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学风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效以及高校开展智育的实效。目前,多数高校学风建设情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时间节点选择失衡、形式类别单一、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学习行为调查问卷,针对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以三全育人理念为统领,从完善学风建设时机、形式、机制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与时俱进、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学风建设方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详实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学风建设 三全育人 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风,指学习方面的精神面貌,如学习目标、方法、兴趣、态度等。学风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情况总体优良,大多数学生学习刻苦、积极进取,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正确、态度不端正、成绩不理想等。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关键一招,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工作者应重点融会贯通的理念之一,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环境不稳定也不确定,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对象也产生了变化,“00后”成为了高校校园主体,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均可以用“新”字概括[1],因而教育者也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也应借助新载体、依托新方法开展育人工作,协调统筹“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个关键要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精准滴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保障学风建设提质增效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关于学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性层面,研究者多提出普适性理论[2],相对而言,缺乏不同年级特征分析、情境创设以及实践支撑。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结合新时代背景,对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00后”进行思想行为特点和学习行为分析,从完善学风建设时机、形式、机制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与时俱进的学风建设方案,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思路解析
首先,教育者需要明确,学风建设的短期目标是助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毕业,长期目标则是营造宜居宜学场景,形成浓厚的班风、学风乃至校风,惠及身处其中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最终目标。第一,在学期初,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学习行为调研[3]工作,主要方式为借助新媒体平台如QQ、微信等开展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对国家时事热点以及重大事件的认知与体会、学生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新学期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变化、学习习惯养成情况以及评估自我学习效能感等;第二,回收问卷并针对大一至大四学生不同思想行为特点和学习行为进行提炼总结;第三,全面分析各年级面临的特殊事件以及关键时间节点,匹配不同年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模拟创建最优学风建设方案。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将学风建设详细思路梳理如下:大一学年,学风建设起步阶段。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为主,新生在校时间呈现较大块状分割,容易缺乏明确学习目标,难以培养高效学习行为,好的学风氛围自然难以形成。然而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崭新的环境更易促成新习惯,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高度重视大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学风建设工作,结合新生特点,着重树立规矩意识,逐步培养学习目标,增强专业认同感,构建良好开端。大二学年,学风建设巩固阶段。学生基本适应,在此基础上,多数学生开始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节奏开始分化,反观部分学生学习状态有所松懈,且容易影响班级学风氛围。因此本学期工作重心需要转移,即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规律学习节奏,充分发掘大二学生学习兴趣点,以点带面形成良性学风氛围;大三学年,学风建设增效阶段。经过两学年的学习,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集体学习频次低,以宿舍为单位或个人安排学习计划频次高,但大多数学生在本学年第一学期通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不明、迷茫等现象,我们需以此为契机,深入学生群体,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快速消除上述影响学风建设的负面因素。直至第二学期,学生目标明确,开始按计划备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倦怠,我们需要按期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纠正学生思想行为偏差,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提升。大四学年,学风建设冲刺阶段。学生在校课程基本结束,多数学生根据培养计划外出实习,此时学风建设仍不能放松,应采取线上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将优良学风氛围延展至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完成,承上启下,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二、方案探索
1.选择学风建设时机
