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近年来教育领域在教学内容、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教学是育人取向的重要载体,开发与选择正确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尤其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他们思维逻辑尚不清晰,若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新课程资源优势,则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实效性,对于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初中历史及法制意识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初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以历史音像、历史教科书、乡土社区历史等资料资源为参照明确内容,使得初中历史新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得以实现高效开发,促进初中法制意识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法制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人们对法制相关知识的理解与人的法制的集合体,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教育教学中,人们常将法制意识教育理解为让学生遵守法律,实际上,培养初中生法制意识的目的还有让更多的人重视法律制度,潜移默化中形成严格执行法律制度的思想意识,即培养人们对法律实践的能动反映与内在自觉。本文将探究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法制意识教育,根据教育教学现状,尝试提出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用法护法意识、遵法守法意识、知法学法意识教育效果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自由平等观念,进而为构建法治社会添砖加瓦,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中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法制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
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一切能为历史教学服务、有利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均可以列入历史课程资源的范畴。这包括物质性的课程资源,人力性的课程资源;校内的课程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传统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资源和科技成果。不同的历史课程资源均可通过历史教科书、乡土社区历史、历史音像资料等载体和渠道加以开发利用。初中历史课程法制教育资源同样可以通过上述数种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素来是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它们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初中历史课程进行法制意识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包含课程标准和选用教材在内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2.初中历史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思想品德养成阶段,基于此,开展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课程教学被赋予法制意识教育责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变迁情况,使学生了解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这些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初中历史课程涵盖近200个内容标准,其中法制意识、国际法相关内容标准约30个,并且还有大量第二课堂资源尚未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够推进学生对法制意识教育内容的理解[2]。
3.教育资源开发形式
从广义角度上看,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教育资源均为历史课程资源,教育资源包括人力性课程、物质性课程;校内课程、校外课程;传统图书资料与教科书、现代网络资源与科技成果等。开发上述历史课程资源过程中,可以将其转变为历史音像资料、乡土社区历史资料,或者将其编入历史教科书中,进而依托载体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也是如此,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开发资源,在这里需要注意,应秉承着“因地适宜”的原则,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资源开发[3]。
二、开发乡土社区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
1.开发地选址
乡土社区史区别于城市,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诸多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以空间为载体呈现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值得初中生去学习。根据实践调查发现,存在于乡土社区的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和初中生所需知识相近,如果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则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课所需知识感悟的加深[4]。本次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希望能够在研究中寻求乡土社区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途径,找到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2.实践开发
实践方面,在开发地玉林乡土社区采取的历史法制意识资源开发方式包括两种。其一,带领学生到当地了解风土人情,到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各段历史,还可以邀请法制史知情人参与活动,以采访方式掌握更多乡土法制史,这个阶段收集到大量民国时期玉林市各地法律实施资料,包括一小部分清末时期法制内容资料。其二,邀请当地历史相关从业者进行法制讲座,活动采取全程录制的方式形成历史教育资料,让他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同样以录制视频方式给学生播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让人们了解法制破坏带来的严重影响,加深初中生学习印象,及加强了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5]。
3.历史资源开发
初步了解当地历史后,可以邀请历史专家、相关学者等开展“法制故事”讲座,通过查询族谱、地方文献、地方志书方式进一步掌握历史法制内容,如1792年间的《玉林州志》、1894年间的《玉林州志》、1909年间的《玉林州乡士历史教科书》,还有清代乾隆年间的《兴业县志》、民国年间的《兴业县志》等,《可爱的玉林》《玉林市志》《玉林文史资料》等出自于近现代,由今人所著。对玉林历史上的法制情况进行收集与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还能够为未来玉林法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对当地历史遗迹进行考察分析,带领学生查找玉林清明时代诚信、明理、好学历史故事,自执行科举制后,玉林人才辈出,因为明清年间居民好学、博识,玉林市城北高山村还被人们称为“进士村”,可以到这些地方考察,进而窥视封建时代下法制形态与法制特征。
三、开发历史音像资料法制意识教育资源
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现今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领域普及,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音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在选择音像资料内容时,要注意必须排除与历史事实不符的作品,可以选择与历史实际相符或接近的法制文献纪录片、影视作品、娱乐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等[6]。
历史记录片拍摄场景还原度高,给人以真实、可信、震撼的感受,在学生面前再现某一历史场景,可以解答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诸多疑问,且加强理解,有着其他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来说,一些影视作品或娱乐性节目虽然与历史实际相似,但更注重观赏性,或多或少用了夸张的手法或者经过创作加工,可信度大打折扣。但是,这些资源中特有的历史时期社会历史风貌、时代法制特点营造出独特的历史语境,对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时期观看音像得以产生不同的想法,对历史的理解程度也随之变化,对于学生学习不无裨益。法制意识教育资源是初中历史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直至今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仍致力于开发新的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以法制为题材的历史作品数量也逐年增加,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育情况选用。
四、初中历史新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对策与教学建议
