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当前乡村小学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班级学生数过少的“自然小班”现象,教学中应该抓住这种优势开展小学英语教学,通过分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后拓展,活跃学生思维方式;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关键词:乡村小学  英语教学  小班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在乡村学校建设及教师教育方面都非常重视,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由于外出务工、农村人口城市化等原因,乡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比较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转到县城或市里小学就读。乡村小学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小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乡村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探索适合乡村特点的特色道路。
一、当前乡村小学班级学生过少的教学现状及改变思路
本乡村的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部分儿童随父母到务工地就学,当地学龄儿童逐年减少,留在乡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代为监护,不能有效担负起他们的英语课后学习任务。当前班级学生数过少,形成“自然小班”,然而,我们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仍在沿用以前的大班教学方法,并没有基于小班教学的现成模式,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落后于城区大班学生。基于这一背景及现状,探索出一套乡村小班化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把日常教学中的“人数少”变成“小班化”,“假合作”变成“真探究”,培养农村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健康的学习习惯,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形成以师生多向的、多面的、充分的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流、个性化学习的小班教学特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1]。
二、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的优化措施
1. 分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我校留守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65%,这些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孩子而言,严重缺乏父母关爱,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缺乏自信,甚至自卑。学习上由于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加之监管和监督不足,课后作业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同时,课堂上不愿开口,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大部分留守儿童均存在作业拖拉、上课走神、成绩落后等问题,将他们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后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始尝试进行分层教学。而小班化人数少的特点恰巧也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分层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我校三年级共有学生43人,其中不爱做作业、学习很吃力的有13人,他们也都是留守儿童,我将他们划为C类;成绩居中、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有15人,其中有2人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他们为B类;成绩优异、能积极主动且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有15人,父母均在家中,划为A类。在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三类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教学My family这一单元时,对C类孩子的要求是能读出Let’s learn中的单词和对话: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He’s my father.等;B类同学能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角色扮演:S1: Who’s that man? S2: He’s my father. 而A类同学可以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拓展甚至表演,以下是其中一个小组所创编的对话:S1: This is my family. S2: Is that your father? S1: Yes, he is. S2: Who’s that boy? S1: He’s my baby brother. S2: Oh, he’s so cute! 我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力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此外,我对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也进行分类和分度,不搞“一刀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C类孩子不再因为自己跟不上而自我放弃,也能更容易地体会到成功感和满足感,逐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在分层小组的合作中,也帮助了他们融洽同学关系,慢慢地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沟通交流。A类同学也不会因为内容太过简单觉得自己都会了而无所事事。每类孩子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发展和提高。 “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得到了遏制。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既然乡村小学班级人数少,那么我们就充分抓住这种有利于组织教学的优势,调控整个课堂。例如,有别于传统的单人单座和直排法这些单一的座位方式,我会结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基于人数少的便利,灵活地组织课堂,让课桌椅的摆放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能更多地开口说提供便利。同时我会根据每堂课的主题,提前为每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准备所需的道具等,在课堂上通过这种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舞台,让学生有欲望“说出来”,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有了更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同时,我积极创新各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2]。
例如,在六年级复习时态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全班大PK环节,先将全班18位同学分成三队,每队六人,队名分别是“过去队”“现在队”和“将来队”。回答老师事先布置的若干问题,答对者加一分、答错不扣分;若回答不出,可选择求助同组同学,也可选择降低难度(小组进行讨论),或者场外求助(教师指点)。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显著。在分组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说英语的欲望被激发,同学间关系也更融洽、更团结了,教师也参与其中,气氛既民主又和谐。教师在活动中制订的激励措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了下次活动再次获胜,或反败为胜,就会主动去探寻、发现合作,语言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这一句型时,我提前一天让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查询一些国家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学生分工合作很快便查找到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The Bald Eagle)、袋鼠(kangaroo)是澳大利亚国家的象征、加拿大的国兽:海狸(beaver)、中国的国宝熊猫(panda),并让他们将用这些小动物们的图案做成头饰。第二天,当我走进课堂时,每个学生都早已将自己制作的头饰戴在头上向我“炫耀”。在进行对话操练时,每个小组的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头饰扮演相应的小动物,积极性和参与度都特别高。我通过这种方式,在巩固了本课所学对话的基础上,又丰富了对话内容,达成了知识的内化,小组间的竞争意识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整堂课在愉悦轻松的氛围当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后拓展,活跃学生思维方式
