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一直以来,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都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通过主动创设参与情景,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从而扩大小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陶冶其情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现代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在课堂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初步达到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受到情感上的熏陶。然而,要达到这一点,仅仅凭借课堂上的日常教育教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语文教育教学一个恒久的命题。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一直是一线教师的研究方向。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扩大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中,我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炼方法,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1-2]。

一、创设情境以兴趣为师,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渴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
1.故事诱“读”。作为孩子,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来了精神。随着老师的娓娓道来,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世界里。长此以往,孩子们便会对那蕴藏着一个个精彩的世界的书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顺势向孩子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孩子看书的热情已被激发、被燃起,又怎么会再抗拒阅读呢?
2.课文激趣。例如:教《草船借箭》时,可以借着孩子们对诸葛亮的智谋的羡慕和敬佩,推荐他们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3.环境熏陶。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学生们参观阅览室、图书馆。在参观的途中,给学生讲解各种不同类别书目的大致内容并推荐一些该类别的经典。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对不同类别的书目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中阅读氛围的影响,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很快就会被其中的氛围所感染,同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目,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开始阅读,进而爱上阅读[3]。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阅读的书目做过多的约束。教师应当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从而在阅读习惯形成的早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加快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学会积累。

兴趣是动力,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促进个人发展,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学会积累,汲取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形成对书本内容的深刻印象,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即有选择的阅读篇目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长篇文本的经典段落或者语句。这些选段往往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不仅文笔佳,更有助于学生快速领会该文本的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背诵其中一些经典语句和段落,作为素材积累。
(2)速读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大意,一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类型的文章一般只要求学生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3)精读法。对于经典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在要求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也往往要求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学生精读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解析文章的构思和结构等方法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融入个人体会,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的熏陶。这种方法耗时虽长但学生往往受益匪浅。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3.教会学生做笔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或者可以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写心得体会和小文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
4.教会学生延展阅读。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可以根据其时代背景、作者、书中引用的经典、写作特点等进行延展阅读。从而达到了解一个时代或一种写作特点、一个作者的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养成阅读的习惯

1.活动实例

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因此,在班级里开展相应的读书活动以观察学生的反馈是极其必要的。为此,本班在2020年假期开展了主题为“书香致远,其乐无穷”的读书会。通过这次读书会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表现,探究家校互动对于学生阅读的帮助以及读书对于学生短期和长期的促进效果。
(1)活动流程
①家长学生齐分组
教师通过微信群联系家长,由教师选定几位家长作为“阅读带头人”即每组的组长,鼓励其他家长踊跃报名参加,并最终协调划分为五人小组。
②制定读书计划
根据分组,每组的“阅读带头人”带领其他家长制定阅读计划。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阅读书目,后续分享形式安排,阅读打卡计划,读后感。制定读书计划后,由家长陪伴孩子在家进行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时长和专注度。
③读书笔记
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阅读计划,家长应当督促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模板由教师制作并提供。同时,学生可以自愿在阅读群内打卡,上传笔记图片或者进行句子朗读,分享好词好句等等。
(2)阅读沙龙分享会
由教师和家长一起安排,选定阅读沙龙分享会的举办地点和时间。分享会由每组各自商定展示形式。在分享会期间,各组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朗诵、绘画、小品等等。展示结束后,教师应当进行总结发言并邀请各组的“阅读带头人”分享经验。
(3)读后感写作
在分享会结束后,教师和家长一起安排制定读后感的形式,例如配图读后感或好词好句摘抄本。
(4)活动意义
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③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在团体中的参与和互动程度。④增强家校互动,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2.经验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说,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检验他们的阅读成果,从而使他们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
为此,必须做到五个保障:(1)时间保障。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每天阅读不少于20分钟。(2)读物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读物,开放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布置家庭小书房等。(3)辅导保障。教师和家长应该当随时对学生进行辅导。着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更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优良的阅读习惯。(4)笔记保障。要求学生写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型、归纳型、感想型、评价型和想象型。(5)活动保障。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巩固学生的记忆,形成强习惯。这些活动包括但不仅限于:朗诵、阅读周、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等。在班级里,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读书笔记和手抄报活动。通过读书笔记,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同时积累好词好句,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从旁指导,从而促进家校互动。在完成读书笔记之后,同学们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将好词好句以及书本的意义展示给全班同学,从而引发其他同学的读书兴趣[5]。
除此之外,游戏和表演、好书分享会、读书报告展、社会时事剖析、书目专题展览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的好方法。如我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了“好书介绍”栏目,经常结合课文的学习,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学生。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栏目中就介绍与之相关的名著《水浒传》,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配合安排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集》简介,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结语

在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强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量也随之增加。学生书读得越多,获取的信息就越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就越大,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从而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如何培养好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命题。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