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目的 探究融入思政教育的速课混合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和效果评价。方法 以昆明医科大学2020级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级开展速课混合式教学,对照班级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成绩分析结果提示,该混合式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能力,同时对于终结性考核也有一定帮助。学生主观评价也对该教学方式给予高度认可。 结论 本研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并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全科医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课程育人实效。
 关键词:思政教育;速课;医学细胞生物学;效果评价;全科医学
中图分类号: R-4;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全科医学教育对于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强化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2]。全科医生成为必备的社会角色,他们承担着预防、基本医疗、康复和保健治疗等重要任务,成为居民健康的最佳守门人[3],这也与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即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和新医科[4]。新理念和新定位指导医学发展要从疾病诊断转变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医学教育以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新内涵要求医学人才要具备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艺术,即医学“五术”新内涵[5]。新医科对医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国务院发布的此次指导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包括:扩大服务基层的定向免费全科医学生培养规模、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提升全科医学高学历培养工作,目标是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全科医学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主力军,更应该优化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医学教育以培养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为目标,因此对于医学院校而言,除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在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6, 7]。在全科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容,对于提升学生职业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为载体,在昆明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融入思政教育混合式教学,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实施课程和对象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开展融入思政元素的速课混合式教学方式研究。《医学细胞生物学》是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包括全科医学方向)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以2020级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研究对象均为高中起点本科生,高考生源均来自云南省农村,培养类型均为定向培养全科医学方向。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入学平均成绩和性别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
2.研究方法
(1)建立融入思政元素的速课移动课堂资源
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8, 9],对速课线上资源进行优化和融入思政元素。课堂资源包括课前H5预习课件库、课堂教学课件库和课后测试库。
(2)基于速课的教学实施
课前预习。教师将H5预习课件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端提前获知课堂学习内容,并基于思政元素引导思考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三个问题。速课基于手机微信平台,因此学生使用方便。速课后台会及时发送学生预习情况给教师。
课堂学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可通过速课的课件库同步分享教学课件,并且可以持续长久使用以及反馈评价。教师通过思政元素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例如,绪论预习课件中的一个问题:“你用肉眼见过细胞吗?”,结合课堂上关于细胞大小的学习内容,引入显微镜这项科技发明,引导学生思考前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科技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个人对社会贡献的思考。
课后复习。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完成课后测试。每次课后测试题目均为10题,并且将思政元素融入测试题目。其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学生课后碎片化时间,学生完成情况比较好。另外,速课会反馈学生测试结果给教师,具体信息包括完成人数、题目得分率排行、及格率。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3、效果评价
对学生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进行对分析,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差异。针对速课使用效果和思政元素融入效果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学生对于融入思政元素的混合式教学的主观评价。 结果 1.客观评价
成绩用(M±SD)表示,对阶段性形成性考核成绩分析显示(表1),实验班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P=0.029),且高分数段(90-100)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班(P=0.023)。期末考核成绩分析显示(表2),两种模式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实验班中等分数段(70-79)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班(P=0.026)。
表1 形成性考核成绩结果
班级 90-100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 成绩(M±SD)
实验班 35(42.17%)a 1(1.20%) 3(3.61%) 1(1.20%) 1(1.20%) 93.54±12.11 b
 
对照班 24(31.58%) 7(9.21%) 1(1.32%) 4(5.26%) 2(2.63%) 85.50±19.30
a P=0.029, b P=0.023
 
表2 期末考核成绩结果
班级 90-100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 成绩(M±SD)
实验班 2(2.41%) 10(12.05%) 22(26.51%)c 6(7.23%) 1(1.20%) 76.78±8.365
对照班 2(2.63%) 14(18.42%) 11(14.47%) 9(11.84%) 2(2.63%) 76.05±9.792
c P=0.026
 
2.主观评价
针对实验班融入思政元素的速课混合式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包括预习效果、授课效果、课后复习效果、思政元素对学习的帮助。调查问卷通过匿名方式完成,收回有效问卷41份,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融入思政元素的速课混合式教学功能评价(%)
项目 非常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预习效果 70.73 26.83 2.44 0
授课效果 92.68 7.32 0 0
课后复习 78.05 19.51 2.44 0
思政元素对学习和育人的启示性作用 68.29 29.27 2.44 0
三、讨论
《医学细胞生物学》探讨细胞生命现象和规律,该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基于速课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混合式教学,课题组前期已经连续开展了3年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形成了一套可持续性的智慧型教学资源,全面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8, 9]。但是,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别融入思政教育,教师重点关注的是知识传授。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新内涵,既要医术精湛,还要具备创新、敬业、爱国等各方面方面的素养培养。另外,全科医学教育在新医科背景下也备受重视。鉴于此,课题组在全科医学专业设计了融入思政元素的《医学细胞生物学》速课混合式教学方式,并在2020级全科医学专业进行实践和效果评价。成绩分析结果显示,融入思政元素的速课混合式教学对实验班形成性考核的提升效果特别明显,期末考核成绩的中等分数分布显著高于对照班。这提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该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学生阶段性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期末考核总体成绩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给予了该混合式教学方式高度评价,其中,授课效果得到了92.68%学生的“非常好”的评价。预习和课后复习效果得到70%以上学生的认可。思政元素在本研究中不仅与学习知识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思政教育的功能,激起学生职业感情上的共鸣,高度认可医学对于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例如,除了绪论中关于显微镜的科技发明,还有细胞膜与祖国边境线、细胞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胞骨架与先天性表皮松解症等等。其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思政元素是,先天性表皮松解症患儿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功能正常的皮肤,皮肤不再溃烂,并且具有抵抗外力拉扯的功能。尽管患儿治愈后的皮肤外观并不那么美观,但是学生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们为医学的伟大而感叹,为患儿终于可以正常生活而喜悦,这就是课程思政希望达到的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种课程育人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医学职业追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总量不足,医学本科生对全科医生专业认识不足,医学生选择全科医学愿望不强烈[10]。医学本科生是基层医疗全科医生的储备力量,医学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愿意为祖国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而奋斗终生,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昆明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均是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将走向云南省基层医疗岗位,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管理等工作,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医学细胞生物学》速课混合式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期望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从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年就接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育人模式,保证整个医学学习生涯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