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思维创新也应该更新填充。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浅层学习,而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来探究小学科学实验的新篇章。首先,要求教师理解深度学习理念,掌握深度学习要求和意义。其次,想要带领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就应该剖析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教学问题,针对教学问题进而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情景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活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把握好教学实践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更应该注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
一、关于深度学习理念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的概念也逐渐被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基于理解的角度,改变学生浅尝辄止地认识知识,而是真正地理解学习,使思维充分发散,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主动性地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深度学习不同于浅层学习,它具有主动性和批判性,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摄取知识。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激情与兴趣,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潜力,共创积极向上氛围良好的课堂。小学科学老师也逐渐意识到,仅仅将知识传授留在课堂课本中,并不利于学生认识世界,联系世界,改造世界。而小学科学具有独特性,它能够创造实践与实验条件。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对知识有充分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深度,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老师不局限于课堂,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实验与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有参与感,拥有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分析能力,还需要理解与记忆能力,这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小学科学深度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将新知与旧知相联系,使已有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充和发展。这区别于浅层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孤立的、片面的。只有通过深度学习,学生才能够通过已有认知主动接受新知识,最后将课本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1]。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问题较多。下面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方面就是教学硬件不足,如教学材料老旧,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例如,小学实验课程通常配备酒精灯、铁脚架、温度计、实验盒等实验器材,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或学校的不重视,这些器材往往不能使用,酒精灯出现没有酒精情况,温度计被打坏,铁脚架生锈,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对于一些消耗性材料也没有补全,如经常使用的化学用品,或是种子发芽课程所需要的绿豆种子,做生态瓶所需要的仪器及植物等,都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完善配备。如果教师将这部分内容分发给学生,不能保证仪器的安全性,可能会对学生安全造成影响,此外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使学生对科学实验课兴趣不高。所以这也是实验课程的一大通病,就是因为没有合理器材而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除了硬件中的教学用具缺失之外,教学老师配比不到位,一些学校不重视小学科学课,只重视考试内容,所以小学科学课的老师往往由其他老师兼职,经常出现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担任小学科学老师情况。但是任课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小学科学实验培训,还有自身的科目需要备课,并不能分出足够的时间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进行课前准备及教学方案撰写,老师们往往感觉到力不从心,所以对实验课程投入不多,甚至往往是自己操作由学生观看,这堂课就算结束。殊不知这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减弱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与好奇,不利于学生长久发展。小学实验问题的第二大方面就是重视不够,这种重视是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全体。从学校方面来说,小学实验课程并不是考试内容,不能为提高升学率做贡献,所以从师资配比到教学硬件都有所欠缺,往往出现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科学老师,甚至也不重视对科学老师的实时培训。从老师方面上来说,由于学校的不重视,老师也得不到充分的肯定,教学用具的缺失,也无法按教学进度完成实验内容。最后,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们不能亲自操作完善的实验流程,往往只是观看老师实验,导致上课时缺乏兴趣。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策略
1.创设情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入一定的情绪,以形象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第一个特点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激起学生兴趣,老师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态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实验过程中来。第二个特点是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深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植物认识这堂课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花朵,树叶和其他植物。然后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先看多媒体动画,大家来切身实地地感受一下植物的不同形态,老师将准备好的花朵,绿叶和其他部分呈现出来,大家观察一下,和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的植物什么共同点呢?你能够通过观察花叶和茎来认出是什么植物吗?现在视频开始播放。”同学们兴致很高,当老师拿出花叶和茎时,能够立刻说出它是什么植物,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接着对同学说:“同学们,请你们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细致观察一下教具,看看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叶子宽大?有的叶子细长呢?同学们可以结成学习兴趣小组来共同探究一下。”在经过探究之后,一位同学回答老师:“我认为如果植物的叶子大,那么就能够多吸收一些阳光来制造养分,一些植物的叶子小,如松树,是因为它生活在寒冷的地方,散失水分比较小,是不是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和区域不一样,导致叶子大小不一呢?”