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基础化学实验是连接医学与化学的一门桥梁学科,其授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实验课程,乃至未来的科研水平的发展。作者反思自身作为青年教师授课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借此提高授课质量。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青年教师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423;R-4 文献标识码:A
基础化学实验是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也是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化学基础课程。基础化学实验作为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实验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客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科学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实验课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1]。另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扩招,高校师资队伍逐渐年轻化,如何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早日胜任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授课的质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作为青年教师团体的一员,笔者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和反思,仅与同行交流学习。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加强自身素质
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彻底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发挥自如[2]。如今很多青年教师为了图省力,直接拿之前老师的授课幻灯和教案,稍加修改甚至完全不改就直接使用,最终导致上课时只能是单纯照本宣科,致使授课质量低下,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效率大大降低。为了能对书中知识融会贯通,作为青年教师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书写教案是对青年教师的一种能力培养,需要我们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够在上课时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来调整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大多数化学实验教师通常毕业于高等院校化学相关专业,他们对自身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相对而言医学专业知识则比较匮乏。比如,有很多老师熟知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方法,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作用靶点,或者副作用机制却不是非常了解。但是临床专业的学生其实反而对这方面更感兴趣。如果可以从临床应用角度切入,比如,作为老药新用的代表性药物——阿司匹林的别称其实就是乙酰水杨酸。最早时期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是德国科学家霍夫曼为了治疗其父亲的关节炎而合成的,乙酰水杨酸对缓解各种轻度中度疼痛的效果极佳,并且在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乙酰水杨酸除了止痛效果外,还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在防止术后血栓形成方面又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因为乙酰水杨酸的作用靶点在胃中也有较多分布,所以最典型的不良反应就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胃肠道溃疡甚至出血,所以在服用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时候最好是在饭后,或者跟其他一些增强胃黏膜功能,抗胃酸的药物一同服药就能减轻其副作用程度。如果由此再引进水杨酸的制备实验,就可以在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续上其他医学类课程时还能再次回想起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化学制备方法和检测手段,真正地让课程连贯起来。但是现实却是教师在讲授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时,往往与医学基础,临床课程而脱节,而教师对于非自身专业的知识,在查找其相关背景的时候也可能只是泛泛而读,心有余而力不足。归根结底,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青年教师广泛扩展知识面,加强自身知识储备量。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有一节课是专门讲授溶液的缓冲体系,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针对临床学生准备缓冲溶液缓冲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先介绍一下本次实验中所用到的缓冲对之一是磷酸氢二钠与磷酸二氢钠,其中磷酸二氢钠是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低磷血症的用药,而低磷血症其实就是因为人体内缓冲体系的稳态被打破所造成的,可以通过血磷和血钙的调节来治疗病情。从让大家知道人体内稳态维持到底有多么重要再进一步简单延伸至人体内有三对重要的缓冲体系,而磷酸盐体系就是其中之一。最后回归到本节实验课的主题,探究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缓冲体系的缓冲作用,又明白了缓冲体系对于人体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需要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记录。
二、根据课程个人特点,提高授课艺术
青年教师在刚开始上课时很容易忽视讲台下学生的接受程度,自顾自地就将课程进行下去,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程度较低, 课堂效果变差。授课教员理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注意提高授课艺术,注意课堂之上的仪表神态和语调的抑扬顿挫,贯彻“多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在跟上授课进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展知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练习和提升,以便在真正授课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3]。在学校有许多老教授授课十分有经验,他们不但能备好教材教案,还能根据教材内容,授课时间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做到每一节课都真正“有备而来”。老教师们上课时往往在课堂上格外注意调动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作为青年教师在听资深老师上课时不能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老教师的教案、板书上,还要把注意力放在资深老师授课时间的把握程度,授课时语音语调如何变化,与学生交流的频率,与其相对学生的反应和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如何等也要一并获悉。除此之外,青年教师一定需要明确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切忌不能主次颠倒。
