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有效问题的设计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引导、视野开阔密切相关,教师应当围绕以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学生的习惯培养、实践探索为两翼,实施“一心两翼”式数学情景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提问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节奏保持同步,让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呈阶梯递进式的,以帮助小学生找到解题的规律、理解的技巧。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入手,探索如何把问题与教学难度、学生的兴趣点有效结合,以期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问题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概念
    有效的问题不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更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同时还能够升华教学主旨,让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但有效的数学课堂问题不是课本例题、内容的“拿来主义”,而需要教师通过化解拆分课堂例题,让其与本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适应,以起到因地制宜、量才施教的效果。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与互动教学、信息化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探索学习的意识和动力[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创新思路
1.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环境,为课堂问题设计奠定基础
如果小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完全没有理解,则很难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让学生快速的吸收并消化大量的数学概念、公式。因而只采取学概念、套公式的教学方式,则难以发挥出有效问题的实际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课前预习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通过实际动手来感受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的本源。这样可以与课堂有效问题实现无缝衔接,让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差异化教学的价值。
例如:在小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式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让家长带领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实际参照物。如带领孩子去公园中,首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公园的布局,来进行参照物的寻找,并结合公园中的建筑物、湖泊、大门等参照物来完成简单的位置与方向标记图。其次,家长再与学生一起设计与探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对位置与方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最后,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记录探索过程中的疑惑和体会,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享[2]。
2.充分利用课堂非生成性教学资源,以灵活调整问题来适应学生
非生成性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针对教学环节与学生实际学习进度之间存在的衔接缝隙,来采取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与学生实际思维紧密结合的问题引导。如在工程量系列问题的讲解中,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表现出对分数转换思维应用的不熟练,这就给课堂教学进度带来了一定阻力。因此在针对工程量问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比”、“比的应用”相关数学概念与公式的问题提问,并让学生对应题目中的工程量的条件,与“比”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一对应,来深刻理解替换思维、代入模式在工程量问题中的应用。这样能够让课堂问题与课本相关知识形成联动,以激发学生对于实际解题应用与概念公式的巩固记忆意识。
3.充分利用新兴教学手段,重构数学课堂有效问题的问答形式
新时期数学教学大纲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习惯以及方法,都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准,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并同步重构数学课堂有效问题的提问内容与解答形式。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支撑,更需要让问题具有思维导向性,直接或者间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严谨思考、谨慎作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以图容缩数量关系式提问引导学生去进行系统思考、细节探索,以作出回答;也可以通过生活化课外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准备生活元素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问题,来指引学生深度学习、创新思考与灵活应用[3]。
4.把传统的数学思维融入课堂问题之中,发挥有效问题的古为今用价值
例如在经典的追击相遇数学问题之中,通过高效简洁的数学模型来进行引导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方向,把问题的有效性与传统数学解题有效结合,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再比如:传统数学解题思维有助于推动数学方程解题思维与生本教育理念融合式发展。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教材介绍的解题方法、思路与我国的传统数学思维有密切的联系,而“鸡兔同笼”作为其中的代表更体现了我国传统数学思维的文化魅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为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高效思考的同时,有效提升学习自信心。而通过不同的方法、多种解题思路为小学生展现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激活其解题思路并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课堂上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现阶段素质教学的必然要求,因而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强化、课中学习专注力提升以及课后知识应用巩固三个方面来精心设计。同时应当以新兴的教学模式为依托,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与应用之间转化效率,以强化问题的有效性。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