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情绪对行为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积极情绪会产生积极行为,积极行为又会引起积极情绪,造成良性循环。同样,消极情绪与消极行为也会如此循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就要通过学生的行为挖掘出他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情绪,并借以彻底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同样的,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所以培养小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情绪对于其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为动作 心理需求 调节情绪 情绪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新入学的儿童,由于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及幼儿园那些熟悉的人和环境,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反应,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哭闹,少言寡语,不想吃饭,失眠,有些孩子甚至会有呕吐等生理反应,这些在心理学上都称之为“分离焦虑”。面对初入小学的孩子们,先不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仅仅和他们进行交流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交流比管理更重要,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白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其次还要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低段孩子的思维和中高段孩子的思维不一样,和成年人的思维更不一样。作为一个成年人,思维方式已经成人化,如何去了解一年级的孩子,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教育他们,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不断思考,观察,揣摩他们的行为,再对孩子因材施教。
许多老师面对学生的时候,通常只看到了学生的表现和外在行为动作,这些外显的行为背后,藏着很多不被我们了解的内在动机,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问题的核心并进行处理,那么很多问题虽然表面上被解决了,但是造成这个行为的深层原因——情绪,并没有被解决,所以学生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情绪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包括了生理反应、感觉认知过程及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就是,如果明天有一场考试,孩子前一天晚上可能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会心跳加速,这一切在生理上的反应,都是为了应对考试产生的焦虑。感觉很好理解,因为考试引发了焦虑,焦虑是一种感觉。那认知过程又是什么呢?举个例子,A同学和B同学考试都得了70分,A同学可能会想:平时我都是60分,这次我得了70分,爸爸妈妈一定会奖励我的。B同学是个优秀生,当他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能会非常难过,因为平时都是考90分的,突然考了70分,对于他来说可能就是晴天霹雳。所以,同样是面对70分,A同学和B同学内心不同的想法,就是我们说的认知过程。由不同的认知过程,所引发的行为也完全不一样。A同学一定是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回家,而B同学,他可能是拖着非常沉重的步伐回家,甚至是不想回家。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梳理情绪。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呢?首先,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第二,用语言来表达情绪,而非直接用行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其实我们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没有发育到这个程度,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教会他。第三,既不伤害对方,也不为难自己。在教孩子进行情绪处理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是个情绪稳定的人。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表达非常直接,由于语言发展不够完善,他们会更多地采取行为的方式。另外,男女有别,男生和女生在表达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深刻性、稳定性和深刻性都还很差,而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还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得到了发展。
每一个人做出的行为都只是内心需求的外在表现,同样的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在一堂课中,同样都是不听讲,但每一个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简单地使用同一种方式去管理课堂,我们也许总是会发现有一些学生怎么都不听管教,甚至愈演愈烈,那也许就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药不对症。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总之,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问题行为也因其身心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 性别差异
学生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低年级中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曾将男女孩的性别差异与纪律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在纪律问题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违反纪律的现象或次数也更多。
2.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问题行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抑制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4.家庭因素
许多心理学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
5.大众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信息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学校以外的大众媒体获得的。学生受不良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常延伸到课堂中。 一、让老师头疼的“尖子生”
