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学术创新对于学科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具有核心战略意义,本文针对新时代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提出了有助于提升新时代研究生尤其是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为推动国家学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行动纲领。从全文可看出,每一篇章的内容都需要人才的投入,坚持创新依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核心。而聚焦生物医药方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并瞄准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来加强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成了“十四五”计划的重大目标之一[1]。
原创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项目需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已形成一支“大而广”“多而全”的人才队伍。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十四五人才规划对人才发展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安排,即从重规模、素质和数量向重能力、水平、贡献上转变。研究生队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储备人才,是科技强国的核心顶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应来源,深化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分支包括动物学领域、演化及生态学领域、植物学领域、微生物/免疫学领域、生物化学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生物物理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生物信息领域、环境生物学领域等。其影响到人口、食物、环境、能源等当今全球性瞩目的人类生存和生活问题[2]。
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指出,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而就目前我国面临的基础性研究的创新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人才等问题,本文结合生物学专业方向研究生为例,浅谈以下几点培养模式观点。 加强思政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接班人 生物学专业涉及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甚至能够在一些层面危及国家安全。因此,不论是培养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首当其冲的应当是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更要做好对新时代研究生具有新时期、新时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来提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这一人才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是基本。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课题,就全球目前面临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乃至太空资源无一不与生物学专业无关。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课题的出发点,将民族复兴牢记心中,做好合格的建设者和时代接班人。同时,高校也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鼓励、激励政策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并让专业的思政老师走进生物学研究生的课题当中,挖掘并启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通过出书、综艺节目、文件等形式,传播具有正能量的年轻科学家、研究生,能为青少年一代树立更多非娱乐圈的偶像、榜样。 教学与实际结合,突出战略服务 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提高实践教学学分,让学生走出去,到真正需要用他们储备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去,挖掘基层的巨大潜力。鉴于目前我国基层创新型人才队伍紧缺,而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现脱节的现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就应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像袁隆平院士这样顶尖创新型科学家一样深入基层,在稻田里寻找到解决全人类吃饱的实际科学问题。动物学领域及演化及生态学领域、植物学领域、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同学可以走进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生物/免疫学领域、生物化学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等方向的学生可以走进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参与整个研发、治疗或生产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实践中发现实际问题从而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在实验室面对电脑和实验仪器。
其次,加大对网课建设的投入,借助线上课堂,便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并带着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以此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自主科研的能力。加大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思考,逐渐实施从高校到企业的文化技术传承,同时在设计课题时,以用人单位、实践单位中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和利用科技创造和服务社会,加大与实践单位专业人员、工程师、现场工作人员的交流讨论;在毕业考核评价上,不以发表论文为唯一评判手段,采取多元化、差异化考核形式,重工作量和课题推进程度以及转化应用潜力。从专业实践到论文环节等方面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并力争为当地高新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以此提高研究生的适用性。实事求是,鼓励学生做满足人类生活、生产需求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研究[3]。 与国际发展接轨,深化学科交叉 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严格把关授课内容,不再一味灌输与本科教学类似内容,避免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在教学上侧重于国际前沿技术、全球面临的各类挑战研讨等,紧跟国际发展。既要做到能够“走下去”、又要做到“向上看”,提升利用国际前沿科技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化学科交叉,碰撞出不同的科研火花和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置跨学科课程设计,使得研究生课程更加综合化,将创新、创业等课程列为必修课,并为生物学专业学生传授经济学、商业运营等课程让学生熟悉整体运营模式[4]。除此之外,增设心理学课程,让学生知道如何对自己及身边的人进行心理疏导,以积极应对科研、生活及今后走向工作岗位遇到的困难及压力。学生可通过选修跨学科专业来顶替本学科部分专业来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加跨学科学术交流,请不同学科知名专家做讲座,拓宽学术的知识面。成立跨学科研究生机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由跨学院组合技术攻坚小组,并由跨学院组成的多导师团队来指导,共同设计并攻关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综合性问题,也借此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励原创性、传承性研究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正由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复合型人才转变,但这不意味着基础研究不重要,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掌握和创造高新技术的研究生也是国家发展的急需人才。因此,国家也正在加大和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资源、人才投入力度。例如,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提出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学科奇才灵活调整为单独培养。选拔高精尖的人才继续深造,构建“从0到1”顶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营造科研环境和调整方案,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做真正有原创性的研究。突破性的研究允许失败,并不以论文为唯一考核标准,按贡献、能力、诚信等多维度考核人才。鼓励做具有传承性的研究,不能论数量不论质量。对于顶尖创新人才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丰富和拓宽奖励及人才项目类别,全面提升了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力度全部提升;从0到1的突破,离不开研究生自主科研素养培养和创新能力。需增设逻辑学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开拓思维能力;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增加学术竞赛和对研究生申请课题的类别。2020年度的“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家公司”中有10家生物技术领域公司入选,入选原因都是因为开发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疗法和技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提升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5]。
