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语文是一门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理解、基础字词语句识记以及丰富思想情感的学科,让学生掌握获得语文知识的能力十分关键;另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应当从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陪伴者、指引者,让学生转变自身学习观念,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让自主学习走进课堂,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自学习惯、内容、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模式的变革出发,重构新式教学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注重从学生的教学出发,以其自身在阅读教材文章、识记陌生字词、感悟文本思想时所产生的疑惑、体会为中心,助推教师开展精准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自主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在于,让学生找到语文自主学习的重点,养成“掌握基础、探索中心、分析难点”的学习习惯,以重建高效课堂学习形式。教师在引导教学的环节中,注重释疑、创设情境、强化交流,逐步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含义。
二、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思路
1.优化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流程,明确其自主学习的任务
语文课前预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独自学习的重要环节,其更能体现学生对语文文本知识的处理能力,包括字词的查找释义、文章结构的划分规整以及中心段落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避免“课本问题”式预习任务设置,并应当充分认识到“标准答案”式课后参考书对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极大影响。如很多学生根据课外辅导书,以“标准答案”抄写式草草完成教师的预习任务,其对于自主学习却帮助甚微[1]。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前预习的设计形式,以“文章复述”“素材积累”“仿写练习”等形式为基础,开展人物刻画描写理解、文章情节构思的分析探索活动,来注重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参与”“真实学习”“强化交流”,而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
2.围绕“议”“问”“读”任务,强化学生“悟”“写”“用”能力
自主学习是围绕教材文章的“议论”“提问”“阅读”任务,来提升学生的“感悟”“习作”以及“应用”的能力。“议论”指的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文体、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在学生之间进行高效讨论,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基础知识的系统认识;“提问”则是为学生设计差异化、可选择化的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课预习时厘清思路、分清详略,把文章中疑惑的地方做以标记、提出疑问;“阅读”则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以文章角色或者语境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会以“精读”“略读”“主旨读”等不同方式来提高阅读效率[2]。
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议”“问”“读”学习情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说出“感悟”“写出”体会、灵活“应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围绕“以读促写”“以学促用”为核心,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中心在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能够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进度来展开详细教学,帮助学生从差异化的教学中找到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
3.实施课内外互联互通教学,建立课外主题拓展阅读式自主学习体系
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需要通过科学的引导、严密的落实,来确保教学的实效性。而课外延伸自主式阅读学习能助力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提升,并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方法。教师需要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向外进行关联延伸,为学生准备更具指引性的阅读素材,让学生感受课外主题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异同,并增强其灵活运用的能力[3]。比如:在课文《军神》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学时感受文章这种先写对话,最后介绍人物与普通的开门见山介绍有何异同。并引导学生阅读时将《军神》与《丰碑》进行链接,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以“军神”“丰碑”两个代名词做题目能起到什么作用,来进行主题探讨。
4.营造浓厚的自主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小学语文自主式学习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而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区间划分与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相互匹配。即利用情境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自主学习进入文章情境之中,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阶段则开展深入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文本理解,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彼此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以避免“标准答案”式束缚思维[4]。比如:在《竹节人》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导入、图片观赏的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快速吸引学生进入到自主阅读、思考的情境之中,并为学生设计递进式引导问题。如“竹节人”的制作原料、制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根据“竹节人”的介绍,试试自己用几句简短的话来介绍自己的玩具,这样来帮助学生乐于自学、善于自学。
结语
总之,自主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为学生设计相应关联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创设生动的自学情境。另外需要结合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来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注重从学生的教学出发,以其自身在阅读教材文章、识记陌生字词、感悟文本思想时所产生的疑惑、体会为中心,助推教师开展精准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自主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在于,让学生找到语文自主学习的重点,养成“掌握基础、探索中心、分析难点”的学习习惯,以重建高效课堂学习形式。教师在引导教学的环节中,注重释疑、创设情境、强化交流,逐步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含义。
二、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思路
1.优化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流程,明确其自主学习的任务
语文课前预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独自学习的重要环节,其更能体现学生对语文文本知识的处理能力,包括字词的查找释义、文章结构的划分规整以及中心段落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避免“课本问题”式预习任务设置,并应当充分认识到“标准答案”式课后参考书对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极大影响。如很多学生根据课外辅导书,以“标准答案”抄写式草草完成教师的预习任务,其对于自主学习却帮助甚微[1]。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前预习的设计形式,以“文章复述”“素材积累”“仿写练习”等形式为基础,开展人物刻画描写理解、文章情节构思的分析探索活动,来注重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参与”“真实学习”“强化交流”,而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
2.围绕“议”“问”“读”任务,强化学生“悟”“写”“用”能力
自主学习是围绕教材文章的“议论”“提问”“阅读”任务,来提升学生的“感悟”“习作”以及“应用”的能力。“议论”指的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文体、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在学生之间进行高效讨论,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基础知识的系统认识;“提问”则是为学生设计差异化、可选择化的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课预习时厘清思路、分清详略,把文章中疑惑的地方做以标记、提出疑问;“阅读”则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以文章角色或者语境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会以“精读”“略读”“主旨读”等不同方式来提高阅读效率[2]。
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议”“问”“读”学习情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说出“感悟”“写出”体会、灵活“应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围绕“以读促写”“以学促用”为核心,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中心在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能够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进度来展开详细教学,帮助学生从差异化的教学中找到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
3.实施课内外互联互通教学,建立课外主题拓展阅读式自主学习体系
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需要通过科学的引导、严密的落实,来确保教学的实效性。而课外延伸自主式阅读学习能助力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提升,并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方法。教师需要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向外进行关联延伸,为学生准备更具指引性的阅读素材,让学生感受课外主题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异同,并增强其灵活运用的能力[3]。比如:在课文《军神》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学时感受文章这种先写对话,最后介绍人物与普通的开门见山介绍有何异同。并引导学生阅读时将《军神》与《丰碑》进行链接,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以“军神”“丰碑”两个代名词做题目能起到什么作用,来进行主题探讨。
4.营造浓厚的自主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小学语文自主式学习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而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区间划分与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相互匹配。即利用情境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自主学习进入文章情境之中,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阶段则开展深入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文本理解,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彼此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以避免“标准答案”式束缚思维[4]。比如:在《竹节人》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导入、图片观赏的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快速吸引学生进入到自主阅读、思考的情境之中,并为学生设计递进式引导问题。如“竹节人”的制作原料、制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根据“竹节人”的介绍,试试自己用几句简短的话来介绍自己的玩具,这样来帮助学生乐于自学、善于自学。
结语
总之,自主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为学生设计相应关联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创设生动的自学情境。另外需要结合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来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