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教育理念的革新要求,分析了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现状,提出了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调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设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实施、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效果回访”为核心“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框架,为实现新工科安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 新工科 本科教育 教学体系 建设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模式发生新的时代变革,新工科教育应运而生。新工科侧重建设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新工科时代更多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1-3]。安全工程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工业科技进步的需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革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管理,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工程应用型、复合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目标。当前在新工科背景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发展契机需求下,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本科教学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设立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高达170多所,涵盖了矿业、水利、土木、建筑、农林、公安消防、应急管理、职业健康等众多领域。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大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演示等方面进行构建,教学内容以知识脉络梳理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入教学为切入,教学设计重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演示则是侧重课堂讲授、线下沟通。
二、新工科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建设
基于新工科实施背景,通过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布局以及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综合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基础,完善教学体系,拓展教学视野,旨在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接受度高、实施效果好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品味和教学水平,增强专业教学效果。
1.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调查
通过文献查找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记录法等形式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教学模式的优劣,尤其对之前开设的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效果评估,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知度、接受度、掌握程度和运用情况,并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特点,结合教学案例及教学现状分析成果,有组织有计划地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布局教学环节,细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体系建设,选取特定的专业主干课进行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和教学资源整合,采用“课堂教授、设置问题、自由讨论、分组学习、自主试验”等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法,并适时引入工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将抽象、烦琐、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明晰、具体可见的有形事物,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精炼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事物的全面感知、全新理解和全程体悟。
3.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实施
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细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步骤,分析论证该教学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根据安全类专业学科特点,在创新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改进优化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引入“三段式”课堂教学法,即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单独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以及学生模拟教学三部分组成,革新教学观念,打破常规教学的呆板模式,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的新型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放式互动学习,打造专业金课,培养教学名师,让专业教师发挥教学潜能,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帮助和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和创造力,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4.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效果回访
教学效果评估是对教学活动开展以后的有效评价和专业评判,在教学工作实施以后,采用观察倾听法、问卷调查法等措施,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系统调查和综合评价,检验新教学体系实施后的运用情况,重点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切实可行,教学流程是否合理顺畅,教学内容是否饱满充实,教学过程是否严谨周密”。进而论证创新型教学体系的先进性,评估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新工科既是新契机又是新挑战,既是新起点又是新征程。基于新工科提出的背景和要求,在充分调查分析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以具体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研发出一套针对性强、操控性高、实施效果好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追求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钻研创新的水平,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工程应用型、复合创新型”的安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满足高新企业在新形势下对工程应用型及复合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时代需求。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 新工科 本科教育 教学体系 建设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模式发生新的时代变革,新工科教育应运而生。新工科侧重建设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新工科时代更多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1-3]。安全工程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工业科技进步的需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革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管理,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工程应用型、复合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目标。当前在新工科背景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发展契机需求下,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本科教学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设立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高达170多所,涵盖了矿业、水利、土木、建筑、农林、公安消防、应急管理、职业健康等众多领域。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大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演示等方面进行构建,教学内容以知识脉络梳理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入教学为切入,教学设计重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演示则是侧重课堂讲授、线下沟通。
二、新工科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建设
基于新工科实施背景,通过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布局以及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综合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基础,完善教学体系,拓展教学视野,旨在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接受度高、实施效果好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品味和教学水平,增强专业教学效果。
1.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调查
通过文献查找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记录法等形式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教学模式的优劣,尤其对之前开设的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效果评估,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知度、接受度、掌握程度和运用情况,并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特点,结合教学案例及教学现状分析成果,有组织有计划地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布局教学环节,细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体系建设,选取特定的专业主干课进行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和教学资源整合,采用“课堂教授、设置问题、自由讨论、分组学习、自主试验”等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法,并适时引入工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将抽象、烦琐、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明晰、具体可见的有形事物,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精炼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事物的全面感知、全新理解和全程体悟。
3.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实施
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细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步骤,分析论证该教学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根据安全类专业学科特点,在创新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改进优化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引入“三段式”课堂教学法,即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单独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以及学生模拟教学三部分组成,革新教学观念,打破常规教学的呆板模式,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的新型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放式互动学习,打造专业金课,培养教学名师,让专业教师发挥教学潜能,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帮助和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和创造力,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4.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效果回访
教学效果评估是对教学活动开展以后的有效评价和专业评判,在教学工作实施以后,采用观察倾听法、问卷调查法等措施,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系统调查和综合评价,检验新教学体系实施后的运用情况,重点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切实可行,教学流程是否合理顺畅,教学内容是否饱满充实,教学过程是否严谨周密”。进而论证创新型教学体系的先进性,评估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新工科既是新契机又是新挑战,既是新起点又是新征程。基于新工科提出的背景和要求,在充分调查分析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以具体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研发出一套针对性强、操控性高、实施效果好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追求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钻研创新的水平,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工程应用型、复合创新型”的安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满足高新企业在新形势下对工程应用型及复合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时代需求。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