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现如今,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教师通过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构建高效课堂,能激发学生热情。基于此,教师要科学地进行体态律动教学研究,加强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 体态律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体态律动过程,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优化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音乐赏析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分析,本文从多方面总结了运用体态律动的有效策略。
一、体态律动教学
体态律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聆听音乐感受身体律动,来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节奏感和乐感的目的,提升有效音乐教学目标。舞蹈和体态律动是不同的,舞蹈是根据音乐有节奏、规范及优雅地表现音乐律动,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演表达美。而体态的律动是在音乐节奏的背景下,通过自己对节奏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利用动作来展现。体态律动,简言之,就是随着音乐韵律的摆动,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习音乐的乐趣,培养学生们的节奏感和乐感,最终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教学效率。
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玩耍,活泼好动,由于音乐课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差,会出现小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开小差、走神甚至打闹的情况,无法集中精神全面投入到音乐学习课堂上。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体态律动学习音乐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对体态律动形成好奇,学习音乐知识和倾听乐曲变成一件新奇而愉快的事情。学生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音乐认真听讲,有效提升小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2.有利于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以往小学音乐课堂通常都是由音乐教师讲述音乐理论常识,随堂播放乐曲。显然这种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注意力无法全面集中,也不能达到完整教学效果。体态律动教学,明显能够将难以理解和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小学生们可以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利用肢体语言理解音乐和节奏,使音乐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枯燥,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活力,提高了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以达成提升音乐学习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乐感和节奏感
音乐知识教学本身,内容十分抽象,不便于记忆和理解。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凭借教师的传授,这样学习得来的知识理解程度比较浅,无法拥有较好的节奏感和乐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入体态律动,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自由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乐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知识。能够加深小学生们对音乐的深层认识,也逐渐加深学习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节奏感和乐感,将抽象予以具体化感受。
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策略
1.利用身体动作,静态变动态
小学生阶段的孩子,本身天性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静态的音乐欣赏显然是一种对专注力有高要求的学习科目。因此小学生们很容易无法提起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导致他们无法正确掌握乐理知识,小学生更愿意唱歌,不喜欢安静的欣赏,此时加入体态律动,能够以最基本的肢体动作来感受欣赏音乐,比如加入拍腿、跺脚、拍手等动作,再辅以节奏,能够帮助学生开心有效地学习和掌握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国外歌曲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歌曲中的视频,通过视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想集中。因为外国歌曲多为外来语,小学生理解和演唱都有很大难度,此时加入体态律动,然后用简单的“啦”、“啊”等歌词代替哼唱。教师带领孩子配合加入拍手等动作,重音的地方可以考虑加入拍一下或者两下。教师带领学生播放欣赏少数民族歌曲,可以将教室提前布置一片空白场地,老师给学生讲解传授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先一起听歌曲,然后让学生伴舞,学生慢慢有了自己的节奏,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来,欣赏音乐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而对于一些纯乐器的纯音乐部分,则不适合配合较大幅度动作,因为纯音乐它时一种唯美而柔和的意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带给听者情绪上的感受。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一边可以动手将歌曲感受内容画在纸上,边听边画,或者也可以写一封信,各种融情于景,寓景于情的方式和形式都可以结合利用,帮助小学生形成对歌曲的独到见解和理解,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情层次。
2.游戏中学习,双倍的乐趣
小学生阶段的同学们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兴趣,根据自身实际经历来看,他们对小游戏和互动环节表现积极,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该特点,在组织建设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内容来组织配套不同的游戏环节,加深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度和理解效果,让学生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们更加善于、乐于以及用于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展开歌曲片段的聆听,此时可以组织一些歌词抢答或者节拍抢答的有趣问题,设置小组比赛,将两个人或者四个人分成一组,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都答对有奖。如此充满趣味十足的活动,能够方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记忆音乐旋律,还能够利于学生发展其思维特点,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小学时候我们经常玩耍的游戏叫做击鼓传花。每当学习了节奏性较强的歌曲之后,就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以四个数字为循环,找到重音打节拍,第一个重音拍一下手,第二个两下,第三个三下,第四个四下,第五六,第六个,以此类推的循环下去。一旦有做错,就以讲笑话、表演节目、猜脑筋急转弯等形式接受惩罚。以有趣的游戏形式展现,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了学生的乐理节拍能够,还能够使学生的胆量得到锻炼,促进他们勇于上台表演。
3.创新形式,主体转移
以往的课堂学习模式基本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接受什么,形式和内容均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方,这种不利于创新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们思维拓展的需求。长久以来也无法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本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逐渐改变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渐渐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被授课的对象,也就是有效做到主客体之间的互相转移。教师可以指定给学生提供歌曲以及歌曲的背景故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多人分组配合教学,学生自己选择方式将这首音乐展示出来。
例如,在小学课堂上,小组学生合力完成舞台剧,选择一首经典的曲目《让我们荡起双桨》,在这个小组里有人扮演路人,有人扮演波浪,有人扮演白塔……三三两两的学生跟随着歌曲的节奏,开启划船进场,以及稍后的表演细节,进入自己的想象,包括一起升国旗以及一起读书等生活场景的展示,表演结束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再举个例子,部分同学选择以边演边唱的形式,比如旋律简单的《娃哈哈》,其中有一个同学演唱,另一部分同学设计不同的笑容,有滑稽的,有可爱的,整场表演笑声不断,这也是合理运用体态律动成功的案例。有效将主客体交换,同学们的表现和思维,通过体态律动完整地展示出来,融合于音乐欣赏教学中,是一种可行的创新形式。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研究了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的具体运用措施,作为新时期音乐教师,要提高学习能力,应不断开展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从而进一步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希望通过具体研究,能加强小学阶段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水平。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音乐 体态律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体态律动过程,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优化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音乐赏析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分析,本文从多方面总结了运用体态律动的有效策略。