1.针对教材资源中法制意识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数不胜数,但内容并不集中,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进而应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对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培养部分进行深度挖掘。与此同时,为了将复杂的法制内容简化,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可以采取名人事迹与法制教育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众所周知,“法治”思想由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韩非子提出,发展至汉代时期,“内法外儒”治国策略得以实施。文化大革命风波后,党组织与广大民众都意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做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条件[7]。法治建设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仅有从古至今的国内法治内容,还提及国外的一些法制制度。基于此,可以说法制素材是初中历史教材不可或缺的内容,任课教师教学中要对法制内容有充分认识,并且深度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内容,联系实际教育情况加以引导,加强学生对法制内容的学习印象。
2.历史教学中创新法制意识教育模式
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大了历史教学难度。传统教学形式难以满足新课标要求,对任课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形式与方法,如在历史课上通过开展历史情景剧、辩论会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的PPT,或者为学生播放历史上与法制内容相关的影片,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8]。
3.结合历史学科综合特点强化学生法制意识
社会发展过程即是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初中历史任课教师应认识到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路必然坎坷,但这也是现代教育转型、实现法制普及的重要契机。对比西方国家与中国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虽然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容,但却没有真正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封建专制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多年,民主传统则存在时间相对较短。相比之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传统历经长期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更要加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制观,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实际教育期间,可以对比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让学生看到民主法制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民众的民主权益得到维护,为初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教育提供了机会[9]。
4.明确历史知识与法制意识教育内容间的关系
法制意识教育内容具有丰富、复杂的特点,初中生难以在一朝一夕间掌握。教师如若过于依赖有限的课上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且学生间学习特点、效率不同,进而在课程上无法在开展历史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法制知识。因此,教师要明确历史教学和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虽然二者同时出现在历史教材中,但二者是同样重要的,不能顾此薄彼,将历史课堂变成法制教育课堂也是不允许的。在这里要注意,法律知识教育并不等同于法制教育,初中历史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中外各个阶段历史知识内容,法制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门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更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也是宣扬法制知识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历史课堂上依据教学所需介绍相关的法制内容是必需的,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并不是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唯一原因,重要原因还在于使学生意识到法制建设的意义所在,进而将学生培养成知法、守法的公民[10]。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为祖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这一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至关重要,决定着日后学生个人法律水平与法制意识能否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计的一部分。初中历史课程中涵盖大量法制意识教育内容,也是法制教育的一线阵地,教师承担着传授学生法制知识与正能量的重任。基于此,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也尤为重要,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法制意识教育期间,教师不仅要详细讲解选修课中的相关知识,还应不断拓展教育内容,深度挖掘课本外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法制意识教育内容,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法制意识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举措落实,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渗透法制教育到历史教学中。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法制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人们对法制相关知识的理解与人的法制的集合体,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教育教学中,人们常将法制意识教育理解为让学生遵守法律,实际上,培养初中生法制意识的目的还有让更多的人重视法律制度,潜移默化中形成严格执行法律制度的思想意识,即培养人们对法律实践的能动反映与内在自觉。本文将探究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法制意识教育,根据教育教学现状,尝试提出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用法护法意识、遵法守法意识、知法学法意识教育效果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自由平等观念,进而为构建法治社会添砖加瓦,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中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法制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
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一切能为历史教学服务、有利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均可以列入历史课程资源的范畴。这包括物质性的课程资源,人力性的课程资源;校内的课程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传统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资源和科技成果。不同的历史课程资源均可通过历史教科书、乡土社区历史、历史音像资料等载体和渠道加以开发利用。初中历史课程法制教育资源同样可以通过上述数种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素来是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它们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初中历史课程进行法制意识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包含课程标准和选用教材在内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2.初中历史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思想品德养成阶段,基于此,开展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课程教学被赋予法制意识教育责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变迁情况,使学生了解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这些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初中历史课程涵盖近200个内容标准,其中法制意识、国际法相关内容标准约30个,并且还有大量第二课堂资源尚未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够推进学生对法制意识教育内容的理解[2]。
3.教育资源开发形式
从广义角度上看,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教育资源均为历史课程资源,教育资源包括人力性课程、物质性课程;校内课程、校外课程;传统图书资料与教科书、现代网络资源与科技成果等。开发上述历史课程资源过程中,可以将其转变为历史音像资料、乡土社区历史资料,或者将其编入历史教科书中,进而依托载体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也是如此,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开发资源,在这里需要注意,应秉承着“因地适宜”的原则,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资源开发[3]。
二、开发乡土社区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
1.开发地选址
乡土社区史区别于城市,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诸多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以空间为载体呈现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值得初中生去学习。根据实践调查发现,存在于乡土社区的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和初中生所需知识相近,如果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则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课所需知识感悟的加深[4]。本次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希望能够在研究中寻求乡土社区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途径,找到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2.实践开发
