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及教育策略研究的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宽泛的涉猎,能够正确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意向。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群体差异,对传统文化中某些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关注重点问题,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及科学素养水平,需要发力于构建和优化教学模式,举办社团文化活动,科普传统文化理念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深入剖析大学生现阶段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并研定合理的教育策略,本课题组就现阶段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阶段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的认识程度,现阶段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等多个内容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内随机抽取500名学生发放问卷,剔除12份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6%,受调人员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项目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梳理,通过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调查数据加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蕴藏的意义。
图1 受调人员结构组成图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分析
对一个民族而言,传统文化是其历史长河中涌现的文化的全部,寄托其价值取向,影响其生活方式,聚拢其自身认可的凝聚力[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十个世纪中独创的、不断自我完善的、带有民族独特烙印的文化。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其中,思想文化是其内核,蕴有中华文化本质上的特质,是中华文化的气象所在、精神所在[2]。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有一定了解,其中有27.05%的同学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并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基于此,我们大胆推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文化观念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环境,而这种影响是积极有益的,对于青少年文化观念的养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深入调研,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展开调查时,虽然有高达85.04%的同学听闻过儒释道的思想,但能区分三者观点的人只有22.34%,大半同学或是只能够了解其中一两家,又或是只了解其大概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总体来看,真正非常了解儒释道思想的同学只有10.45%。此外,还有小部分同学完全不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精神。
基于此,我们分析认为,大多数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单纯地停留在表面,但缺乏具体化的接触,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阶段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在传统文化上缺乏类似导师一样的人物,他们的思维方式被限制在一个浅显的层面,难以展开深入思考。
在文化上表现自信对一个国家而言举足轻重。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坚定认可自身文化的价值,国家才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民族才能从容地登上世界的舞台。唯有对自身文化保持笃定的信念,方能保持坚守的从容,拥有积极向上的勇气,保持创新创造的活力[3]。
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一些爱好和运动不但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依托的载体,学习这些爱好和运动不但有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教育的不断加强。
我们还调查了同学们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这项调查中,七成同学表示知道,三成同学表示不知道。此外,同学们都认为有必要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其中有超八成同学表示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认为,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科普传统文化知识以契合现状,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愿景。
三、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根植于民族的记忆深处,蕴藏着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变迁,文化的代代相传使得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对中医药学而言,中医药文化就是它的基石,中医药文化不只是单纯地展现了中医药学的实质,还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历史形成和未来走向[4]。
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我们也对中医药文化展开了一定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进入中医药院校之前,多数同学没有良好地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方式。绝大多数同学通过校内老师的教学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此外,中医药书籍、报刊及新媒体等平台,以及日常的听闻也是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渠道。
同学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土壤,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医药人才建设的思想根源。超六成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也是中医药的加分项。
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我们更进一步做了调查。
在参与调研的同学里,除极个别同学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学习没有帮助以外,其余同学基本认为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医经典,甚至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古文的内涵。
同样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增加中医药知识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较好的帮助,极少数同学认为无太大帮助。
参与调研的人员都认为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包含了包括中医药、气功、儒学、道学、书法、国画、剪纸、曲艺、京剧、麻将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其中麻将的认可程度较低,只有不到六成同学认为麻将也是组成其整体的部分内容。
而传统文化著作中,《论语》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为最高,达到了86.69%,其次为《黄帝内经》,达到了75.2%,《周易》和《道德经》的认可程度稍微低一些,分别为35.25%和49.39%,受调研学生对《坛经》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只有10.25%。
95.49%的受调人员认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同学对这一概念表示反感或不认同。
分析调查结果可知,中医药以及同中医药相关的著作,已被大部分受调人员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翻看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中医药文化从来都是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是历代医药学家传承精湛医术的关键,是中医药发挥创造力的源头[5],是中医药的基石。中医药能经受历史的洗礼延续至今并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中医药文化功不可没。正因为中医药文化独特的重要性,保护好中医药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想要研究其中一者,必然离不开对于另一者的研究。孙建中[6]认为此两者存有母子关系,前者脱胎自后者,又反哺于后者。在中医药文化上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可以更新中医药界人士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甚至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
四、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十个世纪的生活中,为了对抗疾病,从而诞生的伟大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的归纳,是中华文明的突出代表,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珍宝。在防止新冠疫情蔓延的过程中,中医药同样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在我们本次调研反应的各个问题中,医托、假中医、伪劣中草药猖獗等现象最为严重,为86.48%的同学反应;79%的同学认为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74.18%的同学认为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和创新不够;67.01%的同学们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不够;64.94%的同学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不够;50.61%的同学认为资金不足,技术不够是制约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障碍;仅有42.42%的同学认为国家的重视不够不利于中医药文化发展。
