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研究广东省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指导、科研活动及其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影响的结果表明:①导师指导时长、参加科研论坛次数对隐性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但对显性科研能力无显著影响,而导师指导频率、参加科研项目次数对显性、隐性科研能力均有显著影响;②导师指导时间与研究生参加论坛次数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③交互分析结果表明,跨专业研究生、211/985高校研究生和导师学历为博士的研究生其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均有显著影响,而非跨专业研究生、普通高校研究生以及导师学历为硕士及以下的研究生其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导师指导;科研活动;交互分析;隐性科研能力;显性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20年7月,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测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持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以广东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两个方面探究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交互作用,探求制约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关键因子,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一、文献梳理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彼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将主要梳理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对科研能力的影响两方面的文献。除少量代表性定性研究文献外,重点梳理实证性研究文献。
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表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指导对博士生教育经历满意度的影响最大[1]。国外研究生教育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昆士兰大学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显著影响[2]。在运用SEM模型分析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时发现,学校科研平台的完善有助于导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及科研项目的推进,进而丰富导师指导内容[3]。基于SEM模型的实证研究显示,成都市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素养、师生关系、导师指导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4]。可以认为,导师全方位指导强度越大,博士生学术热情增加的概率越高,投入科研活动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强[5]。研究人员在调查导师学术指导、学术支持、课程教学满意度时发现,博士研究生对导师学术指导满意度较高,在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研究兴趣方面不显著[6]。关于导师指导风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算结果显示,控制型和支持型导师指导风格均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造力的培养[7]。也有学者更强调良好的导师团队指导能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8],但导师对研究生学术的指导应保持一个合理的限度[9]。
研究生科研活动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献。基于149名社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科研训练可以通过培养科研兴趣来提高其科研投入,进而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1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主动性高,科研产出也较高,科研创新能力也较强[11]。有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置与实施,可以有效激发科研潜力,培养科学问题的提炼与解决能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产出水平[12]。基于补对数-对数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的运算结果显示,参与式科研对科研产出有一定提升作用,但没有显著提升科研能力的主观获得感,而自主式科研对科研产出、主观获得感方面均有显著影响[13]。调研统计还发现,研究生无论参加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均会对科研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但参与纵向课题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效果更显著[14]。有学者强调指出,开放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研究生有更多机会和渠道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而提升学术交流与沟通[15]。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设施的完善以及科研奖励制度的改进,有助于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推进,进而提升科研能力[16]。
文献梳理发现,有关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成果丰富,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测度方面要么使用显性的科研产出指标,要么选择试用隐性的科研素养,也认可导师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主要还是要么关注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要么是侧重于分析科研活动的参与对其科研能力的影响,较少文献同时分析这两个因子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也少有学者运用交互分析方法探究导师指导和科研活动的参与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本文尝试弥补以上不足,以科研能力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科研产出两个角度衡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同时分析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其交互作用,探究研究生科研能力高质量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设计
1.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由隐性科研能力和显性科研能力构成。借鉴关于科研能力构成的共识性成果[17][18],结合专家调查,将隐性科研能力区分为文献阅读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四个方面,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用均值法计算。显性科研能力即科研产出为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将CSSCI、SCI、SSCI、EI期刊论文视为高质量科研产出,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
