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小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阶段、启蒙阶段,更是成为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和重点。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语文学习十分有利。
一、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分析及原因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曙光,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但笔者在分析以往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朗读习惯后发现,当前的朗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习惯不科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课外朗读量严重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特别是传统教育观念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足,从而难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缺乏系统性的考核标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只能按照考试成绩判断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却无法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更难找到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过多以语文课本作为朗读教学的内容,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1.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更易于理解具象化的知识,如果老师直接让学生朗读课本上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够而难以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老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小虾》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平时很少认真观察水中游动的小虾,在更多情况下,他们认识小虾都是通过相关的食物等。所以,老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真实的小虾在水中游动的视频以及表现小虾特点的图片,让学生能近距离地、直观地了解这些可爱的小生灵[2]。然后,老师再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带领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解决文中的多音字、陌生字词等内容。最后,老师再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该篇课文的朗读,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后,老师再重点讲解朗读技巧,如朗读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等,让学生通过朗读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准确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正确认知朗读的重要意义,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注重转变自身对于阅读教学的认知,正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环节,正确地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明确朗读教学环节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这样,教师就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学校也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促使教师能够认真地履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而有效落实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朗读教学环节进行创新以及优化,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40分钟,建立在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朗读教学可以分配到5分钟到10分钟时间。在此时间段之内,教师一定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将朗读教学环节每一分钟的作用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
3.重视朗读能力,改进朗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朗读能力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未能有效提高。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基于行动开展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情感色彩明显的文章,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一个本子,将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而不是听过之后给予形式上的表扬。
例如,学生在朗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对于一些情感的转折点拿捏不准,教师就应该在学生朗读后给予正面真实的评价,让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说作者的母亲“频来入梦”,学生对于这一段可能理解得并不是很到位,毕竟文章的作者是失去母亲后写下的回忆,这份感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去共情和理解的情感。学生感知不到这一处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速过快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用言语给学生“这一段是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你的语速是否与作者悲伤的情绪不符呢?尝试着放缓语速,带一点悲痛的语气去朗读看看”这样的指导,令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教师也能在指导后观察学生的悟性,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推动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小学生对知识形成牢固记忆和深刻理解的重要方式,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学习,并结合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创新性、有效性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朗读习惯,为阅读教学夯实基础,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语文学习十分有利。
一、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分析及原因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曙光,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但笔者在分析以往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朗读习惯后发现,当前的朗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习惯不科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课外朗读量严重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特别是传统教育观念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足,从而难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缺乏系统性的考核标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只能按照考试成绩判断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却无法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更难找到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过多以语文课本作为朗读教学的内容,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1.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更易于理解具象化的知识,如果老师直接让学生朗读课本上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够而难以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老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小虾》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平时很少认真观察水中游动的小虾,在更多情况下,他们认识小虾都是通过相关的食物等。所以,老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真实的小虾在水中游动的视频以及表现小虾特点的图片,让学生能近距离地、直观地了解这些可爱的小生灵[2]。然后,老师再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带领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解决文中的多音字、陌生字词等内容。最后,老师再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该篇课文的朗读,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后,老师再重点讲解朗读技巧,如朗读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等,让学生通过朗读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准确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正确认知朗读的重要意义,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注重转变自身对于阅读教学的认知,正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环节,正确地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明确朗读教学环节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这样,教师就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学校也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促使教师能够认真地履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而有效落实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朗读教学环节进行创新以及优化,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40分钟,建立在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朗读教学可以分配到5分钟到10分钟时间。在此时间段之内,教师一定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将朗读教学环节每一分钟的作用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
3.重视朗读能力,改进朗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朗读能力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未能有效提高。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基于行动开展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情感色彩明显的文章,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一个本子,将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而不是听过之后给予形式上的表扬。
例如,学生在朗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对于一些情感的转折点拿捏不准,教师就应该在学生朗读后给予正面真实的评价,让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说作者的母亲“频来入梦”,学生对于这一段可能理解得并不是很到位,毕竟文章的作者是失去母亲后写下的回忆,这份感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去共情和理解的情感。学生感知不到这一处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速过快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用言语给学生“这一段是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你的语速是否与作者悲伤的情绪不符呢?尝试着放缓语速,带一点悲痛的语气去朗读看看”这样的指导,令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教师也能在指导后观察学生的悟性,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推动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小学生对知识形成牢固记忆和深刻理解的重要方式,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学习,并结合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创新性、有效性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朗读习惯,为阅读教学夯实基础,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