本研究根据每学期进行的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调查结果确定开展学风建设的时间节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成长于新时代的“00后”思想状况更易随学期内重大事件发生变动:(1)大一学年,第一学期,高校普遍会把大部分精力投入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校规校纪教育、适应教育等。相对而言,学风建设所占权重小,而新生思想状况在秋季学期开始后1-3个月内普遍会出现较大波动,加之新学期假期接踵而来,学风建设关键节点应选在军训、中秋、国庆假期前后,以及期末考试前。第二学期,学生思想状况总体稳定,多数学生已能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公共课以及专业课均匀分布,学生集中学习时间长,在本学期需要抓住可利用时间开展连续性学风建设活动,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节奏,提升学习效能感。(2)大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思想状况存在轻微波动,与新学年公共课占比重下降,专业课压力减轻有密切关联,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课外兴趣活动,但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业成绩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在本学期学风建设应与专业课保持同步,形成常态化模式,重视期末考试前后思想的引导;第二学期,学生思想状况基本稳定,应重视各类竞赛报名训练过程,此时强化学风建设更有利于形成兴趣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3)大三学年,学生对学校生活已完全熟悉,加之本学年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确立目标的关键时期,仅有少部分学生明确目标,大多数学生仍处于观望状态,从众心理的浮现同样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本学年主要结合考研、国考、省考等重大考试关键节点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4)大四学年,学生在校课程基本结束,大多数院校会在本学年安排学生外出实习,可供教育者进行学风建设地时间地点相当有限,就业工作提上议程,本学年最佳学风建设时机应在秋招、春招前后,引导学生对标榜样,将学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延伸至求职过程,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2.创新学风建设形式
传统学风建设形式一般为 “学风建设年”“学风建设月”“学习经验交流会”班级上自习等等,融合“手机入袋”“21天学风养成计划”等常见活动模式,主要依托载体为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主要地点为班级教室,然而新时代青年是长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代。在这一新常态中,传统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学习节奏,线上教育在学生日常教育中发挥效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快探索线上教学模式,成效显著,“线上”形式可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以高效便捷的方式达成教育者进行学风建设之目的。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本文根据“0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就选择学风建设形式提出如下建议:密切关注学风动态,深入调查“00后”学生真实需求,解决不同年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学风问题,辅之“新”思维,有的放矢。比如,“00后”习惯在课后从网络平台获取学习资源,思政工作者可以从此角度出发,筛选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喜欢的专题学习网站,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让学生体验便捷之余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尤其是大一年级,应更加注重与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沟通,及时全面掌握新生学风脉搏,便于精准施策,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术业有专攻,把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结合,辅导员、班主任加强思想引导,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专业课教师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实现辅导员对学生1∶200的配比,这意味着思政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关注每一位学生,从“一生一档”到“一生一策”,制定多元化学习方案,党员先锋、学生骨干带头在班级、宿舍成立学习小组、读书小组等,实现扁平化管理,让日常学习成为固定动作,消除学习屏障,每一名学生都是学风建设的“督导者”,交流分享、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优良品格的养成;“走出去”,从课堂走向操场,创新学习场地,结合户外活动,增强体质,让学生健康地学起来;搭建“朋辈平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表彰先进,扩大宣传,形成比学赶帮超的优良氛围,追求共同进步和良性“内卷”,拒绝内耗。
表1 各年级部分可选学风建设形式及达成目的
3.构建学风建设机制
营造优良学风氛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一蹴而就。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需要将学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常抓学风建设,着力打造一套科学完整、强调沉浸式的学风建设机制,注重全方位育人,具体思路如下:以生为本,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严在日常、抓在经常,落实好主题教育、“开学第一课”、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常规动作,打造思政育人、实践育人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平台,引导学生勤学笃行,更好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例行考风考纪与考前诚信教育,将规矩意识渗透到日常点滴,让学生从细节出发,成为“大写的人”;回归初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有大“智”更有大“志”;理清兴趣和实力的辩证关系,发掘兴趣驱动和知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赛事,以赛促学,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见缝插针”开展学风建设,实现四年全过程不断线,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可视化学风建设成果,让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强学习信念感和使命感;建立校、院领导带头,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的学风巡查督导小组,定期深入学生群体,巡查学风问题,及时形成系统整改方案,助力学院形成风清气正的优良氛围。
结语
