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品格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诚实、尊重和勇气。目前,中国经济在不断改善,社会上人们存在着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应从幼年开始进行品格教育,幼儿教师首先认识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设计家庭共同教育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  幼儿  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但过去幼儿园教师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教育,在新课程设计中,我们更关注幼儿合作教育,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达成统一的教育目标,实施合作,提高幼儿品格质量。
一、幼儿园品格教育的意义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是对幼儿的一种价值教育,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少,早期道德品质教育侧重于责任、沟通、帮助和友谊[1]。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做好德育领导,这两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父母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出了在家庭共育共同照料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幼儿园学习生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要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开端。古时候有"三看大,七看老"的说法,说明孩子是孩子,在为孩子的一生成长打下基础上起着重要作用[2]。早教工作中,品格教育对幼儿人格的培养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幼儿园工作程序强调,幼儿园应坚持国家教育政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良好的品格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帮助孩子形成真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鼓励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进步[1]。
二、家园共育视野下的幼儿品格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实施品格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模式单一。在幼儿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教师多采用传教与灌输的方式。二是不仅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受儿童思维、认知的限制,儿童往往不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情境单一,幼儿素质教育是全面系统的教育。同时,它可以渗透到任何地方和环境。目前,在学前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班,教学空间相对有限、狭窄。三是,品格教育过于片面和肤浅,大多数幼儿园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培养,它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评估方法单一,许多幼稚园教师单纯以物质奖励和评价不足来表扬、激励儿童,无法激发内驱力,激励效果不能持久[2]。
、家园共育视野下的幼儿品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重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向其他家长申请特殊兴趣班和不同的学习小组,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忽略了课程内容;二是幼儿园没有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家长选择送孩子去幼儿园接受复杂的成长任务,如果家长自己只完成成人的任务,对孩子该学什么,怎么学没有长远规划,当然也不关心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和具体实施,由于缺乏良好的互教氛围,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缺少交流
缺少交流不仅意味着孩子和父母在信息、知识方面的差距,更意味着"共同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有的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园沟通,让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只停留在一般人知道的水平;对于德育,只能从听话、懂礼貌、缺乏内容、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来看,直接导致孩子在现实生活和家庭中得不到引导和教育。
3.差异要素
父母与幼儿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在起点、地位和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导致素质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尽管部分幼儿园能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受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等软硬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家长对孩子素质的影响虽易形成特点,但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甚至成为一种消极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此外,家长的个性特点也会受到其知识和修养的影响。
提升家园共育视野下的幼儿品格教育策略
1.组织幼儿游戏,创造幼儿思维
锻炼对孩子的智力、情绪、社交、创造力和身体发育都很重要。三至六岁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三至六岁是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开始想象、模仿等活动的时期,这就意味着幼儿只能进行直观而具体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老师必须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神经,大脑和身体。通过这些游戏,能让孩子有手工的机会,利用多种感官得到直接的体验,充分调动父母的积极性,也能让父母有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
2.教师必须与家长沟通,以解决幼儿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是实现家庭共育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实现家庭共育的关键。幼稚园大班的游戏结构不能保证幼稚园的有效发展,也不能完全控制幼稚园的游戏活动,因此,幼稚园教师必须与家长沟通,使教师和家长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支持和促进幼稚园有效发展的主要力量;幼稚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选择恰当的参与时间和方式,积极解决幼儿的问题,满足幼儿对游戏的渴望,顺利地进行游戏。
3.利用生活资源,活跃家园共育的氛围
班级环境具有家庭共育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教材进行班级设计,是家庭学校活动协同开展的一种方式。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目标,定期调整课堂客观环境,修改、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培养幼儿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体验。通过装饰实例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绣花和张掖衣架来装饰幼稚园的位置和教室布局,让家长和孩子在进入幼稚园时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通过内部走廊、课后走廊和宣传栏,让孩子们可以看到他们自己独立的艺术作品,从而营造主题氛围等。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儿童的外表形象,赋予儿童具体而生动的知识,提高儿童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家庭共育的转型。

综上所述,家庭共育是提高儿童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以爱心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儿童学习品质,实现儿童早期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素质,充分尊重家庭的人力物力,优化幼儿教育的影响,从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帮助孩子形成真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鼓励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进步。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