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尤其是在国家遭受重大疫情威胁的危难之际,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各高校都组建了专业队伍。作为一线工作的学生工作者,老师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也就成了危机干预事件亲历者。基于此,本文对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方法展开探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综述法,运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表对某高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策略。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大学校园里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机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突然的、无法预估的、不可控的、造成重大损害的,并且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巨大危险性的[1-2]。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会有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老师肯定能够体会到学生的愤怒、痛苦、悲伤等创伤性体验,会间接地获得创伤体验[3-4]。
本文通过对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与应对展开研究,分析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的危害及其产生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更有利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本文首先阐述了替代性创伤等相关内容,包括其概念、产生的原因、危害、测量方法等,然后结合目前国内疫情防控现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某高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的主要表现以及应对策略。
一、认识替代性创伤
1.替代性创伤
(1)替代性创伤的概念
替代性创伤是指从事专业心理治疗的工作者,在和来访者的长期互动影响下,出现了和来访者相似的病症,由此推断心理治疗工作者也受到了心理创伤。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容易疲劳、做噩梦、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体力下降、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和绝望,并伴有人际冲突和创伤反应。
(2)替代性创伤产生的原因
替代性创伤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与个人自身素养有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和自我有关联的种种因素。比如价值观念、能力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二是环境因素。我们实际经历的环境因素,在很多方面与当事者的互动环境有关联。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这个运作过程当中,人们所经历事件的细节程度以及社会支持度等方面都会对深入其中的救援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3)替代性创伤的危害
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当个人的负性事件和情绪日积月累以后,救助者会感觉压力增大,会胡思乱想,会产生消极的想法,他们对待事业、生活和世界的看法都会发生一些改变。
2.替代性创伤的测量
有关替代性创伤的大部分研究,在测量时都采用问卷形式,且关注点多聚焦于生理症状和认知信念。常用问卷有创伤与依恋信念量表(TABS)、创伤症状调查(TSL)、事件影响量表(IES)、PTSD筛查量表(PCL-C)等。
二、实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对某大学120名师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4份,回收率95%。
量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表,此量表共有38题,由心理和生理部分构成。其中, 生理部分11题;心理部分27题,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生活信念四方面因素。
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主要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单一样本t检验和Pearson积差相关。
2.文献综述法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替代性创伤相关学术研究,结合我国目前疫情防控的现状,提取与本文有关的信息,归纳整理,总结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等内容。
三、讨论
1.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除生活信念因子外,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其余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其各因子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
2.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的主要表现
替代性创伤表现的是一系列躯体症状和心理反应。当教师遭遇这种创伤时,工作效率可能受到影响,即教师的“同情”能力、保持中立的原则、建立和保持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可能受到干扰,同时感觉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出闪回以及其他感觉不适的反应”。
回避、补偿以及攻击行为是替代性创伤主要的行为表现。回避是对于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对受灾情境的回避、对灾难报道的回避、对救灾话题的回避、甚至回避提及其他创伤事件等。而补偿主要指不停地捐款、捐物、献血等其他利他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自我攻击和攻击他人,这一方面与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个体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创伤体验,比如,感觉创伤事件好像再次发生、反复出现错觉、幻觉、闪回、反复出现噩梦等;警觉性增高,比如,易激惹、易受惊吓、过分警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以及一些生理上的症状,主要指睡眠和饮食方面,包括入睡困难、易惊醒、无食欲以及饮食过度等,同时也表现出其他生理症状,比如头痛、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背痛、肌肉酸痛等。RachelSabin.Farrell等人总结了他人的观点,概括出个体在情绪、行为、生理等方面会受到影响,这些表现可能是短期出现,也可能潜伏于生活中随时表现出来。
3.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
替代性创伤的应对有三个基本原则:觉察、平衡和联系,三者是息息相关的,这三个基本原则在于调整内在的不平衡状态。觉察的核心理念在于接纳和关注;平衡则是让个体保持平稳的生活步调和生活方式;联系则是要让自己和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以此来进行经验和认知性的觉察。
根据应对的基本原则,可采用如下应对策略:
(1)确定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对象,占比15.10%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式,确定高校师生心理状态的等级。若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和减压活动以及心理知识讲座普及等方式即可解决问题。若表现出心理异常的状态,则必须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对于出现临床症状且心理咨询师无法解决的心理危机,需要送至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并配合心理辅导。
