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我国学前教育更加强调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支持幼儿通过亲身操作来解决问题、获取经验的教育理念。这恰好与深度学习中鼓励幼儿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核心理念相契合。作为幼儿园游戏形式之一,规则游戏的开展不仅能够反映幼儿认知、社会化的发展状况,还可以促进幼儿进行深度思考,帮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构建经验,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此,本文章对学前教育对幼儿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规则适应;独立性;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懵懂、憧憬、好奇的,因此他们对于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对于如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对于如何独立生活还处于需要引导的状态。这是社会、家长乃至教师都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尽早掌握一些生活技巧,学习更多的知识,现在很多家长选择在孩子3周甚至3周之前就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可见,幼儿学前教育在家长眼中的重要性。
一、规则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从家庭活动进入较为正式且规模较大的幼儿园活动,很多幼儿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活动。第二,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与自律意识较差,但可塑性强,因此适时纠正与规范其行为尤其重要。第三,幼儿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其品德与能力直接对社会、经济、科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只有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并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1]。
二、幼儿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现状
1.幼儿缺乏自主管理的机会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习惯于主导幼儿的行为、思想,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参与活动,导致幼儿缺乏自主管理的机会。这样不仅无法展示出教育的效果,还会引发幼儿的抵触心理和排斥心理。同时,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缺乏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机会,导致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遇到问题和事情,习惯于第一时间请求教师的帮助,根本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不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2.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中,如厕、喝水、吃饭、书包整理和检查、学习工具的准备等活动,教师已经对其进行了讲解和引导,也有不少幼儿能在生活中主动践行。但是,家长和教师始终会或多或少地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干涉,对幼儿加以扶持,如幼儿喝水时帮助幼儿接水、幼儿整理书包时协助幼儿收拾文具和书籍等。而在步入小学生活后,该阶段对幼儿的自主生活能力要求更高,幼儿需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务,在不侵占课堂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完成个人琐事。对于教师和家长有一定依赖性的幼儿,面对突然需要独立自主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佳。
3.幼儿掌握规则游戏策略的种类较少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知,幼儿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言行进行学习,但是通过观察学习掌握游戏策略的种类有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规则游戏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幼儿没有掌握相应的游戏策略,仅靠蛮力或运气在游戏中比拼;第二,幼儿将一种或两种游戏策略在同一个游戏中反复使用,当对手摸清其套路时,该幼儿就会无计可施,从而获得消极的游戏体验。例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如果只知道踢球,不会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合作来传输足球或使用假动作迷惑敌方的视线,就很难赢得足球游戏的胜利。
三、前教育中规则适应和独立性引导的策略
1.设置承担的教育方式
规则是每个人应遵循的,那么触犯规则就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惩罚是不遵守规则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给遵守规则的人一个交代。因而,在幼儿学前教育过程中,为了充分引导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独立,幼儿教师应当科学设置承担后果的方式,进一步督促幼儿进行自我规范,学会独立生活和学习。对于首次犯错的幼儿,教师可以先予以警告,给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若下次再犯,再实施惩罚。惩罚方式一定要合理,非暴力,不能伤害幼儿自尊心。比如,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后,幼儿不愿意收拾玩具,教师可以将玩具锁起来2-3天,让幼儿不能再玩这个玩具。幼儿为了能早点玩到心爱的玩具,就会努力遵守规则。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幼儿的记忆,让幼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2]。
2.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幼儿独立思考的时间
规则游戏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让幼儿按照既定的规则在最短的时间内获胜。学龄前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源于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得、所感。因此,在规则游戏中,恰当使用较为抽象的游戏策略对他们来说绝非易事。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尝试、对游戏的策略进行选择、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成人应该给予幼儿信任和时间,让幼儿有机会试错和进行探究[3]。当幼儿尝试了一段时间,确定一个人无法完成游戏时,成人则可以采取平行或者交叉式的指导方法介入游戏,引导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难题,进而顺利完成游戏。但在问题解决以后,成人应该引导幼儿对游戏进行反思,在深度思考中总结学习经验,如思考为什么刚开始失败了,这次游戏的使用策略与上次有何不同,除了这种游戏策略还有哪些解决方法等[4]。
3.树立规则意识
