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逐步提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结合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加强情感教育,提升引导力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语文阅读知识碎片化、阅读浅显化、训练表层化等问题,紧紧围绕指向深度教学这一理念力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指向深度学习的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学习与运用规律,而不是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维观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的变化,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了解阅读背后所涉及的各项信息,探索更全面的阅读内容,学生应该融入阅读情境中,感悟阅读创作中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况。 指向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对阅读环节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探索阅读之外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向。在阅读环节,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学生要通过个人的能力以及所积累的经验来加强对阅读环节所涉及的各项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主动对知识进行筛选和加工。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良性循环中来积累学生个人理论知识,提升其阅读能力。可以说,指向深度学习模式的学习形式,更突出知识获取的全面性,由点到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灵活处理个人所遇到的阅读问题。结合学生以往阅读实际来看,学生只是浅显地理解阅读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对于知识全面掌握力不足,对于内容层次有深度的文章理解起来并不容易。通过指向深度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高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对各个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促进其自身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向深度学习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知识碎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碎片化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所学到的各项知识联系到一起,面对众多繁杂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力度不足,也没有及时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巩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来全面引导学生,对于新讲授的知识无法将其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学习经验相联系,学生在学习当中无法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缺少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又无法专注于某一件事,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
2.阅读教学浅显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借助各项事务所表达的真实情感,理清文章脉络,也要透过表层看本质[2]。但是从实际阅读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字面化的状态,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也并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先通篇阅读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个人情况;通过听视频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在固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展开阅读并归纳文章当中的自然段落以及重点内容。学生在长时间阅读中,思想上会形成一个固有模式,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况了解不深,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使其关注重点不应当放在对字面的理解。
3.阅读训练表层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阅读,但是阅读训练过于表层化,并没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阅读的真正含义。阅读既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同时也是一种传递。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文化内涵去探究文章中的核心思想,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而不是通过某一个重点例句来形式化地开展阅读教育。学生在阅读当中,应当明确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中各项构成元素,通过情感体验去最大程度还原作者创作心境。 指向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明确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定位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想要落实指向深度学习形式,需要教师认识到传统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阅读模式已无法适用当前学生发展需要[3]。教师要认识到深度学习是当前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通过有效引导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高阶思维能力来看,作为指向深度学习的一个核心特质,直接表现为学生在语文阅读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判断以及情感认知各个方面的特性。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思维,阅读素养当中所突出的特点,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其中存在的不足。
举例来说,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圆明园的建设由来,在战争年代圆明园发生的变故是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在网络当中搜索资源,了解圆明园历史事件,在各类材料记载中去深度思考还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既要激发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也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圆明园的毁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理念早已被改变,作为后辈不能替先辈去原谅侵略者的种种行为,但同时也要以理性的发展角度来看待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丰富语文阅读课程内容
从学生阅读环节所展现出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阅读碎片化浅显化问题较为严重,学生无法整合和转换知识,不能够将其联系成一个知识体系,无法实现跨学科的活灵活用。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整合阅读内容丰富性,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整合系统多维性,包括校内外的信息系统、学生管理平台、教师教学平台等诸多内容。与此同时,也要整合过程动态性,了解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观点、新理论,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更新优化学生阅读架构,善于打破思维模式的固化[4]。对于教师来说,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核心知识为重点,由表层到深层地加以引导,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以辩证统一的思想看问题。
举例来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旨,了解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鲁迅先生为旁人想得多,更注重集体利益的高贵品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体会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关联性,总结概括其中心思想,也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体会伯父含义深刻的语言表达。教师要通过引导式教育,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既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要探究其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通过作品来深层次了解鲁迅先生的为人。
3.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指向深度学习模式,教师要正确把握深度学习所体现出的基本要素,在引导学生过程中,要让学生将个人所获得的信息与实际生活经历以及主观思想、客观环境等内容来进行结合[1],通过生活经历与理论知识去理解阅读当中所体现出的各类信息,并对其中所涉及的观点等进行论证和判断,对于教师来说,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外在行为所展现出的内在思想,具备由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听取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内容,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分析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层次,在阅读环节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实际行动,明确学生学习需求,并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下来帮助学生提供适宜指导。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通过测试以及日常阅读活动来综合分析学生的阅读水平。