核心解释变量。导师指导包括指导频率和指导时间,科研活动包括参加论坛次数和参加课题次数。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级、父母学历、学校科研经费以及导师职称五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描述性特征见表1所列。
表1 描述性指标分析
2.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珠三角、粤东、粤北及粤西地区高校研究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3份,回收有效问卷335份,回收率为83.13%。随机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
3.模型构建
综合考虑现有实证研究成果和本文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探究导师指导、科研活动及其两者交互作用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本文设立基准模型为:
(1)
其中,是导师指导频率,是导师每次指导时间,是参加论坛次数,是参加课题次数,是控制变量,为影响科研产出的随机扰动项。下标表示研究生个体,解释变量表示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鉴于科研能力客观产出质量只有0和1两种取值,拟运用logit模型估计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硕士研究生科研产出质量的影响。考虑到论文数量为非负整数,拟选用计数模型。另,alpha检验发现95%置信区间为(0.55,1.93),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过度分散假设,选择负二项模型进行回归。
分析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交互项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
(2)
其中,表示导师指导,表示科研活动,表示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的交互项,是控制变量,为影响科研能力的其他随机扰动因素,下标表示研究生个体。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隐性科研能力的影响
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隐性科研能力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算结果见表2所列。模型1至模型5分别探究导师指导、科研活动对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影响,结论如下。
(1)导师指导频率对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5%的水平下,影响程度分别达0.044和0.04,对选题能力的影响程度达到1%水平下的0.078,对科研能力的影响程度也达到5%水平下的0.046;导师指导时间对文献阅读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导师指导频次还是指导时间都能显著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指导时间尤其能改善科研能力,影响程度达到1%水平下的0,05。综合访谈资料来看,导师每周召开例会能够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通过针对性指导改善主观感受性科研能力。
(2)课题参与次数对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为5%水平下的0.073;论坛参与次数对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下均为显著。研究生参与课题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够累积式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而参与学术论坛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改善表达与沟通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研究生年级、科研经费、父母学历对隐性科研能力也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选题能力和科研能力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研究生在文献查阅、表达与沟通、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尤其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研活动,改善科研能力;研究生父母的学历因素可能会通过家庭日常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2.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显性科研能力的影响
导师指导、科研活动对研究生显性科研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研产出数量(表3中模型6)和质量(表3中模型7),模型运算结果见表3所例。
(1)在科研产出的数量方面,参与课题次数对科研产出数量在1%的水平下有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加次数每增加一次,发表论文的概率增加53.8%,而参加论坛次数对科研产出数量无显著影响。与参加学术论坛相比,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能显著提高隐性科研能力,完成科研任务的压力也对科研产出提供了促进,增加产出概率。另外,研究生年级、科研经费在1%水平下有显著影响,导师职称、父母学历也在5%水平下有显著影响。通过访谈发现,年级越高的研究生既有较强的隐性科研能力,也有参与课题的极大可能性,部分高校对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也强化了这种可能;无论学位点要求与否,导师职称越高就越有可能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研活动和论文撰写提供了条件保障。
(2)在科研产出质量方面,课题参与次数与科研产出质量在1%水平下有显著影响,而论坛参与次数对科研产出质量无影响。相较于学术论坛,参与课题越多,研究能力和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可能性越大,这是“边干边学”和熟能生巧的自然结果;导师指导频率对科研产出质量在10%水平下有显著影响,而导师指导时间长短对科研产出质量无显著影响,意味着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经常性、高效率的交流对高质量论文的撰写有很大帮助;高年级研究生有很好的研究能力,也面临着发表高质量论文完成科研任务和正常毕业的压力,年级越高越有可能发表高质量论文;导师职称对科研产出质量在5%水平下有显著影响,父母学历与科研经费对科研产出质量无影响。
3.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活动交互作用对科研能力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讨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的相互作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机理,本文尝试运用交互项分析方法,模型运算结果见表4所例。模型8从整体上分析交互项对科研能力的影响,模型9至模型14分别表示跨专业读研与非跨专业读研、普通高校研究生与211/985重点高校研究生、导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及导师学历(博士研究生)三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模型8运算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活动这两个因素并不是各自独立作用于科研能力这个解释变量,而是存在必然的交互作用,且这种交互作用与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事实上,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活动作为两个相对立的主体行为,有着共同的指向——持续改善研究生隐性科研能力和显性科研能力。