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当中,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幼儿身心的需求,深入挖掘生活资源,让幼儿从日常生活中领略到科学的趣味性,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其实事求是、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生活化策略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实施提出以下分析。
关键词:生活化策略 幼儿园 科学活动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13.3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并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其好奇心,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事物。因此,教师应当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所掌握的生活经验来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学习科学知识,不仅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变得更加具象清晰,同时还能拉近幼儿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切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幼儿由于其年龄与心理特征,智力与思维开发尚未完全,对事物的认知大部分依赖于直观思维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对科学活动内容的制定必须要以幼儿能理解、愿思考为前提,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以“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这一科学活动为例,幼儿对小乌龟本身就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经常见到,以小乌龟作为探究对象,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对自然角里的小乌龟仔细观察,说出其身体构造,幼儿就能了解到小乌龟是由头、身体、四肢以及尾部四个部位组成,表面覆盖有一层坚硬的龟壳,用以保护脆弱的身体及抵御天敌。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养一只小乌龟,了解其生活习性,同时在幼儿对乌龟细心呵护的过程中培养其爱护自然、敬畏生命的良好品质[1]。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能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以身边的人、事、物作为学习的对象,在他们身上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品质,感受到世界的神奇及科学的奥妙,认识到科学对于日常生活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活动形式生活化
在传统的幼儿科学活动当中,教师都是大部分都是通过理论的讲解,幼儿仅限于听和看,很少能够参与到实践当中,在切身体会中获得感悟。开展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幼儿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当中,在活动中释放天性、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而所谓的科学活动形式生活化,就是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给予幼儿感官刺激,达到心灵深处的触动,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积累经验。教师可以以创设生活情境入手,以激发兴趣、产生疑惑、提出假设、动手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这几个环节来开展科学活动,以此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动手操作能力[2]。
例如开展“种大蒜”这一科学活动时,在活动之前,教师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个小花盆与大蒜种子,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活动开始,教师先让幼儿仔细观察蒜头特征,紧接着展示已经发芽的蒜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合理想象,说一说蒜头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时候就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了解到大蒜发芽需要土壤、水、阳光这些条件。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种大蒜的流程,让学生通过模仿来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初步掌握种植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观察能力、模仿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科学活动服务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当今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幼儿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识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夯实基础。科学启蒙教育应当立足于幼儿的身边环境,引导幼儿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以“电动玩具”这一科学活动为例,幼儿在生活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电动玩具,但是并不一定了解电池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电动玩具中的电池先取下来,然后提出问题:这时候的电动玩具还能动起来吗?要想让它动起来,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就意识到,电池是玩具的动力来源[3]。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为玩具安装上电池,使玩具能够动起来,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乏会出现一些事物,如电池型号不匹配,电池正负极安装反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适当给予提示,之后让幼儿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经验,找到正确的安装方法。当玩具动起来那一刻,幼儿就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以此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总而言之,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其应用于科学活动中。同时,根据幼儿的身心需求及生活需要,教师应当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针对性的指导,架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学习品质与综合素质,落实幼儿阶段的教育目标,为其今后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生活化策略 幼儿园 科学活动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13.3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并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其好奇心,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事物。因此,教师应当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所掌握的生活经验来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学习科学知识,不仅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变得更加具象清晰,同时还能拉近幼儿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切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幼儿由于其年龄与心理特征,智力与思维开发尚未完全,对事物的认知大部分依赖于直观思维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对科学活动内容的制定必须要以幼儿能理解、愿思考为前提,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以“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这一科学活动为例,幼儿对小乌龟本身就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经常见到,以小乌龟作为探究对象,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对自然角里的小乌龟仔细观察,说出其身体构造,幼儿就能了解到小乌龟是由头、身体、四肢以及尾部四个部位组成,表面覆盖有一层坚硬的龟壳,用以保护脆弱的身体及抵御天敌。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养一只小乌龟,了解其生活习性,同时在幼儿对乌龟细心呵护的过程中培养其爱护自然、敬畏生命的良好品质[1]。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能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以身边的人、事、物作为学习的对象,在他们身上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品质,感受到世界的神奇及科学的奥妙,认识到科学对于日常生活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活动形式生活化
在传统的幼儿科学活动当中,教师都是大部分都是通过理论的讲解,幼儿仅限于听和看,很少能够参与到实践当中,在切身体会中获得感悟。开展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幼儿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当中,在活动中释放天性、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而所谓的科学活动形式生活化,就是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给予幼儿感官刺激,达到心灵深处的触动,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积累经验。教师可以以创设生活情境入手,以激发兴趣、产生疑惑、提出假设、动手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这几个环节来开展科学活动,以此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动手操作能力[2]。
例如开展“种大蒜”这一科学活动时,在活动之前,教师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个小花盆与大蒜种子,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活动开始,教师先让幼儿仔细观察蒜头特征,紧接着展示已经发芽的蒜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合理想象,说一说蒜头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时候就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了解到大蒜发芽需要土壤、水、阳光这些条件。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种大蒜的流程,让学生通过模仿来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初步掌握种植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观察能力、模仿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科学活动服务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当今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幼儿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识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夯实基础。科学启蒙教育应当立足于幼儿的身边环境,引导幼儿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以“电动玩具”这一科学活动为例,幼儿在生活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电动玩具,但是并不一定了解电池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电动玩具中的电池先取下来,然后提出问题:这时候的电动玩具还能动起来吗?要想让它动起来,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就意识到,电池是玩具的动力来源[3]。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为玩具安装上电池,使玩具能够动起来,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乏会出现一些事物,如电池型号不匹配,电池正负极安装反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适当给予提示,之后让幼儿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经验,找到正确的安装方法。当玩具动起来那一刻,幼儿就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以此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总而言之,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其应用于科学活动中。同时,根据幼儿的身心需求及生活需要,教师应当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针对性的指导,架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学习品质与综合素质,落实幼儿阶段的教育目标,为其今后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