举例来说,在《丝绸之路》教学环节,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丝绸之路”的实际理解度并不深,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对于张骞的丰功伟绩并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这就需要在阅读当中找到答案,教师要让学生去了解丝绸之路背后所体现出的价值,通过深度学习来感悟张骞坚定的信念以及必胜的决心。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要塑造责任感与使命感,不仅要正确认识这一段历史,也要深度探索丝绸之路的价值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贡献,提高民族自豪感,同时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品质精神。在教学当中,教师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他们主动思考在那个历史年代,在高山荒野中探索发展之路,除了坚毅的品质还涉及哪些内容。
4.加强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能力需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作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加深感悟,激发自身深度学习意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大多体现在学生思维架构以及生活经历的差异上。学生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以及其自身文化涵养对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起着重要影响,教师想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需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来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潜在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字里行间的文字表达中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打破传统学习观念的限制,以创新创造的角度去了解色彩斑斓的世界,让学生能够通过个人所学来常识自主学习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来提升学生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维。
举例来说,在《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认识其中的生字生词,也要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背诵父亲教导的话,结合文章内容来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能够从浅显的字面意思联想到人生,在困境中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尝试与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去探究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当前极具韵味的罗马广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对“条条大路通罗马”展开探讨。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了解他们在阅读当中所体现出的差异化并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5.开展问题式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指向深度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进行自主探究,改变传统课堂学生思维方式固化的弊端,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来开展教学任务。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来开展问题式阅读教学,通过有层次的问题来提高学生深度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找到最优解决方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由于每个人看待问题站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都应当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来加以思考,通过辩证统一的思想去看待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举例来说,在《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整篇文章所表达的实际内容,保罗与男孩的相识虽然短暂,但是男孩的一言一行却深深震撼保罗的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二者身份之间的悬殊,深度探究“给予是快乐的”背后所衍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背景,既要结合上下文来感悟保罗与男孩的心境变化,也要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优秀道德模范评选中所了解的人物来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目标,并付诸实践当中,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明确教学重点所在,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要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他们的阅读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架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并激发其阅读思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教师要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来针对性开展教学计划,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指向深度教学的实际效用。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指向深度学习的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学习与运用规律,而不是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维观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的变化,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了解阅读背后所涉及的各项信息,探索更全面的阅读内容,学生应该融入阅读情境中,感悟阅读创作中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况。 指向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对阅读环节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探索阅读之外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向。在阅读环节,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学生要通过个人的能力以及所积累的经验来加强对阅读环节所涉及的各项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主动对知识进行筛选和加工。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良性循环中来积累学生个人理论知识,提升其阅读能力。可以说,指向深度学习模式的学习形式,更突出知识获取的全面性,由点到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灵活处理个人所遇到的阅读问题。结合学生以往阅读实际来看,学生只是浅显地理解阅读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对于知识全面掌握力不足,对于内容层次有深度的文章理解起来并不容易。通过指向深度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高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对各个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促进其自身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向深度学习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知识碎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碎片化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所学到的各项知识联系到一起,面对众多繁杂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力度不足,也没有及时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巩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来全面引导学生,对于新讲授的知识无法将其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学习经验相联系,学生在学习当中无法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缺少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又无法专注于某一件事,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
2.阅读教学浅显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借助各项事务所表达的真实情感,理清文章脉络,也要透过表层看本质[2]。但是从实际阅读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字面化的状态,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也并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先通篇阅读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个人情况;通过听视频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在固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展开阅读并归纳文章当中的自然段落以及重点内容。学生在长时间阅读中,思想上会形成一个固有模式,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况了解不深,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使其关注重点不应当放在对字面的理解。
3.阅读训练表层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阅读,但是阅读训练过于表层化,并没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阅读的真正含义。阅读既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同时也是一种传递。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文化内涵去探究文章中的核心思想,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而不是通过某一个重点例句来形式化地开展阅读教育。学生在阅读当中,应当明确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中各项构成元素,通过情感体验去最大程度还原作者创作心境。 指向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明确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定位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想要落实指向深度学习形式,需要教师认识到传统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阅读模式已无法适用当前学生发展需要[3]。教师要认识到深度学习是当前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通过有效引导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高阶思维能力来看,作为指向深度学习的一个核心特质,直接表现为学生在语文阅读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判断以及情感认知各个方面的特性。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思维,阅读素养当中所突出的特点,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其中存在的不足。
