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更加凸显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综合的发展。小学时期是学生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生还是很单纯的,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良好培养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微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材是有着很强的思想性的,其中包含丰富的内容,既有描写壮丽山河的,也有蕴含人生道理的,是进行德育的优秀素材。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有着它的巨大优势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深入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挖掘、分析,利用多样化的渠道与手段来进行更加有效的德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实现健康发展。从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出发,将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渗透到德育中,能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学的初衷就是教书育人,既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进行思想品德等良好品质的培养,所以,学校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学校的文化氛围往往是比较浓厚的,有着丰富的师资,还有经过美化的校园,学生也都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的,这对于德育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视德育的,始终有着德育优先的理念。学校要利用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进行德育,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对他们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语文是一门比较基础性的学科,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我们的文化与历史人物等,他们的情操、精神就能够对学生品质产生影响。所以,小学语文其实与德育是有着天然的联系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有着它的优势,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环[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要性
1.提升教师素质教育水平
素质教育以学生诸多方面同步发展为目标指引教师展开教书育人活动,除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外,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亦属于关键,这关乎全民族素质的提升。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书写华章的“执笔者”,只有小学生道德修养较高,认同社会主义,树立“四个意识”,才能下笔有力,创造美好未来,为此语文教师要突出素质教育未来性、发展性、全面性特点,在教学中能渗透德育,提升自身素质教育水平,在正确教学观指引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2]。
2.统筹与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语文是学生学习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它具有包容性、人文性、工具性,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还能在开放的文化视野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实则是教师统筹与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过程,助力教师看到语文知识不同侧面,在德育基础上网罗更多内容,通过加工处理,使语文更具育人价值[3]。
3.助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从表面上看,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存在区别,前者强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语言应用等能力,后者则关注学生情感观念、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德育与语文教学并不冲突,与“五育融合”要求相符,通过渗透德育可拓宽语文教学范围,为更多教学手段及育人内容的利用铺平道路,使语文教学更有活力,达到智育、德育并行目的,助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在新时代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三、小学语文教育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 转变教学观念,渗透德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都是单向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所以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结合是很有限的,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差。采用这样的模式对于学生品质、素养的培养是很有限的,德育渗透的效果也并不好。所以,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要改变他们的教学观念。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要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特征,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德育的渗透。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会有偏差,教师必须要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这样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效果[4]。
2. 基于课文讲解,渗透德育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地认识与总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用教材,能够按照课本的教学内容,准确地根据生活实践以及教师本人的经验,向学生传递出真正的价值理念。因此,语文教师在给中小学生们上《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上课时,也就可以注重于向中小学生们介绍一些关于戚继光的英雄事迹,并详尽地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生平以及那个阶段的社会历史状况,与当今的幸福生活进行一个鲜明的对照,这样才能使小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位历史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应该喜爱自己的国家,懂得当今的幸福生活得来不易,也就会愈加珍视现在所有的一切。如果学生比较熟悉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就会增强对历史人物思想与情感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掌握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就可以比较深入地掌握课文内涵,从而增强了学习能力[5]。
3.结合课外阅读,渗透德育
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教材中的内容,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够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符合他们特点的阅读书籍,如《三毛流浪记》以及《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些也是有着一定的德育意义的。学生通过对于这些书籍的阅读,能够使情感变得更加丰富,也能对社会有更多的认识,对他们进行启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优良的思想品德。另外,寓言就是课外读本中比较常见的题材,且往往都是有着一定道理蕴含在其中的,可以给学生带来启发。比如《揠苗助长》,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只是有热情是不行的,如果急于求成的话,反而会出现不好的结果。通过对于文章的学习与感悟,学生们就可以了解这种道理,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影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6]。
4.创设生活情境,渗透德育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间的结合,应在两者间构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品味生活、在生活中感知学习等,使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得到真正达成。而德育也是时时刻刻渗透在我们生活当中的,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践行的,所以生活和教学相结合非常有必要。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也应结合实际的文本内容,实现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德育渗透真正实现。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结合生活,用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和父亲间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情呢?”引发学生的回忆、思考,并让学生畅谈自己当时的体会和想法等,进而对文本当中的父子亲情有更加深刻认知和体会。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能感知到父亲的不易,从而更好地做到孝敬、尊重父母等。这种方式实现了德育和语文教学的结合[7]。
德育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德育的内容和深层次的含义还无法准确理解。对此,教师便需尽量丰富教学形式,极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将教学内容融入娱乐活动中,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德育内容的真正含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操,使德育工作内容能够在实践的各环节不断渗透实施,逐渐辅助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切实提升德育工作效果。以《大自然的启示》等环保主题为活动课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或者公园范围开展环保主题的宣传,举行垃圾分类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主动形成环保意识和技能,加强对环境的热爱思想,自主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形成热爱环境和生活的品质。
5.发挥榜样作用,渗透德育
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三观还未形成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还不健全,特别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小学生除了在家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可以说,除了父母,老师就是学生最重要的人,因此,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是非常强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对小学生的影响力,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也能在道德教育中不知不觉地发挥作用。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说话时一定要文明礼貌,不大声说话,不骂人,不吐脏字,要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多用敬语,给别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也不要盲目求快,写得特别潦草,最好用工整的楷书或者行书,这样写出来的板书特别的美观,又便于学生看懂,非常规范,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6.写作教学联合,渗透德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教学,不但能够锻炼学生掌握更为熟练的语言运用技能,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写作可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增强信息的交流。写作内容与生活实际高度相关,多数写作素材均源于生活,因此教师需侧重辅助学生积极从生活中总结和挖掘可用素材,提升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发扬身边的美好思想及行为,并在写作中融入真实的情感,并运用学科表达技巧进行修饰。教师实施的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让为学生创设情感环境,更为注重实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主动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对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8]。
例如:在设置写作主题时,教师便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真实遇到的事件,或者对事件的体验和感受等,能够真切体验到亲人的爱,通过身边的生活小事来提升学生感悟生活和情感的能力,同时让其能够充分享受自然和生活,形成热爱家庭和亲友的能力,从中也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通过参与写作练习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文学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教师也需从中引导,让学生积极获取正向的品质和力量。在组织写作教学活动时融入德育教学,同时联系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这样学生便可获得更为全面的学科素养培养,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可同步实现情感及品质的提升。可见,写作教学的目标并不单纯是让学生掌握单一的学科技能,而是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关注的视角投入到生活中,在写作中领会和践行道德品质的目标,让学生明确自我改进和提升的方向,这样才能实现更深层面的思想教育渗透效果,实现学科教学的真正意义。
结语
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更加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教育需要在孩子时代就开始,小学生都是很单纯的,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校园、家庭以及社会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学校应该将学科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要加强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小学的语文教师们在课堂中,需要对学生加以激励和指导,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和良好人生态度,使学生们形成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有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底线,通过努力学习,不怕困难,作为一个有志向、有品德、讲文明、懂礼仪的合格的社会主义领导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也涉及很多不同的方面,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以及德育的兴趣。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也能丰富他们的情感,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熏陶,还应该加强德育方面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切身地去感受,这样也能够提高德育的效果。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