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交往、与人合作、建立团队意识的良好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借助小组协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以《乙醇与乙酸》复习课为教学活动载体,设计相关教学案例,为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而合作式学习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学生在互相学习时,一起交流观点提升自己,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积极性。
公元1世纪,古代罗马的昆体良学派就曾认为学生可以在彼此学习的过程中受益,我国《学记》中也曾记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美国教育家杜威将合作学习观点纳入“做中学”的方法组成之中并大力推广。在1986年,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处在愈加主动的位置。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上课过程中加入小组活动也多有探讨。2005年,王法高分析化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明确目标定位,关注个体“质”的差异性,突出教师“导”的作用。熊士荣等提出了应用于学习专题、复习课、课外研究、小班分层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其倡导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教师辅助,小组内分工总结知识点,通过集体讨论构建全面知识脉络,同时培养学生知识梳理,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处理竞争与机会均等原则之间的关系,避免班级教学的某些缺点,但因部分教师对其运用不恰当,往往使其空有形式,成效不明显,值得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以《乙醇与乙酸》复习课为教学案例,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过程,以期为一线化学教师进行合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分析
复习课通常是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在复习课上非常适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结合启发性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将整章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中《乙醇与乙酸》一节是有机化合物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主题的教学难点,是高中生认识较复杂有机化合物,了解“结构—性质—应用”主线的重要环节[2]。
教学设计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 教学目标
(1)复习乙醇与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二者之间的转化;
(2)学会由物质的宏观性质分析微观本质,发展合作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之间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结构—性质—应用”的协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演绎总结能力和团体互助精神,诊断并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理解和归纳有机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精神,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3]。
二、教学流程
1.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1】阅读课本,结合学案完成并检测相关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系统总结官能团与有机物类别。
【设计意图1】通过自主复习和自我检测,查找未掌握知识点,独立完成自主任务,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升打好基础。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之间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2】小组内探讨各相关有机物的本质区别,完成相关表格及练习,做出关系转化图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2】复习课的目的是将整体内容串构成知识体系,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结合小组相互合作进行讨论,不仅在认知方面理解更加深刻,初步构建知识体系,更能促进交流、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系统水平)。 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3】提出探究性问题:“发酸的陈年老酒”和“酒驾的检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解释。
【设计意图3】“化学来源于生活”,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以及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案例说明
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多用在新授课的课堂中,教师依据授课内容,提出自主讨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划分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本案例则将组内合作的学习方式应用在复习课中,学生先自主复习先前所学知识,解决基础问题,提高复习效率,然后参与教师布置小组任务,小组任务的难度大于自主任务,多为关系图的绘制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在复习课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气氛的活跃,提高教学有效性。
结论
化学学科的知识容量大、逻辑性强、思维层次要求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不当、分工不明确、组织方法单一、合作时间欠缺和评价不科学等因素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组织中的有效性。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栏目,利用新型课程资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评价目标等方面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探寻化学课堂合作学习新模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而合作式学习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学生在互相学习时,一起交流观点提升自己,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积极性。
公元1世纪,古代罗马的昆体良学派就曾认为学生可以在彼此学习的过程中受益,我国《学记》中也曾记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美国教育家杜威将合作学习观点纳入“做中学”的方法组成之中并大力推广。在1986年,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处在愈加主动的位置。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上课过程中加入小组活动也多有探讨。2005年,王法高分析化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明确目标定位,关注个体“质”的差异性,突出教师“导”的作用。熊士荣等提出了应用于学习专题、复习课、课外研究、小班分层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其倡导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教师辅助,小组内分工总结知识点,通过集体讨论构建全面知识脉络,同时培养学生知识梳理,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处理竞争与机会均等原则之间的关系,避免班级教学的某些缺点,但因部分教师对其运用不恰当,往往使其空有形式,成效不明显,值得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以《乙醇与乙酸》复习课为教学案例,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过程,以期为一线化学教师进行合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分析
复习课通常是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在复习课上非常适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结合启发性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将整章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中《乙醇与乙酸》一节是有机化合物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主题的教学难点,是高中生认识较复杂有机化合物,了解“结构—性质—应用”主线的重要环节[2]。
教学设计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 教学目标
(1)复习乙醇与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二者之间的转化;
(2)学会由物质的宏观性质分析微观本质,发展合作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之间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结构—性质—应用”的协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演绎总结能力和团体互助精神,诊断并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理解和归纳有机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精神,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3]。
二、教学流程
1.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1】阅读课本,结合学案完成并检测相关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系统总结官能团与有机物类别。
【设计意图1】通过自主复习和自我检测,查找未掌握知识点,独立完成自主任务,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升打好基础。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之间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2】小组内探讨各相关有机物的本质区别,完成相关表格及练习,做出关系转化图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2】复习课的目的是将整体内容串构成知识体系,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结合小组相互合作进行讨论,不仅在认知方面理解更加深刻,初步构建知识体系,更能促进交流、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系统水平)。 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3】提出探究性问题:“发酸的陈年老酒”和“酒驾的检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解释。
【设计意图3】“化学来源于生活”,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以及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案例说明
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多用在新授课的课堂中,教师依据授课内容,提出自主讨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划分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本案例则将组内合作的学习方式应用在复习课中,学生先自主复习先前所学知识,解决基础问题,提高复习效率,然后参与教师布置小组任务,小组任务的难度大于自主任务,多为关系图的绘制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在复习课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气氛的活跃,提高教学有效性。
结论
化学学科的知识容量大、逻辑性强、思维层次要求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不当、分工不明确、组织方法单一、合作时间欠缺和评价不科学等因素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组织中的有效性。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栏目,利用新型课程资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评价目标等方面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探寻化学课堂合作学习新模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