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从学生入学直至走向就业岗位,思政工作者应秉承三全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协调各类教育资源,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利用关键节点,创新学风建设形式,构建常态化学风建设机制,打造优良学风氛围,力保学风建设提质增效,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新时代 学风建设 三全育人 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风,指学习方面的精神面貌,如学习目标、方法、兴趣、态度等。学风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情况总体优良,大多数学生学习刻苦、积极进取,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正确、态度不端正、成绩不理想等。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关键一招,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工作者应重点融会贯通的理念之一,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环境不稳定也不确定,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对象也产生了变化,“00后”成为了高校校园主体,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均可以用“新”字概括[1],因而教育者也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也应借助新载体、依托新方法开展育人工作,协调统筹“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个关键要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精准滴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保障学风建设提质增效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关于学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性层面,研究者多提出普适性理论[2],相对而言,缺乏不同年级特征分析、情境创设以及实践支撑。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结合新时代背景,对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00后”进行思想行为特点和学习行为分析,从完善学风建设时机、形式、机制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与时俱进的学风建设方案,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思路解析
首先,教育者需要明确,学风建设的短期目标是助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毕业,长期目标则是营造宜居宜学场景,形成浓厚的班风、学风乃至校风,惠及身处其中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最终目标。第一,在学期初,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学习行为调研[3]工作,主要方式为借助新媒体平台如QQ、微信等开展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对国家时事热点以及重大事件的认知与体会、学生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新学期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变化、学习习惯养成情况以及评估自我学习效能感等;第二,回收问卷并针对大一至大四学生不同思想行为特点和学习行为进行提炼总结;第三,全面分析各年级面临的特殊事件以及关键时间节点,匹配不同年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模拟创建最优学风建设方案。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将学风建设详细思路梳理如下:大一学年,学风建设起步阶段。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为主,新生在校时间呈现较大块状分割,容易缺乏明确学习目标,难以培养高效学习行为,好的学风氛围自然难以形成。然而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崭新的环境更易促成新习惯,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高度重视大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学风建设工作,结合新生特点,着重树立规矩意识,逐步培养学习目标,增强专业认同感,构建良好开端。大二学年,学风建设巩固阶段。学生基本适应,在此基础上,多数学生开始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节奏开始分化,反观部分学生学习状态有所松懈,且容易影响班级学风氛围。因此本学期工作重心需要转移,即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规律学习节奏,充分发掘大二学生学习兴趣点,以点带面形成良性学风氛围;大三学年,学风建设增效阶段。经过两学年的学习,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集体学习频次低,以宿舍为单位或个人安排学习计划频次高,但大多数学生在本学年第一学期通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不明、迷茫等现象,我们需以此为契机,深入学生群体,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快速消除上述影响学风建设的负面因素。直至第二学期,学生目标明确,开始按计划备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倦怠,我们需要按期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纠正学生思想行为偏差,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提升。大四学年,学风建设冲刺阶段。学生在校课程基本结束,多数学生根据培养计划外出实习,此时学风建设仍不能放松,应采取线上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将优良学风氛围延展至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完成,承上启下,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二、方案探索
1.选择学风建设时机
本研究根据每学期进行的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调查结果确定开展学风建设的时间节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成长于新时代的“00后”思想状况更易随学期内重大事件发生变动:(1)大一学年,第一学期,高校普遍会把大部分精力投入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校规校纪教育、适应教育等。相对而言,学风建设所占权重小,而新生思想状况在秋季学期开始后1-3个月内普遍会出现较大波动,加之新学期假期接踵而来,学风建设关键节点应选在军训、中秋、国庆假期前后,以及期末考试前。第二学期,学生思想状况总体稳定,多数学生已能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公共课以及专业课均匀分布,学生集中学习时间长,在本学期需要抓住可利用时间开展连续性学风建设活动,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节奏,提升学习效能感。