面对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国家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在高校深化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思政教育、教学于实践结合、深化学科交叉,激励原创性、传承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新形势、新时代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有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行动纲领。从全文可看出,每一篇章的内容都需要人才的投入,坚持创新依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核心。而聚焦生物医药方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并瞄准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来加强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成了“十四五”计划的重大目标之一[1]。
原创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项目需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已形成一支“大而广”“多而全”的人才队伍。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十四五人才规划对人才发展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安排,即从重规模、素质和数量向重能力、水平、贡献上转变。研究生队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储备人才,是科技强国的核心顶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应来源,深化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分支包括动物学领域、演化及生态学领域、植物学领域、微生物/免疫学领域、生物化学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生物物理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生物信息领域、环境生物学领域等。其影响到人口、食物、环境、能源等当今全球性瞩目的人类生存和生活问题[2]。
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指出,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而就目前我国面临的基础性研究的创新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人才等问题,本文结合生物学专业方向研究生为例,浅谈以下几点培养模式观点。 加强思政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接班人 生物学专业涉及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甚至能够在一些层面危及国家安全。因此,不论是培养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首当其冲的应当是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更要做好对新时代研究生具有新时期、新时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来提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这一人才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是基本。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课题,就全球目前面临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乃至太空资源无一不与生物学专业无关。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课题的出发点,将民族复兴牢记心中,做好合格的建设者和时代接班人。同时,高校也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鼓励、激励政策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并让专业的思政老师走进生物学研究生的课题当中,挖掘并启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通过出书、综艺节目、文件等形式,传播具有正能量的年轻科学家、研究生,能为青少年一代树立更多非娱乐圈的偶像、榜样。 教学与实际结合,突出战略服务 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提高实践教学学分,让学生走出去,到真正需要用他们储备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去,挖掘基层的巨大潜力。鉴于目前我国基层创新型人才队伍紧缺,而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现脱节的现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就应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像袁隆平院士这样顶尖创新型科学家一样深入基层,在稻田里寻找到解决全人类吃饱的实际科学问题。动物学领域及演化及生态学领域、植物学领域、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同学可以走进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生物/免疫学领域、生物化学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等方向的学生可以走进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参与整个研发、治疗或生产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实践中发现实际问题从而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在实验室面对电脑和实验仪器。
其次,加大对网课建设的投入,借助线上课堂,便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并带着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以此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自主科研的能力。加大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思考,逐渐实施从高校到企业的文化技术传承,同时在设计课题时,以用人单位、实践单位中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和利用科技创造和服务社会,加大与实践单位专业人员、工程师、现场工作人员的交流讨论;在毕业考核评价上,不以发表论文为唯一评判手段,采取多元化、差异化考核形式,重工作量和课题推进程度以及转化应用潜力。从专业实践到论文环节等方面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并力争为当地高新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以此提高研究生的适用性。实事求是,鼓励学生做满足人类生活、生产需求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研究[3]。 与国际发展接轨,深化学科交叉 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严格把关授课内容,不再一味灌输与本科教学类似内容,避免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在教学上侧重于国际前沿技术、全球面临的各类挑战研讨等,紧跟国际发展。既要做到能够“走下去”、又要做到“向上看”,提升利用国际前沿科技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化学科交叉,碰撞出不同的科研火花和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置跨学科课程设计,使得研究生课程更加综合化,将创新、创业等课程列为必修课,并为生物学专业学生传授经济学、商业运营等课程让学生熟悉整体运营模式[4]。除此之外,增设心理学课程,让学生知道如何对自己及身边的人进行心理疏导,以积极应对科研、生活及今后走向工作岗位遇到的困难及压力。学生可通过选修跨学科专业来顶替本学科部分专业来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加跨学科学术交流,请不同学科知名专家做讲座,拓宽学术的知识面。成立跨学科研究生机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由跨学院组合技术攻坚小组,并由跨学院组成的多导师团队来指导,共同设计并攻关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综合性问题,也借此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励原创性、传承性研究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正由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复合型人才转变,但这不意味着基础研究不重要,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掌握和创造高新技术的研究生也是国家发展的急需人才。因此,国家也正在加大和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资源、人才投入力度。例如,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提出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学科奇才灵活调整为单独培养。选拔高精尖的人才继续深造,构建“从0到1”顶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营造科研环境和调整方案,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做真正有原创性的研究。突破性的研究允许失败,并不以论文为唯一考核标准,按贡献、能力、诚信等多维度考核人才。鼓励做具有传承性的研究,不能论数量不论质量。对于顶尖创新人才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丰富和拓宽奖励及人才项目类别,全面提升了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力度全部提升;从0到1的突破,离不开研究生自主科研素养培养和创新能力。需增设逻辑学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开拓思维能力;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增加学术竞赛和对研究生申请课题的类别。2020年度的“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家公司”中有10家生物技术领域公司入选,入选原因都是因为开发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疗法和技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提升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5]。
面对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国家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在高校深化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思政教育、教学于实践结合、深化学科交叉,激励原创性、传承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新形势、新时代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有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