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力争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简沽、富有逻辑。
关键词:数学语言 交流合作 阅读 示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1]。
提升表达力要求学生在表达时要声音洪亮、意思完整、条理清晰。在课堂具体的实施中,培养学生表达力,有意对学生进行分步训练,把学生分为两类:展示者和倾听者。培训学生时先从基础训练入手,逐步渗透到能力提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有了适应过程,又可以一步一步扎实的稳步提升[2]。 对展示者的表达力训练上采取的步骤 1.从肢体和声音两方面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
(1)站姿端正,面向前方。如果是照书朗读,就用双手把书捧到胸前,如果是脱稿表达,那么双手自然下垂。始终保证面向听者,使声音能顺畅地发出,清晰的传播。
(2)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使用标准普通话。最低要求是能一次性让同屋的每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清楚每个字。
(3)人人参与,组长带头。小组长做出表率,然后监督本组学生,争取在一天之内, 让每个组员至少有一次展示的机会。如果有组员倦怠,可以适当给一些惩罚,如背诵诗文、唱歌等。
2.从内容完整表述方面提出要求
先从回答老师或同学提问入手,然后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完整表达自己的看法,最低要求是不能让他人提出“然后呢”“所以呢”之类的问题或质疑。 从逻辑性方面进行训练 先让学生学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表明答题目的或角度,有理有据的评价他人的回答,是反驳、补充还是纠正,然后完整清晰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最后声明表达结束。
对倾听者的训练,主要从集中力和思考力方面入手,具体要求是:(1)安静倾听,不打断(2)认真倾听,找问题(3)仔细观察,学优点。做到在角色互换时,不再出现前面师生已经指出的或者纠正的问题,让课堂展示逐渐顺畅,逐步成熟。
反思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原因,很多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批评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要求立即中止回答,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回答,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重拾自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表达力
1.加强学生的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的阅读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老师认为数学课上学生只要认真听老师讲,没有打开数学课本的必要,其实数学课上阅读是不能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阅读需要动口,动口就意味着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中就已经形成了说的习惯,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其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推敲,才能准理解。
2.教师要做好数学语言的示范
发挥教师口头表达的示范作用,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准确、简洁和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教师要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体会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3.教会学生怎样读题
现在的数学教材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题目的文字阅读量大。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习惯只读一遍题目,有时只是浏览一遍,对题目只是凭感觉做。更有的学生看到题目文字太多,就不愿意读,就等着老师的讲解,或干脆放弃。这些都是很不好的习惯,因此在平时练习中,重点题目要让学生多读题目,要边读边思考,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清体中的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
4.通过课后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教学结束后要想让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让他们自己重新构建、复习。首先,每章学习完后,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对缺失的知识点进行搜索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语言的锻炼过程。之后,可以在全班进行复习讨论,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和提问,每一位学生则在复述中理解,在交流中巩固。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要尽量涉及更多的知识点,尤其是要注重概念、定理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突出隐藏条件,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关注的往往是如何使用这些概念、定理,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将知识补全,让他们学会去阅读文字中的隐含条件,同时对数学知识的表达也有更好地了解。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力争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简洁、富有逻辑。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注意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能有所成效[3]。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数学语言 交流合作 阅读 示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1]。
提升表达力要求学生在表达时要声音洪亮、意思完整、条理清晰。在课堂具体的实施中,培养学生表达力,有意对学生进行分步训练,把学生分为两类:展示者和倾听者。培训学生时先从基础训练入手,逐步渗透到能力提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有了适应过程,又可以一步一步扎实的稳步提升[2]。 对展示者的表达力训练上采取的步骤 1.从肢体和声音两方面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
(1)站姿端正,面向前方。如果是照书朗读,就用双手把书捧到胸前,如果是脱稿表达,那么双手自然下垂。始终保证面向听者,使声音能顺畅地发出,清晰的传播。
(2)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使用标准普通话。最低要求是能一次性让同屋的每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清楚每个字。
(3)人人参与,组长带头。小组长做出表率,然后监督本组学生,争取在一天之内, 让每个组员至少有一次展示的机会。如果有组员倦怠,可以适当给一些惩罚,如背诵诗文、唱歌等。
2.从内容完整表述方面提出要求
先从回答老师或同学提问入手,然后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完整表达自己的看法,最低要求是不能让他人提出“然后呢”“所以呢”之类的问题或质疑。 从逻辑性方面进行训练 先让学生学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表明答题目的或角度,有理有据的评价他人的回答,是反驳、补充还是纠正,然后完整清晰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最后声明表达结束。
对倾听者的训练,主要从集中力和思考力方面入手,具体要求是:(1)安静倾听,不打断(2)认真倾听,找问题(3)仔细观察,学优点。做到在角色互换时,不再出现前面师生已经指出的或者纠正的问题,让课堂展示逐渐顺畅,逐步成熟。
反思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原因,很多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批评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要求立即中止回答,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回答,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重拾自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表达力
1.加强学生的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的阅读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老师认为数学课上学生只要认真听老师讲,没有打开数学课本的必要,其实数学课上阅读是不能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阅读需要动口,动口就意味着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中就已经形成了说的习惯,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其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推敲,才能准理解。
2.教师要做好数学语言的示范
发挥教师口头表达的示范作用,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准确、简洁和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教师要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体会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3.教会学生怎样读题
现在的数学教材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题目的文字阅读量大。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习惯只读一遍题目,有时只是浏览一遍,对题目只是凭感觉做。更有的学生看到题目文字太多,就不愿意读,就等着老师的讲解,或干脆放弃。这些都是很不好的习惯,因此在平时练习中,重点题目要让学生多读题目,要边读边思考,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清体中的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
4.通过课后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教学结束后要想让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让他们自己重新构建、复习。首先,每章学习完后,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对缺失的知识点进行搜索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语言的锻炼过程。之后,可以在全班进行复习讨论,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和提问,每一位学生则在复述中理解,在交流中巩固。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要尽量涉及更多的知识点,尤其是要注重概念、定理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突出隐藏条件,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关注的往往是如何使用这些概念、定理,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将知识补全,让他们学会去阅读文字中的隐含条件,同时对数学知识的表达也有更好地了解。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力争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简洁、富有逻辑。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注意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能有所成效[3]。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