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教育作为五育之首,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教育时代下,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事务的管理者和学生良好成长的引领者,应充分利用班级管理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在学生对自己宏伟人生蓝图的绘制中发挥良好的德育引导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 小学阶段 班级管理 德育教育 实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参与程度低,班级是其进行学习生活、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事务的管理者和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其自身的德育素养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多元化渗透教育策略的探究与思考,来拓展学生的德育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成长。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正确德育教育观念
在新的教育时代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催生了大量新型的教学管理理念,在这些新型管理理念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凸显,德育教育的方式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与创新[1]。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自身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一方面,教师应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的贯彻到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之中。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是最为重要、核心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将德育教育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之上,对其教育的开展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关注。另一方面,教师应在人本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学生具体情况的把握和针对性德育教育策略的实施[2-3]。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在道德意识方面的情况都会呈现出个性化的状态。因此,教师就应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把握,并在因材施教原则下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与引导,以此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落实人文关怀,营造浓厚德育教育氛围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行为以及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从环境因素入手,通过班级内浓厚德育教育氛围的营造,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室内的环境进行德育化的布置,构建具有德育内涵的物质文化。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德育主题板报的设计,还可以在教室的墙壁、走廊中悬挂具有德育意义的名人名言。使学生能在班级生活中获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4]。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制定一系列关于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的行为守则、对于德育表现良好学生的表彰制度、违规违纪行为的惩罚制度等。这就使学生在班级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得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优化了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教育的效果。
三、把握管理细节,实施有效德育渗透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方面广泛、包含的内容也相对琐碎复杂。而德育教育的渗透正是在生活、管理的点滴中之间进行渗透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就应积极进行班级管理各项细节工作的把握,以此真正落实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实现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及热爱集体品质的培养,教师就应将班级事务进行民主化的分配,使每个学生都能担任一定的集体职责,并在对自己负责工作的认真完成中实现德育教育的良好渗透[5]。另外,在对教室环境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参与意识高涨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为班级建设做贡献,有的学生搬来了家里的花,有的学生进行了班级内卫生死角的清洁等。
四、拓展活动形式,设计多元化德育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活动的重要教育意义得到凸显。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地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学生在对形式丰富德育活动的参与中,亲身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获得教育的渗透,以此实现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的机会开展具有德育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在母亲节前后,开展以孝道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进行优秀孝行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树立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团体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如,环保宣传活动、市容市貌整顿活动等,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了相关德育意识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德育教育显示出了更为显著的教育意义。而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应渗透、贯彻到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教师就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班级德育氛围的营造、多元化德育活动的开展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引领,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新时代 小学阶段 班级管理 德育教育 实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参与程度低,班级是其进行学习生活、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事务的管理者和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其自身的德育素养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多元化渗透教育策略的探究与思考,来拓展学生的德育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成长。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正确德育教育观念
在新的教育时代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催生了大量新型的教学管理理念,在这些新型管理理念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凸显,德育教育的方式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与创新[1]。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自身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一方面,教师应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的贯彻到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之中。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是最为重要、核心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将德育教育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之上,对其教育的开展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关注。另一方面,教师应在人本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学生具体情况的把握和针对性德育教育策略的实施[2-3]。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在道德意识方面的情况都会呈现出个性化的状态。因此,教师就应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把握,并在因材施教原则下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与引导,以此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落实人文关怀,营造浓厚德育教育氛围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行为以及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从环境因素入手,通过班级内浓厚德育教育氛围的营造,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室内的环境进行德育化的布置,构建具有德育内涵的物质文化。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德育主题板报的设计,还可以在教室的墙壁、走廊中悬挂具有德育意义的名人名言。使学生能在班级生活中获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4]。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制定一系列关于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的行为守则、对于德育表现良好学生的表彰制度、违规违纪行为的惩罚制度等。这就使学生在班级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得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优化了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教育的效果。
三、把握管理细节,实施有效德育渗透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方面广泛、包含的内容也相对琐碎复杂。而德育教育的渗透正是在生活、管理的点滴中之间进行渗透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就应积极进行班级管理各项细节工作的把握,以此真正落实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实现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及热爱集体品质的培养,教师就应将班级事务进行民主化的分配,使每个学生都能担任一定的集体职责,并在对自己负责工作的认真完成中实现德育教育的良好渗透[5]。另外,在对教室环境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参与意识高涨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为班级建设做贡献,有的学生搬来了家里的花,有的学生进行了班级内卫生死角的清洁等。
四、拓展活动形式,设计多元化德育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活动的重要教育意义得到凸显。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地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学生在对形式丰富德育活动的参与中,亲身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获得教育的渗透,以此实现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的机会开展具有德育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在母亲节前后,开展以孝道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进行优秀孝行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树立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团体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如,环保宣传活动、市容市貌整顿活动等,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了相关德育意识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德育教育显示出了更为显著的教育意义。而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应渗透、贯彻到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教师就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班级德育氛围的营造、多元化德育活动的开展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引领,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