在一个课堂中,我们习惯通过行为表现来断定好学生和调皮的学生,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我曾教过一年级的一个课堂纪律很糟糕的女生。你跟她说话的时候,她从来都不看你,在别的同学坐姿都很端正的时候,她却偏偏要歪着坐,整堂课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总是找四周的同学说话,老师提醒了以后,也只能管用一小会。但她成绩特别好,是我们班的第一名。
其实每个学生的行为都是由为满足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内驱力所推动的。包括这个“矛盾”的女生,她的行为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内驱力可以分为三类,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在动机,与我们常说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似;自我提高内驱力是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来提高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附属内驱力指学生学习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常见于幼儿儿童早期,后两个都属于外在动机。很明显,我班的这个学生需要别人的关注,但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相反,在她课上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却得到了老师批评这种形式的关注。后来,我和这个女生谈了一次,肯定了她的优秀,并提出如果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和同学会更喜欢她。接着给这个女生安排了课代表的工作,提醒她课代表要起到榜样作用。同时,在每次她做得好的时候,及时提出表扬,强化她的正向行为,弱化她的负向行为。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女生的课堂纪律有力较大的改进。
二、积极得让老师都招架不住的男生
老师们应该都会喜欢对班级事务积极主动的学生,有这样的学生帮忙,无论是班主任管理班级,还是任课老师做上课前的准备、上课时的活动安排,都会更有效率,但若是积极过了头,就会变成麻烦了。有这样一个男生,刚开始给他们班上课时,课上需要观看一个小视频,但他们班的音响没有声音,他立马站起来说“老师我来”。音响安装在黑板的右上方,是线路接触不良,于是他站在椅子上,很勉强地扶住音响的接线,立马就有了声音。于是我就说:“谢谢你,快下来吧。”他却表示要一直扶着,不然一会又没声音了。我又劝说了几次,他仍然坚持,于是他就保持了这个动作将近5分钟。我很是感动,但后来慢慢发现,只要我在调试电脑,或者播放视频,无论是否有问题,他都会上来“帮忙”。我询问过其他老师,在所有的课上,这个男生都会非常积极地抓住一切机会去帮老师。跟班主任了解之后发现,这个孩子三岁时,父母就离异了,抚养权归了爸爸,但爸爸很快组建了新的家庭,他就一直跟着爷爷,后来妈妈将抚养权要了过去,但没过多久,因为也要组建新家庭,妈妈将他又送回了爷爷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所有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层的需要是较低级的需要,要通过外界环境来满足,而后两层是较高级的需要,要通过自我来满足,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对于大部分人,正常的家庭成长环境能够满足我们的前三个需要,而这个男孩,他仍停留在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满足上,家庭成长环境让他的爱与归属的需要一直没有得到满足,仍停留在需要外部环境来满足他的需要的阶段,所以他一直都是通过帮助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取他人的关注与认可,他会害怕如果不努力表现自己提高存在感,就会再次被忽略甚至抛弃。这个阶段的他,还没有认识到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可以得到他人主动关注的。
对于这个孩子,在课堂上要关注他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对他加以能力上的关注,帮助他从外界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的关注。
三、不敢念名单的课代表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课代表:做事认真负责,但一遇到念学生名单的时候,就会请其他同学帮他念,但当同学在讲台上念名单的时候,这个课代表的眼神里充满着羡慕。我以为他是害羞不敢在同学面前念,于是告诉他这是课代表的职责,希望他能够勇于承担。再到念名单时,他果然上来了,但情况却出乎我的意料:他每念一个名字之前,都会停顿很久,而且会念错很多字。而班里其他同学在他念不出名字的时候,就会着急地帮他念出来,在他念错的时候,同学就很不耐烦地说“这都能念错”。于是课代表就越着急越出错了,他平时说话有些口音,但是可以流利表达的。也许这是他自己一直想要隐藏的“缺陷”,于是我停止了这个环节继续讲课,没有评价这件事,避免强化。
课后反思整件事,对于这个课代表而言,他渴望自己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流利地念出名单,但自己却不敢主动去做,所以当老师“要求”他的时候,他并没有拒绝,甚至可以说他很重视这次机会。罗杰斯提出的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的一项技术,指对来访者的一种积极态度,乐于接受来访者的真实的自我,并努力发掘他们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而来访者感受到这种积极关注之后,就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而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同样能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于是我并没有因为课代表第一次念得不好而不让他再念了,反而继续让他念,促进他获取自信,提升表达能力。为了印证我的想法,我课后找到课代表,表示下节课还是由他来念名单,希望他能做好准备。他听了之后马上答应了,神情也很高兴。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都是由这位课代表来念名单,同学们着急时,他虽然有些紧张,但却没有退缩和苦恼,每念对一个名字,脸上就会多一份神采,在这个过程中,我只会偶尔在他念完一个名字后说一句:“嗯,继续。”不加其他的干扰,几次之后,他已经能流利地念完整个名单了。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改变:最开始他们会很不耐烦地起哄,甚至嘲笑,我只简单地做一下纪律的管理,并没有讲述要尊重他人之类的道理,但他们似乎受到了我对课代表态度的感染,起哄的人越来越少,在整个过程中,课代表想要战胜自己、获得认可的心理需求被满足了,同时,更使整个班集体尊重他人与被他人尊重的需要被满足了。
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的表现也许都很相似,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实现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