由于班级学生少,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基于小班人数少,可控性强的优势,可以将课堂拓展至课后,开展更多丰富有趣的英语活动,让孩子们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与此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我每天都会在课后给孩子们放一首优美的英文歌,或让孩子们诵读自己新学的英文小诗,或二人表演,或分享自己写的英文小短文,或带他们领略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等等。在学完Do you like pears? 这一单元后,考虑到留守儿童常年呆在农村,好多水果都没见过,更别说是尝一口了,于是课后我便将自家的“水果园”搬到了孩子们的面前,以实物对单词。孩子们既开了眼界又饱了口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在动手制作萨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很多水果单词的记忆,更为惊讶的是竟还自如地运用了一些以前学习过的短语,如cut the apple, use the fork,pass me the knife等,提升了学习效率,强化了知识记忆。
4. 扎实开展课外阅读
乡村学校的小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且存在不同的困难。课外阅读材料有限,在英语阅读中的最大障碍是生词的障碍,多数小学生家长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制约,阅读意识不强,并不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一种爱读书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读书更不可能,难以形成家庭文化熏陶。为了改变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选择阅读素材,拓宽课外阅读渠道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是建议学生选择图片多、句子少的英语读本,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再逐步选择句数篇章稍多一点的故事。当然,最重要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水平,选择难度适中,适合自己的英语故事。学会同学间的分享,让一本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还可以进行交换阅读,每个星期交换一次读本,采用同桌交换、前后同学交换,组内交换、组间交换等方式,在他们经济条件有限,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每个学期即使每人只买一本英语读本,也可以确保学生能有更多的课外书可读。
(2)指导阅读方法,提升课外阅读效率
英语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分步骤阅读,层层深入。先是整体听读,了解文本核心内容。听录音熟悉文本,阅读全文,理清线索,把握主旨,提炼核心词汇,完成相关练习。其次,问题引领,分段阅读,思考探究,解决阅读中的生词和问题。最后整体阅读,回归完整的文本,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能够复述或表演文本。
第二步,联系前后句,大胆猜想。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要遇到个别生词立刻就去查阅字典,而是先应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构词法等快速猜测、理解生词的含义。比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and lots of traffic in the big street. So it is very noisy.”这个句子,“noisy”对部分学生而言是生词,根据上文的“many people,lots of traffic,street”这些信息可以推知“noisy”的意思是“喧闹的”,猜想之后再通过查阅字典,弄清楚生词生句的准确含义,从而有利于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第三步,巧用思维导图,构建阅读线索。课堂教学中,我常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本的思路线索,留白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和观察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从而落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在布置阅读任务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炼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梳理文本脉络,构建文本线索,深刻理解文本。比如,在教学《Water》时,我运用思维导图,发散学生思维。在课外阅读方面,我鼓励学生多尝试画出文本相关的思维导图,如学生在完成关于《Shadow》的阅读时,会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3]。
(3)布置阅读任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设计一定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内驱力,目的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可以先建立阅读记录本。每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一些好词、好句。我给他们批阅、释疑,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记录和心得体会,表扬展示部分优秀的阅读记录表供学生相互学习。下面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录表及范例。
除了学生自己选择故事素材以外,我会定期推荐英语故事给学生,学生阅读的文章由我提供。我会明确阅读目标,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阅读任务,如回答问题,来推进阅读、理解文章的含义。问题设计应该有助于突破文章的难点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应拘泥于文章的细枝末节。比如,故事《Happy birthday》,我根据文章设计了几个问题:Who is Banana? Why is Banana angry? 这些问题体现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中心,突破了难点。对于学生的回答,除了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关注回答的内容,因为回答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拓展补充,将课内学习延神到课外
以四年级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为例,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项学习任务,以达到再阅读和阅读升华的目的。①填空复述。复述是以阅读为基础的,是阅读的升华,既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活动主要针对书中的故事素材。我采用设计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故事课后的再阅读和复述。当然,填空题的设计不宜太简单,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语言表达形式要适当变化。②改编或续写故事。这是两个动物之间如何成为朋友的故事,我让学生在阅读原故事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一个“动物朋友”的主题,可以选择其他动物形象,改编故事,或者用原形象续写故事。学生改写得很精彩,比如写《The tree and the bird》《The dog and the grapes》《The rabbit and the tortoise》(新龟兔赛跑,兔子背乌龟上山,乌龟抱着兔子下山,最终获得并列第一)。这些故事充满正能量,改编故事的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再比如,以母亲节为主题,让学生制作故事绘本,他们需要先阅读关于母亲节的内容,再内化为自己的想法而勾画表达出来,这都是很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活动。
我们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抓住班级学生少,容易关注到全体学生的优势,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让乡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学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得到发展,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总结经验,努力为我校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英语小班化教学之路。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