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点评:“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在研究事物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深度学习,现在已经知道叶子的大小可能与地域不同有关,那么还与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一个课下探究,明天上课的时候为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好不好?”这样创造情景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进行探究式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老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探究实验。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探索的阶段。小学生有无穷的好奇心,老师应当进行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究事件,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发现科学规律,增加对探索的热爱。探究式实验,就是教师不直接给出知识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讨论合作,从而得出最终结论。其教学实验方法是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假设,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老师在利用教学情景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去论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例如,在研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过程中,首先老师可以进行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在超市中,一些售货员给蔬菜喷一些水,不一会儿蔬菜就会变得很新鲜,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有什么原理呢?”同学们众说纷纭。老师引导学生说:“那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小实验,由你们自己探究验证其中的原理。”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材料和工具。接着对同学们进行方法与步骤的讲解。这时,同学们迫不及待进行实验,将切好的萝卜分别放入装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请观察一下烧杯中的萝卜有什么变化呢?你们知道变化的原因吗?”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发现放置于浓盐水中的萝卜有缩小褶皱情况。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老师放置浓盐水中的萝卜变软了,有缩小的迹象。而放在清水中的萝卜,好像变得更加新鲜了,是这样吗?”这时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的观察非常仔细,那么也就是说,植物吸水是由植物细胞内溶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失水是由于植物细胞内溶液浓度低于外界浓度。现在你们理解这个概念了吗?“同学们经过探究实验,更好地理解了关于植物失水与吸水的理论知识[2]。
3.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老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摒弃传统课堂上老师全程做实验,由学生观看的模式。例如,在小学科学冷与热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冷水和热水的不同区别,如老师可以为每位同学分别准备一杯10℃的水和一杯40℃的水,以及一杯25℃的水。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你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入两个杯中,一分钟之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入25℃的水中,亲身操作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吧。”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之后一位同学回答道,“从10℃水里拿出的手,再放到25℃水里,会感觉25℃的水很温暖,但是我在40℃的水里拿出来的手放到25℃水中,感觉这杯水有点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温度相同?但是手对它的感觉却不同呢?”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同学们都表示,原来皮肤对温度的感受是相对的,所以手对同一杯水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可见,只有让学生自主实验,才能够切身体会实验原理。接着,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请想一想,冷水和热水结冰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来做实验吧。”在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观察两个杯子都有结冰现象,但是发现其结冰的速度并不相同。一位细心观察的同学说:“热水结冰的速度要比冷水结冰的速度快。”这时老师进行总结发言:“这位同学的观察十分细致,其实这种现象也叫姆潘巴现象。也就是说,在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相同冷却环境下,温度高的液体比温度低的液体要先结冰。同学们,这是不是与你们平时以为的知识不一样呢?可见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要形成严谨严格的思维来促使自己达到深入学习效果。”
4.联系生活,追求真实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而且科学源自于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能够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实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减小对科学实验的恐惧感与陌生感。例如,在学习影子这一课时,老师如果只讲授理论,在黑板上讲影子与太阳的关系,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老师可以进行实验探究,带领同学们在空旷的操场上进行感知。随着学生们的行走,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影子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吗?你能够让他改变方向吗?站在不同的地方,影子有什么不同呢?想一想,你能让自己的影子消失吗?”同学们纷纷地走到不同地方,想达到老师说的实验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对着课本枯燥地讲更加高效有趣,接受程度也更高。再比如,在学习常见的材料这堂课时,老师可以在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作业,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石头?是不是地上的石头都不一样呢?你们身上穿的布料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纹理?塑料是不是有不同的质感?请同学们在回家途中的路边寻找一些不同的小石子,或者从家里拿几块布料或塑料,明天我们来集体观察一下。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拿着不同的石头、不同塑料以及各种金属展示。接着老师对同学说:“同学们,请你们细致观察一下石头是不是有不同的颜色呢?布料是不是有不同的触感呢?塑料的软硬程度是不是不一样呢?金属有什么样的光泽?老师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互相讨论一下,十分钟后谈一谈体会。”十分钟之后,一位同学说:“老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石头,我第一次发现,看来我们应该更加细致地观察世界,而且我也认识到了不同的塑料材质,有的塑料可以用来装水,用的塑料可以用来装食品,真的是大开眼界。这时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可见,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亲切地认识科学,走近科学,从而进行深度学习。
