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在人们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伴随着娱乐项目的多元化发展,戏曲艺术这一艺术瑰宝逐渐被边缘化,欣赏戏曲艺术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理解戏曲艺术的内涵,戏曲艺术人才数量逐渐减少,不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针对当前戏曲艺术人才严重匮乏,戏曲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的现状,就必须要对新时代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创新性进行探究。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新时代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全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戏曲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当前的戏曲教育尤其戏曲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戏曲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不适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精神的要求。为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成为德艺双馨且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就必须要对新时代戏曲艺术人才的全面性和创新性培养进行探索研究。
一、戏曲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1.缺乏戏曲知识启蒙和社会戏曲氛围的熏陶
根据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多开始学习戏曲专业的学生几乎是零基础,且人文素养、艺术素养还亟需提升。与其他专业的学习不同,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通常需要学生在很小就开始学习,练习唱腔和身段动作,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审美会对自身的戏曲艺术表演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要想使戏曲表演呈现出高水准的表演要求,戏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童子功”。但是,根据对各个院校的戏曲专业学生调查来看,有部分戏曲艺术学生是因为高中毕业之后戏曲艺术专业的高考成绩较低而选择戏曲表演学习,甚至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其成绩报考其他专业分数不足,只能服从调剂来学习戏曲艺术知识。此类学生缺乏戏曲艺术的专业基础,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戏曲艺术专业学习,学生参与的戏曲艺术学习不够系统、专业,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水平相对不高。大部分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周期相对较短,在短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水平提升。
2.戏曲专业教学与就业缺乏有效衔接
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是为了能够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来表演戏曲艺术,使戏曲艺术得到传承、传播,如果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与就业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则学生在学习之后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击学生戏曲艺术的积极性。因此,各个院校就要将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同就业结合起来,使得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领域对于戏曲专业人才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与就业缺乏有效衔接,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也会导致戏曲专业的报考人数也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戏曲艺术人才的数量流失。因此,要想提高戏曲专业学生报考率,提升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解决戏曲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问题,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戏曲艺术的积极性。
3.戏曲教学内容和模式缺乏融合、全面与创新
由于戏曲院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入学时的戏曲专业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面临着“半道入门”状况,学生在学习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时,则无法准确把握其所学戏种的艺术表现形式、唱腔特点等方面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中,教师认识不到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到学科之间融合的重要性。根据当前的戏曲专业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的戏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科学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戏曲艺术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尚未构建完善的戏曲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戏曲艺术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甚至有部分戏曲院校的教师不能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不能实现多个学科的有机融合,传统的戏曲艺术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水平提升。
很大一部分戏曲艺术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审美培养重视不够,思政、文学、历史以及美学等基础课程开设的课时相对较短甚至没有,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戏曲专业的学习与练习来提升自身的戏曲表演艺术水平,对相关人文性、艺术性培养课程有明显的排斥情绪,这不利于学生的戏曲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学科之间的融合教育。
二、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戏曲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
从事戏曲教育的高校对校内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资源要进行全面整合,根据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需求来建设“戏曲艺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相关的研究人员要结合我国的相关政策方针,对于国家艺术基金、国家非遗、省级教科研项目进行积极申报,并进一步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构建起独具本校特色的戏曲艺术研究基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戏曲艺术文化的感染,使得戏曲艺术人才的理论视野得到扩展,并不断提升其戏曲艺术表演综合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在开展戏曲艺术专业教学的同时,还通过申报,获批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培训班,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来提升戏曲专业学生的自身专业素养,还可以通过参与该项目,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了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戏曲艺术文化,在对戏曲艺术中蕴含的文化有深入、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舞台表演实践和观摩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戏曲表演,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为了能够使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到戏曲文化的深刻影响,可以对当地比较有特色的戏曲艺术文化进行深入发掘。该高职院校还聘请传承人来指导学生学习当地独具特色的本土剧种,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戏曲艺术着手,可以使学生对该戏曲艺术理论知识、技巧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掌握了一些地方剧种的绝活。学生能够学习名家的专长,将多种戏曲艺术文化进行合理的融合,并将其熔炼提高,提升其文化素养,加深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并促使表演技巧不断丰富、提升。
2.根据戏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市场需求设置教学课程
为了使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首先就要使戏曲艺术教学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全面,并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戏曲艺术教育的内涵。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戏曲艺术中所包含的内容,要对戏曲艺术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使戏曲院校成为继承与发扬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将戏曲艺术鉴赏、艺术理论等课程作为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院校还要认识到当前戏曲艺术人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中使教师、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承担起自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的重任,将戏曲艺术作为起点,促进戏曲艺术这一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戏曲人才培养院校要认识到戏曲艺术的魅力、价值,并同相应的剧团、文化传播公司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了解当前市场中对于戏曲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市场对当前戏曲艺术人才需求来进行人才合作培养。戏曲院校要与企业的共同协作建设教学与就业实习相融合的实践基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戏曲艺术综合素养,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
