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入贯彻,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初中体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并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与培养坚定的信念。因此,教师应当以满足学生身心需求为前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  身体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身体素质是开展一系列活动与行为的基础条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现如今依然有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报以重视,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以下分析。
一、加强教学设施和条件设备
就当前情形来看,部分中学在体育教学方面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不足,体育课时较少,运动场地与运动设备也存在局限,甚至有时候将体育课直接替换成其他学科的教学。想要让学生的锻炼效果最大化,有效提升身体素质,重要一点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环境。在学校层面上,应当打破对体育教学的传统认知,认识到锻炼学生身体机能、培养学生运动品质在学生成长与发展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来看待,教学设施上也要加大投资力度,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在教师层面上,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1]。
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扩大体育场地,以便于开展课外田径运动或比赛。同时还应当考虑到下雨天气配备室内体育场所与器材,让体育教学在特殊天气下也能顺利开展。除了上述所提的场所与设备,还要考虑到体育教学所必需的用品,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等。在场地、设施与用品都配备齐全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在体育项目上有更多的选择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学生的体育锻炼也会更加的充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领会技术要点
在教学具体的体育项目时,教师通常都会从注意事项与技术要点入手。而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如果学生动作不标准、缺乏运动技巧,不仅锻炼效果甚微,严重还会导致身体损伤。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之前注重要点的讲解传授,强调学生牢牢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动作规范,及时指导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论内容与技术原理,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与专业化,在加强学生知识吸收的同时有效提升其运动水平。
很多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都要学生掌握相关技术要点,尤其对于难度较高的运动。例如在进行羽毛球教学时,教师一边为学生示范动作一边讲解“高远球”“网前球”等相关知识[2]。在运动前要进行热身,有效预防拉伤以及突然运动对肌肉带来的损伤。热身基础动作包括弯腰、压腿、跨步、高抬腿走以及侧身双腿交叉走等。打球时要正确掌握活握死抠、长挥短抖、高压低抬、远打进挫、柔舞脆击等一系列姿势与技巧,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并规避安全隐患。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及学生的身体状况,教师在教学模式与重点上要灵活调整。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指导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3]。
三、注重学生运动品质的激发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关注学生的品质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已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采取特定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运动品质,在面对困难时,引导学生能够自我调节,顽强拼搏。可以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让学生感受到其中传递的正能量,让学生在身体与心理双重领域都取得进步,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运动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比赛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精神与人生哲理。譬如有些学生在长跑过程中,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就想放弃,或是落后于别人就觉得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这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会克服心理障碍,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自己依然是胜者。当学生突破困难到达重点时,整个人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巨大的成就感,并产生自我肯定,同时也提高了意志力,对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又如一些团队运动,如篮球或者排球,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高超水平,更需要其懂得配合队友,赢得胜利离不开团队协作。这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协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使其今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推进让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成为体育教学的重点目标。除了一些场地与设施的外在条件,还需要教师转变自身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传授学生正确的训练方式与运动技巧,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运动品质,充分展现体育教学的价值,将其作用发挥最大化。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