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 要:本文讨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改革的意义,对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并提出了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规范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实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智能化等方面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可采取的一些措施,以期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安全培训;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X913     文献标识码:A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及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是学校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 “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的部署,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仪器设备大量采购。然而,由于高校长期“重科研,轻安全”,在实验室安全设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加上师生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差,管理人员队伍复杂、缺乏专业化等原因,造成实验室安全问题也呈几何倍数放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人员生命财产损失[1-4]。因此,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突出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没有把实验安全问题摆在首位
高校和师生长期受各项评价体系中科研业绩的导向影响,更加看重科研成果的产出,而忽视实验安全问题[5-6]。尽管近年来多个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曝光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但侥幸心理仍然存在,实验安全意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2.管理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
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而是由资产管理处、保卫处及教务处等多部门交叉管理,责任分工比较模糊,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规范操作程序,可行性差。
3.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单一
实验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大都通过报告、讲座的形式进行,而且都是借助消防安全日、安全生产月等特色活动之时,培训内容多是消防安全方面,其他如机械安全、生物安全、压力容器使用、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使用等方面较少涉及;另外,缺乏在技术许可范围内的实操演练,使培训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遇到险情不能很好地应急应变,从而减少损失的发生。而且高校在安全教育培训上的经费保障尚不充足。
4.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复杂
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经过多年积累和补充,在学历、资历、专业等方面比较复杂,素养参差不齐;缺乏专职安全管理员,多数由实验技术人员或专任教师兼任,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不足。实验技术人员编制少,实验室日常管理、设备维护、辅助教学等任务重,没有过多精力用于加大实验室安全巡视和督查;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机制也不甚合理,多侧重于科研业绩,上升空间受限,导致安全管理方面的积极性不高[7]。
5.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低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大多采取人工的方式,“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还没有普及,对于学生预约使用设备、实验教学的安排等教学科研活动处理效率低,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没有充分被挖掘。有的实验室还没有安装全程监控设施,管理员很难对所有实验场所有效监管。
6.其他
随着大量仪器设备的购入,原有实验室的面积明显不足,布局不合理,甚至没有足够的安全操作空间;实验室的功能分类不够清晰,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活区和实验区混在一起;旧建筑水电管路老化、排风差,用电负荷超出原有设计容量,造成安全隐患;安全设施配置不够完备,如个人防护装备、灭火毯灭火器、喷淋洗眼器等[7]。
二、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可采取的措施
1.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师生的实验安全意识。①开设相关安全知识课程。比如,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和化学相关的专业,进行基础化学实验前,开设必要的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理论课或讲座,而不是在实验课的讲解部分简单提醒,还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提前了解实验过程和安全注意事项。后续结合专业课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加和专业实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课或专题讲座,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安全教育学分,使实验安全意识贯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②借助实验室或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如微信订阅号、移动客户端等方式推送安全教育小知识,发布和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公告巡视和督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先进技术手段,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加深师生印象。③制作安全教育宣传册,张贴宣传海报,在实验室公共走廊和室内显著位置悬挂或张贴警示性标语等。以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室为例,在准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中规范配置了多种多样的安全标识和设施,营造了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氛围。通过以上途径让广大师生线上线下、多场合沉浸式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打造高品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安全意识。
2.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单独设置职能部门,形成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实验场所)三级管理责任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红线安全意识,从上往下逐级签订安全责任状,突出责任意识;对所有实验场所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和导致(引发)危险的严重程度分类分级管理。结合我校实际,所有实验室分为化学和机电两大类,每类实验室具体到房间,按照从事的实验类型,用到的化学品或生物制剂类型,仪器设备种类等分为四个等级,并在实验室门口张贴包含有实验室分类分级信息、责任人信息、危险源信息的安全标识牌;针对不同级别实验室建立不同频次的定期检查台账,发现隐患及时消除,责任到人。
