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课程思政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实践,从课程思政角度,解决如何在电路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推进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作用等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专业课    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18年11月1日,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高教司吴岩着重强调了“新时代高教40条”,特别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作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连,本文以高职院校电路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创新创业、职业素养等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满足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一、电路课程政教育的必要性
电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电气类、电子类和通信类等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为各专业后续的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和拓展专业课等都建立在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之上,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课程的开设时间是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最必要时期。
电路课程面对的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是学生接触、了解和深入学习本专业的阶石,本课程的学习不仅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本专业接受和喜爱程度,甚至会影响未来三年学生在校的发展和进步,更甚至会影响择业、就业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理解。因此,要通过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建立。在课程中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让学生拥有宽广的视野,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家国情怀,有可持续发展的学识和能力,有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感[2]。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能力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如何提升、怎么提升,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其次要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
1.强化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的认知度
高职院校的工科教师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实现工科课程思政,必须强化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育人职责的认识,引导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观念,消除思想上的误区,增强内在价值的认同感,促进专业教师将学生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德育培养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关系,结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将思政元素像“盐”一样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因此,只有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够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2.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毕业于工科院校,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钻研上,很少花精力提高去自身政治素养。但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它又构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核心要素,其教育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发展大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一,将思政教育纳入岗前培训或在岗培训,弥补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不足问题。二,政治学习常态化。学校或学院每周固定时间聘请专业思政教师或专家授课,把思政教育提升一个高度。三,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网上教学等多途径对专业教师开展培训、沟通交流和宣传,帮助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深刻理解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自身修养,自觉追求高尚,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强化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引领能力,促使其做到“教书和育人并行”“言传和身教统一”。五,根据各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和现实影响开展特色师德师风教育,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思政元素融入相关专题培训中来。如此一来,润物无声地引导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个人生活、专业研究、思政教育与国家发展紧密关联,并加强自我监督与约束,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和课外实践“言行脱节”“背道而驰”的情况。
三、电路课程政教育的教学设计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1.电路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  
专业课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通过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反思分析,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和学生的一起对专业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切入点;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前景、“大国工匠”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等方面完成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专业教师可以推送典型的工程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引入思政教育,如合适的工程师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国家情怀,坚守职业道德和精心精神。
2.融入思政元素的电路课程
电路是一个极其美妙的领域,在这一领域里,数学、物理、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等学科找到一个和谐的结合点,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实际应用使其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对于许多有关学科来说,电路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以下分别通过讲授法,案例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法等开展电路课程思政教学。
1案例法
爱迪生是直流发电机的代言人,同时也是直流电的忠实拥簇者,为了证明交流电比直流电危险,1903年爱迪生在纽约的广场上用交流电处死了一头大象。大家底下会思考到底谁更危险,紧接着讲述爱迪生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缺乏理论知识,难以解决交流电涉及的数学运算,阻碍了他对交流电的理解,所以在交直流输电的争论中成了保守势力的代表,在他的反对下交流电遇到了很大的阻碍。案例法提升学习兴趣,引出三相交流电的产生、传输和广泛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如下:一,交流电和直流电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险,关键是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做好保护措施。二,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有可能犯错误,要破除对某些个人盲目崇拜,从科学家的失败中,还可以学到“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三,当然,在公众场合用交流电电死了一头大象,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行为,爱护动物也是一种道德的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文明的尺度,努力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践行者。
2活动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电路课程更多的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讲电路的分析方法之前要让学生明白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等概念,通过瑞典伟大数学家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采用活动教学法,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迷宫游戏,找节点找路径,寓教于乐地把思政的融入电路课堂,引导学生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简单的电路设计为例,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认识元器件,连接实物图,画出电路图,最后引出电路模型的概念。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通过简单电路模型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活动教学中勇于钻研,善于观察,敢于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团结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欲望,体验克服困难,利用已有知识探究未知世界获得成功的喜悦。
3讨论法
讲述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特点时,先提出问题,有电压则一定有电流吗?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家中墙上的插座如果带电,请问是电压还是电流?通过讨法深入分析,并抛出下个问题,那人中电身亡,究竟是电压电死人还是电流电死人?通过分组展开讨论,选出代表上台阐述理由,依据阐述结果再次讨论,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会借助网络获取相关知识,说服自己和对方,最终得到自己认可的结果。这样的反复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调动积极性,真正融入课堂中间。最后,教师利用专业知识梳理课堂重点,做出总结,并鼓励大家好好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和工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再次强调用电安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安全意识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随着课程深入,电量不仅有方向标注,还有大小写、下标和有单位等区别,特别注意书写时不同的写法对应有不同的含义。将学生作业问题率比较高的拿出来大家展开讨论。讨论:U和Um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深入引导,电压表测的是什么值?示波器读的是什么值?平时我们说的220V的电压又是什么值?再试想mA和A,电流相差1000倍,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作业不规范,会导致基础不扎实,也映射出了做人的态度不严谨。作业规范是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工科生严谨的工科思维。进而引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管延安因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管“零缝隙”精湛的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最细小的活儿,往往需要用最细致的心,管延安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诠释了中国匠心。一个个细小突破的集成,一件件普通工作的累积,成就了“大国工匠”的传奇。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有“做事要讲原则,做人要讲规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
结语
本文对电路内容涉及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要更有深度挖掘本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深度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专业课程的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作用。上好第一堂专业课,让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国梦需要注入青春能量,培养强烈的使命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第一段渠、种好第一份责任田。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