一、体态律动教学
体态律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聆听音乐感受身体律动,来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节奏感和乐感的目的,提升有效音乐教学目标。舞蹈和体态律动是不同的,舞蹈是根据音乐有节奏、规范及优雅地表现音乐律动,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演表达美。而体态的律动是在音乐节奏的背景下,通过自己对节奏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利用动作来展现。体态律动,简言之,就是随着音乐韵律的摆动,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习音乐的乐趣,培养学生们的节奏感和乐感,最终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教学效率。
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玩耍,活泼好动,由于音乐课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差,会出现小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开小差、走神甚至打闹的情况,无法集中精神全面投入到音乐学习课堂上。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体态律动学习音乐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对体态律动形成好奇,学习音乐知识和倾听乐曲变成一件新奇而愉快的事情。学生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音乐认真听讲,有效提升小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2.有利于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以往小学音乐课堂通常都是由音乐教师讲述音乐理论常识,随堂播放乐曲。显然这种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注意力无法全面集中,也不能达到完整教学效果。体态律动教学,明显能够将难以理解和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小学生们可以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利用肢体语言理解音乐和节奏,使音乐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枯燥,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活力,提高了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以达成提升音乐学习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乐感和节奏感
音乐知识教学本身,内容十分抽象,不便于记忆和理解。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凭借教师的传授,这样学习得来的知识理解程度比较浅,无法拥有较好的节奏感和乐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入体态律动,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自由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乐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知识。能够加深小学生们对音乐的深层认识,也逐渐加深学习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节奏感和乐感,将抽象予以具体化感受。
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策略
1.利用身体动作,静态变动态
小学生阶段的孩子,本身天性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静态的音乐欣赏显然是一种对专注力有高要求的学习科目。因此小学生们很容易无法提起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导致他们无法正确掌握乐理知识,小学生更愿意唱歌,不喜欢安静的欣赏,此时加入体态律动,能够以最基本的肢体动作来感受欣赏音乐,比如加入拍腿、跺脚、拍手等动作,再辅以节奏,能够帮助学生开心有效地学习和掌握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国外歌曲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歌曲中的视频,通过视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想集中。因为外国歌曲多为外来语,小学生理解和演唱都有很大难度,此时加入体态律动,然后用简单的“啦”、“啊”等歌词代替哼唱。教师带领孩子配合加入拍手等动作,重音的地方可以考虑加入拍一下或者两下。教师带领学生播放欣赏少数民族歌曲,可以将教室提前布置一片空白场地,老师给学生讲解传授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先一起听歌曲,然后让学生伴舞,学生慢慢有了自己的节奏,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来,欣赏音乐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而对于一些纯乐器的纯音乐部分,则不适合配合较大幅度动作,因为纯音乐它时一种唯美而柔和的意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带给听者情绪上的感受。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一边可以动手将歌曲感受内容画在纸上,边听边画,或者也可以写一封信,各种融情于景,寓景于情的方式和形式都可以结合利用,帮助小学生形成对歌曲的独到见解和理解,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情层次。
2.游戏中学习,双倍的乐趣
小学生阶段的同学们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兴趣,根据自身实际经历来看,他们对小游戏和互动环节表现积极,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该特点,在组织建设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内容来组织配套不同的游戏环节,加深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度和理解效果,让学生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们更加善于、乐于以及用于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展开歌曲片段的聆听,此时可以组织一些歌词抢答或者节拍抢答的有趣问题,设置小组比赛,将两个人或者四个人分成一组,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都答对有奖。如此充满趣味十足的活动,能够方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记忆音乐旋律,还能够利于学生发展其思维特点,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小学时候我们经常玩耍的游戏叫做击鼓传花。每当学习了节奏性较强的歌曲之后,就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以四个数字为循环,找到重音打节拍,第一个重音拍一下手,第二个两下,第三个三下,第四个四下,第五六,第六个,以此类推的循环下去。一旦有做错,就以讲笑话、表演节目、猜脑筋急转弯等形式接受惩罚。以有趣的游戏形式展现,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了学生的乐理节拍能够,还能够使学生的胆量得到锻炼,促进他们勇于上台表演。
3.创新形式,主体转移
以往的课堂学习模式基本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接受什么,形式和内容均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方,这种不利于创新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们思维拓展的需求。长久以来也无法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本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逐渐改变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渐渐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被授课的对象,也就是有效做到主客体之间的互相转移。教师可以指定给学生提供歌曲以及歌曲的背景故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多人分组配合教学,学生自己选择方式将这首音乐展示出来。
例如,在小学课堂上,小组学生合力完成舞台剧,选择一首经典的曲目《让我们荡起双桨》,在这个小组里有人扮演路人,有人扮演波浪,有人扮演白塔……三三两两的学生跟随着歌曲的节奏,开启划船进场,以及稍后的表演细节,进入自己的想象,包括一起升国旗以及一起读书等生活场景的展示,表演结束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再举个例子,部分同学选择以边演边唱的形式,比如旋律简单的《娃哈哈》,其中有一个同学演唱,另一部分同学设计不同的笑容,有滑稽的,有可爱的,整场表演笑声不断,这也是合理运用体态律动成功的案例。有效将主客体交换,同学们的表现和思维,通过体态律动完整地展示出来,融合于音乐欣赏教学中,是一种可行的创新形式。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研究了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的具体运用措施,作为新时期音乐教师,要提高学习能力,应不断开展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从而进一步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希望通过具体研究,能加强小学阶段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水平。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