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当今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行为存在参与能力不足、不具备公共交往和协商能力、不能有效组织和控制参与过程、存在非理性倾向等问题;在交往理性理论视域下,要想改变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现状,就要创造良好的校园公共参与环境,采用情景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校园公共生活,促使学生会发挥沟通平台的作用,重视网上参与学校事务渠道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公共参与 交往理性 大学生 案例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公共参与主要表现为校园维权行为,但大学生的校园维权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我出发,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对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进行教育引导、规范管理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理论界早期对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主要是政治参与方面,但近年来,学界有将公民参与行为研究扩大到公共参与层面的趋势,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目前主流已不局限于政治参与,还包括与其他公民个体或群体就某些事务、利益的协调、协商等。因此,关于“公共参与”的内涵界定现今理论界没有一致的标准,有将其与“政治参与”混用的现象。本文倾向于将大学生的“公共参与”局限于社会公共事务内,因此采用周小李的界定:公共参与“指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的关心以及参与其中的行为,其中社会公共事务主要指与公众利益、权利或福祉密切相关的政府决策、制度安排及其他实践活动”[1]。因此,“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即大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表现出的关心以及参与其中的行为,“学校公共事务”主要是指学校范围内与大学生利益、权利或福祉密切相关的决策、制度安排及其他实践活动。
交往理性理论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哲学理论,目的是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以解决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社会的弊病。哈贝马斯认为,真正的公共生活是自由的、自主的、开放的、互动的主体间的非强制性交往,这样的公共生活需要在理想的公共空间进行,公共空间并不是指实体的物质意义的空间,而是一种“理想的言语情境”。这一理想的言语情境需要有:一是交往参与者必须遵守的言语普遍的有效性规范,可领会性(语言本身)、真实性(外在自然)、真诚性(内在自然)和正确性(社会);二是交往参与者必须具备的言语能力或交往资质,如选择语句的能力、表达本人意向的能力、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尊重他人表达的能力等。所以,只有秉持交往理性的平等协商才是真正意义的公共参与和公共交往[2]。
在交往理性视域下的公共参与,需要个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公共空间中秉持言语的普遍有效性规范(普遍语用学),遵循商谈原则,达至行为目的。
一、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现今大学生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的维权意识大大加强,现实中,因为自认为权利受损而发起的维权行动是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要方式,常见的有:学生之间因为某种冲突的交涉、学生与校方就某种利益的交涉等,但是这些维权行动往往不是秉持交往理性的协商对话,而是充斥着自我中心主义、攻击和谩骂的交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公共参与行动,相应的行动结果也不甚理想。案例:宿舍禁烟持久战
有段时间,禁烟工作在X学校成了重点工作,领导们分工合作都在忙着禁烟,学校的专业建设改革暂时搁置一边。之所以这么重视是因为学校半年里总是因为校园内有人吸烟被举报到区里、市里,已经上了黑榜,校领导被上级多次约谈质询。经查,是有个别宿舍中有学生抽烟,干扰了其他学生,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谩骂、嘲讽,互相之间发生了冲突,被干扰的学生就不停地向上级举报。这一来,学校里开会研究了无数次解决方案,上至校长、书记,下至辅导员、班主任都在巡查宿舍,宿舍管理员更是轮班守在学生宿舍门口,学校里的吸烟区原先只是贴个标志,现在每个吸烟区都盖了个类似电话间的格子,还安了长椅,花了不少钱。但是,这么多努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还是被不断举报。
案例“宿舍禁烟持久战”事实上是发生在学生宿舍里的学生之间因为抽烟问题引起的冲突,最经济方便的处理途径其实是学生之间在理性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上达成双方认可的协议,一旦像案例中采取诉诸公权力的方式,给各个层面造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方面的损失是不值得的。比如,校方上至校长、下至老师的全力投入必将冲击正常的教学,为吸烟区进行的改造也花费巨大,这些金钱原本可以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据观察对吸烟区的改造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去使用,在宿舍抽烟的仍然如故,事实上面对类似的公共领域冲突,公权力往往是无力的,只能是在外围做些工作,没有办法深入内部解决。该事件后经校方侧面了解,是某一宿舍学生之间因为在宿舍抽烟问题引发冲突导致学生反复在控烟举报平台举报。所以,这一案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不具备公共交往和协商能力造成的。
由上面案例可以发现,大学生在校园公共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参与能力不足,不具备公共交往和协商能力,不能有效组织和控制参与过程;二是参与中存在非理性倾向,部分学生的公共参与主要是发泄自身的不满,往往采用攻击、谩骂等非制度化的表达方式,表达意见充满随意性,对事件不进行调查等。
二、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问题的对策
根据交往理性理论,要提高校园公共参与水平,首先要创造理想的公共参与环境,其次要提升参与者的公共参与能力。1.创造良好的校园公共参与环境
