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是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到常见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运用PBL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PBL教学法 分子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R-4 文献标识码:A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是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它是以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意义[2-4]。基于此,结合实际,把PBL引入《分子生物学及检验技术》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检验诊断应用中发展起来的,以疾病为中心、以生物分子标志物为靶标的新一代临床检验诊断技术,是临床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实现对微量生物样本、微量生物分子及其微小变化的快速检验,成为疾病风险分析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从而在理论上阐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在技术上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手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准备与酝酿、建立与发展和深入发展三个主要阶段。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发展与进步四个阶段代表性技术,分别是 DNA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生物芯片和 DNA 测序。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对象主要涉及:①人类感染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②单基因病与基因变异;③线粒体遗传病与线粒体基因变异;④恶性肿瘤与肿瘤相关基因。其是医学检验的重要诊疗手段,随着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临床医学各学科与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仪器分析学等其他学科不断交叉和互相渗透,对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复杂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检验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核酸与分子标志物、核酸杂交、扩增及序列分析、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以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较多的有关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涵盖最新的有关单基因病检验、肿瘤、染色体病分子检测技术,同时目前临床上技术要求很高的药物相关基因、胚胎植入以及移植配型的相关分子生物检验的内容也有详细的讲解,对于解决精准医疗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实验室的检测依据。面的这些教学要求,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及案例教学、模拟演练不足以达到教学目的。而PBL教学法为学生获得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另外,检验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分子生物检验的问题,为相关的医疗问题提供检测依据,也具备了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条件。
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加注重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给出的自主设计实验材料,课后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对实验进行精心设计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查阅各种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PBL教学法指导学生从问题中入手,在分析中学会将基本理论运用到分子生物检验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及方法
一、对象
某高职检验专业学生
二、实施过程
1、设计问题:以今年大家比较熟悉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导学生学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章节。
2、解决问题:以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引入“核酸的分离与纯化”章节的学习。
三、评价
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评价。实施教学模式班级综合成绩及格率100%,其中平时成绩良好,实验成绩均为优秀。学生评价效果较好,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高。
四、讨论
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培养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对聚合酶链反应、核酸杂交技术、DNA序列测定、质谱等检验技术加以掌握。
PBL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将其运用到高职分子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中,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及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但应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悉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
推动教学改革。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其进行自主性的科学探索,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为推广PBL教学模式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学相长。在PBL教学模式实践中,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检验,促进其针对教学理论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PBL的教学水平。促进角色转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有系统、有步骤地使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PBL教学法 分子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R-4 文献标识码:A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是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它是以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意义[2-4]。基于此,结合实际,把PBL引入《分子生物学及检验技术》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检验诊断应用中发展起来的,以疾病为中心、以生物分子标志物为靶标的新一代临床检验诊断技术,是临床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实现对微量生物样本、微量生物分子及其微小变化的快速检验,成为疾病风险分析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从而在理论上阐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在技术上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手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准备与酝酿、建立与发展和深入发展三个主要阶段。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发展与进步四个阶段代表性技术,分别是 DNA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生物芯片和 DNA 测序。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对象主要涉及:①人类感染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②单基因病与基因变异;③线粒体遗传病与线粒体基因变异;④恶性肿瘤与肿瘤相关基因。其是医学检验的重要诊疗手段,随着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临床医学各学科与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仪器分析学等其他学科不断交叉和互相渗透,对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复杂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检验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核酸与分子标志物、核酸杂交、扩增及序列分析、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以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较多的有关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涵盖最新的有关单基因病检验、肿瘤、染色体病分子检测技术,同时目前临床上技术要求很高的药物相关基因、胚胎植入以及移植配型的相关分子生物检验的内容也有详细的讲解,对于解决精准医疗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实验室的检测依据。面的这些教学要求,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及案例教学、模拟演练不足以达到教学目的。而PBL教学法为学生获得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另外,检验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分子生物检验的问题,为相关的医疗问题提供检测依据,也具备了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条件。
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加注重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给出的自主设计实验材料,课后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对实验进行精心设计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查阅各种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PBL教学法指导学生从问题中入手,在分析中学会将基本理论运用到分子生物检验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及方法
一、对象
某高职检验专业学生
二、实施过程
1、设计问题:以今年大家比较熟悉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导学生学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章节。
2、解决问题:以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引入“核酸的分离与纯化”章节的学习。
三、评价
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评价。实施教学模式班级综合成绩及格率100%,其中平时成绩良好,实验成绩均为优秀。学生评价效果较好,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高。
四、讨论
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培养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对聚合酶链反应、核酸杂交技术、DNA序列测定、质谱等检验技术加以掌握。
PBL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将其运用到高职分子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中,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及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但应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悉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
推动教学改革。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其进行自主性的科学探索,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为推广PBL教学模式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学相长。在PBL教学模式实践中,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检验,促进其针对教学理论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PBL的教学水平。促进角色转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有系统、有步骤地使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