导师指导主要体现在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逻辑思维训练、文献查阅技能以及如何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等方面,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摸索,尤其是科研活动的参与,就可以通过“边干边学”和熟能生巧获得规定的科研能力。分析还发现,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跨专业研究生的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对科研能力也有显著影响,而非跨专业研究生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影响不显著;不同层次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提升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211/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而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无显著影响;博士学历导师的交互项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非博士学历导师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1)导师指导总体上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导师指导频率对文献阅读能力、选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导师指导时间对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导师指导频率和指导时间对科研产出数量均无显著影响,导师指导频率对产出质量有显著影响。
(2)研究生科研活动对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看,参加论坛次数对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影响,参加课题次数对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参加科研项目次数对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参加论坛次数对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无显著影响。
(3)导师指导时间与研究生参加论坛次数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跨专业研究生、211/985高校研究生、导师拥有博士学历的研究生,其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非跨专业研究生、普通高校研究生及导师学历在硕士及以下的研究生其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无显著影响。
(4)研究生年级、父母学历、科研经费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
2.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创造条件,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参与科研活动,考虑到导师人均指导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建议研究生培养单位将研究生必须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的要求制度化,同时筹集资金设立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导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或申报科研项目,从项目选题、文献查阅、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全过程指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支持并指导学生撰写学术会议论文,为沉浸式参与学术活动提供学术指导和经费支持。
(2)强化导师第一责任。导师指导必须以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为原则,聚焦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查阅、学习研讨、参与学术论坛和科研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提高隐性科研能力,并通过显性科研能力检验研究生学习成效。具体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每周例会,确保指导频率和指导效率,及时发现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集体指导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培养并不断改善研究生科研能力。
(3)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聚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构建测度隐性和显性科研能力的指标体系,以此为标准梳理课程设置,重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课程板块,并通过矩阵网格方式将科研能力培养的每个方面分解到具体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在收到督导和学生评价信息后及时修正。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必须聚焦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任务,严禁课程教学的本科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炼专业理论所隐含的逻辑路径,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开展案例研究、问题研讨、课程论文撰写及学习成果交流,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导师指导;科研活动;交互分析;隐性科研能力;显性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20年7月,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测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持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以广东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两个方面探究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交互作用,探求制约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关键因子,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一、文献梳理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彼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将主要梳理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对科研能力的影响两方面的文献。除少量代表性定性研究文献外,重点梳理实证性研究文献。