结语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实验,就是要求小学生应该理解内容,知识不再是孤单的、片面的。利用科学方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对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把握学习重难点,增加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从而探索自然,探索世界。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活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把握好教学实践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更应该注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
一、关于深度学习理念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的概念也逐渐被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基于理解的角度,改变学生浅尝辄止地认识知识,而是真正地理解学习,使思维充分发散,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主动性地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深度学习不同于浅层学习,它具有主动性和批判性,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摄取知识。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激情与兴趣,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潜力,共创积极向上氛围良好的课堂。小学科学老师也逐渐意识到,仅仅将知识传授留在课堂课本中,并不利于学生认识世界,联系世界,改造世界。而小学科学具有独特性,它能够创造实践与实验条件。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对知识有充分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深度,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老师不局限于课堂,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实验与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有参与感,拥有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分析能力,还需要理解与记忆能力,这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小学科学深度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将新知与旧知相联系,使已有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充和发展。这区别于浅层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孤立的、片面的。只有通过深度学习,学生才能够通过已有认知主动接受新知识,最后将课本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1]。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问题较多。下面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方面就是教学硬件不足,如教学材料老旧,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例如,小学实验课程通常配备酒精灯、铁脚架、温度计、实验盒等实验器材,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或学校的不重视,这些器材往往不能使用,酒精灯出现没有酒精情况,温度计被打坏,铁脚架生锈,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对于一些消耗性材料也没有补全,如经常使用的化学用品,或是种子发芽课程所需要的绿豆种子,做生态瓶所需要的仪器及植物等,都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完善配备。如果教师将这部分内容分发给学生,不能保证仪器的安全性,可能会对学生安全造成影响,此外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使学生对科学实验课兴趣不高。所以这也是实验课程的一大通病,就是因为没有合理器材而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除了硬件中的教学用具缺失之外,教学老师配比不到位,一些学校不重视小学科学课,只重视考试内容,所以小学科学课的老师往往由其他老师兼职,经常出现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担任小学科学老师情况。但是任课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小学科学实验培训,还有自身的科目需要备课,并不能分出足够的时间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进行课前准备及教学方案撰写,老师们往往感觉到力不从心,所以对实验课程投入不多,甚至往往是自己操作由学生观看,这堂课就算结束。殊不知这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减弱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与好奇,不利于学生长久发展。小学实验问题的第二大方面就是重视不够,这种重视是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全体。从学校方面来说,小学实验课程并不是考试内容,不能为提高升学率做贡献,所以从师资配比到教学硬件都有所欠缺,往往出现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科学老师,甚至也不重视对科学老师的实时培训。从老师方面上来说,由于学校的不重视,老师也得不到充分的肯定,教学用具的缺失,也无法按教学进度完成实验内容。最后,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们不能亲自操作完善的实验流程,往往只是观看老师实验,导致上课时缺乏兴趣。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策略
1.创设情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入一定的情绪,以形象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第一个特点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激起学生兴趣,老师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态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实验过程中来。第二个特点是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深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植物认识这堂课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花朵,树叶和其他植物。然后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先看多媒体动画,大家来切身实地地感受一下植物的不同形态,老师将准备好的花朵,绿叶和其他部分呈现出来,大家观察一下,和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的植物什么共同点呢?你能够通过观察花叶和茎来认出是什么植物吗?现在视频开始播放。”同学们兴致很高,当老师拿出花叶和茎时,能够立刻说出它是什么植物,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接着对同学说:“同学们,请你们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细致观察一下教具,看看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叶子宽大?有的叶子细长呢?同学们可以结成学习兴趣小组来共同探究一下。”在经过探究之后,一位同学回答老师:“我认为如果植物的叶子大,那么就能够多吸收一些阳光来制造养分,一些植物的叶子小,如松树,是因为它生活在寒冷的地方,散失水分比较小,是不是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和区域不一样,导致叶子大小不一呢?”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点评:“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在研究事物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深度学习,现在已经知道叶子的大小可能与地域不同有关,那么还与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一个课下探究,明天上课的时候为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好不好?”