规则性游戏以规则为中心,要求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游戏规则,一旦违反规则就要接受惩罚或出局。例如,“丢手绢”游戏,要求幼儿围坐成一个圈,一起拍手唱歌,丢下手绢后,拿到手绢的幼儿A必须追赶丢手绢的幼儿B,丢手绢的幼儿B要跑到原来幼儿A的位置坐下来,要是A幼儿在跑的过程中被捉到,就必须接受大伙儿的惩罚——表演节目。规则性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时刻保有规则意识,熟悉并牢记游戏规则,依照规则开展游戏。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展规则性游戏,有助于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规则意识融入生活,使幼儿逐渐意识到社会生活暗含着许多行为规则,如交通规则、人际交往规则、学校规章制度、课堂纪律规范等,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4.融会贯通幼儿自创游戏规则
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一个幼儿做“鸡妈妈”,一些幼儿做“鸡宝宝”,还有一个幼儿做“老鹰”。“鸡宝宝”一个拉着一个躲在“鸡妈妈”后面,躲避着“老鹰”的追捕。狡猾的“老鹰”钻空子想抓“鸡宝宝”,但“鸡妈妈”张开翅膀,紧紧护着“鸡宝宝”。长长的队伍甩来甩去,“鸡宝宝”死死地拽住彼此的衣服,这时意外发生了,有只“鸡宝宝”不小心跌倒了,顿时后面的“鸡宝宝”也随之倒地,“老鹰”一看有机会,狠狠地扑过去,紧急关头,“鸡宝宝”急中生智,双手抱胸蹲在地上,并说着:“我们在家里了,你不能抓我们。”“老鹰”看着我,我回应说:“他们躲到了家里,你重新抓吧。”
5.传身教推进榜样示范
就幼儿的行为特征而言,其具有十分强烈的模仿意识,因此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同时也需要通过参与,切实为幼儿提供有效引导与模仿的标榜。例如,在日常活动中,估量幼儿能力与任务的难度,从而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完成任务,并且通过参与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有效的规矩意识。通过主动参与的方法,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从互动中渗透规则,同时还能够借助幼儿的模仿能力,切实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榜样作用,实现言传身教的活动效果[5]。
6.培养交往合作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更多地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在规则性游戏中,幼儿的互动频率及程度更高。例如,幼儿团队合作玩“夹球乐”游戏,游戏要求幼儿两人一组,每组吹涨一个气球,彼此用背脊或头夹着气球,由起点开始行,绕障碍物,抵达终点,若中途气球掉落,必须返回起点,最先完成任务的一组获胜。在“夹球乐”游戏开始之前,幼儿可以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并制订游戏规则。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同一小组的两名幼儿可以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等方式与对方沟通,并协调配合,调整身体位置以用有效方式夹紧气球,步伐一致顺利地绕过障碍物,快速完成任务。在游戏开展完以后,幼儿可以就各小组或各幼儿完成任务情况、遵守规则与否、惩罚或奖励方式方法等展开讨论。
7.唱着儿歌游戏自发强化幼儿规则意识
将规则要求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创编简单儿歌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创编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地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
8.意识转换成言行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教师在组织用餐游戏活动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幼儿的“好模仿”“好奇心”等行为特点,组织创设“亲子餐厅游戏”,以三到四人为一组,每一组选出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并选出一些幼儿扮演服务员和厨师长,厨师长负责盛放饭菜,由服务员热情地发放给每一桌的家庭,幼儿具有很强的角色代入意识。在用餐时,“爸爸”会煞有其事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的,容易呛着;或者吃饭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要玩玩具;又或者吃饭就要吃干净,一点一滴都来之不易等。《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幼儿基本的自理生活能力,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餐前饭后要洗手、椅子要推到位、毛巾用完要整齐叠放。”为鼓励幼儿做好用餐细节,教师需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准备书签、贴画、文具等送给用餐做得好的幼儿。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可过于心急,在游戏活动中出现问题或混乱,教师应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使幼儿能够积极地做出调整和改变[6]。
9.培养独立性
针对幼儿生活中应当具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独立整理书包、检查自己的书籍和文具,独立穿脱衣物和增减衣物、喝水、如厕、整理个人卫生等行为,教师和家长都要作为幼儿成长中的监督者。以教师和家长作为监督者,要分别为家长和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并且在量表中分别针对上述生活行为进行每日测评和监督。此后,教师和家长要分别对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结合幼儿每日独立生活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估,由教师每周汇总并评价。针对独立性强、能在测评量表中主动完成教师所要求的任务的个体,教师可给予幼儿代币奖励或实物奖励,在评价中认可其坚持独立生活的能力。而针对依赖性过强的幼儿,教师可以给家长建议,要求家长以负强化方式对幼儿依赖性过强的行为略施惩戒[7]。
10.给予幼儿发展空间
要想维护幼儿教育纪律,只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要调动幼儿参与规则教育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合作之下,才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适应能力,并能够独立遵守规则意识。在以往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命令式的方式来引导幼儿的规则适应性与独立性,但是这种规则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一定要强化幼儿的自我管理,改变以往借助于外部强制与施加的方式开展的规则教育,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与规则需求,让幼儿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遵守规则的行为。同时,教师要展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的规则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不应该由教师的主观意识来决定,而是要让幼儿积极参与到规则制订活动中,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之下,确定规则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感知到规则的趣味性和平等性,能够解决自我需求、现实矛盾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实现规则内容的内化与适应,并具备独立遵守规则能力[8]。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幼儿学前教育中引导幼儿适应各种规则,学会独立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也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策略,让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适应社会规范,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交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规则适应;独立性;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懵懂、憧憬、好奇的,因此他们对于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对于如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对于如何独立生活还处于需要引导的状态。这是社会、家长乃至教师都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尽早掌握一些生活技巧,学习更多的知识,现在很多家长选择在孩子3周甚至3周之前就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可见,幼儿学前教育在家长眼中的重要性。