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包括校级和二级培养单位及实验室(中心)层次,力求具体可行。例如,在实验室准入制度中,针对不同类别和级别实验室的使用,我院在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建立多个安全知识题库,师生可在线学习、练习并考试相关内容,取得准入资格。在危化品管理制度中,除设置专门库房,钥匙双人保管外,危化品的申报、出入库登记和回收全程监管。仪器设备使用的预约、审批、检查、报修等在线完成,并能方便统计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对于危险废弃物和过期药品等的回收,实行动态填报,达到数量要求由学校相关部门通过专业公司收集回收。
3.强化定期培训演练和巡视
定期举行安全培训,丰富实验安全知识。在每学期开学初(3月、9月),针对不同对象(本科生、研究生、新进教职工、校外人员等)进行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如实验室用水、用电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设备、高温设备使用安全等规范操作程序;每月根据需要针对各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关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培训,培训形式以线下为主,在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接受培训者须实际操作,在疫情等特殊时期,为避免人群聚集,可采用线上形式,讲解加观看操作视频,接受培训者需进行登记并签署安全承诺书。
同时,定期举行消防和应急逃生演练,能够提高师生应急应变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监控和加大实地巡视力度,及时发现师生不良实验习惯,如使用老化插排、乱拉电线、充电器不及时拔下、在实验区饮食、药品试剂摆放不规范、使用中设备无人值守等,降低或避免实验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发现严重违规操作等问题及时教育、整改,并形成信用档案,设置适当的奖惩措施。
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应设置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于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安全培训和消防应急演练等相关活动经费。
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实验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科和专业人才队伍的逐渐优化,大量拥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充实到实验管理人员队伍中,这也使得对实验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与管理更加复杂化。很多高校并没有基于实验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等进行细化管理,和专任教师相比实验管理人员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和失衡,实验管理人员职称上升通道瓶颈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高校实验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技术方法创新等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此,高校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优化实验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设置如“实践教学准备工作、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等一级指标,并相应设置二级考核指标,如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运行情况、实验教学工作档案、设备管理台账、实验室安全和卫生、主持和参与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设备和实验室预约使用管理等。在指标量化的同时,仍注重在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纪律性、责任心及改革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定性考察,而不是像部分高校在评职评审中不断把实验系列人员任职条件向教师系列靠拢,更加重视科研业绩成果,导致一些实验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精力搞科研而疏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等。有了导向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还需要适当增加编制,打破实验管理人员职称上升瓶颈,并提供一定的培训和进修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实验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和创新, 忠于职守,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实验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做好教学和科研辅助工作。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高校实验室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实验项目多,开放信息不对称,互动沟通不畅,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质量和管理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为科学高效的实验室网络开放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可能。以我校为例,目前搭建了校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接入大型精密仪器100余台,实验仪器中心定期发布培训通知,经培训合格人员可预约自主上机测试,减轻设备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并方便完成使用、收费和机时统计;二级单位也建设了院级仪器使用预约平台,以上平台实现了仪器设备的合理购置、精细管理和高效使用。国内很多院校进行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和使用智能化的探索和实践。胡文婷等[8]探讨了将微信订阅号用于药学专业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平台设计方案;刘华日等[9]设计了基于Android的高效实验室开放预约管理系统手机客户端;孙良斌[10]将钉钉成熟的管理模块和流程设计有效应用于开放实验室管理中,搭建了低成本的管理平台,有效提升沟通协同效率;南开大学虞俊超等[11]巧妙地将二维码技术与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管理理念,实现了危化品的科学分类、规范存储、出入库追踪、库存更新等精细化管理;上海海洋大学张增敏等[12]开发了“实验室智能化开放过程管理系统”,通过智能门禁管理、远程电源控制管理、远程智能视频监控管理对实验人员和仪器使用进行全过程管理。智能化手段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简化了烦琐的程序,实现过程可追溯,信息全公开,安全高效,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结语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统筹兼顾,全员参与,常抓不懈,构建科学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使广大师生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管理体系和制度不断完善;通过定期举行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应变能力;加强实验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及运用智能化手段创新管理平台搭建等,提升实验室全管理效率,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有序运行,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