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多安排在早上或者下午第一节,有很多学生因为早上早起或者刚午睡醒的原因,本身就较为困倦。如果刚开始我们的理论讲解部分又比较枯燥,语气语调一直较为平坦,最终毫不意外地就会导致很多学生注意力涣散在外,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个人在跟班听课过程中发现相对于理论知识,学生更加愿意“听故事”。在一些举例说明时,学生往往会竖起两个耳朵听得格外认真,老师可以适当地在上午或者下午第一节授课过程中多加入一些例子或者历史事件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实验室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部分实验室事故案例,一方面在讲解详细案例时学生更容易注意力集中,另一方面通过经验教训可以让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青年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根据自己的授课风格和专业背景灵活地进行课堂设计。譬如在讲解实验报告撰写规范中,可以牢牢抓住学生对科研文献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心理,拿出相关专业的中英文文献图表进行示范讲解。以往在讲授撰写实验报告中表格的正确写作格式时,虽然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反复强调正规格式的表格应该具有表头表注,没有竖线,基础格式是“三线”格式,可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却发现永远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出现竖线、斜线以及缺少表头表注或其他要素的状态出现。与之相反的是,如果老师在授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临床文献,简单解读文献表格内容,继而把重心引入到图表中正确的“三线表”格式上,在课后收上作业批改的时候发现“三线表”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虽然表头表注等书写方式可能还不是非常规范,但是在格式上犯错的学生大大减少了。这种例子的引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进一步扩宽了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做到了“一石三鸟”。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加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当中最关键、最活跃的环节。青年教师应该先跟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前辈学习,跟班听过他们完整的课堂教学。青年教师也需要尽快地掌握和熟悉教学规律和技巧,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而且这些功能和特性与类似幻灯片、投影仪、录像设备等单一媒体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到教学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一旦开小差错过可能就永远无法弥补。而在多媒体这种可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来重复或者偏重任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同时多媒体也让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可以更加直白地显示在电脑上,方便学生理解应用。
基础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实验学科,利用多媒体来阐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原理,能够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耗费大量时间手工绘图讲解的教学模式,减少了课堂中断的时间,优化了教学进程,加强教学效果。在基础化学实验的授课中,有一部分是溶液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其中需要运用到分光光度计这类仪器。以往的授课发现,在讲解分光光度计原理的时候,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和仪器,所以如果只是单单用理论讲解,学生很难有具体的想象对象,无法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为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作用机制,笔者制作了一组多媒体动画,一道光线通过单色器分成特定颜色的光,特定颜色的光透过不同样品吸收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通过光电系统被检测器以数值的方式显示在示数器上,最后被我们所观察到。这样一组完整的,按照顺序播放的动画多媒体配合上教师的准确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加完整,且更加容易地理解相对生涩的知识,方便学生记忆。但是青年教师也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不能一味地认为多媒体“多多益善”。过多的动画与演示往往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导致学生注意力在一些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可以用板书也可以很简单解释清楚的概念上白白浪费,最终在后半段授课上变得注意力涣散。特别是在概念的出现上,如果每一次的切换和文字图片的出现都使用动画和音效,反而会让整体的授课变得格外烦琐和扰人,无法让学生掌握重点部分,也无法让老师得到学生的反馈。多媒体技术应该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逻辑清晰的板书,不仅能使学生对每节课的知识框架有所把握,而且对原理机制也印象深刻。
多媒体的交互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特有的引导者角色,授课成了人机交互的引导式教学,并且在未来这种交互会被逐渐放大。这也给教师群体提出了新的任务,在熟悉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好多媒体技术,把握好多媒体的参与程度。
四、课后及时听取意见,完善教学模式
对于急需成长的青年教师而言,课后及时听取吸纳意见,了解学生对于上课效果的反馈是最直接的途径。课后主要听取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主要来自有丰富课堂经验的老教师的意见。有一些很容易纠正改良,但是青年教师自己难以察觉的小问题,如板书书写的多少、幻灯元素是否过多、讲授知识点时是否面向学生主体等,都需要老教师严格把关。老教师丰富的上课经验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青年教师一定要做到端正态度,认真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并加以吸收,相信不假时日就能形成自己的授课形式。另一方面,要听取来自学生的意见,作为教学的第一接收者,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最准确的检验,因此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改进。如果学生在操作实验中遇到问题,教师直接帮忙解决问题,而且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话,虽然实验可以正常进展,但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也不懂该如何自己处置。长此以往,不但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并且也极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身思考科学问题和提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法的能力。在实验课出现问题时,青年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只是指导者的身份,应该让学生处于解决问题的主导地位。比如,在验证缓冲溶液抗稀释作用时,有的学生对缓冲溶液与稀释后的缓冲溶液加入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后颜色没有差异存疑。此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应该循循善诱,先询问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其变色说明了缓冲溶液组有什么变化,与加了水的对比是否说明无差异,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缓冲溶液具有抗稀释作用这一学习难点。教师通过这种学生主导的教学互动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加深记忆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4]。
