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学中的实践需要通过两个步骤实施:第一,是从理论上理清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功能;第二,是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历史课程。
关键词:立德树人 历史教学目标 达成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52;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教学要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需要有相关理论依据为指导进行不断地实践,从而改变重知识传授、轻世界观价值观构建的旧有教学方式。做到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指导,达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教育人才的目的,需要有两方面的举措。
一、从理论上理清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功能
1.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国家教育规划的核心和重点[1-2]。
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地方高师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工作重点。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了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地方高师历史专业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应该做到三个基本认识。第一,地方高师历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高尚师德的基础教育人才。第二,历史学科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保存和传承民族记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第三,地方高师历史教学应该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和迎接国际挑战,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3-4]。
2.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国家教育的基本方针,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课程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依据、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果达成考核标准。例如,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定会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进行修订,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当代历史学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具备扎实的史学理论功底与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坚实学科专业基础与卓越创新能力、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与宽广国际视野,能在中等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教育师范人才。教师的教学也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5]。
(2)评价功能。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是地方高师历史学科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评价过程中,按照立德树人具体要求可以确定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即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科研育人。立德树人是学院四个育人角度核心和出发点,也是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课程育人的目标是,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引领。历史课程是否能够完成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是评判课程好坏的标准,通过历史课程就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在教学行为和知识内容方面的设定和具体要求,并且通过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验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科育人的目标是,发挥历史学科优势,把历史学中的思政因素和育人内容发掘出来,结合专业的发展进行开发和利用。活动育人的目标是,打造一系列有特色、见成效的围绕立德树人主题学生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科研育人的目标是,教师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6-7]。
(3)规范功能。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对地方高师历史课程教学、学科建设、学生活动、教师科研都具有规范作用。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规范教师对历史课程内容的处理手段;教学活动的安排方式;教学进程的控制情况。历史专业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把德育教育摆在与知识技能训练一样高的位置,才能将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是规范学院对历史学科顶层设计的方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科要培养的是基础教育一线的历史教师,这些未来的历史教师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外,还要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活动方面,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是学生活动的核心。学生活动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活动方式都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例如,在传统文化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化自信这个基点,认真、仔细地梳理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特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孝、忠诚等因素。教师在科研中能够与学生互动,从而起到带动学生学术思考的目的。教师科研成果能够向教学实践转化,能够将科研成果切实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8]。
二、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历史课程
1.调整教学理论策略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不单纯是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而是强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所以要改变旧有的以知识传递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健全的社会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对辛亥革命的讲述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史料进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最终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共和理想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并且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另外,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和检验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应该将学生主体教学方式与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动力。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承受者。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历史问题,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例如,在讲授中国先秦思想家的时候,不但要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经典著作进行讲解,更要强调先秦思想家地对德育的重视,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勤政爱民矣”。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思考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2.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要达到以学生中心的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就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历史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所谓的历史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三大模块和线上线下两大空间。
三大教学模块是指:第一,教师课前准备教学模块。教师将线性的、以时间为主轴的历史教材拆解成以具体事件为要点的知识。教师在课前把相关资料以线上平台方式发给学生,并提前给出历史问题,用课前预习备案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方式。以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为例,教师要在学生预习预案中提出至少5个与史实相关的背景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前掌握。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为完全的学习主体,但是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基本功的训练。
例如,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先对古代手工业的分类有大致了解。在丝织、冶金、制陶瓷灯手工业部门,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历朝历代在手工业方面都有哪些突出贡献?能否举出一两个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在手工业发展中做出了哪些有意的探索?手工业技术对现代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为完全的学习主体,但是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基本功的训练。这种训练包括如何检索文献,如在中国知网、读秀、超星中查阅资料的方法。在网络文献大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正确的史料,教师需要给学生推荐相关的权威著作,以确保学生获得史料的质量和数量。
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模块。在这个部分,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学生可以在预先的分组中推选一名成员所为主述,通过主述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如果学生多数对史实有较好了解,便可以直接抛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当堂讨论分析。以近代工业兴起为例,课前通过预设问题环节,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基本背景。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讨论汇报的形式切入知识内容。每组派出代表,讲一个近代史上发展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其发展经历的阐述,让学生们慢慢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仍然是学习主体,在课题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在每组学生汇报之后,需要用5-10分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汇报给以评价。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历史资料是否准确丰富。在这里可以考查学生检索并整理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史实的掌握情况。第二,对问题的分析是否逻辑清晰。这里是考查学生对历史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结论是否正确。这里可以考察学生的历史观是否正确。第四,PPT制作或者背景音乐的选择是否合理。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教学相关能力。第五,主述的表达。这里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六,时间掌控情况。这里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阐述明白一个具体问题。以上六个方面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立体式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9-10]。
第三,学生课后训练模块。学生预习、教师课题教学、课后辅导、学生课后训练复习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以上四个教学步骤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闭环模式。教师的课后辅导以线上辅导为主。线上辅导的特点是不限时间和地点,可以让师生在较为广阔空间和自由的时间交流学习心得。教师的课后辅导是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掌握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同时训练案的反馈,也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反思和调整。所以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所教学学习反思。教师就课上学习内容以选择题、问答题、改错题、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考核结果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例如,针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问题写8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主要论述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要求有述有论。这样的小论文既能考核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这段历史史实的了解程度,更能够考查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指引下教师在历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效果。
结论
