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初始阶段。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学生是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存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淡薄、高职院校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无法支撑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等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明确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职业能力是指对人类活动效率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幼儿教师岗位,因此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还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技能功底。在幼儿教育行业快速发展,家园交互加深、教育理念及模式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为关键的核心职业能力是自学能力以及方法能力。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研究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职业意识淡薄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认同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目前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应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存在认知不全、认识不深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被看作“保姆”。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该专业学生缺少对本专业的研究探索精神,进而对应培养的职业能力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认知。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位不清晰
    学校培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是面向基层基本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盲目照搬他校办学经验的情况时有发生。首先则体现在对“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认识出现偏差。以能力为导向理解为加强专业技能的操练,过于重视弹、唱、说、跳等艺术类技能的培养,学生“多才多艺”却忽视了基础理论的扎实积淀以及教育情怀的培养,从而影响教师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则存在把学生毕业后能与首个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作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延续性以及岗位迁移的普适应。
3.课程设置难以支撑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以及实践课程四种类型。但目前存在专业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无法支撑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又无法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任然采用传统的说教灌输性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课程的实施效果,也很难培养起学生综合且可迁移的职业能力。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1.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全面深刻的职业认同感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研究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之一。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三胎政策的落地,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家长、行业、社会、国家的重视。要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使命感。在学生层面应多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颁布的鼓励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避免职业焦虑;在学校层面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专业课程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还应带学生多观摩优秀的一线幼儿教师的组织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解决学生的职业顾虑,加强对该职业的信心。
2.明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定位
    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明确的职业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及规格具有导向作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定位是培养面向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人格品质良好、爱幼儿、懂幼儿、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能娴熟良好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又不能一味偏向于技能的操练。根据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将其需培养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分。通过对职业能力的拆解,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3.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
幼儿园课程本身具有有趣性、生活性、实践性、启蒙性等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也应与行业的实际需求接轨,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扎实艺术功底、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能熟练的优秀一线幼儿教师。首先要合理调节课程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其次丰富、优化教学方式。应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原则,运用“理论课堂+模拟实训+入园实习”的模式;最后改革课程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长期能力的发展变化。同时评价主体由单一专任教师评价转为专任教师、实训教师、一线指导教师、学生个体、学校评价等相结合进行评价的方式,增加评价主体,关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