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表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指导对博士生教育经历满意度的影响最大[1]。国外研究生教育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昆士兰大学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显著影响[2]。在运用SEM模型分析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时发现,学校科研平台的完善有助于导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及科研项目的推进,进而丰富导师指导内容[3]。基于SEM模型的实证研究显示,成都市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素养、师生关系、导师指导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4]。可以认为,导师全方位指导强度越大,博士生学术热情增加的概率越高,投入科研活动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强[5]。研究人员在调查导师学术指导、学术支持、课程教学满意度时发现,博士研究生对导师学术指导满意度较高,在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研究兴趣方面不显著[6]。关于导师指导风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算结果显示,控制型和支持型导师指导风格均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造力的培养[7]。也有学者更强调良好的导师团队指导能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8],但导师对研究生学术的指导应保持一个合理的限度[9]。
研究生科研活动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献。基于149名社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科研训练可以通过培养科研兴趣来提高其科研投入,进而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1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主动性高,科研产出也较高,科研创新能力也较强[11]。有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置与实施,可以有效激发科研潜力,培养科学问题的提炼与解决能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产出水平[12]。基于补对数-对数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的运算结果显示,参与式科研对科研产出有一定提升作用,但没有显著提升科研能力的主观获得感,而自主式科研对科研产出、主观获得感方面均有显著影响[13]。调研统计还发现,研究生无论参加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均会对科研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但参与纵向课题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效果更显著[14]。有学者强调指出,开放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研究生有更多机会和渠道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而提升学术交流与沟通[15]。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设施的完善以及科研奖励制度的改进,有助于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推进,进而提升科研能力[16]。
文献梳理发现,有关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成果丰富,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测度方面要么使用显性的科研产出指标,要么选择试用隐性的科研素养,也认可导师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主要还是要么关注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要么是侧重于分析科研活动的参与对其科研能力的影响,较少文献同时分析这两个因子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也少有学者运用交互分析方法探究导师指导和科研活动的参与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本文尝试弥补以上不足,以科研能力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科研产出两个角度衡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同时分析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其交互作用,探究研究生科研能力高质量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设计
1.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由隐性科研能力和显性科研能力构成。借鉴关于科研能力构成的共识性成果[17][18],结合专家调查,将隐性科研能力区分为文献阅读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四个方面,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用均值法计算。显性科研能力即科研产出为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将CSSCI、SCI、SSCI、EI期刊论文视为高质量科研产出,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
核心解释变量。导师指导包括指导频率和指导时间,科研活动包括参加论坛次数和参加课题次数。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级、父母学历、学校科研经费以及导师职称五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描述性特征见表1所列。
表1 描述性指标分析
变量选择 | 变量名称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控制变量 | 性别(男性=1) | 0.418 | 0.494 | 0 | 1 |
年级(一年级=1) | 1.412 | 0.673 | 1 | 3 | |
父母学历(小学及以下=1) | 2.594 | 1.039 | 1 | 5 | |
学校科研经费(非常不足=1) | 2.916 | 0.885 | 1 | 5 | |
导师职称(教授或研究员=1) | 0.608 | 0.489 | 0 | 1 | |
解释变量 | 导师指导频率 | 3.376 | 1.398 | 1 | 5 |
导师指导时间 | 3.134 | 1.317 | 1 | 5 | |
参加论坛数量 | 2.546 | 2.920 | 0 | 20 | |
参加课题数量 | 0.913 | 1.111 | 0 | 6 | |
被解释变量 | 科研能力 | 3.255 | 0.459 | 1.8 | 4.6 |
文献阅读能力 | 3.416 | 0.573 | 1 | 5 | |
表达与沟通能力 | 3.222 | 0.563 | 1 | 5 | |
选题能力 | 3.270 | 0.608 | 1 | 5 | |
逻辑思维能力 | 3.157 | 0.561 | 1 | 5 | |
科研产出数量 | 0.487 | 1.094 | 0 | 6 | |
科研产出质量 | 0.122 | 0.328 | 0 | 1 |
2.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珠三角、粤东、粤北及粤西地区高校研究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3份,回收有效问卷335份,回收率为83.13%。随机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
3.模型构建
综合考虑现有实证研究成果和本文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探究导师指导、科研活动及其两者交互作用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本文设立基准模型为:
(1)
其中,是导师指导频率,是导师每次指导时间,是参加论坛次数,是参加课题次数,是控制变量,为影响科研产出的随机扰动项。下标表示研究生个体,解释变量表示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鉴于科研能力客观产出质量只有0和1两种取值,拟运用logit模型估计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硕士研究生科研产出质量的影响。考虑到论文数量为非负整数,拟选用计数模型。另,alpha检验发现95%置信区间为(0.55,1.93),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过度分散假设,选择负二项模型进行回归。
分析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交互项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
