]。
显然,本文引用的这部分要求的具体落实,同样不能单独依靠表面体验过程中的直接经验的简单累加,需要有一个概括综合的步骤进行直接经验片段以及直接经验与已有经验的整合过程。这样的整合过程是自然实现的还是在教师引导之下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何完成整合过程,其效果如何?实践活动这样的整合过程需要怎样的方式方法?书面的或口头的语言文字形式的结语是否必要?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试作回答。
二、综合——逻辑——活动总结
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作为逻辑推理的模式,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熟练正确地应用这些逻辑知识。尤其是综合和归纳能力的缺乏,让这些孩子对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收获最后留存在记忆中的可以说是挂一漏万,错失许多有价值的认知感悟,最终让活动项目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归于肤浅。这就要求教者,作为活动的引导者,适时地组织用恰当的形式启发引导孩子进行恰如其分的综合和归纳。所以,作为培养综合素质的核心素养的来源综合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需要有一个与直接任务完成过程并行的整合过程,这个整合过程,需要教者进行一定的引导、启发和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辅助。整合的内容和结果可能是开放的,但整合的步骤和恰当的组织形式是必须的。
那么,怎样的组织形式有助于促进孩子在完成活动任务也就是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经验的片段进行综合概括并融入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呢?
三、三“给”促一“综”的提出
基于以上对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分析和国家政策解读,我们得出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下适时进行综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在原有实践活动模式的基础上作怎样的调整和改变,能实现这个理论上的目标呢?
本文提出“三给促一综”的方案作为初步的尝试。
“三给”就是给时间,给空间,给启示。“一综”就是概括,综合,融合等。
给时间,就是活动计划中分配时间,在活动过程中调配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活动每一段落得到及时的总结,其内涵得到及时的归纳和综合。
给空间,就是给孩子有利于激发联想、产生创意、有所认知和感悟的环境。
给启发,就是教师的语言和态度,能够启发孩子对活动过程中现象的关注和认知形成,以及由初始认知进一步向深入认知发展的力度和速度。
四、措施和方法
给时间可以通过流程的整合和目标的调整达到,最简单方法如军训在某一个步骤的静态保持,让孩子既有时间体会下一个动作的时间卡位,又回顾前面动作的过程,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状态下的承上,兼有概括总结——综合的功能。给空间可以通过对环境布置的打磨做到。例如环境中展板知识和文化因素的布置,可以让孩子置身于活动核心素养的包围,利于孩子即时综合。给启示可以通过教师及教研组对活动材料的充分准备和细节的精心打磨以及教者的充分准备做到。最后完成综合的措施和方法多种多样。
两种次序: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
由大到小:政策文件解读,成长需要,都可以作为总结的出发点。两者结合构成承载解读活动现象的抓手的主干。由两者建立联系的过程到三者建立联系的过程,既是相互印证相互解读的过程,又是对活动课堂内外因素综合的过程。
由小到大:从个别现象出发,把一类现象按一定次序罗列,抽取其中有机联系,结合政策文件和成长需要进行归纳综合并升华。
类型有:个别问题引申综合,局部经验推广或问题解决的局部综合,整体总结综合和结束分享的终结综合。
具体方法有:现象罗列综合,归纳推理综合,演绎引申综合,混合方法综合,其他综合。
知识、任务或现象罗列类综合,有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综合和思维导图顺序类综合。按时间顺序综合如美食烹饪布置学生进行任务分解后及时进行综合:领菜,洗菜,切菜,烧菜等,这就是按时间顺序总结,综合之后就是“美食烹饪四步骤”进一步比较、综合、发现概括为“美食烹饪核心四步骤”,重复分解和综合地来回,可以强化对任务分解的具体内容和任务整体的全面理解和记忆。按空间顺序综合,如桌上足球的规则,其发球、犯规、得分、出界等可借助空间位置确定顺序,从外到内依次是:出界,中圈,推杆,两头顺序进行综合,涵盖每一项规则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按思维导图顺序进行的综合如有的小组完成得快,有的慢,“效率就是金钱”幽默一下,“慢工出细活”激励一下等。
由几个问题或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进行的综合,是较为复杂和深入的综合。