3.充分发掘戏曲艺术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在戏曲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戏曲艺术本身,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文化价值和新时代的文化作用。这就要求戏曲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注重学科设置的全面性、创新性和融合性。为提升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内容中更加关注地方戏曲内涵以及鉴赏,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经典作品,更加注重戏曲人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政治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成才规格的宽度、厚度和深度更加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融入戏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戏曲专业课程教学与语文课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介绍戏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戏曲艺术作品的创作社会背景、发展等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等对戏曲艺术的特点等进行深度挖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视角去理解戏曲艺术,还能使学生产生探索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该方式,也可以使戏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戏曲文化内涵,并使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得到传承。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各戏曲剧种的经典作品,和学生一起分析代表性作品,使学生能够将戏曲专业的技能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戏曲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加深对于经典的剧目故事的了解,学会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和角色。
戏曲院校的文化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在不同学科知识内蕴含的戏曲知识。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该各个历史时期的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特点,地理教师则可以根据戏曲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的戏曲艺术特色,形成该戏曲艺术特色受到哪些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山东梆子,大多数传统剧目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发源于河南开封的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桂剧是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的城乡等地的广西地方传统戏剧。
4.关注戏曲专业学生的人文性、艺术性培养
戏曲艺术中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性内容,要想培养综合性强、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人才,就必须要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人文性、艺术性。因此,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中设置课程时,就需要结合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人文性、艺术性需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并在教学中积极地营造出符合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戏曲艺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沉浸在传统戏曲艺术氛围内,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戏曲专业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专业就在于要发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性。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识别向学生播放京剧《水调歌头》,学生在欣赏柔美、清亮的京剧音乐和时而铿锵、时而哀怨的演员唱腔、神态举止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学习与戏曲艺术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体验其中所蕴含的因月圆而人不圆的抑郁之情。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将戏曲艺术合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了解蕴含在经典戏曲剧目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德育价值,使学生能够学习其中戏曲艺术表演的技巧,蕴含在其中的美好情感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戏曲相关知识的认识,通过优秀的戏曲作品来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戏曲相关知识进行探究。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同戏曲专业课教师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戏曲专业课教师要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戏曲知识情况,这样在戏曲专业课教学中才能同语文教学内容配合起来,使学生的戏曲知识、唱词理解等得到巩固,学生的形体塑造与情感表达水平提升。语文教师也要及时地向专业课教师提供反馈意见。针对专业课教师对于学生在德育、美育方面的意见对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融合,从而使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戏曲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和专业能力,面临当前戏曲艺术人才严重匮乏,戏曲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的现实,就必须要加强戏曲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探究,转变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更多更好的戏曲艺术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全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戏曲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当前的戏曲教育尤其戏曲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戏曲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不适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精神的要求。为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成为德艺双馨且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就必须要对新时代戏曲艺术人才的全面性和创新性培养进行探索研究。
一、戏曲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1.缺乏戏曲知识启蒙和社会戏曲氛围的熏陶
根据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多开始学习戏曲专业的学生几乎是零基础,且人文素养、艺术素养还亟需提升。与其他专业的学习不同,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通常需要学生在很小就开始学习,练习唱腔和身段动作,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审美会对自身的戏曲艺术表演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要想使戏曲表演呈现出高水准的表演要求,戏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童子功”。但是,根据对各个院校的戏曲专业学生调查来看,有部分戏曲艺术学生是因为高中毕业之后戏曲艺术专业的高考成绩较低而选择戏曲表演学习,甚至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其成绩报考其他专业分数不足,只能服从调剂来学习戏曲艺术知识。此类学生缺乏戏曲艺术的专业基础,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戏曲艺术专业学习,学生参与的戏曲艺术学习不够系统、专业,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水平相对不高。大部分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周期相对较短,在短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水平提升。
2.戏曲专业教学与就业缺乏有效衔接
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是为了能够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来表演戏曲艺术,使戏曲艺术得到传承、传播,如果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与就业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则学生在学习之后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击学生戏曲艺术的积极性。因此,各个院校就要将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同就业结合起来,使得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领域对于戏曲专业人才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与就业缺乏有效衔接,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也会导致戏曲专业的报考人数也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戏曲艺术人才的数量流失。因此,要想提高戏曲专业学生报考率,提升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解决戏曲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问题,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戏曲艺术的积极性。
3.戏曲教学内容和模式缺乏融合、全面与创新
由于戏曲院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入学时的戏曲专业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面临着“半道入门”状况,学生在学习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时,则无法准确把握其所学戏种的艺术表现形式、唱腔特点等方面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中,教师认识不到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到学科之间融合的重要性。根据当前的戏曲专业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的戏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科学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戏曲艺术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尚未构建完善的戏曲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戏曲艺术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甚至有部分戏曲院校的教师不能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不能实现多个学科的有机融合,传统的戏曲艺术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水平提升。