(2)
其中,表示导师指导,表示科研活动,表示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的交互项,是控制变量,为影响科研能力的其他随机扰动因素,下标表示研究生个体。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隐性科研能力的影响
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隐性科研能力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算结果见表2所列。模型1至模型5分别探究导师指导、科研活动对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影响,结论如下。
(1)导师指导频率对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5%的水平下,影响程度分别达0.044和0.04,对选题能力的影响程度达到1%水平下的0.078,对科研能力的影响程度也达到5%水平下的0.046;导师指导时间对文献阅读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导师指导频次还是指导时间都能显著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指导时间尤其能改善科研能力,影响程度达到1%水平下的0,05。综合访谈资料来看,导师每周召开例会能够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通过针对性指导改善主观感受性科研能力。
(2)课题参与次数对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为5%水平下的0.073;论坛参与次数对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下均为显著。研究生参与课题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够累积式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而参与学术论坛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改善表达与沟通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研究生年级、科研经费、父母学历对隐性科研能力也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选题能力和科研能力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研究生在文献查阅、表达与沟通、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尤其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研活动,改善科研能力;研究生父母的学历因素可能会通过家庭日常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表2 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科研能力的影响 | |||||
变量 | 文献阅读能力 | 表达与沟通能力 | 选题能力 | 逻辑思维能力 | 科研能力 |
模型1 | 模型2 | 模型3 | 模型4 | 模型5 | |
导师指导频率 | 0.044* | 0.029 | 0.078*** | 0.04* | 0.046** |
导师指导时间 | 0.058** | 0.043* | 0.019 | 0.062*** | 0.05*** |
参加论坛次数 | 0.01 | 0.021* | 0.022* | 0.019* | 0.018* |
参加课题次数 | -0.008 | 0.037 | 0.024 | 0.073** | 0.037* |
性别 | 0.00015 | 0.022 | -0.018 | 0.029 | 0.012 |
年级 | 0.096* | 0.085* | 0.168*** | 0.082** | 0.102*** |
父母学历 | 0.055* | 0.052* | 0.052* | 0.058** | 0.055** |
科研经费 | 0.118*** | 0.039 | 0.064 | 0.079** | 0.079** |
导师职称 | 0.021 | 0.111* | 0.074 | 0.094 | 0.075 |
Constant | 2.429 | 2.458 | 2.272 | 2.146 | 2.299 |
R-squared | 0.113 | 0.097 | 0.137 | 0.161 | 0.188 |
N | 335 | 335 | 335 | 335 | 335 |
*** p<0.01, ** p<0.05, * p<0.1 |
2.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显性科研能力的影响
导师指导、科研活动对研究生显性科研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研产出数量(表3中模型6)和质量(表3中模型7),模型运算结果见表3所例。
(1)在科研产出的数量方面,参与课题次数对科研产出数量在1%的水平下有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加次数每增加一次,发表论文的概率增加53.8%,而参加论坛次数对科研产出数量无显著影响。与参加学术论坛相比,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能显著提高隐性科研能力,完成科研任务的压力也对科研产出提供了促进,增加产出概率。另外,研究生年级、科研经费在1%水平下有显著影响,导师职称、父母学历也在5%水平下有显著影响。通过访谈发现,年级越高的研究生既有较强的隐性科研能力,也有参与课题的极大可能性,部分高校对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也强化了这种可能;无论学位点要求与否,导师职称越高就越有可能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研活动和论文撰写提供了条件保障。
(2)在科研产出质量方面,课题参与次数与科研产出质量在1%水平下有显著影响,而论坛参与次数对科研产出质量无影响。相较于学术论坛,参与课题越多,研究能力和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可能性越大,这是“边干边学”和熟能生巧的自然结果;导师指导频率对科研产出质量在10%水平下有显著影响,而导师指导时间长短对科研产出质量无显著影响,意味着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经常性、高效率的交流对高质量论文的撰写有很大帮助;高年级研究生有很好的研究能力,也面临着发表高质量论文完成科研任务和正常毕业的压力,年级越高越有可能发表高质量论文;导师职称对科研产出质量在5%水平下有显著影响,父母学历与科研经费对科研产出质量无影响。
表3 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 ||
变量 | 科研产出(数量) | 科研产出(质量) |
模型6 | 模型7 | |
导师指导频率 | 1.057 | 1.323* |
导师指导时间 | 1.013 | 1.184 |
参加论坛次数 | 1.023 | 1.095 |
参加课题次数 | 1.538*** | 1.625*** |
性别 | 0.624* | 0.539 |
年级 | 2.693*** 8* |
2.704*** 8* |
父母学历 | 1.279** | 1.157 |
科研经费 | 1.073*** | 1.05 |
导师职称 | 1.825** | 2.091* 8 8 |
常数项 | 0.037 | 0.001 |
Pseudo r-squared | 0.177 | 0.232 |
N | 335 | 335 |