目前,对青年教师成长方向的探求讨论还有许多,笔者仅有一些浅薄的反省与思考。如今基础化学实验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也在向前迈步,作为青年教师为了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更需要不停地学习和探索。只有加强教学的科学性、互动性和创新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的使命和自身的蜕变。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青年教师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423;R-4 文献标识码:A
基础化学实验是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也是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化学基础课程。基础化学实验作为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实验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客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科学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实验课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1]。另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扩招,高校师资队伍逐渐年轻化,如何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早日胜任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授课的质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作为青年教师团体的一员,笔者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和反思,仅与同行交流学习。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加强自身素质
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彻底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发挥自如[2]。如今很多青年教师为了图省力,直接拿之前老师的授课幻灯和教案,稍加修改甚至完全不改就直接使用,最终导致上课时只能是单纯照本宣科,致使授课质量低下,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效率大大降低。为了能对书中知识融会贯通,作为青年教师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书写教案是对青年教师的一种能力培养,需要我们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够在上课时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来调整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大多数化学实验教师通常毕业于高等院校化学相关专业,他们对自身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相对而言医学专业知识则比较匮乏。比如,有很多老师熟知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方法,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作用靶点,或者副作用机制却不是非常了解。但是临床专业的学生其实反而对这方面更感兴趣。如果可以从临床应用角度切入,比如,作为老药新用的代表性药物——阿司匹林的别称其实就是乙酰水杨酸。最早时期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是德国科学家霍夫曼为了治疗其父亲的关节炎而合成的,乙酰水杨酸对缓解各种轻度中度疼痛的效果极佳,并且在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乙酰水杨酸除了止痛效果外,还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在防止术后血栓形成方面又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因为乙酰水杨酸的作用靶点在胃中也有较多分布,所以最典型的不良反应就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胃肠道溃疡甚至出血,所以在服用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时候最好是在饭后,或者跟其他一些增强胃黏膜功能,抗胃酸的药物一同服药就能减轻其副作用程度。如果由此再引进水杨酸的制备实验,就可以在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续上其他医学类课程时还能再次回想起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化学制备方法和检测手段,真正地让课程连贯起来。但是现实却是教师在讲授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时,往往与医学基础,临床课程而脱节,而教师对于非自身专业的知识,在查找其相关背景的时候也可能只是泛泛而读,心有余而力不足。归根结底,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青年教师广泛扩展知识面,加强自身知识储备量。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有一节课是专门讲授溶液的缓冲体系,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针对临床学生准备缓冲溶液缓冲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先介绍一下本次实验中所用到的缓冲对之一是磷酸氢二钠与磷酸二氢钠,其中磷酸二氢钠是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低磷血症的用药,而低磷血症其实就是因为人体内缓冲体系的稳态被打破所造成的,可以通过血磷和血钙的调节来治疗病情。从让大家知道人体内稳态维持到底有多么重要再进一步简单延伸至人体内有三对重要的缓冲体系,而磷酸盐体系就是其中之一。最后回归到本节实验课的主题,探究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缓冲体系的缓冲作用,又明白了缓冲体系对于人体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需要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记录。
二、根据课程个人特点,提高授课艺术
青年教师在刚开始上课时很容易忽视讲台下学生的接受程度,自顾自地就将课程进行下去,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程度较低, 课堂效果变差。授课教员理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注意提高授课艺术,注意课堂之上的仪表神态和语调的抑扬顿挫,贯彻“多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在跟上授课进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展知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练习和提升,以便在真正授课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3]。在学校有许多老教授授课十分有经验,他们不但能备好教材教案,还能根据教材内容,授课时间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做到每一节课都真正“有备而来”。老教师们上课时往往在课堂上格外注意调动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作为青年教师在听资深老师上课时不能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老教师的教案、板书上,还要把注意力放在资深老师授课时间的把握程度,授课时语音语调如何变化,与学生交流的频率,与其相对学生的反应和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如何等也要一并获悉。除此之外,青年教师一定需要明确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切忌不能主次颠倒。