同样的,培养小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情绪对于其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其道德感,随着道德水平的提高,儿童的道德准则也会逐步内化,但是要避免产生消极道德情感的体验(如内疚、不安等),这种倾向会影响其道德行为。其次,要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策略是逐渐掌握的,如果父母和教师能够抓住机会,教会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则会有利于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行为,比如在生气的时候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对象,或者向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感受等方式。在遇到困难或者心情烦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读书、写日记、交谈等方式改变心情。在兴奋的时候,也要尽力保持冷静,与朋友分享快乐等。帮助儿童学会一些控制方式,可使儿童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行为动作 心理需求 调节情绪 情绪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新入学的儿童,由于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及幼儿园那些熟悉的人和环境,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反应,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哭闹,少言寡语,不想吃饭,失眠,有些孩子甚至会有呕吐等生理反应,这些在心理学上都称之为“分离焦虑”。面对初入小学的孩子们,先不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仅仅和他们进行交流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交流比管理更重要,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白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其次还要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低段孩子的思维和中高段孩子的思维不一样,和成年人的思维更不一样。作为一个成年人,思维方式已经成人化,如何去了解一年级的孩子,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教育他们,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不断思考,观察,揣摩他们的行为,再对孩子因材施教。
许多老师面对学生的时候,通常只看到了学生的表现和外在行为动作,这些外显的行为背后,藏着很多不被我们了解的内在动机,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问题的核心并进行处理,那么很多问题虽然表面上被解决了,但是造成这个行为的深层原因——情绪,并没有被解决,所以学生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情绪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包括了生理反应、感觉认知过程及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就是,如果明天有一场考试,孩子前一天晚上可能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会心跳加速,这一切在生理上的反应,都是为了应对考试产生的焦虑。感觉很好理解,因为考试引发了焦虑,焦虑是一种感觉。那认知过程又是什么呢?举个例子,A同学和B同学考试都得了70分,A同学可能会想:平时我都是60分,这次我得了70分,爸爸妈妈一定会奖励我的。B同学是个优秀生,当他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能会非常难过,因为平时都是考90分的,突然考了70分,对于他来说可能就是晴天霹雳。所以,同样是面对70分,A同学和B同学内心不同的想法,就是我们说的认知过程。由不同的认知过程,所引发的行为也完全不一样。A同学一定是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回家,而B同学,他可能是拖着非常沉重的步伐回家,甚至是不想回家。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梳理情绪。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呢?首先,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第二,用语言来表达情绪,而非直接用行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其实我们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没有发育到这个程度,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教会他。第三,既不伤害对方,也不为难自己。在教孩子进行情绪处理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是个情绪稳定的人。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表达非常直接,由于语言发展不够完善,他们会更多地采取行为的方式。另外,男女有别,男生和女生在表达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深刻性、稳定性和深刻性都还很差,而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还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得到了发展。
每一个人做出的行为都只是内心需求的外在表现,同样的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在一堂课中,同样都是不听讲,但每一个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简单地使用同一种方式去管理课堂,我们也许总是会发现有一些学生怎么都不听管教,甚至愈演愈烈,那也许就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药不对症。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总之,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问题行为也因其身心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 性别差异
学生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低年级中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曾将男女孩的性别差异与纪律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在纪律问题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违反纪律的现象或次数也更多。
2.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问题行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抑制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4.家庭因素
许多心理学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
5.大众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信息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学校以外的大众媒体获得的。学生受不良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常延伸到课堂中。 一、让老师头疼的“尖子生”
在一个课堂中,我们习惯通过行为表现来断定好学生和调皮的学生,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我曾教过一年级的一个课堂纪律很糟糕的女生。你跟她说话的时候,她从来都不看你,在别的同学坐姿都很端正的时候,她却偏偏要歪着坐,整堂课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总是找四周的同学说话,老师提醒了以后,也只能管用一小会。但她成绩特别好,是我们班的第一名。
