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古诗词的学习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学习路径之一,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借助古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古人的精神、生活及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对他们孕育在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有深刻体悟,由此在朗读和鉴赏中对其凝练精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所吸引。当前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词比重和教学中对古诗词诵读的偏重都有拓展增加的趋势,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古诗词教学要想传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明确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古诗词内涵的教育价值意义,从不同方面着手探析如何实现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落实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所在,古诗词的语言以凝练为特点,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寓意,亟待后人揣摩鉴赏,通过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的落实,能够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得以落实,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问题,针对性地给学生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去感受其音韵之美,内涵之深,情思之真,在解读把握诗词内涵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首先,当前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形式,这样的教学过于重视古诗词中字词和翻译的讲解,忽略了对诗词中优美韵律的鉴赏和朗朗上口的语感培育,对古诗词编入教材中的初衷理解不透彻,导致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讲解诗词,古诗词学习中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被完全忽略,过多强调考试作用。这样的教学也会让学生在枯燥的知识讲解中丧失学习朗诵兴趣,对于诗词缺乏欣赏的眼光看待,最终导致学生兴趣寥寥[1]。
其次,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古诗词诵读量提出了要求,可是由于古诗词与汉语表达截然不同,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容易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很难沉浸其中理解深意,无法真切参与到诵读中感受古诗词之美,导致诵读的效率低下,他们对诗词有抵触心理,为了背诵而背诵,全然不去深挖隐藏在诗词作品背后孕育的美,导致即背即忘,无法实现举一反三的巧妙应用。
最后,古诗词短小精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内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以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让学生在视野开阔的过程中得到格局层面的提升。但实际上,古诗词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教师很少给学生拓展诗词中的背景及之外的历史人文知识,导致学生无法从中得到任何思维拓展能力的锻炼,更谈不上情感升华及文化熏陶。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价值
首先,古诗词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内容,其文化魅力非常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古诗词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在深刻探究古诗词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增强鉴赏能力的过程中把握古诗词创作技巧,理解其中内涵深意,能够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审美观念,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2]。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古诗词创作手法的独特性,让学生深刻品读内涵在古诗词中的深层次含义,在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的前提下,深刻体悟古诗词内涵精神,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化的深刻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拓展接触到古代文学史,对相应的诗人的作品及人生经历有充分了解认识,由此促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最后,教师通过古诗词鉴赏学习能够让学生对诗词的情感、情怀有充分了解,能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意义有更多感悟,学生能够品悟到诗人在当时境遇下的思想心态的变化,结合当时的社会变化,与诗人达到共情,由此能够实现语文思维发展,同时教师借助审美诵读活动的组织和诗词鉴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创作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有深刻理解,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最终能够实现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促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1.创设语言情境感受诗词之韵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古诗词中内涵的是整个文学史中最精粹凝练的语言,语言的音乐美、形象美和凝练美都凝聚在了古诗词之中。而小学阶段则是学生大量接收外部信息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模仿欲望都十分强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促使学生感受诗词之深刻韵味,就可以利用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能够耐心地带学生反复揣摩古诗词,采用启发式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自行发现和洞悉古诗词中的意境韵味,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其中的每一次字、词,思考如果将这个词替代成其他的词是否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情境的对比揣摩中领悟和体会古诗词内涵的韵味及魅力。比如,教师在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一首诗时,通过研读分析的方式可以看出本首诗歌从侧面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品析和想象感悟诗词韵味意境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教师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让学生想象春雨来临时的景象,既然是“好雨”那肯定是一幅美妙的雨景图,在教师言语描述中学生闭眼想象春雨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景象,想象春天的绵绵细雨悄无声息地来到这世间,悄悄滋润着万物无声生长,想象花儿慢慢开放,小草悄悄从土里钻出来,柳树不觉间已是一片新绿,想象在黑夜中渔船上有若隐若现的灯火,白天都城中的街头小巷和湖畔宅院中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雨后芬芳的泥土气息铺面而来,岂不是美哉妙哉。借助这样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足够的想象空间驰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浸润诗词意境中感悟诗词之韵味[3]。
2.把握字音节奏领悟诗词之旋律