所有综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看到的是实践过程中的现象,感受到的是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愉快或痛苦的情绪,然而背后隐藏的对人的社会性素质及其他知识、心理、能力素质要求却不是能直接看到或感到的。只有经过在对现象总结的基础上的综合,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形态融合到孩子原有的知识体系留在孩子的心中。
动感颠球:你们四个组是否都经历了失败?生:失败是太多了。师:最后开心吗?生:开心。师:为什么开心?生:因为成功。师:今天的开心是否很特殊?生:是。师:特殊在哪里?生1:因为团队合作的体验。生2:因为我们小组最后的成绩比开始想的好。生3:因为成功来之不易。师:所以,开心的原因不止一个,幸福和成功的途径不止一条,只要融入团队并与团队一起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里教师最后的总结就是通过对现象和感受归纳达到综合的目的。
演绎综合,经过演绎,尤其是三段论推理,进行要素综合的方法,在导入和组织分享的时候也经常用到。如空中断桥项目中,你跨出去一脚多少厘米?断桥中间80cm,你能否跨过去?所以,理论上,多少人能跨过去?导入综合:“经过大家的讨论,理论上,我们都能跨过去。也就是说,跨出去,就意味着跨过去。”分享综合:“记得我们开始的时候讨论的结果吗?跨出去就意味着跨过去。那么,最后的结果是有人没有跨过去,是我们开始讨论的结果有错吗?”“理论没有错,失败是因为没有跨出去,而不是因为跨出去,却没有能力跨过去导致失败。这说明什么?说明成功跨桥除了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临跨一刻的信心和决心。”
以上推理的过程,把心理分析与活动过程体验相结合,经过推理过程的综合,让孩子明白了体验中所蕴含道理的来龙去脉,同时,在真实情景中体会演绎推理的应用。
再如,劳动课导入:“劳动最光荣,大家说对不对?”“光荣和可耻,你选择什么?今天的活动任务是劳动,你们愿意吗?”“你们选择真劳动还是假劳动?”光荣,劳动,今天的劳动三要素经过三段论的逻辑体系综合,被逻辑的力量加持,就好像十指握紧成拳,增加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综合按照时间分类有:开始导入综合、中间问题综合、最后总结综合;按内容分类有:现象综合,原理综合,哲理综合;按照综合涵盖范围分类有:个别现象延伸,局部综合,整体综合三类;按照综合主体分类有:学生综合,教师综合,互动交流共同综合;按照是否有主题分类有:定题综合和自由综合两类。
按照组织方法分类有:单人一次综合,多人依次从各个侧面补充综合,多人重复综合强调一点综合,多人按照思维导图综合步步深入综合等。
当我们与学生一起总结分享劳动课的收获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无话可说。但是,如果我们先组织学生分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则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劳动生产价值,今天的劳动产生哪些价值?依次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个人成长经验(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概括综合。
综合一般可以通过独自思考、小组交流、轮流发言几个步骤。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书面作业的形式。按照感到——想到——说出——写出的顺序,步步深化地综合,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要。感到,想到,说出,写出——为什么写不出呢?没什么可写吗?为什么没什么可写?少数人的福利,多数人的沉默成为少数人鲜花盛放的背景。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呢?他们内心的那一点萌芽被代表了。被代表也即意味着被收割。他最后没有落下什么,只有“无言的伤害”。
综合的导向可以:面向任务,面向问题,面向未来成长的需要;综合内容可以是:现象,完成任务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综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一个辅助步骤,却是实现实践活动价值目标不可缺少的步骤。需要在整个活动的有限计划时间内专门分出一定的时间予以安排,还要给情境空间和启示,达到对孩子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综合素质的影响效果的最大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资源通过综合互动过程中的综合方法、综合途径对孩子施加综合影响,经过综合步骤的加持,这些影响以一种综合的形态成为孩子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些语境中的“综合”,实际上是多方面无死角全面要素的融合之意。然而,如果没有融合的步骤,又是什么结果呢?当然,可能的结果是:我还是过去的“我”。因为所有的教育意图没有被孩子主动消化吸收,形成不了孩子成长的动力。没有行为习惯与知识理解的综合,价值体认与责任担当的综合,价值体认与问题解决的综合,价值体认与创意物化的综合。内部思维活动与外部行为活动的综合(结合),实践活动对孩子留下的影响将会像叶面的露珠,随着时间挥发干净。只有经过综合的过程,才能融进根系的土壤,给生长提供长久的生命力。