总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影响着地方高师院校师生的教学活动,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地方高师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柱。要尽量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把历史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凸现出来,改变只重知识不重思想的旧有授课方式,更要结合学科建设、学生活动、教师科研这四个方面,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融入整个教学相关环节中。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立德树人 历史教学目标 达成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52;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教学要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需要有相关理论依据为指导进行不断地实践,从而改变重知识传授、轻世界观价值观构建的旧有教学方式。做到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指导,达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教育人才的目的,需要有两方面的举措。
一、从理论上理清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功能
1.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国家教育规划的核心和重点[1-2]。
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地方高师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工作重点。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了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地方高师历史专业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应该做到三个基本认识。第一,地方高师历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高尚师德的基础教育人才。第二,历史学科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保存和传承民族记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第三,地方高师历史教学应该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和迎接国际挑战,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3-4]。
2.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国家教育的基本方针,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课程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依据、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果达成考核标准。例如,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定会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进行修订,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当代历史学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具备扎实的史学理论功底与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坚实学科专业基础与卓越创新能力、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与宽广国际视野,能在中等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教育师范人才。教师的教学也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5]。
(2)评价功能。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是地方高师历史学科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评价过程中,按照立德树人具体要求可以确定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即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科研育人。立德树人是学院四个育人角度核心和出发点,也是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课程育人的目标是,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引领。历史课程是否能够完成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是评判课程好坏的标准,通过历史课程就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在教学行为和知识内容方面的设定和具体要求,并且通过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验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科育人的目标是,发挥历史学科优势,把历史学中的思政因素和育人内容发掘出来,结合专业的发展进行开发和利用。活动育人的目标是,打造一系列有特色、见成效的围绕立德树人主题学生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科研育人的目标是,教师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6-7]。
(3)规范功能。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对地方高师历史课程教学、学科建设、学生活动、教师科研都具有规范作用。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规范教师对历史课程内容的处理手段;教学活动的安排方式;教学进程的控制情况。历史专业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把德育教育摆在与知识技能训练一样高的位置,才能将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是规范学院对历史学科顶层设计的方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科要培养的是基础教育一线的历史教师,这些未来的历史教师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外,还要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活动方面,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是学生活动的核心。学生活动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活动方式都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例如,在传统文化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化自信这个基点,认真、仔细地梳理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特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孝、忠诚等因素。教师在科研中能够与学生互动,从而起到带动学生学术思考的目的。教师科研成果能够向教学实践转化,能够将科研成果切实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8]。
二、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历史课程
1.调整教学理论策略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不单纯是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而是强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所以要改变旧有的以知识传递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健全的社会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对辛亥革命的讲述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史料进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最终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共和理想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并且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另外,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和检验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应该将学生主体教学方式与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动力。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承受者。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历史问题,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例如,在讲授中国先秦思想家的时候,不但要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经典著作进行讲解,更要强调先秦思想家地对德育的重视,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勤政爱民矣”。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思考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2.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要达到以学生中心的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就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历史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所谓的历史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三大模块和线上线下两大空间。
三大教学模块是指:第一,教师课前准备教学模块。教师将线性的、以时间为主轴的历史教材拆解成以具体事件为要点的知识。教师在课前把相关资料以线上平台方式发给学生,并提前给出历史问题,用课前预习备案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方式。以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为例,教师要在学生预习预案中提出至少5个与史实相关的背景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前掌握。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为完全的学习主体,但是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基本功的训练。
例如,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先对古代手工业的分类有大致了解。在丝织、冶金、制陶瓷灯手工业部门,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历朝历代在手工业方面都有哪些突出贡献?能否举出一两个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在手工业发展中做出了哪些有意的探索?手工业技术对现代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为完全的学习主体,但是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基本功的训练。这种训练包括如何检索文献,如在中国知网、读秀、超星中查阅资料的方法。在网络文献大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正确的史料,教师需要给学生推荐相关的权威著作,以确保学生获得史料的质量和数量。
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模块。在这个部分,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学生可以在预先的分组中推选一名成员所为主述,通过主述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如果学生多数对史实有较好了解,便可以直接抛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当堂讨论分析。以近代工业兴起为例,课前通过预设问题环节,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基本背景。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讨论汇报的形式切入知识内容。每组派出代表,讲一个近代史上发展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其发展经历的阐述,让学生们慢慢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仍然是学习主体,在课题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在每组学生汇报之后,需要用5-10分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汇报给以评价。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历史资料是否准确丰富。在这里可以考查学生检索并整理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史实的掌握情况。第二,对问题的分析是否逻辑清晰。这里是考查学生对历史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结论是否正确。这里可以考察学生的历史观是否正确。第四,PPT制作或者背景音乐的选择是否合理。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教学相关能力。第五,主述的表达。这里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六,时间掌控情况。这里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阐述明白一个具体问题。以上六个方面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立体式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9-10]。
第三,学生课后训练模块。学生预习、教师课题教学、课后辅导、学生课后训练复习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以上四个教学步骤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闭环模式。教师的课后辅导以线上辅导为主。线上辅导的特点是不限时间和地点,可以让师生在较为广阔空间和自由的时间交流学习心得。教师的课后辅导是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掌握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同时训练案的反馈,也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反思和调整。所以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所教学学习反思。教师就课上学习内容以选择题、问答题、改错题、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考核结果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例如,针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问题写8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主要论述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要求有述有论。这样的小论文既能考核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这段历史史实的了解程度,更能够考查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指引下教师在历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效果。
结论
总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影响着地方高师院校师生的教学活动,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地方高师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柱。要尽量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把历史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凸现出来,改变只重知识不重思想的旧有授课方式,更要结合学科建设、学生活动、教师科研这四个方面,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融入整个教学相关环节中。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