这样创造情景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进行探究式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老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探究实验。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探索的阶段。小学生有无穷的好奇心,老师应当进行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究事件,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发现科学规律,增加对探索的热爱。探究式实验,就是教师不直接给出知识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讨论合作,从而得出最终结论。其教学实验方法是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假设,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老师在利用教学情景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去论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例如,在研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过程中,首先老师可以进行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在超市中,一些售货员给蔬菜喷一些水,不一会儿蔬菜就会变得很新鲜,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有什么原理呢?”同学们众说纷纭。老师引导学生说:“那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小实验,由你们自己探究验证其中的原理。”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材料和工具。接着对同学们进行方法与步骤的讲解。这时,同学们迫不及待进行实验,将切好的萝卜分别放入装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请观察一下烧杯中的萝卜有什么变化呢?你们知道变化的原因吗?”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发现放置于浓盐水中的萝卜有缩小褶皱情况。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老师放置浓盐水中的萝卜变软了,有缩小的迹象。而放在清水中的萝卜,好像变得更加新鲜了,是这样吗?”这时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的观察非常仔细,那么也就是说,植物吸水是由植物细胞内溶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失水是由于植物细胞内溶液浓度低于外界浓度。现在你们理解这个概念了吗?“同学们经过探究实验,更好地理解了关于植物失水与吸水的理论知识[2]。
3.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老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摒弃传统课堂上老师全程做实验,由学生观看的模式。例如,在小学科学冷与热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冷水和热水的不同区别,如老师可以为每位同学分别准备一杯10℃的水和一杯40℃的水,以及一杯25℃的水。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你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入两个杯中,一分钟之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入25℃的水中,亲身操作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吧。”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之后一位同学回答道,“从10℃水里拿出的手,再放到25℃水里,会感觉25℃的水很温暖,但是我在40℃的水里拿出来的手放到25℃水中,感觉这杯水有点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温度相同?但是手对它的感觉却不同呢?”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同学们都表示,原来皮肤对温度的感受是相对的,所以手对同一杯水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可见,只有让学生自主实验,才能够切身体会实验原理。接着,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请想一想,冷水和热水结冰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来做实验吧。”在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观察两个杯子都有结冰现象,但是发现其结冰的速度并不相同。一位细心观察的同学说:“热水结冰的速度要比冷水结冰的速度快。”这时老师进行总结发言:“这位同学的观察十分细致,其实这种现象也叫姆潘巴现象。也就是说,在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相同冷却环境下,温度高的液体比温度低的液体要先结冰。同学们,这是不是与你们平时以为的知识不一样呢?可见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要形成严谨严格的思维来促使自己达到深入学习效果。”
4.联系生活,追求真实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而且科学源自于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能够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实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减小对科学实验的恐惧感与陌生感。例如,在学习影子这一课时,老师如果只讲授理论,在黑板上讲影子与太阳的关系,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老师可以进行实验探究,带领同学们在空旷的操场上进行感知。随着学生们的行走,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影子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吗?你能够让他改变方向吗?站在不同的地方,影子有什么不同呢?想一想,你能让自己的影子消失吗?”同学们纷纷地走到不同地方,想达到老师说的实验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对着课本枯燥地讲更加高效有趣,接受程度也更高。再比如,在学习常见的材料这堂课时,老师可以在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作业,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石头?是不是地上的石头都不一样呢?你们身上穿的布料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纹理?塑料是不是有不同的质感?请同学们在回家途中的路边寻找一些不同的小石子,或者从家里拿几块布料或塑料,明天我们来集体观察一下。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拿着不同的石头、不同塑料以及各种金属展示。接着老师对同学说:“同学们,请你们细致观察一下石头是不是有不同的颜色呢?布料是不是有不同的触感呢?塑料的软硬程度是不是不一样呢?金属有什么样的光泽?老师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互相讨论一下,十分钟后谈一谈体会。”十分钟之后,一位同学说:“老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石头,我第一次发现,看来我们应该更加细致地观察世界,而且我也认识到了不同的塑料材质,有的塑料可以用来装水,用的塑料可以用来装食品,真的是大开眼界。这时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可见,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亲切地认识科学,走近科学,从而进行深度学习。
结语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实验,就是要求小学生应该理解内容,知识不再是孤单的、片面的。利用科学方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对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把握学习重难点,增加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从而探索自然,探索世界。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