然而,有两个原因让我们在活动中安排这个综合的步骤困难不小: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活动,学生在幕前,老师在幕后。而一旦组织这样的步骤,势必让教师的作用凸显出来,相应的学生活动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就被打断,其气氛和效果必然受到干扰和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目标及流程,但确实受到课堂时间和任务目标的约束,任何一个添加任务都会挤压原计划任务的时间和达成效果。 所以,如何取舍,也是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
结论是结合三“给”促一“综”的需要做到三整合:整合资源,整合任务,整合流程,对原有流程进行重新建构,一定能找到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课堂结构和流程。
总之,三“给”促一“综”思想,兼顾课堂的任务量达成和孩子对完成任务过程的质的理解,用恰当的综合促进孩子对活动目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和活动目标的最终达成。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归纳 演绎 综合 逻辑 整合 融合 概括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节活动结束,孩子获得多少不等的实际项目体验,也多少能记住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片段,尤其是精彩瞬间,能记住较长的时间,甚至是终生难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此为满足,让学生在一节活动中“自发”成长,以达到实践活动的目标呢?
也许有人会说“经验”就是最好的成长。然而,是否简单直接表面粗糙的经验就是最好的经验?是否还有直接经验基础上经过提炼的更好经验为孩子所理解和接受?
根据记忆规律,简单直接表面的经验片段在记忆中的保存时间有限,遗忘很快,而只有经过一定的理解和强化过程的经验才能成为知识的一部分长期存在于记忆之中。遵循记忆规律,应该把孩子在活动中零散的经验感悟经过恰当的引导,形成一定的形态和条理与孩子已有知识体系衔接紧密的认知形式(形体式样),方能成为孩子价值体认的一部分在记忆中长期保持,并保持其活性,在其他的实践任务中发挥积极的效能。
一、政策解读
教育部教材[2017]4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二)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3.课程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1]。其中,“以综合素质为导向”,要求活动不能满足于浅表直接经验的简单叠加,直接经验应经过深度融合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开发的课程,课程情境下的经验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完全对应和契合,要抽丝剥茧般地抽取深层的核心精神与孩子的已有个体及社会生活经验相融合;“开放生成”,无论是开放还是生成都需要对活动经验的再加工;“综合考察”同样需要对直接经验的比较、分析及综合概括的步骤和过程。
教育部教材[2017]4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三、(一)4.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2]。
显然,本文引用的这部分要求的具体落实,同样不能单独依靠表面体验过程中的直接经验的简单累加,需要有一个概括综合的步骤进行直接经验片段以及直接经验与已有经验的整合过程。这样的整合过程是自然实现的还是在教师引导之下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何完成整合过程,其效果如何?实践活动这样的整合过程需要怎样的方式方法?书面的或口头的语言文字形式的结语是否必要?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试作回答。
二、综合——逻辑——活动总结
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作为逻辑推理的模式,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熟练正确地应用这些逻辑知识。尤其是综合和归纳能力的缺乏,让这些孩子对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收获最后留存在记忆中的可以说是挂一漏万,错失许多有价值的认知感悟,最终让活动项目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归于肤浅。这就要求教者,作为活动的引导者,适时地组织用恰当的形式启发引导孩子进行恰如其分的综合和归纳。所以,作为培养综合素质的核心素养的来源综合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需要有一个与直接任务完成过程并行的整合过程,这个整合过程,需要教者进行一定的引导、启发和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辅助。整合的内容和结果可能是开放的,但整合的步骤和恰当的组织形式是必须的。
那么,怎样的组织形式有助于促进孩子在完成活动任务也就是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经验的片段进行综合概括并融入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呢?