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多安排在早上或者下午第一节,有很多学生因为早上早起或者刚午睡醒的原因,本身就较为困倦。如果刚开始我们的理论讲解部分又比较枯燥,语气语调一直较为平坦,最终毫不意外地就会导致很多学生注意力涣散在外,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个人在跟班听课过程中发现相对于理论知识,学生更加愿意“听故事”。在一些举例说明时,学生往往会竖起两个耳朵听得格外认真,老师可以适当地在上午或者下午第一节授课过程中多加入一些例子或者历史事件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实验室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部分实验室事故案例,一方面在讲解详细案例时学生更容易注意力集中,另一方面通过经验教训可以让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青年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根据自己的授课风格和专业背景灵活地进行课堂设计。譬如在讲解实验报告撰写规范中,可以牢牢抓住学生对科研文献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心理,拿出相关专业的中英文文献图表进行示范讲解。以往在讲授撰写实验报告中表格的正确写作格式时,虽然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反复强调正规格式的表格应该具有表头表注,没有竖线,基础格式是“三线”格式,可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却发现永远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出现竖线、斜线以及缺少表头表注或其他要素的状态出现。与之相反的是,如果老师在授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临床文献,简单解读文献表格内容,继而把重心引入到图表中正确的“三线表”格式上,在课后收上作业批改的时候发现“三线表”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虽然表头表注等书写方式可能还不是非常规范,但是在格式上犯错的学生大大减少了。这种例子的引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进一步扩宽了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做到了“一石三鸟”。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加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当中最关键、最活跃的环节。青年教师应该先跟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前辈学习,跟班听过他们完整的课堂教学。青年教师也需要尽快地掌握和熟悉教学规律和技巧,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而且这些功能和特性与类似幻灯片、投影仪、录像设备等单一媒体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到教学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一旦开小差错过可能就永远无法弥补。而在多媒体这种可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来重复或者偏重任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同时多媒体也让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可以更加直白地显示在电脑上,方便学生理解应用。
基础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实验学科,利用多媒体来阐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原理,能够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耗费大量时间手工绘图讲解的教学模式,减少了课堂中断的时间,优化了教学进程,加强教学效果。在基础化学实验的授课中,有一部分是溶液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其中需要运用到分光光度计这类仪器。以往的授课发现,在讲解分光光度计原理的时候,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和仪器,所以如果只是单单用理论讲解,学生很难有具体的想象对象,无法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为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作用机制,笔者制作了一组多媒体动画,一道光线通过单色器分成特定颜色的光,特定颜色的光透过不同样品吸收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通过光电系统被检测器以数值的方式显示在示数器上,最后被我们所观察到。这样一组完整的,按照顺序播放的动画多媒体配合上教师的准确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加完整,且更加容易地理解相对生涩的知识,方便学生记忆。但是青年教师也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不能一味地认为多媒体“多多益善”。过多的动画与演示往往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导致学生注意力在一些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可以用板书也可以很简单解释清楚的概念上白白浪费,最终在后半段授课上变得注意力涣散。特别是在概念的出现上,如果每一次的切换和文字图片的出现都使用动画和音效,反而会让整体的授课变得格外烦琐和扰人,无法让学生掌握重点部分,也无法让老师得到学生的反馈。多媒体技术应该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逻辑清晰的板书,不仅能使学生对每节课的知识框架有所把握,而且对原理机制也印象深刻。
多媒体的交互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特有的引导者角色,授课成了人机交互的引导式教学,并且在未来这种交互会被逐渐放大。这也给教师群体提出了新的任务,在熟悉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好多媒体技术,把握好多媒体的参与程度。
四、课后及时听取意见,完善教学模式
对于急需成长的青年教师而言,课后及时听取吸纳意见,了解学生对于上课效果的反馈是最直接的途径。课后主要听取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主要来自有丰富课堂经验的老教师的意见。有一些很容易纠正改良,但是青年教师自己难以察觉的小问题,如板书书写的多少、幻灯元素是否过多、讲授知识点时是否面向学生主体等,都需要老教师严格把关。老教师丰富的上课经验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青年教师一定要做到端正态度,认真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并加以吸收,相信不假时日就能形成自己的授课形式。另一方面,要听取来自学生的意见,作为教学的第一接收者,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最准确的检验,因此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改进。如果学生在操作实验中遇到问题,教师直接帮忙解决问题,而且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话,虽然实验可以正常进展,但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也不懂该如何自己处置。长此以往,不但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并且也极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身思考科学问题和提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法的能力。在实验课出现问题时,青年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只是指导者的身份,应该让学生处于解决问题的主导地位。比如,在验证缓冲溶液抗稀释作用时,有的学生对缓冲溶液与稀释后的缓冲溶液加入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后颜色没有差异存疑。此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应该循循善诱,先询问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其变色说明了缓冲溶液组有什么变化,与加了水的对比是否说明无差异,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缓冲溶液具有抗稀释作用这一学习难点。教师通过这种学生主导的教学互动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加深记忆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4]。
目前,对青年教师成长方向的探求讨论还有许多,笔者仅有一些浅薄的反省与思考。如今基础化学实验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也在向前迈步,作为青年教师为了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更需要不停地学习和探索。只有加强教学的科学性、互动性和创新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的使命和自身的蜕变。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