古诗词中不仅蕴含着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美的韵味,诗词语句之间有着强烈的节奏感,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其中的语言变化有高低、缓急及快慢之分,这些特点让古诗词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字音节奏对其中的旋律特点进行品味,在诵读品悟中把握其美感。在教学杜甫《绝句》时,教师就可以先鼓励学生将其中的句子进行节奏划分,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把握诗词的韵律,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能够跟着其节奏快速且准确地找到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歌是这样划分节奏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而其中的“丽”与“子”、“香”与“鸯”分别押韵。还有《春晓》中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都是押韵的,句子之间也平仄相对交错,都能够呈现出节奏美、旋律美。在整个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把握正确节奏,找到韵律美感,还要指导学生读准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比如,杜牧的《山行》中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斜”这个字在当下读“xie”,但在这里应该读“xia”,如果学生按照现代汉语字音读,整首诗听起来就不押韵、不和谐,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注意的点。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品味古诗词的韵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整个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引导启发学生的过程中,讲清楚诗句的节奏、停顿和轻重缓急,并鼓励学生在在自读中领悟其中彰显的无穷韵味。
3.补充背景资料深得诗词之妙趣
古诗词中的知识内涵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沿袭过程也有重要作用,仅仅在课堂中讲解古诗词本身包含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拓展古诗词知识,通过给学生补充背景资料内容,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鼓励学生接触不同风格和不同主题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能够列举这个作者其他创作的古诗词,列举与本首古诗词主题相关的古诗词内容,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知识选编都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并举的形式进行,那编选到一起的古诗词内容势必会有其相似点或相通性。教师要能够把握这一点展开知识的横向纵向对比,拓展知识,也可以通过拓展诗词背景知识,鼓励学生挖掘诗词背后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和某一首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充分了解,通过背景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的文学素养知识得到充分延展提升。比如,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常常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仅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知之甚少,甚至对其中内涵的情感与思想也无法真切理解。为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增加对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了解程度。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就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者在网络上搜集了解范成大的创作风格,了解范成大的生活经历。这样当教师讲解这篇诗词时,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
4.组织合作探究分析诗词之手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理念的彰显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和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词课堂中,通过把握古诗词中内涵的写作手法,不仅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有帮助,也能够让学生领悟其中内涵的意境之美,对中华古诗词中的内涵的文化魅力有深刻的体悟。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阅读其他语篇学习的技巧进行鉴赏分析,如针对诗词内容中的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等一一进行分析,借助鉴赏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诗词内容及字词知识有充分把握,也能够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对写作手法进行深刻体会。比如,教师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就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是如何运用白描写法对天门山进行描写的,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对这样的写法有深刻的了解,并体悟其中诗中有画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诗词鉴赏活动中把握技巧,拓展学习思路。在教学《夜书所见》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诗词教学的既定目标分析诗词内容,这首诗歌写了作者的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的是作者羁旅思乡的情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如叠词及象声词放在了句首能够唤醒学生的听觉联想,利用声音去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无声。“送寒声”的“送”体现了作者对夏去秋来的敏锐感悟,这样的描写手法鉴赏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探究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知识及所学知识去分析鉴赏,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鉴赏素养得以提升,也能够在无形中让学生对写作手法有深刻掌握[4]。
5.组织诵读活动品悟诗词之情怀
曾国藩曾经谈及诵读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由此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意境情怀有重要作用。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多样的语言素材,还能够感悟古诗词内涵的情怀,在潜移默化的经典诵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能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养成古诗词诵读习惯,就可以借助诵读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坚持诵读练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打破教材限制,品悟诗词内涵的情怀意蕴。比如,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年级的教师共同在校园内组织“古诗词诵读文化节”,结合诗词内容设计不同的主题,让学生自由分成不同的小组课下搜集整理相应主题的诗词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小组的成果。为了提升诵读活动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关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诵读古诗词,组织学生结合音乐或舞蹈形式表现古诗词等。不同形式诵读活动的设计首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后,教师可以设计诵读任务鼓励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启发想象,感悟古诗词内涵的意境情怀[5]。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精髓。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不断探索研读古诗词内容,发挥教育智慧,充分把握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感受诗词之韵味,把握字音节奏领悟诗词之旋律,补充背景资料深得诗词之妙趣,组织合作探究分析诗词之手法和组织诵读活动品悟诗词之情怀等手段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化的精粹和古诗词内涵,在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古人思想表达之艺术陶冶情操,汲取古诗词中的内容精华感受魅力,在无形中实现学生诗词素养提升,推进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