三、三“给”促一“综”的提出
基于以上对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分析和国家政策解读,我们得出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下适时进行综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在原有实践活动模式的基础上作怎样的调整和改变,能实现这个理论上的目标呢?
本文提出“三给促一综”的方案作为初步的尝试。
“三给”就是给时间,给空间,给启示。“一综”就是概括,综合,融合等。
给时间,就是活动计划中分配时间,在活动过程中调配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活动每一段落得到及时的总结,其内涵得到及时的归纳和综合。
给空间,就是给孩子有利于激发联想、产生创意、有所认知和感悟的环境。
给启发,就是教师的语言和态度,能够启发孩子对活动过程中现象的关注和认知形成,以及由初始认知进一步向深入认知发展的力度和速度。
四、措施和方法
给时间可以通过流程的整合和目标的调整达到,最简单方法如军训在某一个步骤的静态保持,让孩子既有时间体会下一个动作的时间卡位,又回顾前面动作的过程,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状态下的承上,兼有概括总结——综合的功能。给空间可以通过对环境布置的打磨做到。例如环境中展板知识和文化因素的布置,可以让孩子置身于活动核心素养的包围,利于孩子即时综合。给启示可以通过教师及教研组对活动材料的充分准备和细节的精心打磨以及教者的充分准备做到。最后完成综合的措施和方法多种多样。
两种次序: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
由大到小:政策文件解读,成长需要,都可以作为总结的出发点。两者结合构成承载解读活动现象的抓手的主干。由两者建立联系的过程到三者建立联系的过程,既是相互印证相互解读的过程,又是对活动课堂内外因素综合的过程。
由小到大:从个别现象出发,把一类现象按一定次序罗列,抽取其中有机联系,结合政策文件和成长需要进行归纳综合并升华。
类型有:个别问题引申综合,局部经验推广或问题解决的局部综合,整体总结综合和结束分享的终结综合。
具体方法有:现象罗列综合,归纳推理综合,演绎引申综合,混合方法综合,其他综合。
知识、任务或现象罗列类综合,有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综合和思维导图顺序类综合。按时间顺序综合如美食烹饪布置学生进行任务分解后及时进行综合:领菜,洗菜,切菜,烧菜等,这就是按时间顺序总结,综合之后就是“美食烹饪四步骤”进一步比较、综合、发现概括为“美食烹饪核心四步骤”,重复分解和综合地来回,可以强化对任务分解的具体内容和任务整体的全面理解和记忆。按空间顺序综合,如桌上足球的规则,其发球、犯规、得分、出界等可借助空间位置确定顺序,从外到内依次是:出界,中圈,推杆,两头顺序进行综合,涵盖每一项规则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按思维导图顺序进行的综合如有的小组完成得快,有的慢,“效率就是金钱”幽默一下,“慢工出细活”激励一下等。
由几个问题或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进行的综合,是较为复杂和深入的综合。
所有综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看到的是实践过程中的现象,感受到的是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愉快或痛苦的情绪,然而背后隐藏的对人的社会性素质及其他知识、心理、能力素质要求却不是能直接看到或感到的。只有经过在对现象总结的基础上的综合,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形态融合到孩子原有的知识体系留在孩子的心中。
动感颠球:你们四个组是否都经历了失败?生:失败是太多了。师:最后开心吗?生:开心。师:为什么开心?生:因为成功。师:今天的开心是否很特殊?生:是。师:特殊在哪里?生1:因为团队合作的体验。生2:因为我们小组最后的成绩比开始想的好。生3:因为成功来之不易。师:所以,开心的原因不止一个,幸福和成功的途径不止一条,只要融入团队并与团队一起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里教师最后的总结就是通过对现象和感受归纳达到综合的目的。
演绎综合,经过演绎,尤其是三段论推理,进行要素综合的方法,在导入和组织分享的时候也经常用到。如空中断桥项目中,你跨出去一脚多少厘米?断桥中间80cm,你能否跨过去?所以,理论上,多少人能跨过去?导入综合:“经过大家的讨论,理论上,我们都能跨过去。也就是说,跨出去,就意味着跨过去。”分享综合:“记得我们开始的时候讨论的结果吗?跨出去就意味着跨过去。那么,最后的结果是有人没有跨过去,是我们开始讨论的结果有错吗?”“理论没有错,失败是因为没有跨出去,而不是因为跨出去,却没有能力跨过去导致失败。这说明什么?说明成功跨桥除了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临跨一刻的信心和决心。”