(2)建立专业的替代性创伤心理援助站,占比13.2%
进行替代性创伤心理干预工作的师生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具有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知识,我国可建立专业人员的数据库,在灾难或重大事故发生时,能够尽快从中根据需要抽调人员组成心理干预队伍。
(3)制定合理援助工作模式,占比25.7%
在进行工作前,需要按合理的工作模式操作,以减低自身遭受心理创伤的概率。并提前制订工作预案,明确各成员分工,各司其职;减轻预期焦虑,建立团队自信心。
(4)强化对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组织支持,占比7.52%
组织支持是成功实施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关键因素,这可以营造推进师生的生理健康、情感调节和心理适应的良好环境。在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救援人员的工作、家庭平衡指导,提升救援人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需要通过组织支持,来减轻曾参与救援工作带来的心理创伤。
(5)提供心理辅导,占比11.23%
关注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对参与到危机干预中的师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有严重个案,要进行单独心理咨询或辅导。形成对心理创伤正确的认知,提升高校师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觉察,并且利用可调动的一切资源进行疏导,使受到创伤的高校师生得到及时疏导。
(6)表达受到的创伤,占比9.87%
对很多人来说,创伤是内隐的、不能轻易触碰的。“在内隐记忆的过程中没有语言来描述正在体验到的内容,而是通过感觉来记忆。”我们应鼓励大胆表达,来自亲人、朋友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能够让高校师生更快走出负面情绪。
(7)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占比5.62%
高校师生需掌握自我调节策略,如幽默感、适当地休闲和锻炼。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高校、教师及上级部门之间的共同配合,拓宽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和方法,让一线工作者能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和生活。
(8)社会支持,占比11.76%
良好的社会支持使缺乏安全感的创伤主体能根据接收到的良好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主动寻求满足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从而能减轻创伤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使心理发展处于平衡状态。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其心理创伤主要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和危机事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结语
我国对于替代性创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预防胜于治疗”,在替代性创伤发生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应对疫情时,我们不仅需要提前做好替代性创伤的干预工作,这需要教师、高校及社会力量等各类主体彼此之间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从而进一步拓宽心理危机干预的空间和渠道,充分发挥心理干预的功效,还要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本文对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与应对进行研究,以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方式减少干预人员和高校师生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产生的心灵伤痛,让高校能够拥有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工作,应对困难和挑战,促进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大学校园里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机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突然的、无法预估的、不可控的、造成重大损害的,并且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巨大危险性的[1-2]。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会有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老师肯定能够体会到学生的愤怒、痛苦、悲伤等创伤性体验,会间接地获得创伤体验[3-4]。
本文通过对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与应对展开研究,分析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的危害及其产生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更有利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本文首先阐述了替代性创伤等相关内容,包括其概念、产生的原因、危害、测量方法等,然后结合目前国内疫情防控现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某高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的主要表现以及应对策略。
一、认识替代性创伤
1.替代性创伤
(1)替代性创伤的概念
替代性创伤是指从事专业心理治疗的工作者,在和来访者的长期互动影响下,出现了和来访者相似的病症,由此推断心理治疗工作者也受到了心理创伤。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容易疲劳、做噩梦、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体力下降、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和绝望,并伴有人际冲突和创伤反应。
(2)替代性创伤产生的原因
替代性创伤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与个人自身素养有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和自我有关联的种种因素。比如价值观念、能力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二是环境因素。我们实际经历的环境因素,在很多方面与当事者的互动环境有关联。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这个运作过程当中,人们所经历事件的细节程度以及社会支持度等方面都会对深入其中的救援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3)替代性创伤的危害
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当个人的负性事件和情绪日积月累以后,救助者会感觉压力增大,会胡思乱想,会产生消极的想法,他们对待事业、生活和世界的看法都会发生一些改变。
2.替代性创伤的测量
有关替代性创伤的大部分研究,在测量时都采用问卷形式,且关注点多聚焦于生理症状和认知信念。常用问卷有创伤与依恋信念量表(TABS)、创伤症状调查(TSL)、事件影响量表(IES)、PTSD筛查量表(PCL-C)等。
二、实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对某大学120名师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4份,回收率95%。
量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表,此量表共有38题,由心理和生理部分构成。其中, 生理部分11题;心理部分27题,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生活信念四方面因素。