很大一部分戏曲艺术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审美培养重视不够,思政、文学、历史以及美学等基础课程开设的课时相对较短甚至没有,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戏曲专业的学习与练习来提升自身的戏曲表演艺术水平,对相关人文性、艺术性培养课程有明显的排斥情绪,这不利于学生的戏曲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学科之间的融合教育。
二、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戏曲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
从事戏曲教育的高校对校内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资源要进行全面整合,根据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需求来建设“戏曲艺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相关的研究人员要结合我国的相关政策方针,对于国家艺术基金、国家非遗、省级教科研项目进行积极申报,并进一步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构建起独具本校特色的戏曲艺术研究基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戏曲艺术文化的感染,使得戏曲艺术人才的理论视野得到扩展,并不断提升其戏曲艺术表演综合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在开展戏曲艺术专业教学的同时,还通过申报,获批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培训班,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来提升戏曲专业学生的自身专业素养,还可以通过参与该项目,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了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戏曲艺术文化,在对戏曲艺术中蕴含的文化有深入、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舞台表演实践和观摩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戏曲表演,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为了能够使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到戏曲文化的深刻影响,可以对当地比较有特色的戏曲艺术文化进行深入发掘。该高职院校还聘请传承人来指导学生学习当地独具特色的本土剧种,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戏曲艺术着手,可以使学生对该戏曲艺术理论知识、技巧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掌握了一些地方剧种的绝活。学生能够学习名家的专长,将多种戏曲艺术文化进行合理的融合,并将其熔炼提高,提升其文化素养,加深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并促使表演技巧不断丰富、提升。
2.根据戏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市场需求设置教学课程
为了使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首先就要使戏曲艺术教学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全面,并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戏曲艺术教育的内涵。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戏曲艺术中所包含的内容,要对戏曲艺术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使戏曲院校成为继承与发扬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将戏曲艺术鉴赏、艺术理论等课程作为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院校还要认识到当前戏曲艺术人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中使教师、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承担起自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的重任,将戏曲艺术作为起点,促进戏曲艺术这一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戏曲人才培养院校要认识到戏曲艺术的魅力、价值,并同相应的剧团、文化传播公司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了解当前市场中对于戏曲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市场对当前戏曲艺术人才需求来进行人才合作培养。戏曲院校要与企业的共同协作建设教学与就业实习相融合的实践基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戏曲艺术综合素养,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
3.充分发掘戏曲艺术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在戏曲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戏曲艺术本身,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文化价值和新时代的文化作用。这就要求戏曲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注重学科设置的全面性、创新性和融合性。为提升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内容中更加关注地方戏曲内涵以及鉴赏,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经典作品,更加注重戏曲人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政治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成才规格的宽度、厚度和深度更加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融入戏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戏曲专业课程教学与语文课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介绍戏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戏曲艺术作品的创作社会背景、发展等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等对戏曲艺术的特点等进行深度挖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视角去理解戏曲艺术,还能使学生产生探索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该方式,也可以使戏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戏曲文化内涵,并使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得到传承。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各戏曲剧种的经典作品,和学生一起分析代表性作品,使学生能够将戏曲专业的技能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戏曲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加深对于经典的剧目故事的了解,学会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和角色。
戏曲院校的文化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在不同学科知识内蕴含的戏曲知识。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该各个历史时期的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特点,地理教师则可以根据戏曲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的戏曲艺术特色,形成该戏曲艺术特色受到哪些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山东梆子,大多数传统剧目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发源于河南开封的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桂剧是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的城乡等地的广西地方传统戏剧。
4.关注戏曲专业学生的人文性、艺术性培养
戏曲艺术中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性内容,要想培养综合性强、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人才,就必须要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人文性、艺术性。因此,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中设置课程时,就需要结合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人文性、艺术性需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并在教学中积极地营造出符合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戏曲艺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沉浸在传统戏曲艺术氛围内,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戏曲专业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专业就在于要发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性。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识别向学生播放京剧《水调歌头》,学生在欣赏柔美、清亮的京剧音乐和时而铿锵、时而哀怨的演员唱腔、神态举止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学习与戏曲艺术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体验其中所蕴含的因月圆而人不圆的抑郁之情。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将戏曲艺术合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了解蕴含在经典戏曲剧目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德育价值,使学生能够学习其中戏曲艺术表演的技巧,蕴含在其中的美好情感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戏曲相关知识的认识,通过优秀的戏曲作品来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戏曲相关知识进行探究。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同戏曲专业课教师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戏曲专业课教师要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戏曲知识情况,这样在戏曲专业课教学中才能同语文教学内容配合起来,使学生的戏曲知识、唱词理解等得到巩固,学生的形体塑造与情感表达水平提升。语文教师也要及时地向专业课教师提供反馈意见。针对专业课教师对于学生在德育、美育方面的意见对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融合,从而使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戏曲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和专业能力,面临当前戏曲艺术人才严重匮乏,戏曲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的现实,就必须要加强戏曲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探究,转变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更多更好的戏曲艺术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