以上推理的过程,把心理分析与活动过程体验相结合,经过推理过程的综合,让孩子明白了体验中所蕴含道理的来龙去脉,同时,在真实情景中体会演绎推理的应用。
再如,劳动课导入:“劳动最光荣,大家说对不对?”“光荣和可耻,你选择什么?今天的活动任务是劳动,你们愿意吗?”“你们选择真劳动还是假劳动?”光荣,劳动,今天的劳动三要素经过三段论的逻辑体系综合,被逻辑的力量加持,就好像十指握紧成拳,增加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综合按照时间分类有:开始导入综合、中间问题综合、最后总结综合;按内容分类有:现象综合,原理综合,哲理综合;按照综合涵盖范围分类有:个别现象延伸,局部综合,整体综合三类;按照综合主体分类有:学生综合,教师综合,互动交流共同综合;按照是否有主题分类有:定题综合和自由综合两类。
按照组织方法分类有:单人一次综合,多人依次从各个侧面补充综合,多人重复综合强调一点综合,多人按照思维导图综合步步深入综合等。
当我们与学生一起总结分享劳动课的收获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无话可说。但是,如果我们先组织学生分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则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劳动生产价值,今天的劳动产生哪些价值?依次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个人成长经验(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概括综合。
综合一般可以通过独自思考、小组交流、轮流发言几个步骤。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书面作业的形式。按照感到——想到——说出——写出的顺序,步步深化地综合,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要。感到,想到,说出,写出——为什么写不出呢?没什么可写吗?为什么没什么可写?少数人的福利,多数人的沉默成为少数人鲜花盛放的背景。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呢?他们内心的那一点萌芽被代表了。被代表也即意味着被收割。他最后没有落下什么,只有“无言的伤害”。
综合的导向可以:面向任务,面向问题,面向未来成长的需要;综合内容可以是:现象,完成任务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综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一个辅助步骤,却是实现实践活动价值目标不可缺少的步骤。需要在整个活动的有限计划时间内专门分出一定的时间予以安排,还要给情境空间和启示,达到对孩子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综合素质的影响效果的最大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资源通过综合互动过程中的综合方法、综合途径对孩子施加综合影响,经过综合步骤的加持,这些影响以一种综合的形态成为孩子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些语境中的“综合”,实际上是多方面无死角全面要素的融合之意。然而,如果没有融合的步骤,又是什么结果呢?当然,可能的结果是:我还是过去的“我”。因为所有的教育意图没有被孩子主动消化吸收,形成不了孩子成长的动力。没有行为习惯与知识理解的综合,价值体认与责任担当的综合,价值体认与问题解决的综合,价值体认与创意物化的综合。内部思维活动与外部行为活动的综合(结合),实践活动对孩子留下的影响将会像叶面的露珠,随着时间挥发干净。只有经过综合的过程,才能融进根系的土壤,给生长提供长久的生命力。
然而,有两个原因让我们在活动中安排这个综合的步骤困难不小: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活动,学生在幕前,老师在幕后。而一旦组织这样的步骤,势必让教师的作用凸显出来,相应的学生活动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就被打断,其气氛和效果必然受到干扰和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目标及流程,但确实受到课堂时间和任务目标的约束,任何一个添加任务都会挤压原计划任务的时间和达成效果。 所以,如何取舍,也是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
结论是结合三“给”促一“综”的需要做到三整合:整合资源,整合任务,整合流程,对原有流程进行重新建构,一定能找到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课堂结构和流程。
总之,三“给”促一“综”思想,兼顾课堂的任务量达成和孩子对完成任务过程的质的理解,用恰当的综合促进孩子对活动目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和活动目标的最终达成。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