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主要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单一样本t检验和Pearson积差相关。
2.文献综述法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替代性创伤相关学术研究,结合我国目前疫情防控的现状,提取与本文有关的信息,归纳整理,总结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等内容。
三、讨论
1.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除生活信念因子外,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其余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其各因子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
2.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的主要表现
替代性创伤表现的是一系列躯体症状和心理反应。当教师遭遇这种创伤时,工作效率可能受到影响,即教师的“同情”能力、保持中立的原则、建立和保持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可能受到干扰,同时感觉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出闪回以及其他感觉不适的反应”。
回避、补偿以及攻击行为是替代性创伤主要的行为表现。回避是对于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对受灾情境的回避、对灾难报道的回避、对救灾话题的回避、甚至回避提及其他创伤事件等。而补偿主要指不停地捐款、捐物、献血等其他利他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自我攻击和攻击他人,这一方面与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个体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创伤体验,比如,感觉创伤事件好像再次发生、反复出现错觉、幻觉、闪回、反复出现噩梦等;警觉性增高,比如,易激惹、易受惊吓、过分警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以及一些生理上的症状,主要指睡眠和饮食方面,包括入睡困难、易惊醒、无食欲以及饮食过度等,同时也表现出其他生理症状,比如头痛、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背痛、肌肉酸痛等。RachelSabin.Farrell等人总结了他人的观点,概括出个体在情绪、行为、生理等方面会受到影响,这些表现可能是短期出现,也可能潜伏于生活中随时表现出来。
3.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
替代性创伤的应对有三个基本原则:觉察、平衡和联系,三者是息息相关的,这三个基本原则在于调整内在的不平衡状态。觉察的核心理念在于接纳和关注;平衡则是让个体保持平稳的生活步调和生活方式;联系则是要让自己和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以此来进行经验和认知性的觉察。
根据应对的基本原则,可采用如下应对策略:
(1)确定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对象,占比15.10%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式,确定高校师生心理状态的等级。若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和减压活动以及心理知识讲座普及等方式即可解决问题。若表现出心理异常的状态,则必须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对于出现临床症状且心理咨询师无法解决的心理危机,需要送至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并配合心理辅导。
(2)建立专业的替代性创伤心理援助站,占比13.2%
进行替代性创伤心理干预工作的师生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具有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知识,我国可建立专业人员的数据库,在灾难或重大事故发生时,能够尽快从中根据需要抽调人员组成心理干预队伍。
(3)制定合理援助工作模式,占比25.7%
在进行工作前,需要按合理的工作模式操作,以减低自身遭受心理创伤的概率。并提前制订工作预案,明确各成员分工,各司其职;减轻预期焦虑,建立团队自信心。
(4)强化对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组织支持,占比7.52%
组织支持是成功实施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关键因素,这可以营造推进师生的生理健康、情感调节和心理适应的良好环境。在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救援人员的工作、家庭平衡指导,提升救援人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需要通过组织支持,来减轻曾参与救援工作带来的心理创伤。
(5)提供心理辅导,占比11.23%
关注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对参与到危机干预中的师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有严重个案,要进行单独心理咨询或辅导。形成对心理创伤正确的认知,提升高校师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觉察,并且利用可调动的一切资源进行疏导,使受到创伤的高校师生得到及时疏导。
(6)表达受到的创伤,占比9.87%
对很多人来说,创伤是内隐的、不能轻易触碰的。“在内隐记忆的过程中没有语言来描述正在体验到的内容,而是通过感觉来记忆。”我们应鼓励大胆表达,来自亲人、朋友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能够让高校师生更快走出负面情绪。
(7)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占比5.62%
高校师生需掌握自我调节策略,如幽默感、适当地休闲和锻炼。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高校、教师及上级部门之间的共同配合,拓宽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和方法,让一线工作者能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和生活。
(8)社会支持,占比11.76%
良好的社会支持使缺乏安全感的创伤主体能根据接收到的良好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主动寻求满足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从而能减轻创伤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使心理发展处于平衡状态。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其心理创伤主要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和危机事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结语
我国对于替代性创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预防胜于治疗”,在替代性创伤发生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应对疫情时,我们不仅需要提前做好替代性创伤的干预工作,这需要教师、高校及社会力量等各类主体彼此之间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从而进一步拓宽心理危机干预的空间和渠道,充分发挥心理干预的功效,还要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本文对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师生替代性创伤与应对进行研究,以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方式减少干预人员和高校师生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产生的心灵伤痛,让高校能够拥有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工作,应对困难和挑战,促进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