一、规则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从家庭活动进入较为正式且规模较大的幼儿园活动,很多幼儿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活动。第二,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与自律意识较差,但可塑性强,因此适时纠正与规范其行为尤其重要。第三,幼儿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其品德与能力直接对社会、经济、科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只有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并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1]。
二、幼儿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现状
1.幼儿缺乏自主管理的机会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习惯于主导幼儿的行为、思想,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参与活动,导致幼儿缺乏自主管理的机会。这样不仅无法展示出教育的效果,还会引发幼儿的抵触心理和排斥心理。同时,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缺乏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机会,导致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遇到问题和事情,习惯于第一时间请求教师的帮助,根本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不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2.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中,如厕、喝水、吃饭、书包整理和检查、学习工具的准备等活动,教师已经对其进行了讲解和引导,也有不少幼儿能在生活中主动践行。但是,家长和教师始终会或多或少地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干涉,对幼儿加以扶持,如幼儿喝水时帮助幼儿接水、幼儿整理书包时协助幼儿收拾文具和书籍等。而在步入小学生活后,该阶段对幼儿的自主生活能力要求更高,幼儿需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务,在不侵占课堂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完成个人琐事。对于教师和家长有一定依赖性的幼儿,面对突然需要独立自主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佳。
3.幼儿掌握规则游戏策略的种类较少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知,幼儿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言行进行学习,但是通过观察学习掌握游戏策略的种类有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规则游戏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幼儿没有掌握相应的游戏策略,仅靠蛮力或运气在游戏中比拼;第二,幼儿将一种或两种游戏策略在同一个游戏中反复使用,当对手摸清其套路时,该幼儿就会无计可施,从而获得消极的游戏体验。例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如果只知道踢球,不会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合作来传输足球或使用假动作迷惑敌方的视线,就很难赢得足球游戏的胜利。
三、前教育中规则适应和独立性引导的策略
1.设置承担的教育方式
规则是每个人应遵循的,那么触犯规则就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惩罚是不遵守规则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给遵守规则的人一个交代。因而,在幼儿学前教育过程中,为了充分引导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独立,幼儿教师应当科学设置承担后果的方式,进一步督促幼儿进行自我规范,学会独立生活和学习。对于首次犯错的幼儿,教师可以先予以警告,给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若下次再犯,再实施惩罚。惩罚方式一定要合理,非暴力,不能伤害幼儿自尊心。比如,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后,幼儿不愿意收拾玩具,教师可以将玩具锁起来2-3天,让幼儿不能再玩这个玩具。幼儿为了能早点玩到心爱的玩具,就会努力遵守规则。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幼儿的记忆,让幼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2]。
2.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幼儿独立思考的时间
规则游戏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让幼儿按照既定的规则在最短的时间内获胜。学龄前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源于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得、所感。因此,在规则游戏中,恰当使用较为抽象的游戏策略对他们来说绝非易事。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尝试、对游戏的策略进行选择、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成人应该给予幼儿信任和时间,让幼儿有机会试错和进行探究[3]。当幼儿尝试了一段时间,确定一个人无法完成游戏时,成人则可以采取平行或者交叉式的指导方法介入游戏,引导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难题,进而顺利完成游戏。但在问题解决以后,成人应该引导幼儿对游戏进行反思,在深度思考中总结学习经验,如思考为什么刚开始失败了,这次游戏的使用策略与上次有何不同,除了这种游戏策略还有哪些解决方法等[4]。
3.树立规则意识
规则性游戏以规则为中心,要求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游戏规则,一旦违反规则就要接受惩罚或出局。例如,“丢手绢”游戏,要求幼儿围坐成一个圈,一起拍手唱歌,丢下手绢后,拿到手绢的幼儿A必须追赶丢手绢的幼儿B,丢手绢的幼儿B要跑到原来幼儿A的位置坐下来,要是A幼儿在跑的过程中被捉到,就必须接受大伙儿的惩罚——表演节目。规则性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时刻保有规则意识,熟悉并牢记游戏规则,依照规则开展游戏。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展规则性游戏,有助于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规则意识融入生活,使幼儿逐渐意识到社会生活暗含着许多行为规则,如交通规则、人际交往规则、学校规章制度、课堂纪律规范等,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4.融会贯通幼儿自创游戏规则