实践方面,在开发地玉林乡土社区采取的历史法制意识资源开发方式包括两种。其一,带领学生到当地了解风土人情,到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各段历史,还可以邀请法制史知情人参与活动,以采访方式掌握更多乡土法制史,这个阶段收集到大量民国时期玉林市各地法律实施资料,包括一小部分清末时期法制内容资料。其二,邀请当地历史相关从业者进行法制讲座,活动采取全程录制的方式形成历史教育资料,让他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同样以录制视频方式给学生播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让人们了解法制破坏带来的严重影响,加深初中生学习印象,及加强了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5]。
3.历史资源开发
初步了解当地历史后,可以邀请历史专家、相关学者等开展“法制故事”讲座,通过查询族谱、地方文献、地方志书方式进一步掌握历史法制内容,如1792年间的《玉林州志》、1894年间的《玉林州志》、1909年间的《玉林州乡士历史教科书》,还有清代乾隆年间的《兴业县志》、民国年间的《兴业县志》等,《可爱的玉林》《玉林市志》《玉林文史资料》等出自于近现代,由今人所著。对玉林历史上的法制情况进行收集与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还能够为未来玉林法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对当地历史遗迹进行考察分析,带领学生查找玉林清明时代诚信、明理、好学历史故事,自执行科举制后,玉林人才辈出,因为明清年间居民好学、博识,玉林市城北高山村还被人们称为“进士村”,可以到这些地方考察,进而窥视封建时代下法制形态与法制特征。
三、开发历史音像资料法制意识教育资源
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现今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领域普及,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音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在选择音像资料内容时,要注意必须排除与历史事实不符的作品,可以选择与历史实际相符或接近的法制文献纪录片、影视作品、娱乐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等[6]。
历史记录片拍摄场景还原度高,给人以真实、可信、震撼的感受,在学生面前再现某一历史场景,可以解答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诸多疑问,且加强理解,有着其他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来说,一些影视作品或娱乐性节目虽然与历史实际相似,但更注重观赏性,或多或少用了夸张的手法或者经过创作加工,可信度大打折扣。但是,这些资源中特有的历史时期社会历史风貌、时代法制特点营造出独特的历史语境,对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时期观看音像得以产生不同的想法,对历史的理解程度也随之变化,对于学生学习不无裨益。法制意识教育资源是初中历史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直至今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仍致力于开发新的法制意识教育资源,以法制为题材的历史作品数量也逐年增加,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育情况选用。
四、初中历史新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对策与教学建议
1.针对教材资源中法制意识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数不胜数,但内容并不集中,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进而应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对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培养部分进行深度挖掘。与此同时,为了将复杂的法制内容简化,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可以采取名人事迹与法制教育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众所周知,“法治”思想由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韩非子提出,发展至汉代时期,“内法外儒”治国策略得以实施。文化大革命风波后,党组织与广大民众都意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做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条件[7]。法治建设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仅有从古至今的国内法治内容,还提及国外的一些法制制度。基于此,可以说法制素材是初中历史教材不可或缺的内容,任课教师教学中要对法制内容有充分认识,并且深度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内容,联系实际教育情况加以引导,加强学生对法制内容的学习印象。
2.历史教学中创新法制意识教育模式
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大了历史教学难度。传统教学形式难以满足新课标要求,对任课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形式与方法,如在历史课上通过开展历史情景剧、辩论会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的PPT,或者为学生播放历史上与法制内容相关的影片,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8]。
3.结合历史学科综合特点强化学生法制意识
社会发展过程即是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初中历史任课教师应认识到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路必然坎坷,但这也是现代教育转型、实现法制普及的重要契机。对比西方国家与中国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虽然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容,但却没有真正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封建专制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多年,民主传统则存在时间相对较短。相比之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传统历经长期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更要加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制观,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实际教育期间,可以对比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让学生看到民主法制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民众的民主权益得到维护,为初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教育提供了机会[9]。
4.明确历史知识与法制意识教育内容间的关系
法制意识教育内容具有丰富、复杂的特点,初中生难以在一朝一夕间掌握。教师如若过于依赖有限的课上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且学生间学习特点、效率不同,进而在课程上无法在开展历史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法制知识。因此,教师要明确历史教学和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虽然二者同时出现在历史教材中,但二者是同样重要的,不能顾此薄彼,将历史课堂变成法制教育课堂也是不允许的。在这里要注意,法律知识教育并不等同于法制教育,初中历史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中外各个阶段历史知识内容,法制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门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更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也是宣扬法制知识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历史课堂上依据教学所需介绍相关的法制内容是必需的,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并不是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唯一原因,重要原因还在于使学生意识到法制建设的意义所在,进而将学生培养成知法、守法的公民[10]。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为祖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这一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至关重要,决定着日后学生个人法律水平与法制意识能否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计的一部分。初中历史课程中涵盖大量法制意识教育内容,也是法制教育的一线阵地,教师承担着传授学生法制知识与正能量的重任。基于此,初中历史法制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也尤为重要,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法制意识教育期间,教师不仅要详细讲解选修课中的相关知识,还应不断拓展教育内容,深度挖掘课本外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法制意识教育内容,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法制意识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举措落实,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渗透法制教育到历史教学中。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