其实每个学生的行为都是由为满足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内驱力所推动的。包括这个“矛盾”的女生,她的行为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内驱力可以分为三类,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在动机,与我们常说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似;自我提高内驱力是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来提高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附属内驱力指学生学习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常见于幼儿儿童早期,后两个都属于外在动机。很明显,我班的这个学生需要别人的关注,但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相反,在她课上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却得到了老师批评这种形式的关注。后来,我和这个女生谈了一次,肯定了她的优秀,并提出如果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和同学会更喜欢她。接着给这个女生安排了课代表的工作,提醒她课代表要起到榜样作用。同时,在每次她做得好的时候,及时提出表扬,强化她的正向行为,弱化她的负向行为。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女生的课堂纪律有力较大的改进。
二、积极得让老师都招架不住的男生
老师们应该都会喜欢对班级事务积极主动的学生,有这样的学生帮忙,无论是班主任管理班级,还是任课老师做上课前的准备、上课时的活动安排,都会更有效率,但若是积极过了头,就会变成麻烦了。有这样一个男生,刚开始给他们班上课时,课上需要观看一个小视频,但他们班的音响没有声音,他立马站起来说“老师我来”。音响安装在黑板的右上方,是线路接触不良,于是他站在椅子上,很勉强地扶住音响的接线,立马就有了声音。于是我就说:“谢谢你,快下来吧。”他却表示要一直扶着,不然一会又没声音了。我又劝说了几次,他仍然坚持,于是他就保持了这个动作将近5分钟。我很是感动,但后来慢慢发现,只要我在调试电脑,或者播放视频,无论是否有问题,他都会上来“帮忙”。我询问过其他老师,在所有的课上,这个男生都会非常积极地抓住一切机会去帮老师。跟班主任了解之后发现,这个孩子三岁时,父母就离异了,抚养权归了爸爸,但爸爸很快组建了新的家庭,他就一直跟着爷爷,后来妈妈将抚养权要了过去,但没过多久,因为也要组建新家庭,妈妈将他又送回了爷爷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所有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层的需要是较低级的需要,要通过外界环境来满足,而后两层是较高级的需要,要通过自我来满足,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对于大部分人,正常的家庭成长环境能够满足我们的前三个需要,而这个男孩,他仍停留在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满足上,家庭成长环境让他的爱与归属的需要一直没有得到满足,仍停留在需要外部环境来满足他的需要的阶段,所以他一直都是通过帮助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取他人的关注与认可,他会害怕如果不努力表现自己提高存在感,就会再次被忽略甚至抛弃。这个阶段的他,还没有认识到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可以得到他人主动关注的。
对于这个孩子,在课堂上要关注他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对他加以能力上的关注,帮助他从外界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的关注。
三、不敢念名单的课代表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课代表:做事认真负责,但一遇到念学生名单的时候,就会请其他同学帮他念,但当同学在讲台上念名单的时候,这个课代表的眼神里充满着羡慕。我以为他是害羞不敢在同学面前念,于是告诉他这是课代表的职责,希望他能够勇于承担。再到念名单时,他果然上来了,但情况却出乎我的意料:他每念一个名字之前,都会停顿很久,而且会念错很多字。而班里其他同学在他念不出名字的时候,就会着急地帮他念出来,在他念错的时候,同学就很不耐烦地说“这都能念错”。于是课代表就越着急越出错了,他平时说话有些口音,但是可以流利表达的。也许这是他自己一直想要隐藏的“缺陷”,于是我停止了这个环节继续讲课,没有评价这件事,避免强化。
课后反思整件事,对于这个课代表而言,他渴望自己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流利地念出名单,但自己却不敢主动去做,所以当老师“要求”他的时候,他并没有拒绝,甚至可以说他很重视这次机会。罗杰斯提出的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的一项技术,指对来访者的一种积极态度,乐于接受来访者的真实的自我,并努力发掘他们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而来访者感受到这种积极关注之后,就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而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同样能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于是我并没有因为课代表第一次念得不好而不让他再念了,反而继续让他念,促进他获取自信,提升表达能力。为了印证我的想法,我课后找到课代表,表示下节课还是由他来念名单,希望他能做好准备。他听了之后马上答应了,神情也很高兴。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都是由这位课代表来念名单,同学们着急时,他虽然有些紧张,但却没有退缩和苦恼,每念对一个名字,脸上就会多一份神采,在这个过程中,我只会偶尔在他念完一个名字后说一句:“嗯,继续。”不加其他的干扰,几次之后,他已经能流利地念完整个名单了。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改变:最开始他们会很不耐烦地起哄,甚至嘲笑,我只简单地做一下纪律的管理,并没有讲述要尊重他人之类的道理,但他们似乎受到了我对课代表态度的感染,起哄的人越来越少,在整个过程中,课代表想要战胜自己、获得认可的心理需求被满足了,同时,更使整个班集体尊重他人与被他人尊重的需要被满足了。
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的表现也许都很相似,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实现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
同样的,培养小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情绪对于其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其道德感,随着道德水平的提高,儿童的道德准则也会逐步内化,但是要避免产生消极道德情感的体验(如内疚、不安等),这种倾向会影响其道德行为。其次,要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策略是逐渐掌握的,如果父母和教师能够抓住机会,教会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则会有利于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行为,比如在生气的时候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对象,或者向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感受等方式。在遇到困难或者心情烦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读书、写日记、交谈等方式改变心情。在兴奋的时候,也要尽力保持冷静,与朋友分享快乐等。帮助儿童学会一些控制方式,可使儿童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