除了各方面制约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因素,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也有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90.78%的同学认为各类平台中医药相关信息碎片化,难以整合;63.93%的同学认为网络的信息与书本上的信息有着严重偏差,不利于学习;48.98%的同学认为身边缺乏专业人士传播中医药知识;46.72%的同学认为中医药信息获取无源。
上述两项调查显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大量复杂棘手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教师应主动承担责任,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以丰富其实践经验,优化其专业素养,增强其专业能力。从而为中医药文化事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政府应结合现状,出台政策,一方面遏制中医药文化发展中的不良现象,以免其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鼓励专业人才进入该领域,带动该领域蓬勃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经过反复实践、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特色理论风格,一定实用价值的医学体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岁月洗礼的中华传统医学在自身的传承发展中见证了民族的变迁,也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瑰宝。
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策略也应当根据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研究,民众的参加程度是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宣教基地应努力培养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相结合的科普宣传人才,在科普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类中医药服务,宣扬中医养生食疗知识,开展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健康公益活动,调动民众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五、推动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广泛认可的道德标准、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能很明显地看到,除了6.76%的受调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对生活没有什么帮助外,其他同学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自己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更好的认识,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理解中医药知识。同样,除了少数受调人员认为传统文化不利于激发创新意识,阻碍大学生个性发展,剩下多数同学认为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人格,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与时代相结合相互促进。
超八成受调人员认为应出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增加新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超七成受调人员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从自身做起,向身边的朋友同学多宣传也是继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方式。超五成受调人员认为不应太追求文化的针对性,如学校可以在各个专业里增加适量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以方便学生学习。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受调人员对于增加传统文化知识获取途径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建设校园论坛提供问题答疑与讨论、分享阅读中医经典丛书的读后感、举办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还是开设传播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都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而在希望开设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中,超八成的同学表示出对于食疗、中医气功等中医养生课,以及茶道课、花艺课等传统文化兴趣培养课的兴趣,超五成同学表示出了对于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诗词鉴赏课的兴趣。
我们调研得到的这些数据普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并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高校也应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教学,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时发挥求真的务实精神,将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更好、更快、更优地全方面发展。放眼当下,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存在偌大的空间;着眼未来,构建现代大学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具有极强的历史感,既是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一代人的使命。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深入剖析大学生现阶段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并研定合理的教育策略,本课题组就现阶段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阶段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的认识程度,现阶段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等多个内容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内随机抽取500名学生发放问卷,剔除12份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6%,受调人员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项目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梳理,通过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调查数据加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蕴藏的意义。
图1 受调人员结构组成图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分析
对一个民族而言,传统文化是其历史长河中涌现的文化的全部,寄托其价值取向,影响其生活方式,聚拢其自身认可的凝聚力[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十个世纪中独创的、不断自我完善的、带有民族独特烙印的文化。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其中,思想文化是其内核,蕴有中华文化本质上的特质,是中华文化的气象所在、精神所在[2]。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有一定了解,其中有27.05%的同学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并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基于此,我们大胆推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文化观念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环境,而这种影响是积极有益的,对于青少年文化观念的养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深入调研,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展开调查时,虽然有高达85.04%的同学听闻过儒释道的思想,但能区分三者观点的人只有22.34%,大半同学或是只能够了解其中一两家,又或是只了解其大概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总体来看,真正非常了解儒释道思想的同学只有10.45%。此外,还有小部分同学完全不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精神。
基于此,我们分析认为,大多数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单纯地停留在表面,但缺乏具体化的接触,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阶段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在传统文化上缺乏类似导师一样的人物,他们的思维方式被限制在一个浅显的层面,难以展开深入思考。
在文化上表现自信对一个国家而言举足轻重。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坚定认可自身文化的价值,国家才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民族才能从容地登上世界的舞台。唯有对自身文化保持笃定的信念,方能保持坚守的从容,拥有积极向上的勇气,保持创新创造的活力[3]。
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一些爱好和运动不但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依托的载体,学习这些爱好和运动不但有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教育的不断加强。
我们还调查了同学们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这项调查中,七成同学表示知道,三成同学表示不知道。此外,同学们都认为有必要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其中有超八成同学表示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认为,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科普传统文化知识以契合现状,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愿景。
三、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根植于民族的记忆深处,蕴藏着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变迁,文化的代代相传使得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对中医药学而言,中医药文化就是它的基石,中医药文化不只是单纯地展现了中医药学的实质,还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历史形成和未来走向[4]。