理想的公共参与环境最好是哈贝马斯推崇的“公共领域”,但是哈氏的“公共领域”毕竟是种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难做到。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按照“公共领域”的核心诉求来打造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环境。“公共领域”的核心即行动者的“主体间性”关系,这意味着交往的双方或多方之间要达到真正的平等,不能是事实上的“主-客”关系,要是真正的“主-主”关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多是在校园中开展,因为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地位,在校园生活中的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公共领域”,所以校园生活可以说是大学生实践公共参与的最好的实验场。比如,涉及评选优秀、评选奖学金等奖励的政策和行动,涉及食堂、图书馆等校园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等都可以吸收学生参与讨论或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协商达成行为规范。但是,在现实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校方在学校空间范围内习惯于自上而下地管理一切学校事务,学校的大事小情基本都由校方决定,学生几乎没有与校方协商,平等、公开参与学校场域内的公共事务的机会,即使是上述学生间的公共事务,出于维护稳定、便于管理等原因也几乎由学校主动管理。如“宿舍禁烟持久战”案例后续中,X学校重新修订了《学生公寓管理办法》,此次修订完全由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完成,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学生参与,也没有征求过学生的意见,完全是学校的“独白”。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以权力为核心的行政系统如今开始侵入以交往为核心的生活世界,由此人们之间的行为协调机制也由原本的语言对话转变为权力独白。“在日常生活领域,日益扩张的官僚权力机构将人置于严密的控制与监督之下。……无孔不入的工具化管理方式和法制化倾向规定了人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自由空间不断被蚕食[3]。”由于学校的行政权力对学生的生活世界浸淫日久,形成了惯习和文化,在遇到本属于学生间的公共问题时,学生或者是选择隐忍,或者是诉诸学校及上级公权力部门,更有甚者会选择非理性的处理方式,酿成冲突,很少有学生自行组织起来解决问题的。
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价值诉求和利益的多元化,学校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代理学生的利益,所以尽管学校管理一切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学生的利益,但其结果大多不理想。所以,要创造良好的校园公共参与环境,就要减少对学生间公共事务的行政管理,对属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的公共事务能够由学生自行管理的交由学生自治。例如:学生宿舍环境治理、图书馆和餐厅占座等,校方只需充当召集人的角色,搭建学生自治的平台;在牵涉学校多方利益的事务方面,如果无法完全交由学生自治,也要赋予学生参与权和发言权。
2.采用“模联”等情景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校园公共生活
罗尔斯谈到,公民理性的培育有赖于积极的社会参与;杜威也指出,公民精神的获得有赖于民主的实践。在高校中,要改善学生的公共参与行为,还要搭建学生自治的平台,开辟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推动学生经常性地参与到校园公共生活的实践中。在校园中推动学生参与学校建设适宜采用情景化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实施。我们可以借鉴“模联”活动的形式。“模联”活动即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采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参与的学生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模拟联合国各委员会会议,围绕选定的议题,经过前期调研考察形成议案,通过遵循联合国会议程序的演讲、辩论进行观点阐述和交流,通过投票表决等环节达成决议。像模联这样对联合国的拟态,既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当代人类协调解决冲突和问题的制度、机制、流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共同体精神,又可以让学生从微观上实践并内化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和沟通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如果用“模联”的方式探讨校园公共事务、全校热点问题和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既可以达到上述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从身边的事件开始,在公共事务方面出场、在场,改变学生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偏居一隅的现状。
3.促使学生会发挥沟通平台作用
要打造良好的公共参与环境,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还需要畅通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渠道。现有的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主要是团组织,但团组织作为官方的机构,主要的作用是自上而下地将学校的任务贯彻部署下去,起不到自下而上地反映学生意见的功能,由于其群团组织的身份,从法理上也无法充当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平台。按照高校目前的组织情况看,学生会作为法理上的学生联合会性质的民间社团具备成为沟通平台的基础,但是学生会现今已被学校行政权力裹挟,事实上成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办事机构和面向学生组织一些学生管理部门授意的校园活动的机构,几乎没有发挥沟通校方与学生的功能。反观欧美的大学(主要是私立大学),学生自治团体在参与学校管理和沟通校方与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孙家勇对美国学生社团的研究中提道:“美国学生自治会……为学生提供许多日常生活上的服务,参与周围社区的服务工作,联系协调其他学生社团,代表学生全体参与学校部分决策……自治会的主席及主要干部担任学生问题的主要顾问,参与各种教学与服务性委员会,代表学生参与校务[4]。”可以借鉴美国的学生自治会改造学生会常设机构,使其发挥沟通平台的功能,使其代表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制订过程,监督学校行政、教学和后勤服务事项,让学生的诉求和问题有反映、协调的机制,有宣泄的出口,也可减少高校现在经常出现的学生动辄就向上级投诉现象,节省公共资源。
4.重视网上参与学校事务渠道的建设
现今的大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更适应和欢迎以网络为平台的行为。前述“宿舍禁烟持久战”案例中,学校之所以频繁接到投诉,甚至在晚上的两个小时内多达20余次,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投诉的便利性。网络的自然属性使其最适合充当“理想的言说情境”。高校要重视校园公共生活网络参与渠道的建设,除了建设好传统的BBS论坛、网站外,近些年随着网络用户端向移动终端的转移,特别要创新利用移动网络媒体的新形式,如微信等社交工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工具、知乎、悟空问答等知识型社区,建立移动端网络参与公共生活的机制。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