(2)大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思想状况存在轻微波动,与新学年公共课占比重下降,专业课压力减轻有密切关联,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课外兴趣活动,但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业成绩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在本学期学风建设应与专业课保持同步,形成常态化模式,重视期末考试前后思想的引导;第二学期,学生思想状况基本稳定,应重视各类竞赛报名训练过程,此时强化学风建设更有利于形成兴趣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3)大三学年,学生对学校生活已完全熟悉,加之本学年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确立目标的关键时期,仅有少部分学生明确目标,大多数学生仍处于观望状态,从众心理的浮现同样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本学年主要结合考研、国考、省考等重大考试关键节点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4)大四学年,学生在校课程基本结束,大多数院校会在本学年安排学生外出实习,可供教育者进行学风建设地时间地点相当有限,就业工作提上议程,本学年最佳学风建设时机应在秋招、春招前后,引导学生对标榜样,将学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延伸至求职过程,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2.创新学风建设形式
传统学风建设形式一般为 “学风建设年”“学风建设月”“学习经验交流会”班级上自习等等,融合“手机入袋”“21天学风养成计划”等常见活动模式,主要依托载体为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主要地点为班级教室,然而新时代青年是长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代。在这一新常态中,传统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学习节奏,线上教育在学生日常教育中发挥效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快探索线上教学模式,成效显著,“线上”形式可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以高效便捷的方式达成教育者进行学风建设之目的。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本文根据“0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就选择学风建设形式提出如下建议:密切关注学风动态,深入调查“00后”学生真实需求,解决不同年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学风问题,辅之“新”思维,有的放矢。比如,“00后”习惯在课后从网络平台获取学习资源,思政工作者可以从此角度出发,筛选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喜欢的专题学习网站,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让学生体验便捷之余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尤其是大一年级,应更加注重与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沟通,及时全面掌握新生学风脉搏,便于精准施策,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术业有专攻,把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结合,辅导员、班主任加强思想引导,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专业课教师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实现辅导员对学生1∶200的配比,这意味着思政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关注每一位学生,从“一生一档”到“一生一策”,制定多元化学习方案,党员先锋、学生骨干带头在班级、宿舍成立学习小组、读书小组等,实现扁平化管理,让日常学习成为固定动作,消除学习屏障,每一名学生都是学风建设的“督导者”,交流分享、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优良品格的养成;“走出去”,从课堂走向操场,创新学习场地,结合户外活动,增强体质,让学生健康地学起来;搭建“朋辈平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表彰先进,扩大宣传,形成比学赶帮超的优良氛围,追求共同进步和良性“内卷”,拒绝内耗。
表1 各年级部分可选学风建设形式及达成目的
年级 | 学风建设形式 | 目的 |
大一 | “多元化”自习打卡、宿舍文化建设、学生轮值考勤、“第二课堂”分层培养、读好书计划 | 适应学习节奏、夯实专业基础 |
大二 | 阶段性经验交流会、一对一互助小组、科研兴趣小组以赛促学、名家讲坛 |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风建设提质增效 |
大三 | 高年级朋辈榜样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学术交流会、学生党员帮扶结对、户外活动对接学风建设 | |
大四 | “就业先锋”促学风、专业导师1+N | 学风促就业、承上启下 |
营造优良学风氛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一蹴而就。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需要将学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常抓学风建设,着力打造一套科学完整、强调沉浸式的学风建设机制,注重全方位育人,具体思路如下:以生为本,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严在日常、抓在经常,落实好主题教育、“开学第一课”、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常规动作,打造思政育人、实践育人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平台,引导学生勤学笃行,更好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例行考风考纪与考前诚信教育,将规矩意识渗透到日常点滴,让学生从细节出发,成为“大写的人”;回归初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有大“智”更有大“志”;理清兴趣和实力的辩证关系,发掘兴趣驱动和知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赛事,以赛促学,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见缝插针”开展学风建设,实现四年全过程不断线,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可视化学风建设成果,让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强学习信念感和使命感;建立校、院领导带头,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的学风巡查督导小组,定期深入学生群体,巡查学风问题,及时形成系统整改方案,助力学院形成风清气正的优良氛围。
结语
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从学生入学直至走向就业岗位,思政工作者应秉承三全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协调各类教育资源,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利用关键节点,创新学风建设形式,构建常态化学风建设机制,打造优良学风氛围,力保学风建设提质增效,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