*** p<0.01, ** p<0.05, * p<0.1 |
为进一步探讨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的相互作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机理,本文尝试运用交互项分析方法,模型运算结果见表4所例。模型8从整体上分析交互项对科研能力的影响,模型9至模型14分别表示跨专业读研与非跨专业读研、普通高校研究生与211/985重点高校研究生、导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及导师学历(博士研究生)三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模型8运算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活动这两个因素并不是各自独立作用于科研能力这个解释变量,而是存在必然的交互作用,且这种交互作用与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事实上,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活动作为两个相对立的主体行为,有着共同的指向——持续改善研究生隐性科研能力和显性科研能力。导师指导主要体现在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逻辑思维训练、文献查阅技能以及如何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等方面,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摸索,尤其是科研活动的参与,就可以通过“边干边学”和熟能生巧获得规定的科研能力。分析还发现,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跨专业研究生的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对科研能力也有显著影响,而非跨专业研究生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影响不显著;不同层次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提升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211/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而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间与参加论坛次数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无显著影响;博士学历导师的交互项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非博士学历导师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影响不显著。
表4 导师指导与科研活动交互作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
变量 | 模型8 | 模型9 | 模型10 | 模型11 | 模型12 | 模型13 | 模型14 |
导师指导频率 | 0.047*** | 0.065** | 0.027 | 0.045** | 0.07** | 0.094** | 0.037* |
导师指导时间 | 0.049*** * |
0.042 | 0.058** | 0.025 | 0.13*** | 0.072 | 0.048** |
参加论坛次数 | 0.017* | 0.019 | 0.02* | 0.023** | 0.016 | 0.025 | 0.017* |
参加课题次数 | 0.036* | -0.008 | 0.058** | 0.02 | 0.072** | 0.039 | 0.034 |
导师指导时间*参加论坛次数 | 0.012* | 0.019** | 0.003 | 0.005 | 0.018** | -0.034 | 0.015** |
性别 | 0.008 | 0.02 | 0.016 | 0.037 | -0.038 | -0.085 | 0.026 |
年级 | 0.104*** | 0.091 | 0.109** | 0.164*** | -0.086 | 0.132 | 0.102*** |
父母学历 | 0.055** | 0.056 | 0.045* | 0.056** | 0.052 | -0.01 | 0.053** |
科研经费 | 0.078** | 0.134** | 0.026 | 0.084** | 0.031 | 0.154 | 0.072** |
导师职称 | 0.09* | 0.102 | 0.101* | 0.042 | 0.184* | -0.153 | 0.109** |
Constant | 2.292 | 2.109 | 2.486 | 2.284 | 2.364 | 2.104 | 2.345 |
R-squared | 0.199 | 0.242 | 0.195 | 0.187 | 0.463 | 0.479 | 0.184 |
N | 335 | 335 | 335 | 335 | 335 | 335 | 335 |
*** p<0.01, ** p<0.05, * p<0.1 |
1.主要结论
(1)导师指导总体上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导师指导频率对文献阅读能力、选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导师指导时间对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导师指导频率和指导时间对科研产出数量均无显著影响,导师指导频率对产出质量有显著影响。
(2)研究生科研活动对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看,参加论坛次数对表达与沟通能力、选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影响,参加课题次数对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参加科研项目次数对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参加论坛次数对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无显著影响。
(3)导师指导时间与研究生参加论坛次数的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跨专业研究生、211/985高校研究生、导师拥有博士学历的研究生,其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非跨专业研究生、普通高校研究生及导师学历在硕士及以下的研究生其交互项对科研能力无显著影响。
(4)研究生年级、父母学历、科研经费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
2.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创造条件,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参与科研活动,考虑到导师人均指导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建议研究生培养单位将研究生必须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的要求制度化,同时筹集资金设立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导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或申报科研项目,从项目选题、文献查阅、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全过程指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支持并指导学生撰写学术会议论文,为沉浸式参与学术活动提供学术指导和经费支持。
(2)强化导师第一责任。导师指导必须以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为原则,聚焦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查阅、学习研讨、参与学术论坛和科研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提高隐性科研能力,并通过显性科研能力检验研究生学习成效。具体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每周例会,确保指导频率和指导效率,及时发现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集体指导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培养并不断改善研究生科研能力。
(3)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聚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构建测度隐性和显性科研能力的指标体系,以此为标准梳理课程设置,重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课程板块,并通过矩阵网格方式将科研能力培养的每个方面分解到具体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在收到督导和学生评价信息后及时修正。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必须聚焦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任务,严禁课程教学的本科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炼专业理论所隐含的逻辑路径,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开展案例研究、问题研讨、课程论文撰写及学习成果交流,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