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一个幼儿做“鸡妈妈”,一些幼儿做“鸡宝宝”,还有一个幼儿做“老鹰”。“鸡宝宝”一个拉着一个躲在“鸡妈妈”后面,躲避着“老鹰”的追捕。狡猾的“老鹰”钻空子想抓“鸡宝宝”,但“鸡妈妈”张开翅膀,紧紧护着“鸡宝宝”。长长的队伍甩来甩去,“鸡宝宝”死死地拽住彼此的衣服,这时意外发生了,有只“鸡宝宝”不小心跌倒了,顿时后面的“鸡宝宝”也随之倒地,“老鹰”一看有机会,狠狠地扑过去,紧急关头,“鸡宝宝”急中生智,双手抱胸蹲在地上,并说着:“我们在家里了,你不能抓我们。”“老鹰”看着我,我回应说:“他们躲到了家里,你重新抓吧。”
5.传身教推进榜样示范
就幼儿的行为特征而言,其具有十分强烈的模仿意识,因此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同时也需要通过参与,切实为幼儿提供有效引导与模仿的标榜。例如,在日常活动中,估量幼儿能力与任务的难度,从而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完成任务,并且通过参与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有效的规矩意识。通过主动参与的方法,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从互动中渗透规则,同时还能够借助幼儿的模仿能力,切实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榜样作用,实现言传身教的活动效果[5]。
6.培养交往合作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更多地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在规则性游戏中,幼儿的互动频率及程度更高。例如,幼儿团队合作玩“夹球乐”游戏,游戏要求幼儿两人一组,每组吹涨一个气球,彼此用背脊或头夹着气球,由起点开始行,绕障碍物,抵达终点,若中途气球掉落,必须返回起点,最先完成任务的一组获胜。在“夹球乐”游戏开始之前,幼儿可以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并制订游戏规则。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同一小组的两名幼儿可以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等方式与对方沟通,并协调配合,调整身体位置以用有效方式夹紧气球,步伐一致顺利地绕过障碍物,快速完成任务。在游戏开展完以后,幼儿可以就各小组或各幼儿完成任务情况、遵守规则与否、惩罚或奖励方式方法等展开讨论。
7.唱着儿歌游戏自发强化幼儿规则意识
将规则要求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创编简单儿歌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创编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地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
8.意识转换成言行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教师在组织用餐游戏活动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幼儿的“好模仿”“好奇心”等行为特点,组织创设“亲子餐厅游戏”,以三到四人为一组,每一组选出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并选出一些幼儿扮演服务员和厨师长,厨师长负责盛放饭菜,由服务员热情地发放给每一桌的家庭,幼儿具有很强的角色代入意识。在用餐时,“爸爸”会煞有其事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的,容易呛着;或者吃饭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要玩玩具;又或者吃饭就要吃干净,一点一滴都来之不易等。《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幼儿基本的自理生活能力,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餐前饭后要洗手、椅子要推到位、毛巾用完要整齐叠放。”为鼓励幼儿做好用餐细节,教师需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准备书签、贴画、文具等送给用餐做得好的幼儿。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可过于心急,在游戏活动中出现问题或混乱,教师应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使幼儿能够积极地做出调整和改变[6]。
9.培养独立性
针对幼儿生活中应当具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独立整理书包、检查自己的书籍和文具,独立穿脱衣物和增减衣物、喝水、如厕、整理个人卫生等行为,教师和家长都要作为幼儿成长中的监督者。以教师和家长作为监督者,要分别为家长和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并且在量表中分别针对上述生活行为进行每日测评和监督。此后,教师和家长要分别对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结合幼儿每日独立生活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估,由教师每周汇总并评价。针对独立性强、能在测评量表中主动完成教师所要求的任务的个体,教师可给予幼儿代币奖励或实物奖励,在评价中认可其坚持独立生活的能力。而针对依赖性过强的幼儿,教师可以给家长建议,要求家长以负强化方式对幼儿依赖性过强的行为略施惩戒[7]。
10.给予幼儿发展空间
要想维护幼儿教育纪律,只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要调动幼儿参与规则教育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合作之下,才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适应能力,并能够独立遵守规则意识。在以往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命令式的方式来引导幼儿的规则适应性与独立性,但是这种规则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一定要强化幼儿的自我管理,改变以往借助于外部强制与施加的方式开展的规则教育,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与规则需求,让幼儿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遵守规则的行为。同时,教师要展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的规则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不应该由教师的主观意识来决定,而是要让幼儿积极参与到规则制订活动中,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之下,确定规则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感知到规则的趣味性和平等性,能够解决自我需求、现实矛盾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实现规则内容的内化与适应,并具备独立遵守规则能力[8]。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幼儿学前教育中引导幼儿适应各种规则,学会独立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也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策略,让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适应社会规范,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交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