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我们也对中医药文化展开了一定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进入中医药院校之前,多数同学没有良好地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方式。绝大多数同学通过校内老师的教学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此外,中医药书籍、报刊及新媒体等平台,以及日常的听闻也是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渠道。
同学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土壤,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医药人才建设的思想根源。超六成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也是中医药的加分项。
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我们更进一步做了调查。
在参与调研的同学里,除极个别同学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学习没有帮助以外,其余同学基本认为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医经典,甚至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古文的内涵。
同样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增加中医药知识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较好的帮助,极少数同学认为无太大帮助。
参与调研的人员都认为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包含了包括中医药、气功、儒学、道学、书法、国画、剪纸、曲艺、京剧、麻将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其中麻将的认可程度较低,只有不到六成同学认为麻将也是组成其整体的部分内容。
而传统文化著作中,《论语》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为最高,达到了86.69%,其次为《黄帝内经》,达到了75.2%,《周易》和《道德经》的认可程度稍微低一些,分别为35.25%和49.39%,受调研学生对《坛经》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只有10.25%。
95.49%的受调人员认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同学对这一概念表示反感或不认同。
分析调查结果可知,中医药以及同中医药相关的著作,已被大部分受调人员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翻看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中医药文化从来都是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是历代医药学家传承精湛医术的关键,是中医药发挥创造力的源头[5],是中医药的基石。中医药能经受历史的洗礼延续至今并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中医药文化功不可没。正因为中医药文化独特的重要性,保护好中医药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想要研究其中一者,必然离不开对于另一者的研究。孙建中[6]认为此两者存有母子关系,前者脱胎自后者,又反哺于后者。在中医药文化上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可以更新中医药界人士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甚至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
四、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十个世纪的生活中,为了对抗疾病,从而诞生的伟大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的归纳,是中华文明的突出代表,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珍宝。在防止新冠疫情蔓延的过程中,中医药同样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在我们本次调研反应的各个问题中,医托、假中医、伪劣中草药猖獗等现象最为严重,为86.48%的同学反应;79%的同学认为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74.18%的同学认为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和创新不够;67.01%的同学们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不够;64.94%的同学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不够;50.61%的同学认为资金不足,技术不够是制约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障碍;仅有42.42%的同学认为国家的重视不够不利于中医药文化发展。
除了各方面制约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因素,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也有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90.78%的同学认为各类平台中医药相关信息碎片化,难以整合;63.93%的同学认为网络的信息与书本上的信息有着严重偏差,不利于学习;48.98%的同学认为身边缺乏专业人士传播中医药知识;46.72%的同学认为中医药信息获取无源。
上述两项调查显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大量复杂棘手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教师应主动承担责任,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以丰富其实践经验,优化其专业素养,增强其专业能力。从而为中医药文化事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政府应结合现状,出台政策,一方面遏制中医药文化发展中的不良现象,以免其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鼓励专业人才进入该领域,带动该领域蓬勃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经过反复实践、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特色理论风格,一定实用价值的医学体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岁月洗礼的中华传统医学在自身的传承发展中见证了民族的变迁,也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瑰宝。
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策略也应当根据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研究,民众的参加程度是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宣教基地应努力培养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相结合的科普宣传人才,在科普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类中医药服务,宣扬中医养生食疗知识,开展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健康公益活动,调动民众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五、推动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广泛认可的道德标准、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能很明显地看到,除了6.76%的受调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对生活没有什么帮助外,其他同学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自己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更好的认识,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理解中医药知识。同样,除了少数受调人员认为传统文化不利于激发创新意识,阻碍大学生个性发展,剩下多数同学认为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人格,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与时代相结合相互促进。
超八成受调人员认为应出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增加新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超七成受调人员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从自身做起,向身边的朋友同学多宣传也是继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方式。超五成受调人员认为不应太追求文化的针对性,如学校可以在各个专业里增加适量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以方便学生学习。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受调人员对于增加传统文化知识获取途径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建设校园论坛提供问题答疑与讨论、分享阅读中医经典丛书的读后感、举办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还是开设传播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都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而在希望开设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中,超八成的同学表示出对于食疗、中医气功等中医养生课,以及茶道课、花艺课等传统文化兴趣培养课的兴趣,超五成同学表示出了对于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诗词鉴赏课的兴趣。
我们调研得到的这些数据普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并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高校也应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教学,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时发挥求真的务实精神,将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更好、更快、更优地全方面发展。放眼当下,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存在偌大的空间;着眼未来,构建现代大学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具有极强的历史感,既是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一代人的使命。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