举例来说,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圆明园的建设由来,在战争年代圆明园发生的变故是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在网络当中搜索资源,了解圆明园历史事件,在各类材料记载中去深度思考还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既要激发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也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圆明园的毁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理念早已被改变,作为后辈不能替先辈去原谅侵略者的种种行为,但同时也要以理性的发展角度来看待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丰富语文阅读课程内容
从学生阅读环节所展现出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阅读碎片化浅显化问题较为严重,学生无法整合和转换知识,不能够将其联系成一个知识体系,无法实现跨学科的活灵活用。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整合阅读内容丰富性,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整合系统多维性,包括校内外的信息系统、学生管理平台、教师教学平台等诸多内容。与此同时,也要整合过程动态性,了解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观点、新理论,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更新优化学生阅读架构,善于打破思维模式的固化[4]。对于教师来说,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核心知识为重点,由表层到深层地加以引导,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以辩证统一的思想看问题。
举例来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旨,了解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鲁迅先生为旁人想得多,更注重集体利益的高贵品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体会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关联性,总结概括其中心思想,也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体会伯父含义深刻的语言表达。教师要通过引导式教育,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既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要探究其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通过作品来深层次了解鲁迅先生的为人。
3.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指向深度学习模式,教师要正确把握深度学习所体现出的基本要素,在引导学生过程中,要让学生将个人所获得的信息与实际生活经历以及主观思想、客观环境等内容来进行结合[1],通过生活经历与理论知识去理解阅读当中所体现出的各类信息,并对其中所涉及的观点等进行论证和判断,对于教师来说,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外在行为所展现出的内在思想,具备由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听取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内容,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分析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层次,在阅读环节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实际行动,明确学生学习需求,并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下来帮助学生提供适宜指导。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通过测试以及日常阅读活动来综合分析学生的阅读水平。
举例来说,在《丝绸之路》教学环节,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丝绸之路”的实际理解度并不深,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对于张骞的丰功伟绩并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这就需要在阅读当中找到答案,教师要让学生去了解丝绸之路背后所体现出的价值,通过深度学习来感悟张骞坚定的信念以及必胜的决心。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要塑造责任感与使命感,不仅要正确认识这一段历史,也要深度探索丝绸之路的价值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贡献,提高民族自豪感,同时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品质精神。在教学当中,教师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他们主动思考在那个历史年代,在高山荒野中探索发展之路,除了坚毅的品质还涉及哪些内容。
4.加强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能力需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作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加深感悟,激发自身深度学习意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大多体现在学生思维架构以及生活经历的差异上。学生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以及其自身文化涵养对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起着重要影响,教师想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需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来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潜在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字里行间的文字表达中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打破传统学习观念的限制,以创新创造的角度去了解色彩斑斓的世界,让学生能够通过个人所学来常识自主学习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来提升学生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维。
举例来说,在《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认识其中的生字生词,也要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背诵父亲教导的话,结合文章内容来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能够从浅显的字面意思联想到人生,在困境中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尝试与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去探究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当前极具韵味的罗马广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对“条条大路通罗马”展开探讨。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了解他们在阅读当中所体现出的差异化并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5.开展问题式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指向深度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进行自主探究,改变传统课堂学生思维方式固化的弊端,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来开展教学任务。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来开展问题式阅读教学,通过有层次的问题来提高学生深度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找到最优解决方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由于每个人看待问题站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都应当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来加以思考,通过辩证统一的思想去看待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举例来说,在《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整篇文章所表达的实际内容,保罗与男孩的相识虽然短暂,但是男孩的一言一行却深深震撼保罗的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二者身份之间的悬殊,深度探究“给予是快乐的”背后所衍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背景,既要结合上下文来感悟保罗与男孩的心境变化,也要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优秀道德模范评选中所了解的人物来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目标,并付诸实践当中,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明确教学重点所在,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要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他们的阅读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架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并激发其阅读思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教师要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来针对性开展教学计划,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指向深度教学的实际效用。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